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不仅仅是此次尼伯龙根计划的总指挥,还负责亲自指挥第2阵的20万大军。
在等待着“布舒边界”被他们成功突破的同时,沃尔特也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去收集伊塞尔的情报。
在得知伊塞尔已经统率着大军往莱茵兰平原的所在方向赶时,沃尔特露出了一抹得意的微笑:
“计划进行地很顺利呀……伊塞尔乖乖地统率大军赶来莱茵兰平原了。”沃尔特低声自言自语道,“伊塞尔……莱茵兰平原就是你们的葬场……”
第977章 莱茵兰会战(1)
在看穿了法兰克军的真正意图后,伊塞尔便赶忙用信鸽向“布舒边界”周边的据点传令,要求那里的守军即刻赶往“布舒边界”,拦截法兰克军。
虽然时间紧张,但总算是赶在法兰克军兵临“布舒边界”之前,集结好了3700余名士兵。
在调兵死守“布舒边界”时,伊塞尔给这些负责守卫“布舒边界”的士兵们下达的命令是最少要拖住法兰克军48小时的时间,等48小时过去后,就可以撤离“布舒边界”了。
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而不是让士兵们死守到底,这就是伊塞尔的高明之处了。
如果让士兵们死守到底的话,只会让这些士兵们的士气下滑。
毕竟面对30万法兰克军的进攻,死守“布舒边界”跟送死没有什么两样。
士兵们不是傻瓜,让他们执行这种含糊不清的送死任务,只会让他们的士气下滑,搞不好还会临阵叛变。
只有那些精锐地不能再精锐的士兵,或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才能让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执行送死任务。
但是定下了一个具体的任务目标,那结果就不太一样。
伊塞尔就给“布舒边界”的守军定下了一个具体的任务目标:拖住法兰克军48小时的时间,等48小时过去后,就可以撤退。
知道自己守多久就可以撤退,以及不知道要守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撤退这2种心态带给将兵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会让将兵们感觉有目标、有活下去的希望,士气就会高涨。
后者会让将兵们感觉没有目标、感觉是在等死,士气就会跌落。
这就是伊塞尔的高明之处。
心中知晓只要拖住法兰克军48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撤退、就可以活下去的这3700余名士兵,依托着坚固的据点,对30万法兰克军展开了顽强的阻击。
虽然在法兰克军的猛攻下,他们的据点摇摇欲坠,但直到最后仍旧屹立不倒。
尽管过程艰难,但这3700余名士兵也总算是顺利完成了他们的作战任务,在“布舒边界”这边成功拖住了法兰克军48小时的时间。
任务完成后,还活着的士兵赶忙撤离了“布舒边界”。
“布舒边界”就此变成了不设防的状态。
在布列颠尼雅军的士兵都撤退后,法兰克军轻轻松松地穿过了“布舒边界”,进入了布列颠尼雅帝国的本土。
布列颠尼雅帝国耗费重资营造的莱茵战线,就这么被法兰克军突破了。
不过,这3700名士兵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他们豁出性命,拖住了法兰克军足足48小时,为伊塞尔和他的大军争取来了宝贵的进军时间。
在法兰克军穿过“布舒边界”时,伊塞尔和他带来的大半军力,也顺利渡过了伊苏河,进入到了莱茵兰平原。
伊苏河莱茵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基本呈东西走向,源头位于舒佩尔王国,流向为自东向西,流经舒佩尔王国和布列颠尼雅帝国两国。
莱茵兰平原东临舒佩尔王国,南抵伊苏河。
沿着莱茵战线北渡了伊苏河,便意味着抵达了莱茵兰平原!
伊塞尔和阿尔伯特统率的大军,总算赶在法兰克军之前抵达了莱茵兰平原。
在抵达莱茵兰平原后,伊塞尔麾下的军力也与他一开始预估的一样,集结了30万大军。
这30万大军中,有24万人是加百列骑士团的部队,有6万人是拉结尔骑士团的部队。
一场30万对30万、双方参战兵力高达60万人的大会战,即将在莱茵兰平原上爆发。
莱茵兰平原上空的气氛,也因为两支大军的抵达,而变得愈发凝重了起来……
……
……
因为靠近国境的缘故,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莱茵兰平原居住。
因此,即便莱茵兰平原是一块很宜居的土地,但扎根在这里的农村很少。
居住在莱茵兰平原的平民们,早就收到了法兰克军要打过来的消息,所以慌忙收拾了所有能及时带走的行李、干粮,逃离莱茵兰平原,将这块广大的平原留给布列颠尼雅军和法兰克军做战场。
因为居住在莱茵兰平原的平民不多的缘故,所以这里的所有平民顺利赶在莱茵兰平原化为血肉磨坊之前,成功逃到了安全的地方。
现在是清晨时分。
2支大军在广阔的莱茵兰平原上列阵相对。
这2支大军都有着显眼的特征。
靠南边的这支大军,都身穿被涂成黑色的铠甲。
而靠北边的这支大军,铠甲的颜色是普通的银白色,不过他们都戴着怪异的尖顶头盔。
不过这2支大军都有着同一个特点。
那就是他们的军阵都无边无际。
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他们的军阵都无边无际,他们的士兵仿佛将整个莱茵兰平原都铺满了。
靠南边的这支大军,正是布列颠尼雅帝国的30万联合兵团。
而靠北边的这支大军,则正是法兰克军。
布列颠尼雅军和法兰克军两军的军阵一南一北、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