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做厨师开始 第784节

  今年他才十一岁,因为母亲在后宫中得宠,加上之前的长孙皇后对待后宫其他妃嫔子嗣关爱有加,所以李慎从小没受过什么苦,养成了温润如玉的性格,品行也是皎洁如日,成为了诸多皇子中的一股清流。

  如果不是需要维持嫡长子制度,苏明哲都想改立李慎为太子了。

  今日,李慎没去弘文馆上课,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被几个兄弟姐妹拉着去御花园赏花去了。

  如今正是三月中旬,百花盛开。

  一群皇子公主,还有宗室子弟约好了,全都聚集在御花园,赏花喝酒玩游戏。

  等到韦儿派人过来,这些人一听被‘查课’,吓得全都傻眼了。

  近二十个皇子、宗室子弟,一个个脸色惨白,着急忙慌地跑到含元殿门口,纷纷跪下请罪。

  “父皇!”

  李承乾听到外面的请罪声,也连忙跪在了御案前,想要张口,替外面那群人求情。

  “此事毋庸再提,你如果要给他们求情,干脆也去外面跪着!”

  苏明哲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借题发挥,有理由整治一下这群不听话的小屁孩。

  自然不会这么容易放过他们。

  李承乾见苏明哲如此‘铁石心肠’,顿时只能拜了一拜,然后跑去殿外,陪着几个弟弟,还有宗室子弟跪了下来。

  到了此时,众人看到太子李承乾都陪着一起下跪,这才知道皇帝动了真火,再也不敢开口求饶了。

  不过,这些人也不敢走,就只能直挺挺地跪着。

  一群宗室子弟跪在含元殿前,这么大的事情自然瞒不过那些朝中大臣。

  不过,苏明哲的手段能吓唬住这些宗室子弟,却吓唬不住这些千年狐狸。

  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等人听说此事后,都是哈哈一笑。

  唯有那些宗室子弟的父辈听说后,纷纷求见,想给自家孩子求情。

  另一边,韦儿听说自己儿子跪在含元殿前,也开始拿不准皇帝到底什么意思。

  但是,她自己也不敢贸贸然露面,去求情。

  思来想去,韦儿把目光落在了闺女临川公主身上:“一一,你弟弟在含元殿前跪着呢,你父皇一向疼爱你,你去替你弟弟求求情吧。”

  “孩儿这就去。”

  临川公主天资聪颖,自然看出来,自己父皇只是要吓唬一下众人罢了。

  不过,自己母妃关心则乱。

  临川公主也心疼弟弟,这才答应去含元殿求情。

  不过,在去之前,临川也不敢保证,自己一人过去就能建功。

  所以,在去之前,她又转了一圈,把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妹妹都带上,齐刷刷一起来到了含元殿前,跪拜下来,替大家求情。

  苏明哲听到自己的几个闺女,也都跑过来跪下求情,尤其其中还有自己最疼爱的兕子,这才走出含元殿,阴沉着脸道:

  “瞧瞧,瞧瞧,一个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是有出息了……”

  苏明哲呵斥骂了一阵,最后这才放下话来:

  ”你们每个人,回去之后都要闭门思过,独立写一篇思过书,再写一篇治理封地的策论。谁写得不过关,不用上课,也不用去封地就藩,就一直写到,让我满意为止!“

  听到苏明哲的话。

  李治、李慎,还有那些宗室子弟非但没有担忧,反而连连磕头谢恩。

  他们之所以对写思过书、策论,不以为意。

  主要原因,自然是每人家中都养了文士墨客,认为自己回家后,随便找人代笔写一下就好了。

  紧接着,苏明哲又对着李承乾、张阿难开口,让李承乾,还有居住在长安城的亲王、郡王们,同样提交一份治理封地的策论。

  这才是真正的借题发挥。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大佬们,听到苏明哲的这个命令,都是眼睛一亮,手里工作的效率,都猛地高了一截。

  事出反常必有妖。

  以前的李世民,还有以前的高祖皇帝,都是特别宠溺宗室子弟。

  如果宗室子弟犯了错,往往只是轻轻斥责、训斥一下,就算完事了。

  而朝臣们犯了错,轻者罚封,重者降职贬官。

  现在,苏明哲竟然对亲王、郡王们开始严厉起来,若说里面没猫腻,也没人信啊。

  这时,有聪明的大臣,开始联想起最近朝堂内外流传的小道消息:皇帝准备实行降级袭爵。

  以前,大家还在思考,这件事情是空穴来风,还是真有其事。

  如今看来,降级袭爵,已经是皇帝思考良久,并且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

  大臣们的这种联想猜测能力,就是所谓的‘一叶落,而知秋’。

  而侍中、起居郎褚遂良,则是一字一句,把今天的事情都记录了下来。

  看到褚遂良记录下自己的一言一行,苏明哲也很无奈。

  这就是史官的作用。

  因为身边有起居郎,皇帝几乎就没什么隐私。

  就算到了晚上,起居郎的工作结束,但是又有内侍宦官继续记录皇帝的所作所为。

  昨天,苏明哲撇下王德,准备独自去掖庭宫找郑观音、玳姬。

  但是,临行前,还是告知了王德一下。

  明面上苏明哲说,让王德有事去玳姬处找他。

  实际上,他话里的意思,却是让王德记下,他今晚会在玳姬处休息。

  以后玳姬怀孕了,这个记录就是凭证。

  到了下午。

  皇帝惩罚皇子、宗室子弟的消息,已经开始传遍长安城了。

  而对这件事反应最大的,不是哀叹遭了池鱼之灾的亲王、郡王。

  也不是那些朝廷大臣、文武勋贵们。

  而是那些寄居在长安城的文人墨客。

  这些人都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纷纷研磨着笔,准备写上一篇上佳的策论,争取投献成功,进而名动长安。

第685章 感业寺里的出家人

  从贞观六年,也就是六年前。

  李世民出巡,就让李承乾留在长安监国了。

  而这些年,李世民几乎每年都有出巡,所以,李承乾的监国时间也不短了。

  他对治国之策,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苏明哲让李承乾和亲王、郡王们写一篇策论。

  李承乾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找自己的谋士团代笔,而是自己先写了一篇。

  到了第二日。

  他这才找来自己的谋士团,让他们帮自己评价、润色。

  李承乾召集的谋士团,有杜如晦的长子杜荷、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长广公主之子赵节。

  这三个人性格各异,能力也有上下之分。

  其中杜荷,脾气和他爹杜如晦一样,耿直粗狂。

  他在看到李承乾的策论后,就拍案叫好。

  房遗直性情鲁直,缄言慎语,看过策论后,只是默默点头。

  唯有赵节,他是个莽汉,又是李世民的外甥,李承乾的表哥,说话就没那么多顾忌,先是点头称赞,然后就直白讲道:

  “殿下,我认为,这写策论,那就是要献计献策,能实行下去才行,你这辞藻倒是华丽,也说了什么亲贤臣、远小人的话,但是终归华而不实,都是泛泛之谈,没什么新意不说,还缺乏让人精神振奋的点睛之笔。”

  “表哥这么说,肯定有高见了!”

  李承乾知道自己这个表哥什么性情,对他话里的一些不敬之语,也装作没听到,直接问道:

  “不知道,表哥有没有可以教我的?”

  “我还真有!”

  赵节说着,就毫不客气,从兜里掏出一张策论,递给身边内侍,让他转交给太子。

  这张策论自然不是赵节写的,而是他门下的门客写的。

  赵节作为皇帝外甥,还是太子亲信,有不少文人都投靠在他门下。

  这一片策论,就是他的门客,依照赵节平日里的言谈举止来写的。

  李承乾看了一遍,不得不低头甘拜下风。

  果然,自己没有写策论的天赋。

  不过,自己没天赋不要紧,自己身边的人有天赋就行。

  当即,四人凑在一起,拿着赵节拿出来的那份策论,开始修改起来。

  长安城内,诸多亲王、郡王家里,也都出现了东宫的一幕。

  和李承乾不同,其他亲王、郡王都是直接找座下门客代笔。

  包括魏王李泰在内。

  毕竟,在这些人看来,自己抄笔,还是门客代笔,结果都是一样的。

  说不定,这些策论交上去,皇帝看都不看。

  转眼过去了两天时间。

  交思过书、策论的时间到了。

  李承乾先一步,把自己和东宫属官集思广益写好的策论,交了上去。

  苏明哲看了后,就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里面的文字简洁,大意明了,一二三四,从政策到施行,有条有理。

  李承乾能把这样一份策论交上来,最起码证明,他是一个思想正常的太子。

  历史上,李承乾也曾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

  可惜,在长孙皇后过世后,李承乾又摔断了腿,有了腿疾,这才渐渐开始心灵扭曲。

  苏明哲心里满意,嘴上也不吝夸赞,最后指点了一番:

  “乾儿,在下次朝会之前,你要多去翻看一下史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首节上一节784/18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