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省医疗档案有记载以来,没出现过一个感染病人。
大夏境内都极少。
西北有过一位。
东南有两位。
南部,也出现过一个。
基本上都是在当地的三甲医院,甚至是社区医院发现的。
这种病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协和等顶级医院。
因为食脑变形虫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
而一旦发病,感染者意识到自己需要去医院时,距离自己的死亡,也只有几天的时间了。
根本等不到转院,病人就会死在初次就诊的地方。
譬如罗笛。
前一个晚上开始高烧。
第二天来临海一院看门诊,当场失明,当天就紧急安排手术。
这其实才是他“临海一院忠实粉丝”的奖励。
但凡他去的不是临海一院。
看的不是许秋。
罗笛都大概率会死在那一个晚上。
……
之后的几天,罗笛渐渐恢复。
临海一院这边,已经准备好新一轮的重磅新闻了。
标题、引文等都拟定好了。
《食脑变形虫!全世界仅一百余感染者,大夏所有病人均死亡,临海一院成功救下一位,创下国内首例、全球第五例!》
不过,还得等罗笛彻底稳定下来,一周后第二次复查,确认病灶再次减小时才能发稿。
这段时间里,许秋也恢复了急诊科的门诊、手术工作。
同时,临海研究所这边,在许秋回归后,各项事务也迅速提上了日程。
杨晨曦这边,走了特殊通道,直接向国家提交了人工血管设备外调申请,两周内就能运过来。
也就阜外、杨晨曦有这个待遇了。
换成其他人,以相关机构的办事效率,回复就要等一个月,调运许可也还要拖一两个月。
杨晨曦那边等不及了。
先前说好“带设备进组”,但他按捺不住心情,直接丢下了设备,先坐飞机落地临海。
许秋都有些没想到:“那些设备……”
杨晨曦一摆手:“放心,我让马老在盯着。”
“马老?”
旁边的任超所长愣了一下。
是阜外的心血管老主任马勤?
这可是心外介入领域的殿堂级人物,国内最先提出要搞自己的人工血管的,就是马勤。
从莫种意义来说,任超、杨晨曦这些如今在国内研制人工血管的,都得叫马勤一声前辈。
“这……马老也要来?”任超震惊了。
许秋这一手,把杨晨曦骗过来也就罢了,连马勤都来了!
这是要架空阜外的心血管外科?
当天。
王晟德那边就接到了阜外院长的电话。
他被对方骂了几句后,立马就翻脸。
不过,等知道阜外院长生气的缘由后,他又笑呵呵地任由阜外院长骂了几分钟。
“骂够了吗,再来几句,不然杨教授和马教授我用得不安心啊。”王晟德喝着茶水道。
阜外院长:???
杨晨曦和马勤,都是他一个院长管不了的人物。
到了他们这个级别,基本上就永远留在阜外了。
因为他们早就不在乎什么职称、金钱。
该有的全有了,地位、权利,都基本到了人生的顶峰。
唯一能打动他们的,只有突破领域内难题的机会。
阜外院长没想到,给他们这个机会的,竟然会是一个二十几岁的主治医……
当时他跟着杨晨曦想要挖临海一院墙角,把许秋给招过来。
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星期之后,杨晨曦和心外科殿堂级泰斗马勤,都跟着许秋去了临海一院。
这尼玛都是什么事啊!
……
此刻,始作俑者许秋相当无辜。
他只打算让杨晨曦和设备过来的。
谁能想到,竟然还带赠品。
属于是买了四个二,结果送了一对王炸。
“马老不马老的不重要,先把你那三张稿纸拿出来,今晚我们好好研究研究!”杨晨曦早就迫不及待了。
许秋没有拒绝。
现在那三张纸在杨晨曦眼里,比命还重要。
他这会儿要是不答应,估计杨晨曦会急得失眠。
不利于接下来的科研进度。
毕竟,杨晨曦算是研究所里,除开许秋以外,在这方面走得最深的人。
他的加入,对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发,的确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去办公室吧。”许秋说道。
这些天里,他靠做困难程度的每日任务,终于再次拿到了一瓶高级专注药剂。
脑力开发百分之百……
神经突触完美构建……
记忆与思维融会贯通达到顶峰……
喝下这瓶药,今晚,或许将是破开人工血管禁区、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夜。
第288章 禁区不可僭越?我偏要闯一闯!
办公室里。
杨晨曦和许秋相对而坐,除此之外,还有任超、黄主任、雷主任等四位研究组负责人。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气味。
桌面则堆叠着一沓沓的文件,都是自许秋主导项目后,临海研究所这边做出的成果,还有各个研究组统计而来的数据。
“这……这么多?”
杨晨曦随意翻看了几份,表情颇为震惊。
他本以为临海这边科研实力很差,对人工血管的研究也深入不到哪里去。
但扫了几眼,技术含量是绝对在线的,而且几乎全是奔着完美模拟天然血管而去。
甚至,这里面还预留了微压印和静电纺丝技术的处理步骤。
譬如人工血管内膜,就需要用到静电纺丝,这样才能做到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孔隙率,从而承载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生长。
而这项技术,不论是工艺参数,还是后处理的各种混合系统,都需要依托先进的设备。
国内在这方面很是薄弱,电纺原纤维基质的机械性能依旧达不到国外十年前的水准,能完成这个步骤的,国内只有杨晨曦准备运送过来的那批设备。
也就是说……
临海研究所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在打阜外的设备的主意了?
想到这里,杨晨曦脸色古怪极了。
那时候名刀大赛应该还没开始吧……
自己还没打算挖许秋,结果临海这边竟然已经想从阜外引进设备、技术了!
“你们研究了几年来着?”杨晨曦幽幽叹了口气,问道。
这些成果,的确很有分量,即便在阜外,恐怕也需要几年的深研。
任超沉默了片刻,道:“差不多两个月。”
“两个月?!”
杨晨曦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道:“你再说一遍?”
任超看了许秋一眼,“确实是两个月……
其实,更准确一点来说,是三天。
这些成果,基本上都是许主任主导项目以后,那三天做出来的成绩。
最近一个多月,我们基本都是在验证那三天的结论……”
杨晨曦表情极为惊愕。
他听到了什么。
三天?
在科研面前,一个人的三年都微不足道。
真的有人能三天就促成如此重大的研究进展?
此刻他才意识到,许秋当初忽悠他来的那句“打破人工血管6mm禁区”,不是说说而已。
这位年轻的天才,或许真的有这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