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 第1299节

伏完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大将军袁绍之子袁熙,智勇双全,击破曹贼,光复许都。陛下宜宣召他入宫,论功行赏。”

汉献帝:“准奏。”

当即便有内宦一叠声宣幽州刺史袁熙觐见。

白晓文奉诏入朝,气度昂扬,但又礼数周全,向皇帝行了大礼。

众朝臣无不窃窃私语,话题的中心,无非是“袁绍怎生出这么个好儿子”之类。

就连荀彧,也多看了白晓文两眼。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今天的袁熙比起昨日,更为容光焕发,颇有些令人心折。

白晓文身上虽然没有了甄宓的魅力加成,但遮叶牡丹图的加成已经够用了。

当下,汉献帝论功行赏,赐白晓文千金,封征北将军、关内侯。除了侯爵是新封之外,军职擢升是讨贼诏书中写明了的。

伏完引白晓文入朝之后,就回到班内。

白晓文谢恩之后,躬身上奏,又提起了迁都、移驾邺城之事。

汉献帝听了之后有些郁闷,他很想搁置这件事,坐看袁绍跟曹操拼个你死我活,白晓文帮他守住许都最好。

不过,白晓文说的也是实情啊,许都粮草被烧,没法防守。

汉献帝只能看向众臣,征询意见。

少府耿纪出班奏道:“陛下,许都乃是曹贼老巢,四野皆敌,不能久留。”

司直韦晃出列道:“许都城破,曹贼必然星夜赶来。陛下宜移驾邺城,暂避曹贼兵祸。”

旁边又闪过一干臣子,出面力谏,所言大多是劝说皇帝移驾邺城。

汉献帝看这些人,虽说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忠于汉室,但至少不是曹操党羽,算是朝堂之上,少有的不吹捧曹操的正直官员。

汉献帝有些犹豫,看向伏完:“国丈之见如何?”

伏完躬身上奏:“陛下,自曹贼裹挟陛下至许都以来,气焰日益嚣张,前次屠戮忠良,害死贵妃之事犹在眼前。陛下此次又明发诏书,号令群雄讨贼,若是留在许都,则曹贼归来之后,必不会放过陛下,重新上演衣带诏之旧事。所以,迁都之事,迫在眉睫,不可犹豫迟疑。”

汉献帝见到心目中的“忠臣”都如此说,终于下定了决心:“就依卿等所言,迁都邺城!”

第1247章 奇袭许都,任务完成!

那些依附曹氏的官员,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也不敢发言。

白晓文随即说道:“天子移驾,百官应该随行。”

伏完等通过气的重臣,都纷纷表态,愿意随銮驾北上,前往新都邺城。

但是,仍有很多人不愿意。

一名老臣跪地说道:“臣年迈,邺城水土不服,恐不能随侍陛下左右。乞求陛下赐臣骸骨,告老还乡。”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上,殿内呼啦啦跪倒了一片,那些依附曹氏的官员,也趁机混入其中。

伏完目视白晓文:“袁征北觉得,这些告老还乡之人,该如何处置。”

白晓文摆手道:“国丈这句话不应该问我。方今陛下在朝,我等做臣子的,又怎能僭越专断?国丈莫要陷我于不忠之地,和曹贼董卓等同视之。”

伏完赶紧解释:“老朽并非请将军决断,只是替陛下询问将军的建议,最终的决定权,自然在陛下的手中。”

白晓文笑道:“国丈忠直之臣,是我错怪你了。国丈询问建议,小子愚昧,却不知道这些集体告老的大臣,面对曹操时,是否也敢这么做?”

少府耿纪怒道:“这分明是以众意凌迫君上,仍对曹贼心存希冀。”

汉献帝看着这满地跪倒的官员,内心之中的愤恨不断蔓延。

白晓文等人的话提醒了他。在曹操专权的时候,怎么不见这些大臣告老还乡?在曹操杀害贵妃的时候,也不见这些大臣出言恳求一句!

初次“掌权”的感觉,让汉献帝心情更是激动,根本无法理智思考得失。

“你们……分明都是曹操的党羽!”

汉献帝猛然拍桌而起,指着殿内跪倒的大臣们,“莫要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干过的好事!尔等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思报效,反而聚众凌迫朕,你们……”

汉献帝深吸了一口气,厉声说道:“所有不愿随驾北上者,皆视为曹操余党。征北将军袁熙何在?”

“臣在!”

“朕命你将曹氏余党,全部押送校场斩首。罪行昭彰者,夷其族!”

对于汉献帝的这一表现,白晓文并不意外,汉献帝心中积攒的怨毒已深,昨夜见面之时,就力主对荀彧等一干丞相府官吏“收而杀之”,今天在大殿之上,群臣这么不给面子,不愿追随,汉献帝能忍就怪了。

白晓文这样做有三点好处。

首先,群臣是一定要跟着迁都的,不然只有一个光杆皇帝,威信势必大大下降。曹操甚至可以伪称白晓文劫走的是个假皇帝,在许都依托百官,另立一个朝廷。

其次,白晓文“归权”给汉献帝的举动,能够让一直不得权柄的汉献帝放心,从而坚定北上迁都的决心。

最后,白晓文隐于幕后,让汉献帝来做这个恶人,可以让汉献帝在群臣心目中的形象分进一步下降,方便他在邺城之后的掌控。反过来,让白晓文直接得罪群臣,肯定对他名声不好。

三国,名声重不重要?

按照白晓文的理解,在没有成气候的时候,名声是重要的。只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手底下有了比较强的实力之后,才有不顾及名声的资格——但即便到了那一步,有一个贤名仍然比恶名更好。

曹操有任性的资本,是因为他在三国位面,有十多年的时间经营势力,而觉醒者没有。

大殿之上,气氛肃穆。

汉献帝的发怒,并没有让这些臣子心虚,但是一旁的白晓文按剑而起,杀气含而不发,就让他们不由得不心生畏惧。

“陛下误会了老臣啊!臣绝非曹氏党羽,愿剖肝沥胆,以证忠诚,何况随君移驾?此乃分内之事,臣愿往。”有几个大臣,急忙说道。

说来也好笑,率先改口服软,向汉献帝表明愿意随驾北上的,仍然是亲曹派的大臣。

那些本属于“中立”派系的吃瓜大臣,反倒是矜持于颜面,没有第一时间改口;后来改口服从的人数越来越多,大部分中立派系大臣才在从众心理之下表态,愿意随军迁徙。

但是,最后仍有十来位年老大臣,自认为颇有名望,矜持不改,仍然坚称自己不堪颠簸,恳求告老还乡。

首节上一节1299/19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