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前朝公主,杨妃平日里做事谨小慎微,并不张扬跋扈。
而最漂亮的妃子是阴妃,前朝大臣阴世师之女。
阴世师在李渊起兵造反后,挖了李家祖坟,还把李渊的第五子杀了。
阴妃有这样的家世,还能被李世民收拢在后宫,册封为妃,由此可见,这阴妃有多么漂亮迷人了。
第三个受宠的妃子叫韦妃,京兆韦氏之女。
这韦儿在嫁给李世民之前,嫁过一次人。
嫁给李世民后,又生了一子一女。
能嫁过一次人,还让李世民收进宫,可见,韦妃伺候男人的本事,也是丝毫不弱。
最后一个受宠的妃子是燕妃,陇西贵族燕氏之后。
这燕妃的容貌自然也是不俗,不过,她能被李世民宠幸,除了家世,主要是因为她是个“德才兼备的高门淑女”。
李世民虽然自身文学不怎么样,却喜欢有文学的女人。
在李世民的后宫中,先有这燕妃,后来有一个徐妃,都是因为有才华,这才备受宠爱。
如今,苏明哲突然询问,哪个妃子在掌事。
那王德不知道什么情况,只能实话实说道:“回圣人,如今后宫由韦妃娘娘轮值掌事。”
“是吗?”
苏明哲回忆了一下韦妃,眉头微皱,不过还是开口吩咐道:
“把韦妃叫过来侍寝吧。”
由于魏晋南北朝,皇帝更换太快,尤其是被刺杀的次数太多,导致隋唐以后,妃嫔想要侍寝,就必须经过一层层的检查,沐浴更衣,这才能来到皇帝身边。
等到御膳房把晚膳送过来,苏明哲都吃了一半,韦妃这才姗姗来迟。
一进了大殿,韦妃就双手交错,放在右侧,行礼道:
“臣妾韦儿给圣上请安。”
这韦儿如今有四十岁,但是在深宫中保养不错,看起来也就是三旬少妇,风姿犹存,仪态万方。
“爱妃不必多礼,来朕身边坐。”
苏明哲脸上也没露出什么表情,只是淡笑着,让她坐在自己身边,陪着自己又吃了一点饭。
等到吃过晚饭。
苏明哲这才问起后宫的一些事情。
两年前,长孙皇后病逝。
李世民难过之余,已经不准备立后了,就让四个妃子轮值掌事。
韦妃因为自身家世最为强大,就认为自己有望主掌六宫,所以,轮到她掌事后宫时,都是格外地严厉。
此刻,听到苏明哲问起,韦妃就添油加醋,把一些事情解说了一遍。
苏明哲也没听信她的片面之词,聊了几句,就抱着她上床休息了。
韦妃这一夜享受到了万般宠爱,第二天离开时,春风满面,双眸凝水,感觉自己距离主掌六宫又近了一步。
这天。
苏明哲先在太极殿忙了半天,到了下午,又回到甘露殿,把杨妃叫过来宠爱了一夜。
如此过了三天。
阴妃、燕妃依次被宠爱过后。
苏明哲这才找出四个妃子中,最善于做管理的那一个。
那就是燕妃。
燕妃给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李贞、李嚣。
这两个皇子做事情,都是规规矩矩,作风严谨,从不仗势欺人。
其中李贞在后来,还被称为一代贤王。
这燕妃能把两个儿子管教好,苏明哲相信她,也能把后宫管理好。
第六百七十八章 只有三百万户的大唐
这日。
苏明哲在太极宫含元殿召集百官,开大朝会,准备把自己思考的几个国策推行下去。
唐朝的大朝会,一个月一次,要么在月初,要么在月中。
这一次的大朝会在三月十五召开。
众人上朝后,纷纷把分属各自部门的事务,向皇帝禀报。
苏明哲并不轻易发表意见,只是推给朝中三公九卿商议处理,表示了自己垂拱而治的态度。
古往今来,朝廷大臣们,就喜欢皇帝垂拱而治。
只有皇帝垂拱而治,这才代表国家进入了昌盛时代,也代表了朝政清明。
大臣们开口讲的事情,还都挺繁杂。
比如说魏征,一会说御史大夫的工作,一会禀报太子东宫的事情,一会又汇报少府的数据。
魏征作为当朝丞相,竟然负责这么多事,也是因为贞观初年的一个奇葩现状导致的。
贞观初年,李世民命令房玄龄省并冗员,全国在册官员只有六百多人,这就导致,很多官员都是身兼数职。
而地方政务基本上都交给当地门阀掌管了。
这里面要说明两件事。
首先,房玄龄省并冗员,全国在册官员只有六百多人,不是说,这六百多官员就能把国家治好,而是因为能用的可靠官员就这么多。
第二点,一个国家只有六百多官员,由此可以想象一下,大唐虽然号称一统天下,实际上皇帝的话,在离开长安城以后,就需要门阀势力来配合才能执行下去。
而之所以,在贞观年间出现这些事情,主要还是因为中原动乱四百年,全国总人口也就是三百万户,一千多万人罢了。
人口就这么一点,还遍布全国。
地广人稀,就是目前大唐最大的特点。
想要治理地方,朝堂也只能依靠地方的门阀望族来完成。
为此,杨广推行了科举制,想要收缴寒门子弟为自己所用。
结果,这些寒门子弟自己不争气,稍微有些才能的,就纷纷投靠本地望族门阀。
而那些有大才能的,又对朝廷缺乏敬畏之心。
最终结果,就是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科举取士,竟然只收到了二百零五人。
简直成了笑话。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一次科举,最低取士数量都是三百人。
换句话说,唐太宗在朝二十三年里,取士的总数量还不如明清时期一次科举取士的数量多。
在这种情况下,苏明哲治理国政,也就没想着要和那些门阀势力对着干。
等到众位大臣议论完事情。
苏明哲这才开口道:
“太子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孔颖达、颜师古、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东宫署官,功不可没。朕欲扩充国子监,收拢天下幼子授之以学,广开民智,让我大唐子民,人人如龙……”
国子监内,又分成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门。
这几者差别,与学生的父辈、祖辈官爵身份有关。
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主要学习专门技术。
其中,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
看看国子监各个层次学生的数量,就知道这大唐被谁把控住了。
苏明哲如今一开口,要扩充国子监,在场大臣们全都眨了眨眼,纷纷上奏,请皇帝三思。
“朕意已定。”
苏明哲不给大家拒绝的机会,还直接下了明旨:
“孔颖达,当年宣父(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你身为国子监祭酒,当学习宣父,不可固守五经常义,有门阀望族、寒门贫贱之分,以后律学、书学、算学三门扩充一事,就交由你负责,魏征、司马才章辅佐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转交由颜师古负责,于志宁、杜正伦辅佐之。”
诸位大臣听到皇帝这么下令,顿时都知道,这件事是皇帝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少人都把眼神瞄向了孔颖达和颜师古两人。
孔颖达,是一个敦厚长者,为了学问,不惜得罪皇帝,看到太子李承乾出错,还能耿着脖子,拉住李承乾让他认错改正。
如今,苏明哲把孔子都搬出来了,孔颖达如果还想认祖归宗,就必须捏着鼻子,领下这个命令,去教授寒门子弟。
魏征、司马才章,也都是好面子的人。
在苏明哲搬出孔子这个招牌以后,如果不想死后得到恶谥,肯定也要尽心尽力辅佐孔颖达把这事办好的。
而颜师古是坚定的九品中正制支持者,特别厌恶寒门子弟。
他曾经因为厌恶寒门子弟被贬官,却依旧死性不改。
苏明哲也不奢望,自己一个命令就让颜师古改正过来,干脆让他继续发挥余热,去教授官宦子弟。
又让于志宁、杜正伦这两个读书读傻了,好名务虚的书呆子辅佐他。
朝中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苏明哲这是想做什么。
左丞相,也就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心知事关重大,连忙出席,拜首道:
“陛下爱民之心,天下共鉴。只是,如今春耕在即,这国子监扩充一事,还请缓些时候再议。”
房玄龄没说支持不支持,只说,现在是春耕时期,不能发动百姓服役。
在古代,春耕时期,就是农忙时节。
在农忙的时候,国家不打仗,也不能发动劳役,否则就是不体恤民时。
这是常识。
其他大臣听了房玄龄给的理由,纷纷跟着附议。
苏明哲见先开口抵制自己的人,竟然是百官之首房玄龄,虽然心有疑惑,作为自己的心腹大臣,为什么也不支持自己。
但是,眼看所有人都附议了,苏明哲只能皱着眉点头道:
“扩充一事,可以暂缓到农闲时分。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诸位卿家回去以后,要好好思考一下此事的利与弊。”
眼看着众人抵制,苏明哲也没心情说其他事了。
罢了朝会,苏明哲叫了听政的太子李承乾,准备去东宫看看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