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的这台手术,其实是留给那些没得选,血管闭塞后只能做血管置换,而自身的血管又因为各种条件无法自体移植,只能等死的这群病人。
以前国内,乃至于全球,都没有6mm以下的人工血管,他们没办法。
而如今的小口径血管,就是他们的救星。
郑主任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许医生,这个病人,叫闫自强,是协和心外科的。
他有两条主要血管桥闭塞,自身的冠状功脉粥状硬化也一直在加重。
更主要的是,六年前,他曾经做过内乳动脉-前降支血管搭桥,但此时静脉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病变,只能切除。
而这一次,不出意外,应该是他最后一次手术了。
他的情况比其他的受试者更加凶险。
当然,病情也更加危重。
如果能成功,那么意味着新型人工血管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更优秀它能适应这种危重病人,意味着更普遍的病人群体能从中获益!”
听完郑主任的介绍,众人都有些吃惊。
协和院长,更觉得无法理解。
最后一台手术……
这个病人,不选择相信协和,反倒是把性命交给一个远在临海的许秋!
为什么?
许秋不过是一纸受试者招聘通知而已,什么都没有提,就能让闫自强放弃协和?
当初许秋给老人买鞋换鞋时,他是在场的。
不过,协和院长并没有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
这种小事,他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因此他大概永远也猜不到,让老人把生命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一个遥远的医生手里的,正是许秋那润物细无声的善意,是刻在骨子里的,对病人的关切与爱护。
因为许秋需要受试者。
而闫自强又正好完美符合条件。
所以,他特地给手机充了十块钱话费,一句句地询问着,填写完了资料,把自己的最后一台手术,义无反顾地交到了许秋手里。
闫自强能感受到。
只有在许秋眼里,他不是手术台上一块冰冷冷的肉,而是一个活着的、生动的人。
@鹤湄 @爱吃青梅干的李泽华 两位赶紧将定制角色姓名告知我,过了中午就代表自愿放弃中奖权利了哈!
第311章 他代表的,就是这台手术的极限!
哪怕,交给许秋的,是一场难度极高,极其复杂,危险程度也不可估量的再次手术。
郑主任自然也是清楚这一点的。
他强调道:
“再次手术很复杂,对比初次手术,手术时间更长、手术风险更高,而且预后会差许多,七十二小时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相当高!”
实际手术中的难题,比郑主任这寥寥几语更加繁多。
比如,手术结束后需要应用鱼精蛋白和肝素。
再次手术在输入鱼精蛋白时,很有可能出现低血压、过敏样反应和严重的肺血管收缩,这是直接导致手术失败、病人死在台上的常见手术意外。
此外,二次手术的病例病情一般都很重,左室功能也差,情况更加不可控。
郑主任接着说道:“对闫自强来说,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在协和进行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
这个方法,手术病死率、病残率都更低,不过晚期效果很差。
六个月的再狭窄发生率足足有百分之六十!
如果是进行人工血管移植术,一切顺利的话,借助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五年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都会低于百分之二十!”
前者,是经大隐静脉桥血管腔内摘除灶性斑块和血栓,手术早期疗效非常显著,但晚期十分不乐观。
后者其实风险更高。
小口径人工血管……这是人类医学不曾涉足的领域,前路一片漆黑,只有许秋一人踽踽独行。
没人能预估术后的疗效,郑主任等人也只能从动物实验、实验室数据等层面来进行推断,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结论。
协和院长沉默了片刻,道:“做支架的话,协和这边,能保证六个月的再狭窄率低于百分之三十……”
这已经是相当大的创举,更是远超业内同行水平的手术能力。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声还是没有多少底气。
毕竟,对比五年百分之二十,协和敢担保的六个月百分之三十发生率还是太高了,实在谈不上什么晚期疗效。
在许秋面前,协和院长第一次有了一种“协和不过如此”的感觉……
郑主任也有一种解气的感觉。
哪怕他们的新型人工血管保守估计,都比协和的疗效要更好,一旦手术成功,这无疑将成为临海一院的又一大王牌科室。
也将标志着,临海一院将成为六十万等待血管重建的病人的最后希望。
“再看看剩下的受试者名单吧。”
郑主任翻到了PPT的下一页,继续介绍起来。
除了闫自强,还有另外十九个,有要做冠脉旁路移植的,也有需要做血脉透析,或者是血管缺损后,亟需小口径血管补上的。
最后,许秋选择了其中的四人。
这四个受试者的每一个,都受限于各种原因,如身上高危因素过多、自身血管取材有限,被其他医院宣判了死刑,或者是只能保守治疗。
其中就有闫自强。
一番研讨后,难度最高、风险最不可控的闫自强将由许秋主刀。
另外三个,相比之下难度低许多。
分别由临海一院心外科郑主任,阜外杨晨曦教授,阜外心血管泰斗马勤带队负责。
如果说,闫自强代表的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极限,是这一款新型血管所能驾驭的最危险的那一批病人的上限。
那么剩下三人,则更加普适。
不管是病人情况,还是医生的手术水平,都不会太刁钻,属于协和、天坛、301这类大三甲都有主任能驾驭、并且掌握的高精尖手术。
而非只有许秋能做的,类似于完全颅脑融合分离的全球独苗。
许秋代表了这款新型血管是否真的可行。
而郑主任等人的手术结果,则能看出这款产品、这台手术是否能在整个大夏铺展,成为心内科一门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崭新手术!
……
初步确定受试者后、手术方案后,临海一院出动四支队伍,分别前往病人的所在地,将病人接回一院。
很快,四人就住进了心内科的vip病房,开始了术前准备。
其中闫自强更是重点。
常规的冠脉造影,确认梗阻部位、程度、范围。
预计移植血管桥支数、确定手术方案。
此外,还要估计心肺功能、评估再次手术的危险性。
初次手术做了几支血管桥、血管桥材料以及移植部位、升主动脉状况,和近期的冠脉造影结果,都将直接决定最终的手术细节。
当天,闫自强从协和赶来时,许秋腾出时间亲自迎接。
“许医生!”
这位老人坐在轮椅上,一下车,就紧紧地握住了许秋的手。
闫自强的脸色比当时更差了,口唇发绀、说一句话要喘好几口气,显然缺血缺氧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脚还冷吗?”许秋扶着老人,开口问道。
这一刻,闫自强眼里闪出泪花。
他没想到,再次和这位仁医见面,对方说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浮夸的承诺,仅仅是一句平淡的脚还冷吗。
但就是这句平淡的话语,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冷了,那双棉拖鞋我也带过来了,很暖和。”老人抹了抹眼睛,与许秋仅仅相握。
这一幕,被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等拍下。
这张照片也被广泛传播。
被命名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小口径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前,彼此信任的主刀与受术者”
当年,照片被评选为大夏顶级医学学术期刊《大夏医学杂志》封面论文,成为近些年来少有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刊物封面照片。
不过这都是后话。
尽管手术还未开始,但,“小口径人工血管第一例人类手术”这个噱头,依旧赚足了眼球。
国家上面,也有很多人在等待消息。
药监局、医药器械管理部门、以及审理会,全都翘首以待。
大批外国媒体,省略了繁琐的申请流程,直接被国家新闻局放行,获得了在临海一院采访的许可证。
与此同时,两个机密稿件,也悄悄地出现在了各个新闻媒体的草稿箱里,早早地完成了撰写。
第312章 全球首创,开挂的许秋!(加更)
第一个稿件:
《大夏首创!小口径人工血管问世,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大夏心外领域弯道超车!》
第二个稿件:
《我国完成小口径人工血管首例人类临床试验,虽仍有不足,但已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准,未来可期!》
前者对应手术成功。
也将掀起人工血管领域的风云突变,改朝换代。
后者则是手术失败。
但仍然不可否认,许秋的这台手术,依旧走到了没有人涉足过的医学荒漠,不失为一次伟大的尝试。
失败,同样是光荣的。
当然这是国内媒体的口径。
对外国媒体来说,一旦许秋等人失败,将面临莓国操控的全球舆论的全面打压,诸如“害死了四个病人”“违背人道”“不尊重人权”等等帽子,扣得极其熟练。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