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31节

  他们又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羊肉泡馍、热干面、粘豆包、折耳根、瓦罐汤、肠粉.童年时母亲给他们做的种种地方小吃立刻浮现在脑海中,有些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也想家啊!他们也想吃到母亲亲手给做的饭菜啊。

  梅家后人梅花也来到了香江,方镇金用生煎包、排骨年糕勾起了她童年的回忆,在她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她做这些沪上小吃,所以她虽然生在宝岛,却一直保留着沪上的饮食习惯。

  故乡从未谋面,然而故乡的一切却通过这些美食,还有父母的念叨,深深地刻在了她的灵魂深处,她也把上海当成了自己灵魂的故乡。

  她这样的年轻人都是如此,更何况那些从大陆过去的老人?高加林借着梅花的口,讲述了两位老人的故事,他们在大陆相识相恋,被时代的大潮推动到了宝岛,他们在这里生儿育女,时刻思念家乡。

  这种思念深入骨髓,驱使他们在大门上写下了这样几行字,“曾在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长大的小姑娘,嫁给大别山麓青年军的小伙子,滚滚红尘相守相依一甲子,欢颜泪语儿女成群;大时代的苦难见真情,离别数十年的老家啊!永远怀念你。”

  短短几行字,时代的浪潮便扑面而来,让读者们也感受到了这两位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一位亲身经历过这些大时代浪潮的老者忍不住取下眼镜擦了擦,这段话让他眼里进了沙子,“血脉相连,这就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吧!不管立场如何,他们毕竟是我们的同胞。”

  接下来的故事也让他连连点头,来自两岸的四家后人共同重兴梅龙镇,这意味着什么他当然能领会,祖国若是能够统一,必将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借鉴外国的烹饪方法来做中国菜?这段写得好啊!我们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不就是要引入外部的技术来加快国内的发展么?连一个写美食的作者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不明白呢?”

  等看完整个故事,他闭目沉思片刻,拿起电话打了过去,“我刚刚看到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发表在最新一期《萌芽》杂志上,名字叫《春风得意梅龙镇》,推荐你们也看看。”

  接到电话的人马上找来杂志看,不光他自己看,还让单位的人也一起看,看完他们就明白老人为什么专门打电话过来提起这部作品了。

  “你们几个现在就动手,写几篇推荐文章出来,给报纸投稿,我联系报社,让他们尽快腾出版面发表,这么好的作品理应让更多人看到。”

  “还有,打电话问问人民文学奖组委会,第一届的入围名单定了没有?要是没定,把这部作品也推荐进去吧,这样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理应入围。”

  没过几天,这些文章就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很多读者一看,便被他们的推荐吸引了,这个故事感觉确实不错啊?我也找来看看去。

  很快,这一期三十万册《萌芽》便销售一空,要求补货的电话从全国各地打来,《萌芽》的总编高兴坏了,马上让印刷厂加印。

  出版社也坐不住了,他们原本打算等这期杂志的影响发酵过后再推出实体书,没想到这才几天功夫,《春风得意梅龙镇》的影响力就这么大了。

  “赶紧把加林请过来商量下,要是他不反对的话,我们就抓紧时间把新书拿出来,以现在的趋势,恐怕这次首印就要二十万册。”

  “二十万册哪够?我感觉三十万册都不一定够。”

  高加林赶到出版社,三言两语就敲定了出版的事儿,拿到了第一笔印数稿费,还没等他离开,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总编亲自跑过来,“加林,刚才接到京城的电话通知,你这部《春风得意梅龙镇》获得了很多领导的表扬,还成功入围了人民文学奖的候选名单。”

  人民文学奖?这下真要成大作家了。

第88章 再投内参

  日后国内文学界主要有四大奖项: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现在已经成立的只有茅盾文学奖一个,四年颁发一次,84年才刚发过,高加林要想获奖还得等两年。

  鲁迅文学奖现在也传出了筹办的风声,明年就会宣布成立,可一直到97年才颁发了第一届奖项。

  老舍文学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现在还没有筹办,所以高加林现在能争取的奖项并不多,马上就能拿到的,人民文学奖算是分量最重的一个了。

  该奖项和鲁迅文学奖一样,也是正处于筹办期,因为背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缘故,人民文学奖的筹办比鲁迅文学奖顺利得多,1986年就会评出第一届获奖名单。

  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份了,马上就到1986年,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就会正式颁奖,不用像茅盾文学奖那样等那么久。

  要论一名作家的成就地位,首先自然是看作品,你的作品写得好,地位自然就高;其次就是看得过哪些奖,获奖的级别越高,地位就越高。

  高加林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只是颇有前景的青年作家,而要是能获得人民文学奖,那地位马上就能上升好几个台阶,成为全国知名大作家,所以得知这个消息肯定高兴。

  总编也高兴,“咱们《萌芽》创办的时间也不短了,可惜一直没拿过啥大奖,前两年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拿到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就让我们庆祝了好几回,你这次拿奖,那就更得庆祝了。”

  《萌芽》拿奖少也好理解,毕竟是一本主要刊登青年作者作品的杂志,而青年作者在写作水平上和资深作者肯定有一定差距。

  而那些成名的作者又往往更喜欢给《收获》、《花城》、《当代》、《十月》这四大花旦投稿,拿不到高水平的稿子还怎么得奖?

  “现在只是入围,还没有拿奖呢,和那些大作家相比,我的文笔还稚嫩了些。”高加林谦虚地说道,这可不能提前庆祝啊,不然落得跟维尼修斯一样多丢脸。

  “人民文学奖早就开始筹备了,入围名单说不定早就定了,要是不打算给你颁奖,临时把你加进去干啥?而且你这部作品确实出色,我要是评委,肯定会给你投票。”总编比高加林还有信心。

  论文学性,《春风得意梅龙镇》原本就很高,再加上书里表达的意思,在刚刚确定香江回归不久的现在,哪个评审敢不给这样的作品颁奖?

  而且总编也听到了一些消息,最近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推荐分析都是从哪儿来的?据说有大领导推荐,大领导都发话了,那些评审还能拦着?

  “我们编辑部也会出手帮忙,该联系的关系赶紧联系,该办笔会帮你造势就赶紧办,这回怎么说也要把这个奖项拿下!而且这回可不止是我们《萌芽》编辑部一家的事,你要是能获奖那也是整个上海文学界的荣耀,市文联肯定也不会闲着,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任何奖项的评选,都不是干等着出结果就行了,该准备的工作还是得准备,你多努力一点儿,获奖的希望就能大几分。

  总编不如韦恩斯坦那么能耐,却也不是吃干饭的,很快就忙活起来,有人出面给自己张罗,高加林就不用太忙活了,他一边准备期末考试,一边按照总编的安排,在一些公共场合亮亮相,讲讲话,谈谈自己的创作心得就行了。

  期末考试一切顺利,继承了985博士的学识,高加林的脑子也好使了许多,写作这么久,该锻炼的能力也锻炼出来了,应付中文系的考试根本不成问题,轻轻松松就能拿高分,就算请假这么久也能拿年级第一。

  最后一门课考完,舍友们就迫不及待地回家,高加林这回倒是没急着先走,家具厂那边放假的时间稍微晚一点儿,他得把这段时间的钱发了才能走。

  这段时间要是啥事儿不干那就太浪费了,于是高加林便效仿暑假去广东的经历,在上海逛了起来,对上海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一番调研。

  白天跟着托关系找来的知情者一起到处走走看看,和个体户、承包了工厂的厂长聊一聊,看看他们的买卖怎么样,做生意有哪些麻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晚上回到大洋房,把这些资料整理好,再根据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对这些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用探讨的语气对一些小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这些话高加林说的比较委婉,用的都是诸如是不是可以这样?或者香江那边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等等,这样领导看了也容易接受一些。

  积累够素材,高加林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上述套路写成文章,用特快专递寄给了张立峰。

  没过几天,张立峰就打来了电话,“这次的文章视野没有上次的大,却更加实际、更加深入,看得出来你又有进步了;还是和上次一样,这份稿子我也帮你投了内参。”

  “他们看了也很满意,决定刊登在上次的内参杂志上,还让我转告你,下次再有类似的稿子,不用让我帮忙转交,自己投稿就行,稍后他们会把投稿地址和投稿要求寄给你,你注意查收下。”

  “对了,听说你拿到人民文学奖的提名了?到时候估计会来京城领奖,买好票给我打个电话,我去火车站接你。”

  “谢谢张老师,等到了京城我请您吃饭。”高加林诚心诚意地说道。

  “来了北京,那该是我请你才对,我带你去吃烤鸭。”

  赶在回家之前,高加林收到了那封信,投稿地址是新华社的,这倒也正常,办内参一直是他们的职责,《参考消息》就是新华社办的,现在《参考消息》公开了,肯定还有其他没全部公开的内参杂志。

  高加林把稿子投给他们,再由他们决定发到那份杂志上。

  我这也算是能直达天听了,高加林满意地收好信封,带着一堆礼物,和高加旺一起踏上了返乡之旅。

第89章 内参的影响

  回来第二天,高家村突然就变得热闹起来,村里人聚集在高加旺家的晒谷场上,满是羡慕地看着村里有名的箍窑匠人高玉厚主持开工仪式。

  “大城市的钱就这么好挣?人家高加林是大学生,能给家里箍窑也就算了,高加旺才出去半年,就也要给家里箍窑?难不成大城市满地都是金子随便捡?”

  “好挣?你说的轻巧,咱村里出去揽活的人也不少,真正能挣到大钱的有谁?除了高加旺一个都没有!累死累活也就一天两块,也就勉强填补家里的开支,还想箍窑?就做梦吧!没个三五年功夫,想都别想。”

  也有一些机灵的,赶紧找机会表现,帮着挑水搬砖,争取在高加旺家里人心里留下个好印象,这样才好意思开口让高加旺带自己出去挣钱。

  他肯定是找到啥挣钱的门路了,咱没文化学不了高加林,跟着高加旺打打下手总不成问题吧?半年就箍新窑咱不敢想,可总该比去银夏揽工卖苦力要好吧?

  高加林一家也过来看热闹,父母本来想帮着干点啥,高加旺瞅见赶紧拦住,“玉德叔、婶,你们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哪还能让你们干活?快上席坐,菜马上就好,待会儿我过来敬你们几杯。”

  其它人见了也不觉得别扭,谁让人家养了个好儿子呢?高加林都是国家干部了,谁还好意思让他的父母干活?这不是找骂么?

  高玉德很郁闷,以前谁家有喜事儿,他也是帮忙的一把好手,自从高加林考上大学,他就没这个机会了,顶多是让他坐在上席陪其他贵客说话喝酒,下力气的活儿从来轮不到他干。

  好在他很快顾不上这点郁闷了,邻座的人伸手搓了搓他的衣角问道,“玉德叔,你这个新衣裳洋气滴很,又是加林从上海给你带的?”

  “哎,我说不要,天天在村里待着,穿啥新衣裳么?可娃非要买,我也没办法。”高玉德竭力掩饰,可嘴角还是忍不住弯了起来。

  “现在还没过年,就把新衣裳穿上了?那过年穿啥?”

  “你以为是你家?几年才买一件新衣裳?加林给叔跟婶肯定不止买了一套,这套穿几天,等过年还有更好的。”

  “这是啥料子的?暖和得很么。”

  “看不出来,县城的商店也没有。”

  众人围着高玉德两口,认真地讨论着他们的衣服,聊着聊着就响起一阵儿欢快的笑声。

  而与此同时,在宽州县城的政府大院儿里,新来的一把手黄志成开完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拿起今天新到的内参看了起来,只扫了一眼,就被一个熟悉的名字吸引住了。

  “嗯?高加林,是不是咱们县那个大学生高加林?”这个名字他可是印象太深刻了,要不是高加林把那么多人送进去,他也当不上宽州县的一把手。

  秘书探头看了几眼答道,“应该是,去年高加林就在内参上发过文章,而且这上面写的是上海的民营经济发展,高加林就在上海读大学。”

  “这样啊?”黄志成重新拿起内参,一字一句地研究起了高加林的文章,越看越心惊,这样的文章真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年轻人写出来的?感觉对前沿理论的认识比我还深刻啊。

  他今年才大二吧?大二就有这样的水平,毕业还得了?

  连我都注意到他了,更何况那些大领导?如此一来等他毕业的时候,肯定能分配到好单位,将来的前景不可限量啊。

  一想到这些,黄志成就有点坐不住了,他想去高家村看看高加林,提前留份人情,将来等他升上去,这份人情说不定就能派上大用场,哪怕自己用不上,那不是还有孩子么?

  可他毕竟是宽州县的一把手,就这么直截了当的去看个年轻的大学生,传出去终究不好听,到底该想个什么样的理由呢?

  “高加林现在应该回高家村了吧?”黄志成手指轻轻敲着桌子问道。

  “昨天就回来了,我听邮局的人说的。”秘书飞快地转动脑筋,领导问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想了想试探问道,“要不请高加林同学来县里坐坐?”

  “他才刚回家,你就把人家拉出来,这不是耽误人家团聚么?”黄志成不满地扫了秘书一眼,他想落人情,秘书这么搞,要是换个脾气差的,那就是得罪人了。

  领导没说不见,秘书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信息,既然不好让高加林来县里,那咱们就去高家村好了,秘书正准备说话,马上又意识到不对。

  黄书记可是宽州县一把手,专门跑去见一个大学生,这传出去也不好听啊,该想个什么理由呢?秘书飞快地回忆着自己看过的最新资料。

  忽然脑中灵光一闪,真被他找到个合适的理由,“领导,昨天玉家河乡把今年的水利修建计划送上来了,这是咱们县水利建设的重点项目,他们想请您去现场看一看,对这份计划提提意见。”

  “玉家河乡?”黄志成站起来,走了两步,看着墙上的宽州县区域全图,找到了玉家河乡,同时一眼就看见距离乡政府只有十几公里路的高家村。

  “水利工作关系着农民的收成,确实需要重视,你给小李说一声,让他准备好车,明天咱们就去玉家河乡实地考察,不用带太多人,我们几个去就够了,让玉家河乡不要安排接待,咱们到时候随便找户老百姓,去他家里吃饭,顺便听听老百姓对修水利的真实想法。”

  秘书赶紧拿出小本子把这些话记下,然后问道,“那我们明天早上九点出发?”

  黄志成看了下路线远近,九点出发,再去乡政府坐坐,带上个熟悉环境的干部一起外出考察,吃饭的时候差不多刚好到高家村。

  “嗯,就这么安排吧!”黄志成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秘书有点小机灵。

  第二天,黄志成按照计划前往玉家河乡,和当地干部聊了几句,就叫上乡长玉利民一起沿着河川查看当地水文情况。

  等到高家村的时候,黄志成才假装不经意的问道,“这村子是不是出了一个大学生?”

第90章 要通电了

  “是,就是那个高加林,前年考上了上海浦江学院。”玉利民马上答道,高加林这个名字,在宽州县可谓无人不知,尤其是他们这些体制内的人,谁能忽视一个把那么多领导都送进去了的牛人呢?

  “咱们县有人能考上大学不容易,既然都到这儿了,那午饭就去他家吃吧,小李,待会儿记得给伙食费。”黄志成终于找到说这句话的机会了。

  按照规定,干部下去考察在老百姓家里用餐是要给伙食费的,放别人身上人家推让几次或许就真不给了,去高加林家里,黄志成绝对不会留下破绽。

  一把手都说了,玉利民还能说啥,他连忙给司机指路,“前面路口左拐.再右拐.看到前面那几口新窑了没有?这就是高加林家,他上大学后,写书挣了钱,就给家里箍了几口新窑,现在他们家可是咱们整个玉家河乡最阔气的地方了。”

  “这高加林还挺孝顺。”黄志成把这事儿记在了心里,待会儿去了他家,一定要和高加林的父母多说说话,了解他们的需求,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地方没有,这比光顾着跟高加林聊天要好。

  “车来了,有车来了,还是小车。”

  小车驶入高家村,孩子们先激动起来,他们大声嚷嚷着,跟着小车一路快跑,在乡下村里看到汽车这可是太稀奇了,就连汽油味都感觉是那么地好闻。

  大人们则站在门前,忐忑地看着车子过来,猜测着车子的来历,以及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啥大领导吧?来咱们村干啥?”

  车子刚到高加林家门口,还没停好,玉利民就连忙拉开车门下来,“加林,加林在屋不?”

  高加林从屋里出来,“在呢,玉乡长?您快屋里坐。”

  “可不光是我,今天县里黄书记来考察乡里的水利建设筹备情况,正好遇到饭点儿,就想来你家吃顿饭,不打扰吧?”玉利民态度和蔼地问道。

  “这有什么打扰的?您几位屋里请,我这就让我妈再炒两个菜。”高加林把他们迎了进去。

  “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了,今天路过,就过来坐一坐,嗯,确实是一表人才。”黄志成笑眯眯过来握手,丝毫没有一把手的架子,还专门叮嘱,“不用多炒菜,平常你家吃啥我今天就吃啥。”

首节上一节31/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