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参与进去?”
唐娜没有否认,“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我知道可能性不大~”
杨橙点了点头,“福克斯不会同意我们进去分蛋糕的。”
“是啊,但我在想,既然参与不进去,我们要不要做一部类似的大片?我是指技术方面~”
杨橙一愣,随即想到,“你的意思是裸眼3d电影?”
“不止,还有120帧~”
“嘶~”杨橙抽了口凉气,“你这个想法有些大胆~”
8年前,卡梅隆凭借一部《阿凡达》,给全世界的观影者戴上了一副眼镜,时隔8年后的今天,卡神又扬言要帮大家把这副眼镜摘下来,而他的倚仗就是裸眼3d+激光全息!
裸眼3d,一个在5年前风生水起的显示技术,但是因为技术的不成熟,一度被人遗忘在角落里,而在目前阶段想要从平面的银幕上获得3d的感官享受,就一定要通过《阿凡达》给大家带上的这副眼镜,戴上的眼镜再想摘下来,难度何其高?
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120帧,杨橙虽然不懂技术,但也可以想象这里面所要面临的复杂问题。
好莱坞是最喜欢跟风的地方,难度好莱坞各大厂,在看到《阿凡达》火爆全球后,就没有想跟风的想法?
当然不会没有,但为什么至今没有看到类似的电影诞生?因为卡梅隆只有一个。
当然,技术与实际应用的原理晦涩难懂,技术没有真正实现与大众接触之前,仅仅凭借着“120帧+裸眼3d+激光全息”这一组名词,是远远不能“臆想”出《阿凡达2》中所采用的技术,将会让电影画面与观影体验,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光凭想象,恐怕很难做出跟风之作。
不过说起120帧,其实应该不陌生,让大家熟知这项技术的,还真不是卡梅隆,而是华裔大导演李桉。
去年,他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是采用这种技术放映的,在观看120帧版本时,能看清演员面部的每一处细节,不光有毛孔、黑眼圈和青春痘等等皮肤“瑕疵”,还各种细微的面部表情,比如演员在情绪激动时,下颌处的肌肉抖动,额头上暴起的青筋,或者是眼神的转动。
有一场比利林恩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戏,镜头里两次出现非常小的苍蝇飞过,普通版本就很难看清楚。
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将连续时间内的光线变化,采集记录为离散的一幅幅静态电影画面。
而在放映阶段,要让这些静态画面重新“动”起来,就要运用到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
实验表明,人眼的视觉暂留时间大约为01秒左右,因此只要画面切换的速度大于12帧/秒,人眼就会将上一帧的暂留影像和下一帧画面连起来,形成连续的视觉感受。
这就是120帧诞生的由来。
第两千零五十五章 国庆快乐!
(毫无疑问,被堵在高速上了,高速秒变停车场,晚饭不指望了,等着吃明天的午饭吧,祝大家中秋快乐。o(╥﹏╥)o)
现在人们平时看的电影是24帧的拍摄和放映技术,即每秒24格画面更新率来拍摄和播放,而120帧就意味着一秒里会有120张画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直接将原有电影拍摄中的每秒帧数提高5倍,可以比24帧电影看到更多细节。
高速度下会使重影消失,这其实等同于将人眼识别出的每一秒画面,都拥有4k静态图像的清晰度,消除拖影现象带来的画面模糊感,等于间接的提升了画面的清晰度,与直接提升画质分辨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实话,如果只是120帧技术,想要实现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毕竟都有成功的先例,而《阿凡达2》这部作品的真正难点,是在于“裸眼3d”与“全系影像”的结合。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裸眼3d与全息影像是两个比较冲突的概念,前者多数服务于平面,利用视差错觉,来实现将2d画面“进化”成3d画面,并且不依靠眼镜的帮助,故而称为裸眼。
而后者,通常被成为“全息投影”,它的真正完全体,是不通过任何固体介质,实现“浮空”显示,而现阶段也只能通过银幕与光线的折射进行实现,所以将两个本就矛盾的事物结合起来,真的是有些难以想象。
你敢想象牛肉酱和蓝莓酱搅合到一起拌饭吃的味道吗?
当然,理论上来说不是不可以,但要看厨师的水平,而放到电影中,就要看卡梅隆的功力了。
《阿凡达2》如果真能达到卡梅隆所说的效果,那对于电影技术无疑是一次阶段式跨越,而这种飞跃,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一环扣一环的层层累积。
比如从影像采集开始摄影器材的升级之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4k、3d、120帧,几个词汇加在一起,的确有些吓人。
4k已经普及了好久,现在连肾机都可以拍摄4k视频了,3d则更不用说,自从2009年《阿凡达》的问世,3d似乎就成了几乎所有商业大片的标配。
那反过来再看120帧呢?高帧率让3d运动影像看起来更清晰,而现在4k来临之后,高帧率更有理由存在了,因为如果运动模糊的话,多少k都无济于事,所以4k和高帧频会一起发展。
而现在最新标准中4k/uhd的最高帧频标准被定成120/秒,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优势自然不必多说。
而且詹姆斯卡梅隆早在2008年就开始宣扬高帧率的好处,经过了75年的2d电影制作技术,人们已经习惯了24帧带来了频闪效果。
同样的东西,在3d状态下看,这种频闪的效果就会更明显,不是因为它本质上更糟糕了,而是因为所有其它的地方都变得更好了。
画面突然看起来如此的真实,好像观众就跟角色站在同一间屋子里一样,但是当摇动镜头时,会有一种奇怪的虚影。
可能你以前从没发现过,事实上它一直被隐藏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些人管它叫做抖动,也有人管它叫频闪。
卡梅隆把它叫做“烦人的东西”,它也很好解决,因为数字电影可以实现立体再生,而且它也提供了解决频闪问题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简单,都意味着影像采集设备的大升级换血,就比如李桉导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拍摄过程中,同一个镜头,架设多个设备拍摄,使用重叠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帧率的稳定性
那同理《阿凡达2》将使用的裸眼3d技术,肯定会更新升级设配,届时,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整个产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应该提前布局,毕竟失去先知的优势,杨橙还是有些紧张的。
不过跟卡梅隆合作,杨橙持悲观态度,虽然跟福克斯相爱相杀,但双方的合作还算稳固,杨橙很难插足。
再说卡梅隆本人也不缺钱,靠砸钱是没用的。
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阿凡达》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宏大的场面,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情怀,对电影行业的变革,以及推动电影院的设备更新,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同时也为身为摄影器材厂商大股东的卡梅隆,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导演只是他的副业,成功的商人才是他的主业,当然,他肯定不会这么承认。
唐娜也知道这一点,“boss,技术方面,其实完全可以跟卡梅隆合作,我们使用他的技术,也是一种推广,我想他不会拒绝,剩下的就是电影本身的事情,找一个好本子,再找一个靠谱的导演,然后就赌上帝会不会青睐我们了。”
杨橙微微点头,他已经动心了,“那就找机会跟他聊聊?”
唐娜立马说道,“他最近在纽约参加环保大会,我去约他~”
无论是环球ceo,还是新时代影业ceo,唐娜的身份都不比卡梅隆低,亲自邀约,对方应该不会拒绝。
“好吧,试试看~”
唐娜的动作很迅速,当天晚上就跟卡梅隆敲定了饭局。
杨橙还是有些激动的,有点小粉丝要见偶像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