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 第38节

“大包干呀,你还能不分?工作队说要影响全县、全省,对全国都有影响。咱一个县也别影响呀。分了我三亩六分地。别说谁了,我也得赶紧去收拾收拾地,老老少少都上了,轰轰烈烈地闹下来了。那一年好天气,种甚收甚,第一次过了百万斤大关。粮食多了,还卖不了,国家不要啦,粮食都让虫子咬了。那就少种点吧,肥料也不上了。

“八三年县里号召养兔,我买了30只。还养了两足猪,连猪带兔一共卖了三百多块钱。村里人那一年都养起来了,山上挖不着草。我有关节炎,跑不远,就不养了。

“八五年我买了50只鸡,养到半大,死了30只。粮食价钱也高了,没多少收入,现在还剩两只,舍不得杀。

“咱也不愿闲着,老跟妇女们说,搞点什么副业。搞不成。搞点罐头?昔阳的罐头厂挺多,销不了。鸡、猪、兔也养过,干甚不成甚。人老了,办点事也忙不过来。去年我给妇女们弄了一项副业,给小手巾缝边,五厘钱一个,一天能挣一块钱。来了一万六千条,到期就是收不上来,我一家一户去催,去抬。算了吧。总是富了,看不上小钱。

“闲着难受咋?搞不成也就别说了,咱没这个本事么。还是让干部干吧。”

这时邻居家的小孩子哭起来,她听了听,叫贾进才去看看。哭声还是不止,她让我们坐坐,自己也过去了。

▲大寨人之三:郭凤莲

1979年她离开大寨转为国家干部,目前在昔阳公路养护段当党支部副书记。大寨的许多人很羡慕她这种副县级的挣工资的地位。

尽管她与面对新形势的大寨没有直接关系了,我们还是很希望听听这位著名的前大寨人对大寨的现状和未来的看法,了解一下她本人在改革中的生活和想法。

她一身城里人打扮,坐在县城边一栋挺漂亮的大寨的办公室里,正在和人谈话。办公桌上放着一叠进度报表之类的东西。

“哎,我都不管事,说不清楚了。”

她说自己今年只回过两次大寨,一次是请大夫去给亲戚看病,一次是陪着上面来宣传公路管理条例的同志在虎头山上转了转,没进村。

“看报纸在寨是不错嘛。”说着,她从那一叠报表下抽出了一份一周前的《参考消息》,二版上有一小块文章:《路透社记者笔下的今日大寨》。

她说自己马上要开个会,约我们第二天再谈。第二天我们再去时谁也找不到她。有人说她总是躲着记者的。

▲大寨人之四:耿良柱

他今年32岁,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1979年他作为倒插门女婿来到大寨,按说只能算半个大寨人,但他是大寨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农业方面的专业户。在风风火火地闹了两年之后,去年他突然洗手不干了。

“我原来在县外贸肉联厂当合同工,人都窝着没事干,还往里分知青,分复员军人。

“八三年全村的鸡死光了,地区来了,说这要搞,那要搞,我问他们,鸡都死光了,咋没人管管?县长说,这好办,打个针就行。我一听就动心了。当时市场上鸡蛋一斤一块零七,关键是没货,找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我想,饲料有的是,蛋价还看长。我就找讲养鸡的书看,哪儿也没有,最后到县畜牧局借来两本。八四年一过年我就交了离职申请。我想,只要有事干,管它在哪儿。爱人和丈母娘也不同意,我也不跟她们多说,说干就干。

“开头我拉两户一块干,想办个联合体。那二位五十多岁。年轻人怕不行。”他指指外面。

窗外传来啪啪的敲棋声。这正是上午,天气也不热。

“那两户也不愿意干。怕什么?怕赔钱,怕冒险,我想,也怕两级分化吧。生活还不错么,一下子就走这条路,添那么一大堆麻烦?

“我贷了一千多块,买了2500只京白鸡,租大队闲着的养猪场干上了。销路没问题,每天都有几十人找上门来,不出门鸡蛋卖光了,两年赚了两万块。

“我不养鸡主要是用水没保证。山上的大水池坏了,从山下往上挑水太麻烦,麻烦多了就不愿干了。

“干部倒没找我的麻烦。可是人多嘴杂,挡不住人说是不是?说咱用集体的房,赚自己的。其实我也交房钱和水电钱了。咱不都是那种心情吗?你挣了,我挣不来,就想我挣不了你也别挣。我倒不怕,可家里人不愿意听,我又不是找不到活干,也不缺钱用。”

现在,他到平定县的一家村办养鸡场当顾问,用薪150元。这活轻松自在,一个月不定去几次。他说他还是要干事业的,只不过要等待机会。

从他家里出来,只见门前不远的树荫下围着一圈人在看下棋,都是些小伙子和中年汉子,数一数,11位。走到村口,又见三位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叨着烟卷,坐在“奋发图强”四个大字旁聊大天。

昨夜一场雨过,空气清新,阳光灿烂。

▲大寨人之五:李会民

大寨曾出现过一个昙花一现的经济联合体。

那是1985年初,李会民搞了几分苗圃,种海棠做苹果砧木,当年就收入了1000多元。有几户人家看了也想搞,找到了李会民。1986年初,大寨便出现了第一个经济联合体。

他们借了十亩地,种了20万株苗,一看人家实力雄厚,他们认定竞争不过人家,便主动鸣金收兵,散伙了。

“计划?”李会民说,“没什么计划。走一步看一走吧。要说想也想,办个小厂子。找不到好项目,办不起来。信息从报纸上找呗。报纸?也看也不看。不是很迫切,够吃够花的。”

李会民今年33岁,前年9月当上大队会计。每年拿700元补助。

▲大寨人之六:赵义棠

他今年32岁,是大寨第一批买小四轮跑运输的先驱者。

四点半了,从窗口看一眼,他仍在酣睡。

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睡眼惺忪,趿拉着鞋。“找我?”说着,掏出一盒烟来。

“八三年四月我借了些钱,与另一个有本子的合买了这辆车。那时活多,咱刚干也有瘾,一天挣20来块,第一年就捞回了本钱。别人看了眼气,第二年不少人也买了车。第二年我没挣多少,活不多,家里房又坏了。去年挣了4000多块。

“现在不行了,活太少,车太多。一个村一辆车,有赚头;两辆,赚一点。现在大寨有七八辆。门路赶不上就找不着活。后来买小四轮的都不行,有个人干了两年才挣回车钱,一看不行,赶紧把车处理了。今年我连150块钱的保险费还没挣回来。”

我们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

“打算?也没个打算。还是种种地,种地不赚钱吧,可庄稼人的心思,也不敢砍了它,天不养人地养人哩。开小四轮,有活就干干。三五年内,收入也不会低于村里的中等水平。干别的咱也不会,干不来。唉,人都呆懒了,那会儿,吃得苦,一天拉六车都是自己装卸。去年干两天歇一天,今年是天天歇。不过,人家也是闲着,咱也闲吧,都一样。”

▲大寨人之七:赵华小

大寨有家“新华商店”,卖点烟酒点心和小百货。店老板叫赵华小,今年29岁,算是大寨唯一的买卖人。

我们问他:“在大寨开店,你不怕吗?”

“怕什么?咱八四年才搞起来,外面早就干了。”

问起经营情况,他说不赚钱,一天也就两块多钱纯利。

他打算搞点比较赚钱的项目。现在他正在看食用菌养殖方面的书,为这事还专门跑了一趟太原,打听到确实有销路。现在的困难是当地不收购,往太原送又太远。我们劝他找找供销社,请他们帮助组织一下,他很不以为然。“他管你?吃公家饭的人,把规定的任务完成了,谁还管这闲事!”

后来,他再见到我们时,托我们在北京打听一下有关食用菌的行情。这是我们在大寨遇到的第一位正在认真计划干件新事的人。

▲大寨人之八:李文元

我们认识的几位大寨矿工,日子都过得挺不错。每天干一个上午班或下午班,用六七个小时完成定额,挣上七八块钱,第一线的工人挣上十块钱,然后回家抱抱孩子,打打扑克。无忧无虑,十分坦然。

李文元却另是一种人。他自己养了三对鹿,出了矿井就去给鹿割草,有时还干些庄稼活,每天总要劳动十个小时以上。他今年21岁,黑瘦黑瘦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的手也像老庄稼人那样满是老茧,手指尖方而平。

“我也不是有什么好思想。”他说,“我得多挣钱,钱还少。”

“别人都不嫌钱少,你怎么嫌少呢?”

“自己成家,要花一大笔;父母老了,不能亏着他们;将来自己要办什么事业,也离不开钱。贷款不一定能成。

首节上一节38/4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