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45节

第130章 公私兼得

  如今的记者证尚未统一,不管报刊杂志也好、电视电台也罢,各家都发各家的,新华社也不例外,过去的记者证比较简单,塑料封面,里面一边是照片姓名,另一边是单位名称、证件编号以及请车站等地配合的内容。

  现在的记者证就非常拉风了,封面是赭色小羊皮、轧棉线的,内容夹有一大摞红头仿宋体中央文件,如中国民航XXX号、铁道部XXX号……无一例外命令各单位确保新华社记者畅通无阻。

  这本证件是记者证中的记者证,全国不超过两千本,高加林拿着这本证件,可以登上任何一种常规交通工具,要是来不及,直接在路边拦公家的车,亮出证件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配合。

  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绝大多数国家单位,去中东实地报道了两伊战争的著名记者唐师曾在拿到这本证件的时候,甚至这么说,“天下就没有我进不去的地方。”

  说起来他正好也是今年进入新华社,可惜高加林还没看到,也不知道是还没进来呢,还是排到其它地方去了。

  “现在还是暑假,老把你留在单位也不合适,你趁还没有收假,赶紧回家去看看吧,到时候把文章寄过来就行;开学之后也是如此,我们不对你的考勤做要求,只要能交上来高质量的文章就好。”考虑到高加林还没毕业,社里给的条件还是很宽松的。

  “行,关于近期的采访重点我也想好了!”高加林给季景铄汇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发现日本的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企业应用上结合得比较好,高校研究出了有用的成果,很快就能在企业里得到应用,企业有需求也可以出资委托高校进行研究。”

  “而国内在这方面做的似乎还不够,老人家说了,‘科学技术是

  “嗯,你这个选题非常好,很符合你大学生的身份,也符合时代的需求,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到时候我帮你争取版面!哦,对了,采访过程中花了钱,记得要票,回来社里报销。”季景铄几乎没怎么思索,就拍掌叫好。

  高加林面带微笑,用老人家的话来做背书,这样的选题能不好么?

  而且选这个主题,不光能完成新华社交代的任务,对他个人也是非常有利的,如今国内高校的研究水平并非一无是处,广大科研工作者们也在实验室里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可惜这些成果大多都无法形成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却长期受困于技术不足的难题,无法获取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来。

  谁要是能打通这个环节,谁就能获取高额利润,简单的来说就是当中介,从高校研究人员手里买到技术,再加价卖给企业,这样钱就轻轻松松到手了。

  日后的辽阳首富袁宝起家时就是这么干的,他仿照推销员,先是一家一家地敲企业的门,将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名单和及其所需之技术种类记录在案,再找到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买断那些经过论证和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沉睡不醒的科研成果,转卖给需要这些成果的企业。

  与此同时,他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技术成果,当时某农业类高校研究出了一种高产的“小黑麦”,却没有进行推广普及,袁宝便花10万元用来买下了“小黑麦”专利,5万元向农民租了300亩地种小麦。

  半年后,“小黑麦”成熟,麦种很快占领全国市场,当年就获利200多万元,然后拿着这笔钱参与“327国债”,一举暴富。

  可惜他一有钱就飘了,做了不该做的事儿,落得个极其可悲的下场,这事儿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搜搜就能找到,保管大开眼界。

  高加林比他更清楚那些技术的价值,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也让他更容易获取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信息,这门生意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不干就太可惜了。

  离京前给高加旺打了个电话,回到宽州县高家村待了几天,高加旺就提着大包小包回来了,其中自然少不了给高加林一家的礼物。

  晚上就在高加林家里吃饭,吃饱喝足,高加林和高加旺一起避开挤在晒谷场上看电视的人群,来到河边乘凉,顺便说起了正事,“我现在有点新想法,想找人过来帮忙,你看谁合适?”

  “要是你觉得我能干得了,那就我来吧!”高加旺没有半点犹豫。

  “你要是走了,家具厂那边怎么办?”高加林很欣慰,家具厂的收入可不低,高加旺连具体的情况都不问就舍得放弃,这说明高加旺是打心底里想帮自己做事。

  “加锁他们几个学东西挺快的,你觉得谁合适,就让谁管着家具厂就行,他们也能干好。”高加旺也没说让谁接替他,他很清楚,高加林才是老板,这事儿得他说。

  “那行,就加锁吧,我还得大半个月才回上海,你过两天先回去安排,等我到了再给你说新想法的事儿。”高加林也能保证,高加旺过来负责技术中介的生意,收入肯定更高。

  而且这也是一个锻炼人的好机会,以前做家具,接触的要么是厂里的工人,要么是顾客,现在多接触一些企业,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家里待了几天,高加林先去了趟西安,到交大了解了一些情况,又采访了本地的几家企业,帮他们牵牵线,再写了一篇小文章给季景铄寄过去。

  到此,他暑假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还有时间,正好去敦煌看看电影拍的怎么样了,陈虹和李建群在剧组又过的怎么样。

  感谢单核处理柒的打赏

第131章 我给你们出个主意

  “Sensei,您是看望那位回鹘公主的么?”刚到剧组不久,就听到了坪井千夏满是酸气的话,因为通晓汉语,她也被临时抽调过来加入剧组担任翻译。

  “既看她也看你,千夏酱最近吃了不少苦吧?”高加林坦坦荡荡地回答,丝毫不加掩饰。

  “Sensei还真是有大作家的风范呢!”坪井千夏也不觉得有啥,日本作家里玩得比高加林出格的多了去了,而且民众对待他们非常宽容,就算拉着情人去自杀,结果情人死了自己还活着都能原谅,更何况这些。

  “最近拍摄的怎么样?还顺利吧?”高加林拿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他虽然跟季景铄说好主要做经济方面的采访,可遇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也不至于就这么放过去。

  《敦煌》是两国共同参与的重要影片,肯定会有很多读者关注拍摄进展,拍点照片,写点文章寄回去,肯定能找到发表的地方。

  要是能深入地谈一点中日两国影视领域的差异,那就更好了。

  “一开始磨合起来有些吃力,毕竟大家的语言、习惯都不太一样。”谈起了正事儿,坪井千夏也变的正经起来,老老实实回答道,“慢慢地就好了,现在拍摄进度已经追上了原本预计的节点,要是不出什么大问题的话,一定可以如期完成拍摄。”

  “这就好,作为献礼电影,要是错过时间就不好了。”高加林顺手也帮她拍了一张。

  坪井千夏知道高加林关心陈虹,不等他问就主动说起了陈虹的表现,“您那位回鹘公主的表现可是非常不错呢,佐藤导演多次表扬了她,说光她的颜值就能为电影增加不少票房!而且她学习得也非常快,佐藤导演也很愿意给她讲述管理剧组的技巧。”

  “剧组里不少年轻人都被她的盛世美颜所倾倒,甚至还有人想追她,可一听说是Sensei介绍来的演员,就没人敢有这样的想法了。”

  “还有那位服装设计师,大家都很尊敬她,认为她设计的服装为这部影片增色了不少,她的演技也很棒,导演让她扮演那位送赵行德通关文书的西夏舞妓。”

  “这倒是非常合适,李老师最早就是学舞蹈的,因为受伤才开始学习舞美,她的基础绝对比普通演员好得多。”高加林称赞道,李建群可是太多才多艺了。

  聊了一会儿,陈虹和李建群也得知消息过来了,正好也到吃饭时间了,于是四个人便一起去吃饭,吃饭的时候李建群很是奇怪,为什么她俩对高加林都这么殷勤,而且还不影响她俩之间的关系。

  “李老师,您在剧组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高加林问道。

  “日本的服装设计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段时间我也是受益匪浅啊。”李建群果然马上就把她俩的事儿放到一边。

  “日本出过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高田贤三和三宅一生的大设计师,在设计领域确实有自己独到的优点,李老师要是有兴趣,我可以帮你说一声,看看有没有机会去日本交流学习一段时间,不管是去东京艺术大学、日本映画大学交流影视服装设计,还是去知名设计师的工作室学习都可以。”

  高加林有这个面子,李建群是位难得的人才,想拉拢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李建群果然有些心动,只是尚有犹豫,“去日本得花不少钱吧?你也得托些人情吧?”

  “我之前和日本的影视公司合作过,他们现在正在拍我的《昭和米国物语》呢,说起来也是他们有求于我,这点小事用不着太多人情;钱的问题也好解决,我可以先借你一点儿,等到了日本,以你的能力,很容易就能找到做设计的业务,到时候再还也不迟。”业务高加林也可以帮她联系。

  “我好好考虑下,等这部电影拍完再说吧。”李建群也不矫情,交流学习的机会难得,她还是愿意去的,至于高加林的人情,她自己记住就行,将来再找机会报答。

  就算报答不了他,还给陈虹也行,她明显能感觉到俩人的关系不一般。

  “不着急,您有决定直接联系我就好。”

  晚上高加林就在剧组住的招待所住下,陈虹正好跟坪井千夏一个房间,借着坪井千夏的掩护,她偷偷溜了过来,只是房间隔音不太好,俩人都没有尽兴。

  坪井千夏的胆子就要大多了,她借口带高加林去拍摄外景地,开车跑到荒郊野地,高加林负责大漠孤烟直,她捧着长河落日圆,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瘾,还拍了不少极具艺术气息的照片。

  等洗出来后,坪井千夏大赞这些照片颇有荒木经惟的风范。

  高加林很好奇,她晚上回去的时候,会不会和陈虹说这些事,坪井千夏笑着回答,“这些事情么,Sensei还是自己去问你的回鹘公主吧。”

  听说新华社的记者来了,当地的领导干部也连忙过来请高加林吃饭,他们希望高加林能在文章里帮当地说说好话,就算不说也行,只要别说坏话就好。

  “高记者,咱们敦煌地处荒凉,物产不像上海那么丰富,不过还是有些好吃的,这驴肉黄面、胡羊焖饼你在其它地方可吃不到,这次来了一定要尝尝。”他们都认为高加林是美食家,便拿出了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名吃。

  高加林最喜欢胡羊焖饼,做法很简单,把羊肉加青红椒、胡萝卜等配料放到锅里炖,熟了加面饼一起回锅焖,可耐不住食材好,羊肉鲜嫩,面饼劲道滑溜又吸汁,让高加林过足了瘾。

  吃饱喝足,见高加林这么开心,他们也放心下来,聊着聊着他们就说到了一个很是困扰的难题,为了拍摄《敦煌》,日方耗费近三千万修建了一座敦煌古城。

  “我们想把这座古城留下来,可日方说要把古城烧掉,这一烧就没了,为了这件事,我们可是头疼地不行。”

  “这事儿好办,我给你们出个主意。”

第132章 电影上映

  高加林看过剧本,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就是火烧敦煌城,佐藤纯弥打算实拍,真的放火把这座古城烧掉,这样以来,刚刚造好没多久的城池就没了,实在是太可惜。

  “其实想要拍出导演需要的效果,并不需要直接烧掉城池,使用一些特技手段也是可以的。”这是高加林出主意的前提,毕竟电影还是要拍的。

  “他们不愿意这么做是因为嫌麻烦,想省事儿,这样的话你们先不用着急,继续配合剧组的拍摄,等要拍到火烧戏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找你们配合!毕竟这么大的火可是很危险的。”

  “然后你们就可以告诉他们,要烧可以,但是烧了之后得把垃圾运走,把原址恢复如初!这么大的城池,烧了能制造多少垃圾?全部收拾好再运走,又得花多少钱?剧组稍微一算账,就能明白,还是用特技手段拍摄更划算,比如说做一些大型模型烧掉之类。”

  《指环王》里的白城米那斯提力斯就是采取类似手段拍摄的,《星球大战》里也使用了类似的技术,所以高加林说的方案还是非常可行的。

  “哎呀,高记者,您这个办法简直太好了!”当地的领导们听了激动地直拍大腿。这样城池应该就能保留下来了,这对当地可是大好事。

  高加林笑笑没有说话,他们或许并非想不到这样的办法,只是碍于该剧是外国人出资拍摄的,很多手段不敢大胆地用罢了?

  现在高加林提出来,那就没问题了,到时候要是出了问题,就有甩锅的借口了。

  高加林也不担心这些,因为这座古城确实保留了下来,这就说明日方其实也不是非要烧掉。

  在敦煌待了几天,高加林便告辞离去,先乘坐火车返回西安,再从西安飞往上海,到的时候还没开学,正好利用这些时间处理家具厂的事儿。

  高加林把厂长的位置给了高加锁,找人帮忙用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由高加旺来当经理,“咱们这家新公司呢,主要做技术转让,要是做好了,绝对比造家具来钱容易。”

  高加旺一脸懵逼,“我不懂技术啊,要不你还是换个人来当经理吧。”

  “你不懂不要紧,我懂啊。”高加林把在西安交大搜集到的资料递过来,“这都是交大老师、学生们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我选了些实用性比较高、市场比较需要的记录了下来,回头你带着钱过去,把这些技术买下来。”

  “哦,对了,还得找几位熟悉《专利法》的律师,花钱请他们起草合同;已经注册专利的,直接花钱买;还没注册的,你还得帮着注册。”

  “明天我去找几位熟悉这方面工作的人来教你,你边学边实践,不要担心犯错,只要能记住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

  高加林都说到这么细致的问题了,高加旺也不好推脱,便答应下来,“那我就试试吧,这事儿归哪个单位管?专利局?要是没记错的话,我之前有专利局的领导来咱们厂买过家具,还是我送到他们家的,要不我先带点东西去他家里坐坐?问问他专利申请和转让的事儿?”

  “行,你先去试试,要是能拉上关系最好,有熟人在,注册专利走流程也能快一些。”高加林很欣慰,自从来了上海,高加旺进步得还是很快的么。

  详细询问了这位领导家里的布置,高加林对他的喜好也有了一些了解,根据这些投其所好买了点礼物,让高加旺带过去。

  领导一开始有点冷淡,听完高加旺的话就轻松多了,他说的事儿并不违反规定,于是乐呵呵地收下了礼物,耐心地给高加旺说了点专利转让、注册方面的门道。

  自此以后,高加旺便经常过去拜访,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和领导增进感情,甚至还主动把领导的一个晚辈拉到了公司里面,给他开出了不菲的工资,以后跑手续的事儿就交给他负责。

  “让他去忙这些确实比你自己跑要快,不过也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可以去其他区,再找个类似的人,这样就算其中一个出了问题,也不会有太大影响。”高加林提点道。

  “嗯,我记住了,明天我就去打听,应该不难找到这样的人。”高加旺这些天也了解了不少情况,如今的专利局地位并不高,就算是领导也不好给晚辈安排工作,只要他开的工资合适,就肯定能找到人。

  高加林又介绍了位工商部门的领导给高加旺认识,让他去跑手续注册公司,他自己则回到浦江学院,报道、注册.开始了自己在大学里的最后一个学期。

  后世高校里流行这么一句话“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高加林如今就是这样的状态,他卸去了学生会和学联的工作,大四课程也不多,就连工作都搞定了,现在除了毕业论文,可以说已经没啥要操心的事儿了。

  宿舍里其它人稍微有点忐忑,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明年毕业的时候,自己会被分配到什么单位,但也只是稍微而已,因为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肯定都是寻常人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最担心的可能就是那些偷偷谈起恋爱的小情侣了,要是毕业后没分到同一个地方,那可就麻烦了,说不定这段姻缘就要散掉了。

  他们竭尽可能想着一切办法,希望能被分配到同一个地方,一旦成功,等到了单位,他们很快就能考虑结婚的事儿了,现在可不用攒首付买房子,两口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只要他们愿意,说结婚就能结婚。

  很快,大四学生们的这点担忧,就被另一件事吹得烟消云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电影已经完成了后期制作,正式上映了。

  全校的学生都激动起来,纷纷前往附近的电影院排队买票,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部在自己校园里拍摄的电影究竟怎么样。

第133章 一举成名

  现在可没有什么首映式,就算高加林想看电影,也得跟其它人一起排队,排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买到了票,跟着舍友们一起进入电影院,等待片刻,电影正式开始。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黄土高原上,孙少平正在和父亲孙玉厚在地里忙活,他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已经被晒得黝黑泛红,汗水浸透了衣服。

  孙少平擦汗的功夫,镜头刚好将附近坡顶的大喇叭拍了进来。

  这时候,两名村民扛着锄头从田边路过,和孙家父子搭起话来,他们假装关心,实则却不相信孙少平能考上大学,因为在他们看来,能考上大学的那都是文曲星,孙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就没有当干部的命。

  年轻气盛的孙少平不服气反驳了几句,他俩却说得越发来劲了。

  老实憨厚的孙玉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喃喃地念叨着,说孙少平读书多么多么辛苦,这番付出一定会有回报,那俩人却嗤之以鼻。

  就在这时候,坡顶的喇叭突然响了,“我村长金俊山啊,通知个事啊,少平,少平你的信来了!”

  没等孙少平反应,孙玉厚就猛地丢下锄头,冲了出去。

  他跑起来的度飞快,只是动作有点古怪,他跑步的时候,不像是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学到的双手虚握拳置于腰部的摆动姿势,而是两只胳膊竖直,手掌撑开的来回摆,像是一只低垂着翅膀的大鹅在狂奔。

  “噗!”零零星星几名观众笑了起来。

  更多的观众却是沉默感慨,还有一些性格敏感的,甚至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也想起了自己当初收到通知书时候的反应。

首节上一节45/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