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多学科团队,才有可能适应松果体脑瘤手术的瞬息万变、惊险万分。
“是。”
“是……”张浩怔住了。
为什么许秋能把一台这么难的手术,回答得如此轻松?
这是松果体脑瘤啊,不论是难度,还是危险性,可都比之前的巨大脑膜瘤要难多了。
和颅脑分离手术不同。
颅脑分离手术,难在把脑组织分开,难在建立两套不同的脑部营养系统。
而松果体区脑瘤的切除术,难在从一个极其深入、危险的地方,摘除一颗肿瘤。
如果真要从技术层面来分析的话,颅脑分离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难缠;
但从风险性来讲,松果体脑瘤其实也不遑多让。
总而言之,能做这台手术的,业内龙头的医科肿瘤院都没几个。
“好,我就准备联合会诊。”张浩开口。
他看了眼群聊,发现韩进行等人又在艾特他。
韩进行:“听说许医生专门喜欢挑战这种高难度的手术,他要是做这个松果体脑瘤的话,叫上我。”
魏安:“还有我。握手.jpg。”
张浩看完后,开口道:“许医生,有两个外院的副主任也想要来观摩手术,你的意见……”
“都来。”
许秋的回答依旧很简短。
来的人越多,分量越高,他的手术成功率也就越高。
他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
下午五点钟,近下班前,一场临时多学科、多科室联合会诊在急诊科召开。
参会的有脑外科的金玉成。
他是临海一院脑外科的一颗新星,从许秋建立脑外科基地后,他迅速掌握要领,从神经内镜手术转到了更加精细的颅内分离这一领域,借此掌握了大量颅脑手术的高精技巧、手法。
如今比起蔺主任来都不逊色,是一位手术好手,炙手可热。
此外,肿瘤科、影像科、麻醉科、血管科的主任、副主任等,都悉数到场。
除了这些自家人,还有四五个是从外院赶来的,如韩进行、魏安等人。
这场联合会诊,最终在6:17分结束。
会诊根据病理结果,初步诊断为髓母细胞瘤(WHO,IV级,经典型)。
之后,许秋又提出了更严密的手术方案。
简单概括,就是Poppen入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
常规的松果体脑瘤入路有两个。
一是从幕下小脑上入路,这也是最常见的入路。
第二是后纵裂,从这里进去引流静脉比较少,只要操作轻柔,撕裂静脉的可能性就很小。
然而,许秋选择了一种少见的入路。
经过枕部,从小脑幕入路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
这个术式难度更高,需要注意的事项非常多。
比如,它在牵开枕叶时,有可能损伤视觉皮质。
切开小脑幕的时候,又可能导致前方的滑车神经受损。
此外,由于没有人知道陶昌翰的肿瘤长什么样,起源到底如何,因此最终病灶的移位方向也是不同的。
如果肿瘤被增厚的蛛网膜覆盖,那还需要额外切开蛛网膜,稍有不慎就会伤及大脑大静脉。
更凶险的是剥离和切除肿瘤的时候,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还有不少分支都错综复杂地分布其中,可以说一刀落下去,就能引爆无数个足以致死的“地雷”。
“为什么选择这个入路?”
会议室,不管是金玉成,还是张浩、韩进行、魏安等人,脸色都非常严峻。
许秋给出了解释:
“如果从小脑上入路,大脑大静脉不可避免地会遮挡,影响术野与操作空间。
至于后纵裂,肿瘤位置偏下,如果用这一入路,尽管风险小了,但手术路径会拉长,病人的损伤、手术时间都会增加。”
前者,限制了主刀的发挥,相当于是限制了手术效果的上限。
而后者,降低了致死的风险,但会加大术中微小的损伤,算是踩着“病人不死”的下限做手术。
活下来的几率很大,但,活得好不好就听天由命了。
而许秋选择的Poppen入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则抛下了这一切,把手术效果,完全交给了主刀者的个人能力!
发挥得好,那就是完美切除、完美恢复。
但,一旦手术刀偏倚一分一毫,也不会有任何保底的措施,病人只能面临死亡!
第336章 离谱!真有人一根血管都不破啊?
这一刻,全场寂静。
为了规避风险、绞尽脑汁的医生,比比皆是。
但真正践行了踏入医学之路时立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把病人生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那可就太罕见了。
许秋敢制定这样的手术方案,他的能力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一颗赤诚之心。
这大概是医学技术越来越先进、科技化的当下,一部分医生最需要磨炼,也最欠缺的东西之一。
……
闫自强那四位人工血管受试者的临床研究还没搞定,许秋这边,又迎来了新的高难度手术。
陶昌翰在全院的关注下,开始了术前准备。
当天剃头。
手术前一晚,灌肠,并给苯巴比妥0.1g口服,以保证病人安静休息。
很多颅脑手术不允许灌肠,原因在于很大比例的病人有颅内高压,灌肠会致使病情恶化。
但陶昌翰的瘤子很小,不存在任何占位、增压效应,因此没有这方面的顾忌。
手术当日早晨禁食。
术前一个小时,再给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4mg。
“爹,你一定要好好的,不然我把你的遗产全部送给你最讨厌的荷姨。”陶女安慰着父亲,给予他活下去的信念。
陶昌翰淡漠地瞥了女儿一眼,虽然没有情绪,但眼睛里传递出的杀意相当明显。
刘素素过来打断:“你少说两句,要上手术台了,别让病人情绪激动。”
王凡倒是很随意,说道:“放心,许哥说了,他现在属于缄默症,兴奋不起来的。”
刘素素:“……”
话虽如此,但,术前能这么轻松和病人插科打诨的家属,她还是头一次见。
很快,陶昌翰就被推上了手术台。
随后手术团队相继进入手术室。
尽管影像无法完全探清肿瘤的全貌,但,影像科在这台手术中发挥的作用依旧相当巨大。
术前,做了CT骨窗超薄扫描,了解了颅底、岩尖骨质的的情况,随后利用CTA和MRI检查图像融合入神经导航系统定位,提前标记出了颈内动脉、岩浅大神经等重要结构。
“手术开始。”
随着许秋的声音落地,众人的注意力凝聚到了极点。
第一步,皮肤开口。
这已经是基础中的基础了,许秋提刀从右侧开颅,头皮切口自枕外粗隆起,在中线左侧向上七厘米后,又横行八厘米,在这个部位往下一撇,切口终点抵达乳突。
翻转皮瓣。
一个规整、漂亮的头皮切口便展露在明亮的灯光下。
“血好少!”
“这是用手切出来的?比机器人手术的程序还要完美啊!”
韩进行等人大睁圆目,感到不可置信。
场上,魏安和金玉成一样,也搞过内镜机器人手术。
这种新时代的手术,可以将内镜连接到ROSA的机械臂上,采用额中回入路,在内镜下操作从而减少对正常神经组织的骚扰及影响。
优点十分显著:比如通过力反馈提高内镜的稳定性,允许快速操作和微调;机械臂不仅是“主刀”,也能作为影像设备,随时进行神经导航。
因此,它在经鼻蝶手术、脑室内肿瘤切除术以及第三脑室造瘘术上运用得十分广泛。
然而此时,尽管魏安完成了这么多台机器人手术,当他看到许秋的手法时,依旧不可避免地恍惚了刹那。
他无法理解,人持刀,为何和机器人持刀,稳度、精准度都不相上下!
“钻孔。”
另一边,许秋并没有给其他人缓冲的时间,接着手术。
右侧四个颅骨钻孔,左侧两个。
首先用线锯锯开钻孔之间。
接着,换咬骨钳,把跨矢状窦的古桥咬断。
向右翻转骨瓣后,用咬骨钳咬除骨窗下缘的骨质,显露横窦上缘。
“切开硬脑膜。”
眨眼间,就来到了第三步。
做三角形硬脑膜瓣……
蛇形固定牵开器向上向外牵开枕叶……
显露小脑幕游离缘……
许秋的操作行云流水,右侧切开小脑膜后,毫不停顿又钩起了小脑膜的游离缘,迅速剪开。
旁边,金玉成一直备着双极电凝。
一般的手术进行到这里,很容易导致小脑膜血管出血。
他伸着脖子,考虑着一会儿要不要主动请缨,帮许秋做止血,好好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