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105节

  “味精!”

第316章 莲花

  “味精?这是什么?”马相伯满头雾水。

  “一种调料,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最早由德国的雷特豪于1846年在小麦的面筋中首次分离获得,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用法!我在法兰西的时候,因为一时好奇,便在确定对人体无害后尝了尝,发现这种调料可以大大提高食物的鲜味。”

  味精也是章星九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你要是拿出别的东西,可能会因为国家实力的缘故,让欧美发达国家跑的更快,给华夏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他不敢提前太多拿出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成就,就算是无线电报也是卡着点,抢在马可尼和布劳恩之前很短时间拿出来的。

  味精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不过是一种调料而已,早诞生几年,晚诞生几年并无太大影响,食物防腐剂还能增强发达国家军队的后勤水平,只提供鲜味的味精又能有多大影响?

  而且这东西还是日本人率先进行商业化应用的,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发现谷氨酸的钠盐具有鲜味。

  1909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一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并出售,很快就进入了华夏,每年从华夏攫取大量利润,现在章星九提前拿出来,也是抢日本人的生意。

  “回国后,我带了一些化学实验的设备,带领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尝试研发大规模生产味精的技术,前段时间终于取得了突破,主要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

  十多年后,吴蕴初在上海生产味精采取的也是这种方法,该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六十年代,才被发酵法生产,水解蛋白质法及用石油裂解丙烯合成法等新技术所取代,如今生产的味精大多都采取发酵法生产。

  现在吴蕴初还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原本在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因为家境贫困面临着退学的风险,章星九给他提供了资助,让他可以继续求学,并鼓励他考取震旦学院,等将来他进入震旦学院化学系学习的时候,章星九会给他找个新项目,把原本属于他的荣誉再还给他。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实验室里完成了验证,基本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只是一些重要设备还需要从欧美进口,尤其是耐酸碱设备,这些目前咱们自己还生产不了。”

  “所以现在需要一笔钱,用于购买设备、土地,招募工人,采购原料进行生产,可只要能生产出来,这种产品就肯定会畅销,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实现盈利,甚至还能出口到日本、南洋等地赚钱。”

  从日后东洋人和吴蕴初在沪上赚钱的经历来看,味精的商业前景根本不用担心,哪怕是到了章星九最早穿越的时候,味精年产量依旧高达二百多万吨,这门生意完全可以做几十年。

  “你自己就有这笔钱,现在拿出来是给学校送福利啊!”马相伯叹道,他越发觉得自己这个女婿是找对了,要是没有他,震旦学院现在恐怕还没影呢。

  下班的时候,马相伯喊上马建忠、朱志尧、朱云佐等家人,一起去章星九家品尝味精,家中的厨师早已学会了味精的用法,拿出来的菜肴简简单单、普普通通,都是他们常吃的,但吃到嘴里却是极其鲜美,味道远胜于前。

  朱志尧不禁有些奇怪,“州平你家里是换了厨师?这厨艺可不一般,刀工、火候倒也罢了,这鲜味可不是一般厨师能做出来的。”

  “似乎有点鲁菜的意思,要论鲜字,眼下还是以鲁菜厨师为首。”马建忠当年给李合肥当幕僚,那也是吃过见过的,尝了几口就从菜肴中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味道。

  “鲁菜大厨在做菜的时候,往往会添加一种特别的调料,这种调料是他们的秘方,绝对不会轻易教给其它人,只有继承家业的儿子才有机会得知,我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打听到了这个秘方,后来把这种调料细细分析,方才发现主要成分和味精并无太大区别。”章星九拿出了一小瓶样品展示给他们看。

  这一秘方说穿了也不稀奇,就是海肠子磨粉罢了,章星九没直接明说,主要还是不想砸了他们饭碗。

  又让厨师用老法子煮了一大碗平平无奇的白菜豆腐汤,众人尝了都觉得寡淡无味,当着他们的面倒进适量味精稍微搅拌下再尝,味道顿时不一样了。

  “鲜!这汤简直太鲜了!就算是去京城八大楼,能把一碗白菜豆腐汤做得如此鲜美的厨师也不多。”资深老饕马建忠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叔父,那您觉得这味精要是投入市场,可有人愿意买?”章星九随即问道。

  “呵呵,何止能买,只要有一家馆子开始用,其他馆子不用都不行,州平你可是找了门好生意啊!”马建忠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

  过了几天,马相伯把张謇、严复、熊希龄等校董召集到一起,说了为震旦学院开源的事儿,又请他们到章星九家里,尝了添加味精的宴席。

  众人都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愿意出钱筹办工厂,这些校董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了他们的入股,就不用太担心被强取豪夺了。

  大家很快商量好股份分配,震旦学院是第一大股东,办过很多实业的张謇是第二大股东,其他几位有志参与的校董也用银子、土地入股,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份额。

  章星九作为味精技术的发明人,也拿到了一些股份,这主要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激励后来者,其他学者要是看他发了财,做研究的动力肯定更足。

  商量了好几轮,定下了味精厂的基本章程,这时候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咱们的味精该叫什么名字?”

  章星九脱口而出,“不如就叫莲花味精厂吧?莲花纯洁无瑕,我们的产品也是纯净无害,叫这个名字正合适。”

第317章 竺可桢

  这个名字获得了众校董的一致赞成,开办味精厂的事儿就此定下,章星九揽下了采购设备的重任,他给德美英法等国熟识的朋友发了几份电报,让他们先去询价,然后再从这些报价清单里选出最适合莲花味精厂的设备,预付定金让他们送到沪上,等调试结束再结清尾款。

  诸位校董、老师还趁着现在快过年,要了一批实验室生产的样品,又让家中厨师跟随章星九的厨子学习如何使用味精。

  过年的时候免不了要迎来送往宴请宾客,到时候在家中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就可以把味精加进去,给亲朋好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临走时再送他们一些,味精的名声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打出去,他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宴请的亲朋好友也大多都不是普通人,只要这些人能接受味精,味精就能在当地迅速铺开。

  这也是章星九提出来的方案,张謇听完大为赞赏,“看来州平不仅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就算是从商也是一把好手,如此一来,等味精面世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没人购买了。”

  朱志尧举一反三,“我记得诸位校董中,有几位就开有酒楼茶社,不妨也借着这个机会推出几道新菜,让到店宾客也能尝尝味精的味道,这样将来购买味精的顾客就更多了。”

  “说的也是。”众人纷纷点头,也拿出了不少可行的推广方案,就等着明年味精厂建成投产了。

  时间很快来到期末,震旦学院的师生们忙完了几个月的教学工作,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下了,章星九也按照惯例带着妻儿回绍兴过年。

  和旧友重聚,给熟识的长辈拜年,顺便推广下味精,忙活几天,章星九总算清净下来,只是他现在有了进士的身份还有五品官职,想完全清静也不容易,不时就有陌生宾客过来拜访。

  搞得章星九有点厌烦,便准备和家人一起回江浦村老家,临走前又有客人到访,章星九看到拜帖上的名字,顿时改了主意,请他们进来叙话。

  很快,一名小商人模样的中年人带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走了进来,拘束地向章星九行礼问好,“竺嘉祥见过州平先生,这是犬子可桢。”

  “可桢见过章先生。”这孩子也非常懂礼,言谈倒是比他父亲淡定了不少。

  “竺先生无需多礼,说起来我们家里现在吃的米还是从你的米店买的呢,咱们都是乡亲,用不着这么拘束。”章星九回礼结束,请他们坐下,又命人送上茶水点心。

  寒暄几句,竺嘉祥便说明了来意,他现在经营着一个两间屋面的小米行,家境虽不富裕,却格外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竺可桢很小的时候,便花费米店三分之一的收入请来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先生章景臣来家授课。

  竺可桢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很快就显露了在读书上的天赋,兼之又勤学刻苦,九岁的时候便考入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毓菁小学堂。

  现在竺可桢就快从小学堂毕业了,将来何去何从还没做好打算,竺嘉祥知道章星九是如今绍兴城里有名的大学者,便不顾冒昧登门请教来了。

  “可桢擅长哪门学科?或者对什么科目最感兴趣?”章星九问道。

  “学生功课还算不错,几门功课都是满分,或许是家中开办米店的关系,学生对农学最感兴趣。”竺可桢用浓重的绍兴口音答道。

  “哈哈,看到我绍兴子弟学业如此出色,我也是引以为豪啊!”章星九高兴地笑了起来,幸好自己没提前回江浦,不然就要错过这位未来的大科学家了。

  “我也是绍兴人,提携同乡晚辈也是应有之责,所以贤父子无需太过拘束。”章星九旋即便开始考校竺可桢的学习,竺可桢对答如流,让他很是满意。

  竺嘉祥刚开始还有些担心,慢慢地脸上就堆满了笑容,很是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询问结束,章星九评点道,“不错不错,无论中学还是西学,可桢的基础都非常扎实,只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先生请讲!”竺可桢立刻坐直了身子,竺嘉祥也全神贯注地聆听。

  “一是你的身子看上去有些不太好,或许是平日里学习太过刻苦的缘故吧?需知身体才是学习的本钱,要是没个好身体,那可不行!所以今后你不光要认真读书,还要坚持锻炼,身体好了学习才能更加顺畅,家中平时供应饭食,营养也要跟上,最好找医生看一看,按照他们的叮嘱给可桢做饭。”

  竺嘉祥没有丝毫犹豫,马上答应下来,“我待会就带可桢去见何廉臣先生。”

  他家中虽不宽裕,在孩子身上却格外舍得花钱,就算是看医生,也要找绍兴城里最有名的医生。

  “其二,你现在说话口音很重,在绍兴时倒也罢了,老师都是本地人,你说话他们能听懂,要是将来还想外出求学的话,最好是学会官话,这样听课请教也能方便很多。”

  竺可桢日后学成归国,就因为口音的问题遇到了不少麻烦,章星九现在提前提醒,希望能好一些。

  关于他的出路,章星九也给出了建议,“如今都讲究中西兼修,绍兴现在还没有太好的学校,你将来还是去沪上读书吧。”

  竺嘉祥顿时面露难色,供他在绍兴读书已经很吃力了,再去沪上家里恐怕供不起,可就算再难他也没有拦着竺可桢。

  好在章星九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去沪上的花销不用担心,可桢可以先来震旦学院预科班读书,以他的成绩应该可以拿到奖学金,读书吃饭都无需花钱。”

  父子俩当即感激不尽,等过完年章星九返回沪上的时候,他俩专门过来为章星九送行,章星九看到竺可桢的身体好了不少,说话的口音也有所改进。

  双方在码头约定,等七月底竺可桢小学毕业,就去沪上报考震旦学院的预备班。

  等章星九回到震旦学院,发现学院里又来了一位天才少年。

第318章 震旦大学

  “学生李四光见过章先生!”一名十四五岁的少年见到章星九,立刻恭恭敬敬的行礼。

  旁边去年才从南洋公学转入震旦学院就读的章鸿钊介绍道,“四光原名仲揆字仲拱,湖北黄冈人,去年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写完发现不对,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那以后就叫李四光了。”

  章鸿钊也是浙江人,还跟章星九是同姓,说话不像其它人那般拘束,“四光进入小学堂后不久,便考上了公费赴东洋的留学生,如今来沪上,一是为了等待赴日留学,二是为了提前学习日语,恰好震旦学院有日语速成班,便过来报名了,和学生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四光对您也是仰慕已久,今日听说章先生会来,所以特来拜会。”

  章星九听到这话心中不免有些自豪,这几年的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总算是落下了几分名声,前脚竺可桢登门请教,现在李四光又过来拜会,要是能帮他做出比原历史中更大的成就,那也是一桩好事。

  “仲拱不必多礼,你小小年纪就能考上公费留学生,实在是不容易啊,不知道你去东洋,准备报考什么科目?“章星九还礼道,同时在心里嘀咕着,你这个字取得倒是不错。

  “学生很早之前就怀有‘科学救国’的理想,如今国家贫弱,列强不断侵略,这都是因为国家没有一支强大军队的缘故,尤其是缺乏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决心前往东洋学习造船机械专业,待学成归国好为国家打造一支强大的铁甲舰队。”李四光语气坚定的说道。

  联想起他日后的经历,章星九不由得想起了阿张,阿张当初也是准备投身海军,方才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可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要建设海军就必须先有钢铁,要有钢铁就得学开矿,于是转到矿业学堂学习。

  而李四光在东洋学了一段时间的造船机械,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认识到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所以又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专门学习地质学,如此方才成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怀着实让人感动,章星九好生勉励了一番,又给他留了联系方式,让他在东洋遇到麻烦可以找自己帮忙,等将来归国若是找不到好去处,也可以来震旦学院任教。

  过了两个月,在李四光要出发的时候,章星九还专门为他设宴饯行,送了一些留学时用得上的礼物给他,还请他帮忙给阿张、历绶之、钱钧夫等人捎去书信、礼物,“大家同在东洋留学,认识一番将来彼此也能有个照应,而且他们也在弘文学院学习过,可以给你传授经验,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多谢章先生厚爱,学生一定帮忙带到。”李四光对自己的留学生涯也有些担心,现在听到那边有熟人帮忙照应,总算是放心了不少。

  目送李四光乘坐的客轮缓缓驶出港口,消失在海平面下,章星九不由得心生感慨,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无数有志青年都像他一样乘坐海船,不畏风险远赴他国,立志为华夏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尽管这条道路异常艰难,却始终有人前赴后继。

  或许正是有这种精神,华夏方才能够在经历百年屈辱后,实现凤凰涅,重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处。

  李四光离开后不久,从国外订购的味精生产设备也回来了,这次章星九选择的是美国产品,现在的化工产业还是欧洲更强,不过美国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他们的产品性能不差,价格还比欧洲那边的便宜,经过综合考虑,章星九最终决定给美国制造商下了订单。

  依靠和摩根、梅隆等财团的关系,再利用美国企业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的心理,章星九为莲花味精厂争取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折扣。

  随船一起抵达沪上的美国技师很快就带领工人们安装好了设备,然后一边负责味精厂的技术工作,一边培训震旦学院的学子,等他完成培训就可以回美国了,而这些学生就会接替他负责味精厂的技术管理工作。

  章星九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很高,培训班开课前专门把他们叫过来叮嘱,“你们不光要学如何操作、修理这些设备,还要弄清楚这些设备的运行原理,我们不可能一直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进口设备,将来迟早要生产出同样水准甚至更好的设备,而究竟能不能做到,就靠你们了。”

  这番话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但更多的还是激励,他们纷纷表态,“学生一定不辜负老师的重托。”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天早早起来跟随美国技师上课实践,下课后又聚到一起复习、讨论今天的学习成果,只花了几个月功夫,就完全吃透了这些设备。

  而味精在投入市场后,马上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仅沪上的饭店酒楼争相购买,还有许多外地商人过来批发带回本地销售,震旦学院也因此有了一条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

  随着美国技师的离开,震旦学院也迎来了暑假,学生们可以回家暂且休息一段时间,章星九和马相伯等人却是更加忙碌。

  因为每年一度的招生季又到了,他们提前在各地报纸上打了广告,吸引了诸多有志青年过来报考,报考的人数比第一年直接多了个零,质量也越来越高。

  考试结束,统计合格人数,竟然有近千人达到了录取标准,还有差不多数目的学生考上了预科班。

  马相伯和章星九等人大喜过望,同时也庆幸不已,“幸好之前学校就扩大了规模,不然还真容不下这么多学生。”

  这时候,章星九提了个建议,“既然如今学校已经走上正轨,那是不是可以把学院改成大学了?”

第319章 废除科举

  大学和学院有何不同?综合来看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模,学院通常规模比较小,占地面积和师生数量都相对有限,大学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比较多。

  其次是学科设置,大学通常由多个学院组成,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和研究领域,涵盖从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院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如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学院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学位课程,并深入研究该学科的各个方面。

  震旦学院在建校之初就设立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两个学院,学院内部又有法律、哲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分科,已经比较接近大学的设置了,只是碍于师生数量的缘故,才没有改称大学。

  现在老师和学生的数量慢慢提上去了,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等明年还会有一批新的建筑建成,可以容纳更多师生,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具备了升格为大学的条件。

  马相伯看着诺大的校园和进进出出的师生,心中也是颇为欣慰,“震旦学院能有今天,都离不开诸君的努力啊,既然如今条件已经具备,那就改名为震旦大学吧!”

  接着众人又兴致勃勃聊起了什么是大学的话题,马相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如今依旧在震旦学院担任文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很是支持,“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凡震旦学院有马公这样的教育大师,有州平这样的理科大师,改称大学也是理所应当。”

  “我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师、道德高尚、学问渊深固然重要,大楼也是不可或缺的。”章星九提出了不同看法,“若是只有大师没有大楼,何以安放诸多实验设备?没有实验设备又如何研究学问?纵然是文科,也需要大楼来存放藏书吧?”

首节上一节105/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