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393节

  不过等到钢渣部分演完,观众和小于部分一对照,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柏林电影节在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自发鼓掌比较罕见,首映场以记者居多,就更罕见了;《一个人张灯结彩》在放映过程中收获的掌声不只一次,而是两次。在老黄拼死制住钢渣,解除危险的时候,现场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等到电影结束,电影宫放映厅内顿时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口哨声与尖叫声,以至于整个电影宫都在如潮的掌声中瑟瑟发抖。

  莱昂纳多神情激动地鼓掌着掌,切切实实被这部电影打动了,但同时他的嘴角浮现出一抹略显无奈的笑容。张然的新片《未来启示录》本来是找他做男主角的,不过他觉得角色过于简单,缺乏深度,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又邀请他出演《胡佛》,这部电影更能展现他的演技,也更有机会冲击奥斯卡,就拒绝了《未来启示录》,现在他有些后悔了。

  王全安回头看了看身后的观众们,在黯淡的光线之中,可以看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温暖和幸福感,这部电影本来是讲孤独的,可观众看完电影却感受到的却是战胜孤独的力量,张然通过欢乐颂驱散了内心的阴霾,让温暖留在了心间。这部电影不管是从思想境界,还是对视听语言的运用,都远超自己的《团圆》,难怪科斯里克如此推崇这部电影!

  现场观众都感受到了《一个人张灯结彩》传递出来的力量,就好像一缕阳光照进内心,将心里的种种阴霾驱散,留下的是温暖与希望。对于这样的电影,他们除了拼命鼓掌,根本找不到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冯远怔站在梅尔辛的身边,柔声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梅尔辛听着四周那漫天漫地的掌声,脸上写满了骄傲:“真是很棒的电影,你们演得都很好,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怔主演的电影真好!”

  与此同时,张然正笑跟着张婧初拥抱,他抱着张婧初,拍拍她的后背:“虽然你赶跑了部分观众,但留下的观众都很喜欢这部电影!”

  张婧初气得在他背上掐了一把,笑骂道:“你怎么这么赖皮?明明你对电影的处理方式导致部分观众离场,这也能赖我啊?”

  斯科塞斯没有鼓掌,拉着山田洋次火急火燎的跑了过来,劈头盖脸地问道:“这部电影你是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来做的,对不对?”

  张然一怔,我以为不会有人发现呢,还是有人注意到了啊,不愧是马丁,他得意笑了起来:“多声部蒙太奇本来就是吸取多声部音乐创造出来的理论,所以,我在拍摄的时候就参考了《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你是怎么发现的?”

  斯科塞斯心道,果然如此,真是太疯狂了,他笑着摇摇头,道:“我是贝多芬的忠实粉丝,最爱的就是《第九交响曲》。我听了上百遍,也许上千遍。看到中途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等到《欢乐颂》响起的时候,我就彻底明白了。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来拍电影,你真是个疯子!”他转头看向山田洋次,笑着道:“山田,这家伙真的是个疯子!”

  山田洋次是东瀛人,说话不像斯科塞斯那么直接,但也忍不住道:“确实很疯狂,把整部电影当成多声部交响乐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多声部蒙太奇电影吧!”

  斯科塞斯听到这话,像吃了兴奋剂,手舞足蹈地道:“对啊,这才是真正的多声部蒙太奇电影!不是重现多声部蒙太奇,而是带着多声部蒙太奇往前走了一步。这才是爱森斯坦追求了一生而不可得的多声部蒙太奇电影!”

  张然想跟斯科塞斯他们聊聊,但观众的掌声太过热烈,一浪接一浪,根本不肯停歇,他不可能撇下观众不管,就道:“观众在让我们上台呢,没办法和你们细聊,我们找个时间再慢慢聊吧!”

  斯科塞斯抬头看看现场的观众,看到的是一张张洋溢着温暖笑容的脸,知道张然不上台,观众不会走的,摆摆手道:“去吧去吧,不能让观众一直等着!”

  张然跟几位主演说了声,带着众人向台上走去。冯远怔本来不想上台,想在下面陪梅尔辛,但梅尔辛坚决不同意,就像任何一个母亲那样,她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舞台上接受观众欢呼的场面,最终冯远怔跟张然他们一起走上了舞台。

  现场观众们看见张然他们上台,掌声以更加热烈的方式爆发开来,叫喊声、口哨声不绝于耳,在电影宫外都能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听到观众的叫喊声,张然他们都微笑着的冲观众鞠躬致意,换来的是更加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作为电影节常客,张然他们是电影的常客,对漫长的掌声早就习以为常;李雪健出国参赛比较少,见观众鼓了十来分钟还是不停,比较吃惊,就问张然掌声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张然回道,我也不知道。与几位男士的淡定相比,张婧初就激动多了,她为这部电影花了极大的心血,现在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泪流满面。

  《一个人张灯结彩》剧组先后六次向观众鞠躬致谢,但现场掌声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观众根本就不在乎掌心的刺痛。

  整个掌声持续了二十分钟,最终主持人不得的告诉现场观众,张然他们还需要去参加新闻发布会,如果大家掌声不停,他们就没办法离开。到这个时候,观众的掌声才停止;而张然他们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匆匆赶往凯悦酒店媒体中心的发布会现场。

  长达二十分钟的掌声,听起来很疯狂,但这却是现场观众内心最直接的反应,对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是最高的赞誉。

  在张然他们离开后,观众也开始退场,全场上千名记者更是齐刷刷离座向外狂奔,都想冲到对面的媒体中心,在发布会大厅的上百个座位中抢到一席。

  走出电影院的观众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部电影,影迷们在讨论电影的内容:“开场的黑屏是在致敬库布里克吧”,“老黄和钢渣的交锋简直绝了”;而导演们在讨论电影的手法,以及视听语言:“开场那个黑屏运用声音塑造画外空间,简直无与伦比”,“这部电影的叙事应该是复调叙事吧,但又好像有点不一样”。

  斯科塞斯走出电影宫后,掏出手机,拨通了科波拉的电话,用他那机关枪般的话语嚷道:“弗兰,我现在柏林,刚刚看完《一个人张灯结彩》出来。电影真的棒极了,是你和爱森斯坦都没有做到的,是真正的多声部蒙太奇电影!”

第801章 创纪录的分数

  张然他们来到新闻中心,并没有直接进发布会大厅,先被拉去出席官方拍照会,让摄影师拍照。等他们拍完照,进入发布会现场时,本来只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大厅内,已经挤进了两百人,简直是水泄不通。

  按照惯例,张然先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表明这部电影主要是想尝试多声部蒙太奇;接下来,演员们轮流上阵,谈自己对电影的看法,谈自己对角色的认识。

  等例行集体访问后,就是自由发问时间了,也是媒体记者们最期待的环节。第一个起来提问的是个中年大妈,整个人像吹胀的气球,圆滚滚的,腰围是张然的三倍。她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大家都没听懂在说什么,不但张然他们没听懂,就连同声翻译都懵了。

  那记者见大家一面茫然,又说了一遍,发现大家还是一脸茫然的看着自己,尴尬的笑了笑,又说了一句。这次大部分人都听懂了,她说,实在抱歉,我英语太糟糕了。

  张然感觉到了她的尴尬,微笑着问道:“你是哪里人?”

  记者不好意思地道:“柏林!”

  张然故作神秘地道:“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英语比我德语好多了。你看我们都有不擅长的语言,没必要勉强自己,你用德语问就可以了,有同声翻译的。”

  在场的记者都很感动,觉得张然真的太好了,巧妙的让这个记者下了台阶,化解了她的尴尬,难怪看完《一个人张灯结彩》大家会觉得温暖,他本身就是一个温暖的人呐!

  那个记者自然更感动了,用德语问道:“我是来自德国新闻社的记者,你刚才说拍这部电影最大的动力是尝试多声部蒙太奇,我们知道电影诞生一百年了,真正在电影中很好呈现多声部蒙太奇的只有爱森斯坦和科波拉,真的太难了,你不怕失败吗?”

  张然微微点头:“害怕失败,但正因为害怕才会有劲儿。人是需要一点压力,需要一点刺激,才能够继续向前的。相对于失败,我更害怕自己止步不前,这样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这才是最可怕的。”

  第二个记者将问题抛给了张婧初,问道:“我刚才采访一些外国记者,他们是你的粉丝。他们告诉我,你演得很好,但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偏少。你自己觉得呢?是否在片中的篇幅有些短?”

  张婧初扭头看着张然,笑眯眯地道:“你看观众都向你抗议,我的戏太短了!”

  在场记者都笑了,张然也哈哈笑道:“我知道了,下次你的镜头我少剪点儿!”

  张婧初瞪了他一眼,可恶,都不说给安排一部大女主的戏!她转头看向台下的记者,微笑道:“其实我们拍了很多,其中有好几场我特别喜欢的戏都被剪掉了,这也没办法,是电影的整体节奏需要。”

  又一个男记者站了起来,问道:“婧初小姐,你在电影中的表演太出色了,简直不像是演出来的。前面小于跟钢渣通过手势交流,看起来很乱,而她学手语之后进行的交流看起来就规律很多了,前面的手语是你自己设计的吗?”

  张婧初神情有些得意,微笑着道:“在演戏之前,我去理发店体验了三个月,加上演戏的日子,大概有八个月我没有说话,跟人交流用手势,跟张然交流都用手势。我没有学手语,跟小于一样就是自己比划。等到戏中小于开始学手语,我也开始学手语,用真正的手语交流。我尽力让自己的状态跟小于接近,所以,呈现出来的感觉就比较真实。”

  张然补充道:“婧初由于几个月不说话,以至于电影拍完入戏太深,患上了癔症性失语,真的不会说话了,在医院治疗了将近一个月才恢复正常。不只是婧初,李雪健老师和胡君在派出所呆了三个月,跟真正的警察一起出警,一起训练,李雪健老师50多岁了,身体又不是特别好,还要跟警队的小年轻一起练擒拿,真的太不容易了。远征开了三个月出租。曹炳坤到矿山呆了三个月,又捡了一月垃圾。《一个人张灯结彩》能够拍到这种程度,我特别感谢他们,是他们赋予了这些角色灵魂。”

  听到这话现场的记者们都鼓起掌来,用掌声向张婧初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这时又一个记者站了起来:“张然导演,你好,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刚才在电影院,我听到斯科塞斯先生说,这部电影是根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曲式结构来拍的,我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么拍呢?”

  听到这个问题,现场的观众一阵骚动,不少记者觉得不可思议,交响乐和电影完全不搭边啊,两者的结构怎么可能相同?

  也有熟悉电影史的记者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中就有一种叫电影交响乐结构的模式,整个结构分为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他们有些不解,这种结构早就淘汰了,而且《一个人张灯结彩》的结构也不像是电影交响乐结构啊!

  现场记者都紧紧盯着张然,等待他给出最终的答案,毕竟斯科塞斯不可能乱说。

  张然没想到斯科塞斯的话被别人听到了,就道:“这个问题讲起来特别复杂,一两句讲不清楚,估计得写几万字的论文。拍这部电影我最大的目的是实验多声部蒙太奇,我们这部电影在叙事上也采取了多声部叙事,而多声部叙事就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点出发,围绕同一个事件展开叙述,也被称为复调叙事。比如黑泽明的《罗生门》,张艺谋《英雄》都是这种叙事方式。不过多声部叙事距离多声部蒙太奇还很远,多声部蒙太奇是把可以把电影的表现材料画面、音响、对话、文字和音乐看做管弦乐队的不同声部,可以进行齐奏、对位演奏与赋格曲式等多种选择,既保持独立性,又形成对话性,使声、字与画的多元叙事有机融合。

  我拍《一个人张灯结彩》最开始参考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电影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对应交响乐的四个乐章,但剪出来的第一版不是很满意。在补拍的时候,《第九交响曲》给了我很多灵感,因此就按《第九交响曲》重拍了很多内容。《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奏出,断续朦胧,空5度和弦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而我们电影是从黑屏开头,声音慢慢出来,表现的也是这种感觉……”

  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少记者觉得张然是在模仿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或者说是致敬库布里克,但听到这里他们才知道张然致敬的是贝多芬。

  张然结合《第九交响曲》对电影进行了一番简要分析,说是简要分析,但也足足讲了十分钟才停下来,多声部蒙太奇这个问题真的太复杂了。

  讲完之后,张然冲在场的记者们笑了笑,道:“当老师当久,都有职业病了,一讲起来就收不了场,我看到有人都听出瞌睡来了!”

  记者们发出一阵笑声,又纷纷举手提问。他们的提问基本上都冲着张然去的,李雪健他们获得的提问少得可怜。不过他们也乐得轻松,坐在一旁乐呵呵的看张然应付记者。

  等到发布会结束,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张然他们回到了酒店;而记者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稿件写好,发回了各个报社。

  早上八点,张然和张婧初走进酒店二楼餐厅时,亚影有好几个学生已经坐在里面吃上了。张然知道学生们不是什么有钱人,就让他们到自己的酒店来吃早餐,能帮他们省一点是一点。学生们见到张然和张婧初过来,都赶紧起身问好。

  张然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随即招手叫来服务员,点好了早餐。张然见周小西和另外一个叫刘苗苗的女生没到,问跑哪儿去了,得到的回答是有点事,很快就过来。

  不一会儿,服务员推着餐车过来,将早餐放在张然和张婧初的面前,恭恭敬敬告退。张然一边吃着早餐,一边问学生们昨天的情况。

  张自力看着张然,得意地道:“张老师,昨晚我去酒会蹭吃的,遇到了一件特别好笑的事。进去后,我发现里面的女服务员都没穿上衣,光溜溜的。我以为进错地方了,就找了个人问,这是电影公司的酒会吧?对方告诉我,对啊。我当时饿得不行,就没管那么多,大吃特吃。吃完之后,我觉得不对劲,又找了个人问,这是什么公司的酒会啊?对方告诉我,啄木鸟啊!”

  正在喝牛奶的张然差点没喷出来,忍禁不禁地道:“你们将来都要做制片人,说不定你真的会成为啄木鸟的制片人也不一定哦!”

  众人窃笑不止,坐在张自力旁边的女生拉了拉椅子,要离张自力远点,坚决跟这位未来啄木鸟制片人划清界限。

  就在这时,周小西和刘苗苗走进餐厅,扫了一圈,大步走了过去。她把手里的电影节官方场刊,放在了张然面前,灿然笑道:“张老师,这是今天的场刊!”

  “谢谢,小西!”张然这才知道两个丫头是拿场刊去了,挺有心的,招呼道,“赶紧坐吧,要吃什么自己点。”

  张然拿起场刊翻到了评分那页,想看看欧美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如何。在昨晚的采访过程中,媒体记者们反响热烈,他相信应该比国内影评人的反应要好。

  柏林电影场刊的评分制度跟威尼斯不同,威尼斯是五分制,柏林是四分制,四星为完美,三星为好,两星为一般,一星为坏,叉子为糟糕。目前暂时领先的是罗马尼亚电影《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得分为3.1分,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2.8分,土耳其电影《蜂蜜》2.5分,王全安的《团圆》2.4,美国电影《嚎叫》2.1分。

  在看到《一个人张灯结彩》的场刊评分后,张然微微一怔,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看了一眼,确实没看错。十个打分者,九个四星,一个三星,平均分为3.9!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分数,刷新了柏林电影节场刊评分的历史记录!

第802章 一连串满分

  亚影的学生在电影交易市场呆了一周,对柏林电影节的各种数据和知识都相当熟悉,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在知道《一个人张灯结彩》的评分后,他们都惊呆了。

  最近十年,柏林电影节场刊评分最高的电影是《血色将至》,评分3.5,这部电影被很多媒体称为21世纪的《公民凯恩》;现在《一个人张灯结彩》评分是3.9,比《血色将至》高了足足0.4,接近于满分,这真的太惊人了!

  学生们脸上都浮现出了兴奋的红晕,觉得已经胜券在握,激动地道:“张老师,场刊评分接近满分啊,金熊应该拿下了吧!”

  张然笑着摆摆手,道:“哪有那么容易,场刊一向是反风向标,场刊第一的电影拿到最高奖的少得可怜,现在都快成魔咒了,连《血色将至》这样真正的杰作都输了,所以,拿到场刊第一未必是好事啊!”

  周小西好奇地道:“《飞行家》是场刊第一,还是拿到金狮了啊!”

  张婧初作为《飞行家》的女主角,对威尼斯发生的一切还历历在目,就道:“《飞行家》是场刊第二,《深海长眠》是第一,结果《深海长眠》输给我们了。”

  张自力坚定地道:“我对《一个人张灯结彩》有信心,这么好的电影要是不能拿金熊奖,那还有天理,有王法吗?”其他学生也都道:“对啊,我们对《一个人张灯结彩》有信心!”

  张然笑着道:“你们这群小马屁精有信心没用的,关键得看评委们喜不喜欢。要是他们不喜欢,就算场刊打100分也没用。行了,赶紧吃吧!”

  早餐过后,张然和张婧初回到房间收拾了一番,就带着剧组接受媒体的采访。由于想采访《一个人张灯结彩》剧组的媒体太多,公关特意安排了一个房间让媒体等候,让到场的媒体有一种参见面试的感觉。

  整个采访完全是车轮战,十五分钟就换个报社,十五分钟就换一拨人。不过采访了一个小时后,公关发现记者实在太多根本就排不过来,就进行了压缩,只给每个记者十分的采访时间。

  就在张然忙着接受采访之时,世界各地的影评都相继出炉,不管是在北美,还是在欧洲,在亚洲,在美洲,“史诗级作品”、“大师作品”、“终极伟大”这样的形容词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各国知名媒体对《一个人张灯结彩》的评价中,引起了各国影迷的极大好奇。

  《电影手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杂志之一,推崇作者电影,也推崇创新,当初《飞行家》横空出世的时候,他们就给予了盛赞,并给电影打了满分。这次《一个人张灯结彩》不但重现了多声部蒙太奇,而且走得更远,自然再次收获了《电影手册》的盛赞,以及一个满分。

  《电影手册》对《一个人张灯结彩》赞美不只是着眼于分析张然是如何重现,并革新了多声部蒙太奇这种几乎失传的电影语汇,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电影手册》认为:“在《一个人张灯结彩》中,老黄、小于和钢渣是电影的三个声部,这三个声部带来的开放多视角叙事,使全片成为了一曲多声部的命运三重唱,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和影片人物对话的可能。张然并没有站在上帝视角全视全知讲述一个完整封闭的故事,老黄、小于、钢渣三人均为意识独立的个体,三人的情感、灵魂、命运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电影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在为摆脱孤独努力,但最终一切像画了个圆圈,又回到了原点,每个人依然是孤独的,甚至更孤独了。

  在张然的电影中人物总是很孤独的,不管是《时间囚徒》中困在时间里的曹林,《爆裂鼓手》中的周旭,还是《时空战士》中沦为疯子的杰森,以及《飞行家》中为飞行梦奋斗的乔正飞,都是如此,只有《唐山大地震》是例外。在这些充满着孤独感的电影中,张然始终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种思考结果,最终清晰展现在张然不断实验的电影语言里,将所有的思考化为了一曲交响乐,与贝多芬的《欢乐颂》交融在一起。在电影的最后,当镜头拉向浩瀚的宇宙,当《欢乐颂》在宇宙中回响时,电影带给我的冲击和震撼,就彷佛明明看到乌云飞掠天空,却被一道阳光突然照亮了一般。

  张然的天才是独特的,他创造了一种不可能的电影,在其中孤独与希望相连,他永远在寻找新的路径,锻造一种冷静、诗意和理论性的艺术。在戈达尔老去之后,我们终于又迎来了一个始终坚持对电影语言进行试验和探索的导演。”

  在文章的最后《电影手册》盛赞道:“《一个人张灯结彩》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最敢于冒险的电影,电影的拍摄手法成功地制造了一种冷冽孤独的氛围,各色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在老警察的尽职尽责中逐渐展现。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苦的,都是孤独的,都是无奈的。不过在电影的结尾,小于一个人满怀期待地张灯结彩,《欢乐颂》在宇宙中回响,张然让我们在绝望中再一次看到了希望。《第九交响曲》无疑是伟大,在《一个人张灯结彩》上我们看到了同样伟大的情怀。这部电影是两个伟大艺术家,跨越两百年的时空,用音乐和画面进行的一次对话!”

  《视与听》一直是张然的忠实支持者,即使《三个傻瓜》这部在欧洲遭遇空前恶评的电影,《视与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他们毫不意外的给《一个人张灯结彩》打了满分。

  《视与听》的文章除了分析多声部蒙太奇外,还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电影的构图:“电影在构图上,手持拍摄加倾斜视角的构图手法同样随处可见,尤其体现在街道、居室、理发店等环境描写中,这种非理性视角扩大了人物在城市中的孤独感,将人物内心的孤独凸显出来。电影中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人物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在小于和钢渣的交往过程中,这一构图手法则让二人本就不稳定的关系始终处在一种危机状态中。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老黄的镜头,运用的都是水平构图,显得特别稳定,给人一种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的感觉。可以说,《一个人张灯结彩》的运镜并不强调传统意义上起承转合的叙事功效,浓烈的隐喻色彩,强烈的造型与情感表现力,让整部电影成为了一首孤独者的歌,使整部电影透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气息。”

  《综艺》给出的同样是满分:“张然的《一个人张灯结彩》是一曲古典交响乐,电影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展现了强烈的众声喧哗的多声部性,从个人到两性再到社会,通过不同人物间的不理解与难以沟通,由浅入深地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矛盾,强有力地反映了个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内心孤独与困苦。”

  《帝国》以往并不是很待见张然,但这次出乎意料的给出了满分:“《一个人张灯结彩》让人联想起那些逝去电影大师的作品,而他们正是张然非常崇拜的电影人:黑泽明,希区柯克,以及伯格曼。好电影应该如同好优秀的诗歌,给人以力量,给心灵以滋养,让我们的灵魂在黑暗中不会迷失方向!《一个人张张灯结彩》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综艺》也奉献了一个满分:“《一个人张灯结彩》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在电影中你能收获自《窃听大阴谋》以来最为迷人的人物刻画,张然总是让人物慢慢走近我们心里,然后抓住我们的心,让我们体会电影带来的欣欢、神秘和力量,让我们哭了又笑。这是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

  除此之外,意大利的《电影》,法国的《正片》,日本的《电影旬报》统统以满分相赠。《纽约时报》说它是“本世纪的非凡杰作之一”,英国《卫报》分别说它是“本是过去十年最佳影片之一”。在国内几乎被影评人骂出翔的《一个人张灯结彩》,如今在柏林大放异彩,赢得了如潮好评。

  由于媒体和影评人对《一个人张灯结彩》评价实在太高,在这天上午,大量德国观众涌进电影院,想要一睹为快,导致电影票供不应求,组委会不得不增加三场了,但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组委会不得已,又特地加开三场午夜场。

  在柏林的中国记者也迅速把《一个人张灯结彩》在柏林受到追捧的新闻发回国内,什么“轰动柏林”、什么“史上最高分”、什么“海外媒体盛赞”,总之都是极其夺目的标题,看过之后,简直让人觉得张然已经将金熊奖收入囊中了。

  这些报道又迅速被网友转发到了各大论坛,点燃了影迷们的热情,尤其张然粉丝的热情。

  前些日子,《一个人张灯结彩》挨了不少影评人的骂,现在电影在国外好评如潮,张然和张婧初的粉丝顿时觉得扬眉吐气,在欢呼庆贺的同时,纷纷跑到各路影评人微博和博客下面留言,各种冷嘲热讽。

  “不好意思,我家张然现在场刊评分第一,而且是破记录的分数哦!”

  “《青年电影手册》是山寨《电影手册》而生的,现在《电影手册》给《一个人张灯结彩》打了满分,陈青松,你个山寨货出来走两步吧!”

  “哈哈,打脸了吧!在网上发电影资源也能成影评人,水准真的太低了!”

  “就是,中国电影水平很低,比中国电影水平还要低的是中国影评人的水平!”

  陈青松这帮人差点没被气死,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心里对那些海外媒体是无比的埋怨,你们搞什么啊,张然可是政府的走狗,这样的人不把他批烂批臭,你们还这么夸他,《一个人张灯结彩》这破片子有什么好的,你们有没有搞错啊!

  只是他们又没有底气跟《电影手册》和《视与听》他们叫板,纷纷装起了鸵鸟,关掉微博的评论,顶多回一个“不跟脑残粉一般见识”。

第803章 责任心

首节上一节393/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