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48节

  就这样过了几年,姜万勐开始有点不满意现在的生活了,觉得有些太过无聊,就在这时候,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京城某高校有位教授,暑假期间卖起了馅饼.他头戴白帽,身穿白褂,斜背着一个钱袋,推着小三轮到处吆喝,一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

  反对者认为他这么做有损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支持者则认为他利用业余时间、依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无可厚非,姜万勐属于后者。

  他看到近些年社会上那些自己干的人越来越有钱了,日子过得可比自己舒服多了,之前只是碍于大学生的面子,不好意思下海,现在一看,人家教授都开始卖馅饼了,自己一个本科生有啥拉不下脸的?

  于是就找到领导,死缠烂打办下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开了一家小店,名字起的还很响亮,叫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实际上么,其实就是帮老百姓修电视。

  到地方一看,姜万勐的生意还挺好,还没下班呢,就有人带着电视机过来请他修,想想也是,如今电视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电视维修也成了热门行当,姜万勐连电视台的进口设备都能修,更何况这些普普通通的电视机?

  “老姜,新华社的记者过来采访你来了。”小刘带着高加林进去,互相介绍一番,姜万勐立刻关了店门,带他们找了家不错的饭馆,到包间里边吃边聊起来。

  “说实话,我这一年多钱确实没少挣,可心里也没见得多畅快,我在电视台接触的都是索尼的先进技术,现在自己开店,天天就只能跟这些落后的国产电视机打交道了!”

  “有时候我甚至想,要不要出国去看一看,瞅瞅发达国家的电子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可惜出不去啊。”

  高加林明显能感觉到,姜万勐不像是个商人,更像是一位对技术充满热爱的工程师,这或许也是他未来能实现突破的主要原因吧。

  他想起了某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高加林未来想创办自己的企业,人才不可或缺,光靠高加旺他们可撑不起一家大企业,还有的姜万勐这样的人。

  于是他开口问道,“如果有机会,你舍得放下这么好的买卖出去?”

第140章 招贤纳士

  “这有什么舍不得的?我去外面涨了见识,回来肯定能挣更多钱。”姜万勐的眼光倒是长远,这一点比高加旺他们强多了。

  “就是不好出去啊,一来手续不好办;二来我这一年虽然挣了点钱,可跟出国的花销相比还是差得远,而且也不好换外币;第三我就算出去,也摸不清楚情况啊,不知道去哪儿能见识到先进技术。”

  “这些问题其实都能解决。”高加林点了一句就不说了,继续和他们喝酒聊天。

  等第二天他独自去找姜万勐的时候,才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我可以资助你出国,手续也好解决,我找家国外机构给你发邀请函,你拿着邀请函去办签证要方便的多,你既然对电子技术感兴趣,那就先去日本看看吧,日本看完再去美国,到地方我给你安排个向导,让他带你去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参观。”

  姜万勐被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蒙了,好半天才回复道,“高记者,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

  “不开玩笑,我除了记者还是作家,之前写过一本在日本很畅销的书,挣了不少美元,在日本也有不少人脉关系,只要你愿意,我就能帮你出国。”高加林还拿出几张报纸证实这些。

  姜万勐一看就是典型的工科男,对小说没啥兴趣,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也完全没有聊过高加林此前的几部作品,所以刚才高加林还专门去了趟新华社安徽分社,翻出了这些旧报纸。

  他接过报纸研究了半天,看到照片上纪伊国屋书店里人山人海围着高加林的场景,才终于相信了这番话,只是还有一点没有想通,“高记者,出去一趟可得花不少钱,您为什么要帮我?”

  “我看好你,将来等时机合适的时候,我也打算办理停薪留职下海做买卖!而且是大买卖,我很看好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准备办一家厂自己生产电子产品,你也知道我是学文科的,不太懂这些,所以就得找一位专业人士来负责技术方面的事,我觉得你就挺合适的。”

  这能不合适么?姜万勐可是VCD的发明人,他创办的万燕是全球第一个VCD品牌,可惜他只懂技术,对商业运营缺乏把握,结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万燕开拓出来的市场全被爱多、万利达、步步高等企业抢走,话语权也落到了索尼、飞利浦、JVC、松下等国际大品牌手中,姜万勐则黯然消失,此后再也没人提起。

  现在有了高加林,姜万勐只需要安心研究技术就行,剩下的事情高加林来帮他解决,资金、专利、渠道、人才.统统帮他搞定,光靠VCD的生意,就能为这家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您也看好电子产业的发展啊?”姜万勐眼睛顿时亮了。

  “我认为未来的电子产业,尤其是消费电子产业,一定是软件、硬件双重驱动,现在国内的相关企业并未掌握核心技术,顶多是生产一些基础配件,核心元件全靠从国外引进,对软件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如果我们能找到合适的领域,一定可以赶超长虹、海尔等知名企业。”关于电子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内没人比高加林更清楚。

  姜万勐听了佩服不已,“您对电子产业的认识甚至要比绝大多数行内人更深刻,要是您不说,我绝对不相信您是文科生。”

  那是,我表面看起来是个中文系的本科生,实际上还是985的理工科博士,这些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基本常识罢了。

  高加林继续给姜万勐说着自己对电子行业的理解,听得姜万勐欲罢不能,干脆关了店,拉着高加林去旁边的茶楼里细谈。

  一口气聊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姜万勐对高加林的话再无怀疑,“高记者,承蒙您看得上,愿意给我这个机会,那我就听您的,这就关了店,去国外长长见识。”

  “行,我这就发电报,让日本那边给你发邀请函,然后你把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好,来上海我带你去办理相关手续。”这些都很简单,给坪井千夏打个电话,她就安排好了。

  等姜万勐办好手续,高加林带着陈虹跟他一起去了日本,《敦煌》马上就要举办首映式了,她这个女主角肯定得出场。

  到了东京,坪井千夏已经联系好了索尼、松下、东芝、JVC、佳能等企业,就连任天堂都没有放过,这些企业每家参观学习个把月,姜万勐就得花上大半年时间。

  住处也帮他解决好了,高加林在港区买了一些高级公寓,打算等东京房价快登顶的时候出手,随随便便就能给他腾出来一间。

  “以后有什么事情就给坪井女士打电话,每个月她会过来给你送钱,你专心学习参观就好。”高加林啥都给他安排好了。

  坪井千夏和日向树里如今都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没必要再在德间书店上班了,她俩现在辞职专门负责为高加林处理在日本的相关事务。

  日向树里的英文很不错,高加林打算先让她去美国打前站,这样等姜万勐了解完日本的情况,还能去美国到摩托罗拉、英特尔、苹果等企业参观。

  最后再去欧洲,到汤姆逊电子、菲利普、西门子、诺基亚等企业学习,这样一圈儿逛下来,距离高加林下海自己创办企业也不远了。

  除了学技术,高加林还交给了他另一项任务,“学习过程中,要是遇到华裔人才,尽量和他们处好关系,将来要是能把他们拉到咱们的公司来,那就更好了。”

  为此,他还让坪井千夏给他预留了一笔资金,专门用来建立人脉关系。

  在东京待了几天,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看到姜万勐每天都兴冲冲地去参观学习,高加林才满意地离开。

  回到国内,他写了一篇和电子行业相关的文章发表在高级别的内参上,那位交大校友可是行家,他看了肯定感兴趣。

  然后又收拾行囊再次出发,光姜万勐一个人才远远不够,他要继续招贤纳士。

第141章 打包带走

  京城,段永平现在正在纠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

  他是个天才少年,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只有十六岁,就决定参加高考,顺利考入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内行业龙头北京电子管厂。

  这经历就跟《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一模一样,进了国营大厂,工资待遇好、社会地位高,一般人肯定就满足了,段永平却不是这样。

  这个铁饭碗虽然可以保他短期内衣食无忧,可他觉得没意思,因为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正在逐渐替代落后的电子管,他不愿意在这个看不到前景的行业消耗时间。

  待了两年他决定继续进修,考入人大计量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或许是对这门学科没那么大兴趣,他的学习进度不太跟得上,今年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没有通过,没拿到学位证。

  没有学位证就分配不到太好的工作,而且段永华也看到发财热已经遍及全国,拥有财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他便琢磨着是不是去南方闯一闯,靠自己的技术挣大钱?

  而在这时候,高加林找上门来,很快获得了段永平的信任,他请高加林给自己提点建议,高加林不假思索地说道,“你现在接受分配去单位,也跟当年在京城电子管厂没啥区别,都得老老实实的熬资历。”

  “大好的青春耗在这上面实在是太浪费了,还不如去南方闯一闯,我曾经好几次去广东考察过,那里真可以说是一片勃勃生机,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万物竞发的感觉依旧犹在眼前。”

  “而且那里的电子产业比较发达,国营的、民营的工厂遍地都是,以你的技术水平,去了那边怕是很快就能当上主要负责人。”

  “先锻炼几年,等熟悉了行业现状,再跳出来自己干,将来你要是有这样的想法,我可以出钱,咱们合伙开一家电子厂。”

  姜万勐只是技术人才,段永平则更加全面,技术、管理、投资样样精通,要是能把他纳入麾下,高加林今后创业就轻松多了。

  到时候他们双剑合璧,姜万勐负责技术,段永平负责管理,双剑合璧再加上高加林的资金和前瞻眼光,他们的VCD肯定会席卷全国。

  段永平不明白高加林为啥这么看好他,但还是接受了高加林的好意,拿着高加林帮忙买的软卧车票,揣着高加林资助的钱,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到了中山,按照高加林所说找到一家叫怡华的企业,报上高加林的名字,立刻得到了热情地接待,“高记者去年来我们厂采访过,还让我们厂的名字登上了报纸,他介绍来的人我们肯定要重用。”

  考察完段永平的技术,怡华的总经理陈建仁直接就让他当了公司下属一家小电子厂的厂长,“这家厂现在情况很不好,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一直提不上去,你要是能把这家厂救回来,公司肯定会给你重奖;当然,你也可以留在总部,我再给你找个合适的职位。”

  段永平想想,决定拼一把,去总部肯定也得按部就班熬资历,而去了电子厂,要是成功,那可是大功劳;于是他便到了这家名叫“日华”的电子厂。

  进厂之后,他发现情况果然很不乐观,这家电子厂只是最基础的组装厂,类似的企业在中山多的是,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工厂的管理也非常散漫,要是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这家厂距离倒闭就真的不远了。

  段永平没急着马上动手,他先是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到流水线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研究电子行业的动态,试图为厂子找到出路。

  这时候,高加林正好来广东采访,便找机会见了他一面,听段永平讲述自己遇到的困难后,高加林拿出了一摞资料,“正好这段时间我整理了一些关于国内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的资料,里面还附带有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电子产业的情况,你可以拿去参考下,说不定能激发灵感。”

  “这些资料真是太宝贵了。”段永平千恩万谢地收下。

  回去认真研究一番,还真被他找到了一条出路,他发现高加林给他的资料里,用很多数据、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游戏机产业,尤其是卡带式电子游戏机的情况,并认为这一产品未来也会在中国迎来爆发。

  段永平立刻就上了心,他赶紧去购买了几台市场有的游戏机,用自己的技术拆开破解,发现这东西的成本并不高,而且他还有信心把价格打的更低,让国内的消费者也能买得起。

  但是做游戏机会不会引起家长的反感?从而遭受政策上的打压?带着这种疑惑,段永平又拨通了高加林的电话,高加林给他出了个主意,“改个名字吧,不要叫游戏机,叫学习机,再做点简单的打字之类的小游戏,宣传的时候告诉家长,用这个就能学到电脑技术,这样反对的人就会少得多。”

  “好办法!”段永平激动地直拍大腿,对高加林也是越发佩服了,人家不仅熟悉行业发展,对相关政策的敏感性也比自己强得多,将来要是去他手下工作,肯定大有可为。

  挂了电话,高加林也没有为自己原本也能挣这笔钱而感到可惜,因为学习机的市场要再过几年才会变大,日华现在上马也挣不了太多。

  先让段永平干着,然后慢慢地找到黄一禾、陈明永、沈炜、金志江等人才,把他们介绍到这边一起锻炼,等他们锻炼出来的时候,高加林也该辞职下来了。

  正好把他们全部打包带走,然后和姜万勐还有其他人才汇合,这样一家大型电子厂的骨架就可以搭起来了,第一年就能震动整个中国。

  带着这样的美好期盼,高加林此后两年不断地四处奔走,一边为新华社撰写深度文章,一边就和玩三国游戏一样,到处招募人才。

  不知不觉,就到了陈虹毕业的季节。

第142章 干大事的时候到了

  她毕业后没有接受学校的分配,去电影厂报道,而是根据高加林的安排选择了自主就业,高加林提前给她注册好了一家广告公司。

  现在影视行业还没有向民营资本开放,还不能直接开办影视公司,所以只能采取迂回路线,广告公司和电视台等机构打交道比较多,拍广告和拍摄影视剧也有一定关系,用广告公司来作为过渡还是很合适的。

  等将来政策放开了,就是实现无缝对接,大规模进军影视行业,华谊的王家兄弟,还有陈晓旭都是这么干的,有这两个成功案例可以参考,高加林便也帮陈虹做了同样的安排。

  高加林身为新华社的记者,本身就和许多报刊杂志拥有良好的关系,在各个电视台也认识人,带着陈虹去走了一圈儿,就要到了不少广告资源。

  客户也好找,他这些年一直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不断地采访各类企业,他们之中很多都有发布广告的需求,让高加旺过去和他们聊一聊,就能拿到广告合同。

  陈虹再根据这些企业的需求,安排手下的人完成广告的制作,再拿去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平台发布就可以了,高加林给她出了几个主意,制作了几部经典广告,公司的名声一下就打了出来。

  很多潜在客户被这些广告所吸引,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广告公司的生存很快就不成问题了,陈虹还有余力挑选项目,尽量接那些对将来拍摄影视作品有帮助的项目。

  没过多久,她也迎来了真正参与电视剧拍摄的机会,四川电视台看上了高加林当初发表在《故事会》上的武侠小说《江湖恩仇录》,打算把这部作品改编成电视剧。

  他们派人到上海跟高加林聊了聊,高加林试探几句,便明白了电视台现在的处境,“也就是说你们想拍这部作品,但是拍摄资金还没有凑齐?”

  “现在各家电视台的日子都不好过,每年的预算大半都投放在电视台的硬件设备维护、新闻采编这些方面,留给电视剧部门的就很少了,只能拿到很有限的投资,每年顶多只能生产三四部电视剧,穷点的台甚至一年只能拍一部。”四川台的工作人员叫起了穷。

  说完又怕讲得太过高加林担心,便赶紧补充道,“不过这部戏您大可以放心,只要您答应,改编费肯定会第一时间给您,拍摄资金我们也会尽快想办法凑齐,肯定耽误不了拍摄。”

  “钱不容易凑吧?电视台的情况我也知道一些,电视剧制作部门养了一大堆人,好多人等了好几年都不一定有机会拍片,《江湖恩仇录》的拍摄成本可不低,你们把钱用光了,他们怎么办?”高加林意识到了机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僧多粥少,就只能谁抢到算谁的了。”电视台也很无奈。

  “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帮你们解决资金问题,你们只需要从台里争取一半儿的费用就能直接开拍,就是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高加林放出了诱饵。

  如今政策确实不允许民营资金直接进入电视剧拍摄领域,但只要肯动脑子,还是能找到规避的办法的。

  “您说说看?”对方果然来了兴趣。

  “我给你介绍一家广告公司,他们可以出钱赞助你们拍电视剧,你们在片头片尾给他们留一点儿广告时段,他们去拉客户收广告费,这样他们能收回投资成本,你们花更少的钱就拍成了电视剧,这就是双赢。”

  “签合同的时候,可以把这笔钱说成买广告时段的费用,你们应该可以保证这笔钱到了电视台,能分配到你们手里吧?”高加林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直接给剧组投钱要求回报肯定不行,换成买广告时段就没问题了,早期个别公司参与电视剧制作就是这么干的,电视台也愿意接受,因为他们也缺钱,有人愿意给他们钱当然高兴。

  回去商量一番,四川台便同意了高加林的方案,陈虹拿钱开路,顺利进入《江湖恩仇录》剧组,担任制片人,在剧组有了很大的话语权,可以把熟悉的演员和幕后人员介绍过来锻炼。

  她没急着立刻找企业拉广告,而是专心地拍摄电视剧,等电视剧拍的差不多了,才拿着剪好的片花去企业拜访,这些企业负责人一看片子,咦,确实吸引人,于是争相抬价抢夺广告时段。

  于是还没等电视剧开始播放,广告公司就收回成本赚了一笔。

  等《江湖恩仇录》开始播放,几乎整个四川的观众都守在电视机前,争相观看这部和港台截然不同的武侠剧,收视率直线攀升。

  那些打广告的企业也因此受益,产品销量不断攀升,老板都笑得合不拢嘴了,主动找到陈虹询问,接下来打算拍什么?他们还准备购买广告时段。

  有了这些高质量客户,再去找电视台谈就方便多了,依靠这一套路,陈虹逐渐在电视剧领域站稳了脚跟,只等将来政策放开,就能大展手脚了。

  而比她更快大动干戈的是高加林,92年三月底,《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了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社论,再次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舞台。

  高加林闻风而动,他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坚定不移地支持继续开放,并声明自己会顺应时代的需求,辞职下海,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号召。

  文章一经刊出,高加林顿时成了风云人物,无数媒体争相转载他的文章,不少领导还在公开场合多次对他提出表扬。

  高加林所到之处,当地领导也是举双手欢迎他来本地投资建厂,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地方,签署投资协议,招募工人兴建工厂。

  再给姜万勐、段永平等提前培养好的人才打电话,“干大事的时候到了,你们都过来吧,咱们一起给全国人民来个大大的惊喜。”

首节上一节48/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