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28节

  “哦?你说。”

  “这个故事的灵感其实就来源于咱俩上次过来吃饭,你给我讲的故事。”牛新亮吃饭喜欢讲典故,有时候是关于某道美食的,有时候是关于饭店的,这些让高加林想到了后世一部美食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

  “我这部作品一开始就是你给我讲的胜利宴,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梅龙镇酒家的厨房内,梅松孝、龙恩恩、方元镇和李一勺联手精心烹制出了胜利宴十三道大菜,前十二道每家三道,最后一道‘龙风四喜齐临门’有四人联手掌勺,众食客尝过拍案称绝,尤其对最后一道赞不绝口……”

  “一年后,还是除夕夜,虽然过年的气氛依旧热闹,但梅、龙、镇、勺四人却激烈争吵;最后‘梅龙镇’招牌落地,一分为三,‘梅’、‘龙’、‘镇’三家从此分崩离析……”

  “此后数十年,上海经历了种种变迁,梅龙镇酒家也是几起几落,改革开放后,方元镇的孙子方镇金重新挂起了梅龙镇酒家的招牌,可惜因为厨艺失传,始终没能让梅龙镇重现往日的荣光。”

  “某天,一位衣着光鲜的老人来到梅龙镇,点了四道胜利宴的菜,其中三道是方元镇当年做的,最后一道就是‘龙凤四喜齐临门’。”

  “故事性是够了,主题还不够,你要是写出来,去《故事会》发表倒不成问题,上不了我们《萌芽》。”听到这儿,牛新亮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话。

  听得出来,他对高加林暗地里给《故事会》供稿颇为不满,这倒也正常,严肃文学向来看不起通俗文学,哪怕后世也是一样。

  “别着急啊,我才刚开了个头!”

  正巧这时候菜上来了,高加林美滋滋地吃了几块肴肉,吊足了牛新亮的胃口,这才继续说道,“老人尝过这四道菜,一一指出其中的不足,让方镇金大为佩服。”

  “老人说起当年胜利宴的风光,让方元镇向往不已,他不由得生出了要重新找回梅、龙、勺三家后人,重现梅龙镇当年的辉煌!”

  “通过老人的讲述,方镇金这才知晓,龙家后人邬少龙如今在香江,梅家后人梅花在宝岛,而大厨李一勺的后人则在澳门”

  “啪!”前面说了一大堆,牛新亮纹丝不动,听到这儿,他才意识到高加林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顿时激动地无法自已,狠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你就说我这个主题好不好吧!”

  “侬个主题脱灵光了。”牛新亮一激动,上海话都冒出来了。

  现在是啥时候?去年年底国家刚和英国签署了联合声明,决定于1997年收回香江;同时,总设计师也提出要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澳门问题。

  而对于宝岛的期盼,更是始终没有停止过,廖公去世前给尼古拉写了一封亲笔信,今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血战台儿庄》,除了纪念国军在抗战中的贡献,也是想利用这部影片向岛上传递一些信息。

  分裂的梅龙镇酒家不就是如今尚未统一的国家么?后面的剧情不用说也知道,肯定是四家合力让梅龙镇重现昔日荣光,而这不就象征着中华民族必将统一,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么?

  这样一部作品,谁敢说主题不够高大上?

  一部作品,既能迎合大势,又能树立美食品鉴大家的形象,还能赚稿费,简直一举三得,怪不得牛新亮夸他脑子灵光,这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第79章 假公济私

  为啥这故事这么好?原因很简单,原作电影就是献礼片,99年上映,演员也来自海峡两岸,扮演方镇金的是宝岛老戏骨金士杰,这部电影上映二十年后大家还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他。

  梅家后人梅花的扮演者是吴倩莲,陈小春扮演龙家后人邬少龙,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上演了华语电影最经典做菜镜头的郎雄扮演李一勺后人李浪。

  这片子当时取得了上千万的票房,要知道那时候年度票房冠军也才三千多万,一部献礼片能拿到这样的票房属实不易。

  99年是什么时候?香江已经回归,澳门回归在即,在这时候拍一部两岸三地合伙重兴梅龙镇酒家的电影,意义不言而喻。

  高加林把这个故事挪到现在,几乎没有多少违和,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如何处理寻找这几家后人的经过,毕竟现在想出去还是比较难的。

  他也没有完全照搬原来的剧情,这部电影质量是不错,可还称不上上佳,做菜的镜头不如《饮食男女》、《金玉满堂》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剧情也有不太流畅。

  所以高加林进行了修改,电影里李浪,也就是指点方镇金的老者并不是来自澳门,高加林觉得还是改成四个人来自四个不同地方更好一些,更有意义。

  三家后人的情况各不相同,高加林也需要按照如今的情况进行修改,不然照搬九十年代的模样,了解情况的读者看了肯定会觉得别扭。

  “我明天就去把这个故事的框架告诉总编,我拿脑袋担保他肯定同意!你这边赶紧着手开始写,一写好我就说服总编,把最好的版面留给你!”牛新亮现在也顾不上面前的美食了,满脑子都是这个故事。

  “大纲还没有听完,你就说可以?”高加林笑着看向牛新亮。

  “后面的还用说么?肯定是四家后人复兴梅龙镇,重做胜利宴啊!诶,胜利宴这个名字好,赶走小鬼子是胜利,祖国统一那也是胜利啊!”

  想到这儿,牛新亮就更高兴了,去年敲定收回香江,今年就出来一部反映祖国统一的作品,只要质量稍微好些,那必然有机会拿大奖。

  《萌芽》到现在还没有出过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或许这是一个机会。

  “写,赶紧写!”牛新亮迫不及待地催促,要不是高加林还得上学,他都想直接把高加林绑回巨鹿路675号,关在改稿宿舍里,啥时候写完再啥时候放出来算了。

  高加林往后一仰,双手一摊,“写不了。”

  噗,牛新亮好悬一口老血喷出来,你给我说了这么精彩的大纲,我巴不得现在就能看到成文,结果你告诉我写不了?玩人也不是这么玩的吧?

  “写不了你说什么?”牛新亮的牛眼瞪得通红。

  “现在是写不了啊,我一个陕北山沟沟里出来的学生,知道香江、澳门、宝岛是什么样么?我才跟你吃了一年美食,能写出胜利宴的精髓么?”高加林理直气壮地反问。

  “这”牛新亮卡壳了,好像确实是这样啊。

  “不过现在写不了不代表将来也写不了,要想让我快点写出来,你就得多带我去吃吃好吃的,多给我讲讲做菜、品菜的门道,美食行的轶闻典故也不能少,等积累够了,胜利宴就能写了!”

  “香江、澳门、宝岛我去不了,可咱们上海现在也有不少从这几个地方过来的人吧?社里请几位过来,大家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你们再给我找些当地的报刊杂志、书籍,我认真学习学习,估计也能把那几位后人的生活写的似模似样吧?”

  这么好的机会,不拿来假公济私实在是太可惜了,借着为写作做准备的理由,高加林不光可以满上海的大吃大喝,还能接触到这几个地方的人士,要是遇到合适的机会,还能通过他们赚外汇!

  光挣国内的钱有啥意思?去外面赚外汇那才叫本事!

  一举三得高加林还嫌不够,要四得五得才好。

  牛新亮面露难色,“吃饭没问题,只要你有时间,我就陪你,就算上海吃完了,咱们还能去苏州、去南京,周六出发,周日就能回来;就是阅览境外书籍,还有和境外人士接触,这可不是我能做主的事情。”

  高加林从包里拿出一摞纸,“大纲我已经写好了,你拿去给总编看,他要是不满意,你当我今天这些话没说过;他要是喜欢,那咱们再说其它的事儿。”

  “也行,交上去让总编头疼吧!反正这事儿我也做不了主。”这么一想,牛新亮也轻松了,我就一普通编辑,把东西交上去就行,该怎么办还是得领导做主。

  说完俩人总算可以好好吃饭了,可牛新亮满脑子还是高加林给他讲的这个故事,他一边吃饭一边给高加林讲着梅龙镇酒家的历史,和民国上海美食界的种种逸闻趣事,希望这些能给小说提供帮助。

  第二天总编刚进来,牛新亮就拿着大纲找了过去,总编跟他一样,刚看到三家后人分别来自香江、澳门、宝岛就激动地拍起了桌子,“好,这个故事简直太好了!”

  看完他就拿起了桌上的电话,“我这就给加林打电话,让他马上开始写,如果有需要,我们帮着他给学校请假也行啊!”

  “总编,写不了。”牛新亮一盆冷水泼过去。

  “怎么写不了?”总编被浇了个透心凉。

  “积累不够,写个大纲还可以,填充细节就无能为力了”

  牛新亮把昨天高加林的话修饰一番转述给了总编,总编听后陷入沉默之中,这部小说他肯定想要,可高加林出的题也确实让他为难。

  编辑部之前倒是也没少帮作家联系单位让他们挂职、介绍相关人士给他们了解情况,可那些都是本地的事儿,了不得牵扯到外省,现在竟然牵扯到了境外,这就不好办。

  放弃他舍不得,答应他又下不了决心,考虑再三,总编说道,“小牛,你去通知其他几位领导,咱们开会好好研究研究。”

第80章 开写

  等人到齐,总编将高加林的大纲发下去传阅,然后说了自己的态度,“加林这个故事确实不错,要是真能写出来,对咱们《萌芽》也是一件大好事;可他说的问题也确实存在,那么到底要不要让他写,你们怎么看?”

  “从一家酒楼的兴衰折射出家国情怀,这样的故事要是不写实在是太可惜了!”

  “帮作家解决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咱们编辑部的责任,既然小高的故事这么好,那我们要是能帮就尽量帮一把吧?”

  “如果真是为了写小说,我们请几位境外人士过来和他聊一聊,也是可以的么,咱们也不缺这方面的资源,文联不就有对外交流的部门,让他们帮忙就能找到吧?”

  “就像老王说的,前提是真为了写小说,他要是有其它想法,万一出了事儿,咱们也是要受连累的啊!”有人提醒道。

  这些年的大环境是比前些年好了很多,可在对外交往上依旧顾虑重重,他有这样的担心倒也正常。

  “这个应该不用担心,高加林是浦江学院的学生干部,前段时间还上过报纸、受过领导的表扬,他的操守还是值得信任的!”总编插话道。

  “要是这样的话,那我赞成给高加林提供一定帮助!只是在和境外人士接触之前,要做好培训工作,见面的时候最好也得有咱们编辑部的人在场!”质疑的那位谨慎地投了赞成票。

  这主要还是高加林太年轻了,怕他思想不坚定,要是换成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我也一样,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太过随意,当然也不能让他们感到不适,做事的方法应该圆润一些!”

  领导们连续表态,他们都没能禁得住这个好故事的诱惑。

  “那好,我这就去找文联负责对外联系的部门,请他们出面帮忙!”总编放下心来。

  下班之后,他先私下里拜访了一位相熟的文联领导,给他看了高加林的大纲,见领导对这份大纲也很感兴趣,总编这才说出了他的来意,想让领导帮忙,给负责对外联络的同志说一声。

  这样那边才好过,要是啥准备都没有就公对公的去办事儿,说不定就因为什么原因被否了,这时候再想办法,那耗费的人情可比现在大多了。

  领导很看重这部作品,第二天就给对外联络部门的同志打了个招呼,总编再过去说明情况,他们很快就同意提供帮助。

  上海是改开后第一批对外开放的五座城市之一,同时因为历史的缘故,散落在外的老上海人数量相当多,最近几年不断有人从境外各地返回上海寻根、投资.

  找几位香江、澳门的客人还是很容易的,宝岛的也不算麻烦,虽然现在两地还无法直接来往,可依旧有人转到香江、日本等第三地前来寻亲问友。

  这些人里,有不少文艺爱好者,甚至有个别人自己就是作家、诗人、编剧.他们以前就和国内的作家打过交道,现在听说有一位年轻作者想请他们帮忙,提供写作素材,马上就来了兴趣。

  再一看故事大纲,他们就更动心了,能在这时候来上海的,心里多少都有一些家国情怀,看到这样的作品又如何能不感动呢?

  很快,高加林就和第一位客人见了面,这是一位来自宝岛的诗人,来上海是为了帮父亲寻找失散多年的祖母。

  见面的地方是一家老上海菜馆,牛新亮作陪,理由是牛新亮很懂得吃,可以让他们的用餐更舒服,而实际上么,则是为了提醒高加林,他们要是聊到什么不该聊的东西,牛新亮就会及时转移话题。

  对此,高加林并无意见,一来牛新亮这人不错,不会干扰正常谈话;二来,这时候和境外人士来往,特别是他这样前途远大的年轻人,多个人在场作见证是好事,免得将来有啥闲话传出去影响前程。

  诗人给高加林讲述了他这些年在岛上的生活,“.对面的吕伯伯来自四川,隔壁的曹伯伯来自江西,房客馒头伯来自山东,小学的李老师和谈老师都来自江苏,两个姑妈分别嫁给山东人和江苏人,而爸爸最要好的朋友徐老师则是上海人;这神州大陆又近又远,又远又近,总能勾起我血液里的浪漫情怀”

  “印象中,这些长辈在过年时,都是在食物里思念大陆的家乡吧!山东籍的长辈一定要包饺子,江浙的长辈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会准备一道‘如意菜’,这如意菜,其中一定要有黄豆芽,因为长得像‘如意’,取其十全十美,事事如意。”

  “现在他们都老了,都想回到故乡看一看,可惜一般人很难回来,就像余光中诗里写的那样,‘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很多人临死前依旧念念不完,流着泪吟诵于老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香江、澳门朋友也给高加林讲述了类似的故事,这时候牛新亮才真正明白高加林以美食为切入点的真正用意。

  “对普通人来说,最念念不忘的乡愁或许就是家乡的美食了,乡愁对他们来说是母亲小时候给他们煮的红豆酒酿圆子;是小学放学后,街口老人扛着叫卖的糖葫芦;是小贩肩膀上挑的担担面,是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确实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勾起普通人的思乡之情了!”

  我真没这么想,高加林一脸懵逼,电影就是这么拍的,我也只是原样照搬罢了。

  不过他也没解释,任由牛新亮迪化,说不定编剧当初就是这么想的呢?

  见了不少三地客人,从他们口中搜集到了大量素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地百姓的乡愁,和时下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内地的看法。

  有了这些素材,高加林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动手开写了。

第81章 办厂

  “张老师,我想请假。”高加林拿着请假条找到张长青。

  “什么事儿?站着干啥?坐下说!”张长青笑眯眯从办公桌后面出来,拉着他到沙发边坐下。

  “是这样的,我这段时间写了一篇小说大纲,编辑部的老师看了比较满意,想让我早点写出来,所以我就想请个假专心创作,大概得大半个月吧,具体情况还得看写作状态。”高加林把大纲递了过去。

  杂志社帮作者请假专职创作也不是啥稀奇事儿,其实上本书牛新亮就透露过这个意向,只是高加林想着自己才大一,不太好请假,直到改稿的时候才去巨鹿路675号待了一阵儿。

  现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他连续两个学期全年级第一,学生工作获得了大领导的表彰,写的书也畅销全国,一再加印,这时候请假去专心写书,谁也说不出话来。

  果然,张长青接过大纲看都没看就直接批假了,“这是好事,学校肯定不会拖你的后腿,学习我不担心,学生会这边你也理的很顺,其他同学最近一段时间成长地很快,你离开几天也没关系。”

  “我先给你批二十天,待会儿你去学生会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安排好,就可以专心去写作了。”

  说完张长青才拿起大纲翻看起来,看着看着就跟牛新亮一样,激动地直拍大腿,“加林,你这个故事写得好啊!我恨不得现在就能看到全文!”

  他在体制内工作这么多年,政治敏感性可比牛新亮强多了,牛新亮都能看出来的东西,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哈哈,咱们浦江学院要出大作家喽。”张长青高兴地合不拢嘴,先前那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故事性不错,也反应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状,可思想性终究差了点,所以只能称呼高加林作家,而不能叫大作家。

  现在这本就不一样了,以美食为线索,勾勒出了先后两代人对统一的渴望,要是写得好,就是思想性和文学性俱全,这样的作者肯定称得上是大作家。

  浦江学院建校时间尚短,还没出过太有名的校友,高加林要是能成大作家,那浦江学院的领导出去介绍自己的学校,也就多了一个话题,这绝对是大好事。

  而他作为高加林的老师,也能收获许多好处;事实上他现在已经得到好处了,成果展结束后,学校和系里的领导都先后找他谈过话,要给他加把担子,再过一阵儿,他就要升任主管学生工作的系副书记了。

  要是今后三年,高加林还能做出一些亮眼的成绩,那么等高加林毕业的时候,他还有希望再进一步,参与整个浦江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

首节上一节28/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