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圣骑兵在此战中直接损失了一半的战力现在铁甲圣骑兵仅剩1万人还能战斗。
而圣甲卒倒还好一点,只损失了1500人目前仅剩3500人还能正常地战斗。
第983章 伊塞尔战败
铁甲圣骑兵是重骑兵部队,圣甲卒是重步兵部队,这2支部队的造价极其昂贵。
不仅造价昂贵,补充战损的速度也极其缓慢。
在6年前的“暴风雨”作战中(也就是布列颠尼雅帝国的伦德王国救援战),法兰克帝国足足折损了4000铁甲圣骑兵。
法兰克帝国足足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才让铁甲圣骑兵重回2万之数,因为要找到合适的士兵与合适的马匹实在是太艰难了。
铁甲圣骑兵人马皆披重甲这得需要多么精锐的士兵、多么优良的战马,可想而知。
此次的莱茵兰会战,铁甲圣骑兵足足少了一半的战力,圣甲卒也损失不小,这不得不让沃尔特感到肉痛。
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损失,也不知道要花上多久的时间,才能让铁甲圣骑兵和圣甲卒重新恢复原有的战力。
不过,从目前的战果上来看,铁甲圣骑兵、圣甲卒、以及其他部队的损失都是值得的!
他们顺利完成了尼伯龙根计划的预定目标!将伊塞尔和他的大军重重包围了起来!
在打扫战场、统计伤亡时,虽然发现了不少骑士的尸体,但却没有发现伊塞尔和阿尔伯特二人的尸体。
看样子,伊塞尔和阿尔伯特并没有当场阵亡,而是跟着其他的败军一起被围困在了莱茵兰平原的盆地里面。
没能让伊塞尔和阿尔伯特当场阵亡,虽然让沃尔特等人感到有些遗憾,但也没有感到过于伤心。
因为伊塞尔和他的败军已经被重重围困在盆地之中了,他们的全灭现在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莱茵兰会战开始前,法兰克军便通过斥候与间谍掌握到了伊塞尔带来的这支大军的总军力与兵力构成24万加百列骑士团的将兵,再加上6万拉结尔骑士团的将兵。
现在,这30万大军已经被法兰克军歼灭了一半,剩下来的一半人都被驱赶到了早就被法兰克军选定好的盆地内,准备等剩下来的这一半布列颠尼雅军补给断绝后,再发动总攻。
目前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尼伯龙根计划所设计好的那样发展伊塞尔的大军被击败后,被驱赶到了莱茵兰平原的这处盆地内。
法兰克军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坐等伊塞尔的残军补给断绝,到那时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其全歼。
布列颠尼雅帝国四大骑士团的总兵力才77万。
若是成功在莱茵兰平原歼灭了伊塞尔的这30万大军,那布列颠尼雅帝国的总军力将损失近一半。
这对于布列颠尼雅帝国还是法兰克帝国来说,都意味着什么,便不言而喻。
……
……
布列颠尼雅帝国,莱茵兰平原,法兰克军本阵。
在完成了对伊塞尔的15万残军的包围网后,沃尔特与巴泽尔也终于和皇家舰队的总司令奥托冯霍尔维格碰面了。
这是3人在尼伯龙根计划开始后的第一次会面。
法兰克军此次赢得了大胜,处于尼伯龙根计划最高指挥层的3人,本就理应碰一次面、一同庆祝这场大胜。
3名大将刚碰面,奥托便用倨傲的语气朝沃尔特与巴泽尔说道:
“齐默尔曼大将,鲁登道夫大将。这一战打得漂亮!”
虽然奥托的语句是赞美的句式,但他的语气听起来怎么也没法让人感到高兴。
巴泽尔的脸色一下子就难看起来了。
好在沃尔特比较老练,赶忙轻笑了几声,用温和的语气打着圆场。
“霍尔维格大将也打得很漂亮呀,来得相当及时,如果你的速度慢几天,说不定就会被伊塞尔推测出我军的真实意图了。”
沃尔特的话音刚落,奥托便用鼻子“哼”地笑了一声,露出不屑的笑容:
“呵,我才不相信那个伊塞尔有这么大的本事,竟能推测出我军的真实意图。”
“霍尔维格大将。”沃尔特用无奈的语气说道,“你没有和伊塞尔交过手,所以你清楚伊塞尔的实力。”
“我和伊塞尔有过一场殊死大战,所以我领教过伊塞尔的厉害,以伊塞尔的本事,推测出我军此战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沃尔特口中的这“殊死大战”,指的正是布列颠尼雅帝国11年前的“四方星”攻势。
那场战役,陷入绝对劣势的伊塞尔,奇迹般地打赢了沃尔特。
奥托对沃尔特的这些话不以为然,面露轻佻之色地耸了耸肩后,奥托便朝沃尔特接着问道:
“齐默尔曼大将,我们接下来怎么行动?”
沃尔特沉吟了会后,便说道:
“从目前的战况上来看,我们现在没有变更计划的必要,就先继续按照原计划行动吧。”
说罢,沃尔特便朝盆地的方向努了努嘴:
“先一直围困伊塞尔和阿尔伯特的残军,等他们补给彻底断绝了,再发动总攻将其全歼,然后再挥师西进,进攻潘德拉贡!”
“霍尔维格大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需要借你的登陆部队一用,我需要你的登陆部队来帮忙加固对伊塞尔的15万残军的包围网。”
“请便。”
就在这时,从刚才开始就一直沉默的巴泽尔,突然出声说出了自己对目前战况的看法:
“沃尔特,虽然此次的莱茵兰会战,是我们法兰克军的大胜,但布列颠尼雅帝国并没有完全丧失抵抗的力量。”
“布列颠尼雅帝国的北方有米迦勒骑士团的12万大军,中央有乌列尔骑士团的15万大军,南方还有拉结尔骑士团的10万大军,莱茵战线的其余据点还剩下不少的部队。”
“而且,布列颠尼雅帝国还有那个苏诚。”
“那个苏诚最擅长以少打多,他的那些知名战役无一不是以少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