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里最讨厌的两个字,就是“适量”。
临床手术同样是如此,什么叫“根据肿瘤位置而定”?
如果仅仅是这样,他们也做到这一点了,还用许秋来讲什么课?
他们困扰的点,就在于无法判断骨窗范围。
然而,许秋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心头一震!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办法。这也是为什么我叫它《立体定向结合放射枕正中幕下开颅术》,借助立体定向, 该术能以最小的代价开出合适的骨窗!”
大主任瞳孔剧烈收缩。
有破解的办法?!
许秋道:“在立体定向下,从小脑半球开始,可以避开常规手术几乎束手无策的静脉窦,接着钻孔进入硬膜,换磨钻,继续磨除骨质成瓣,一直到取到寰锥后弓……”
“接着,将硬膜悬吊,Y型切开……这个步骤很容易发生硬脑膜静脉湖出血,止血难度非常高,应该极力避免。但如果发生出血,有两个要点。第一,静脉性出血,禁止使用电凝止血法,只能采用速记纱棉片压迫止血;第二点,如果是动脉出血,必须尽快判断出血动脉,出血点等,调低双极电量,轻轻电凝即可,切记止血过度!”
“如果是小脑半球的原发性病变,则手术方法略有不同。术者需要沿着纹理横行切开小脑皮层,分开两侧小脑半球经膜髓帆入路达到四脑室内,直到完全暴露病变,此时操作方法和常规手术略有不同……”
第560章 许秋的能力,甚至在大主任之上!
许秋继续说道:“由于是立体定向手术,移动过程中会降低立体导航系统的可靠性,因此,肿瘤的切除有所不同,需要先行瘤内切除,再切除肿瘤壁、清理边缘,此时又涉及到了第三个关键点,水密缝合硬膜!”
咔哒。
随着许秋按下翻页笔,画面中出现了崭新的内容。
所有人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去,仔细地捕捉着许秋的每一句话。
“这门手术,另一个难点在于需要严密缝合硬脑膜,但临床上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
“因此,我在此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法:水密缝合硬膜。”
“它需要应用到纤维蛋白胶,借助其的高粘合性,来保证硬膜缝合的水密性。缝合肌肉前,先进行一次Valsalva实验,接着再连续缝合筋膜层和枕外隆突上方的帽状腱膜层……”
由于是略讲,许秋的话语非常精简。
各个步骤,即便是关键环节,也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没有深入开展。
否则,这十三种入路,随便挑出来一种,都可以讲几天的课了。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主任等人都听得是如痴如醉,先前的恼怒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专注和痴迷。
他们遍寻许久的答案,如今就摆在他们面前,被一个年轻的医生,放在十三种入颅中随随便便地讲了出来……
“我有疑问!”
这时,大主任站了起来。
他咽了口口水,问道:“如果术中硬膜切开,发现小脑过度肿胀,怎么处理?”
按照许秋的方法,一旦小脑过度肿胀, 下面的步骤都行不通了。
许秋平静地给出了答案:“两个办法。第一,常规使用甘露醇,不过这个速度太慢,一般不适用于太紧急的手术,因此我推荐第二个处置措施。
“也就是,进行过度换气,从而降低颅压。当然,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术者必须同时进行物理减压,比如,打开小脑的延髓池放出脑脊液,又或者,从Frazier点进入,做侧脑室枕角的穿刺引流。”
大主任眼睛一亮,神情惊喜又震撼。
太巧妙了……他从未想过,竟然还可以靠这两个引流方式来迅速降低小脑肿胀!
尽管有一定风险,但,病人都到了那种情况下,小脑肿胀等于是死路一条了,许秋这铤而走险的暴力减压法,却给了病人一条生路!
“还有一个问题。”刘主任也站了起来。
他盯着许秋,问道:“还是压力过高,小脑肿胀能靠你说的这两个方法解决,但如果一定要做枕下的开颅减压术,术后有很高的概率出现脑膨出,脑水肿,这对于重症病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又该当如何?”
许秋:“扩大骨瓣至枕骨大孔。”
“这……这就完了?”
“嗯。”
“能降低术后脑膨出的发生率?”
“对。”
刘主任瞪大眼睛,感到难以置信。
之后,又有人忍不住提出问题。
“静脉窦如果损伤了,应该怎么合理处置?”
“常规修补,慎重结扎。”
“如果术中有空气栓塞呢?”
“先灌洗创口,把心脏放低到心脏的水平,是否有效,则观察病人的血流动力学,若不稳定,则迅速松解头部的固定带,采取左侧头高脚底位,必要时可以用中央管进行空气栓塞抽吸以保住性命。”
“既然是立体定向,常规方式应该无法应对血肿吧?”
“对。不过相比应对,术者更应该做到预防,术中避免牵拉脑组织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血肿的几率。一旦发生,必须在显微镜下用小号吸引器缓慢进行,且不能越过血肿周围水肿带,全程必须在血肿腔内进行……”
“……”
一个个问题,密集地抛向许秋。
附一众人想问倒这个大放异彩的年轻医生,然而,每一个问题都被许秋完美地回答出,对方反而越发光彩夺目了。
……
十分钟的简短讲授后,大礼堂再也没有轻视之色,所有人的脸色都格外凝重,看向许秋的目光极其复杂。
大主任等人则沉浸在这门技术中,难以自拔。
“其他十二种入颅,配和立体定向结合放射枕正中幕下开颅术放在一起讲?”
众人刚有这个疑问,许秋就开始了新的内容。
第二个,是Poppen入颅。
接着,是后颅窝骨瓣开颅……
还有内镜颞下入路脑干腹侧入路等等。
讲述的一个半小时里,大主任再也没有了离席的念头。
他安静地坐在前排,认真地听着许秋的授课。
其他人同样神情专注,孜孜不倦地汲取着与开颅术相关的各种技巧、经验。
他们甚至都忘了,附一才是开颅术龙头,从七八年前开颅机进入附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任何人敢来医院讲授开颅术相关的课程了,连世界名医森前田都退避三舍。
然而此刻,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一点,只觉得眼前的内容蕴含了太多的知识,而他们欠缺得太多太多。
“接下来,也是这次学术讲座最重要的环节……”许秋喝了口水,给众人放松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润了润嗓子。
大主任等人猛地回过神来,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
他们刚才干了什么……
附一不才是开颅术领域的绝对龙头吗?
全球三家脑外科中心之一的天都天坛,都得来他们医院取经,协和、华西,无数次想和附一开展合作项目,企图从他们医院挖人、挖设备等等,但都被拒绝了。
时至今日,附一仍旧站在这个领域的巅峰,没有任何人、任何医院能撼动他们的地位。
这也导致附一上下都相当傲慢。
外人别说是给他们上课了,即便是提出和开颅术有关的不同见解,都会被嘲笑。
然而,就在刚才的一个半小时里,他们竟然像个学生一样,虔诚又专注地听完了许秋的讲授,连一句话都不曾落下。
最可怕的是,即便是大主任,都意识到这次学术讲座涉及的内容、达到的层次,或许超越了在场的所有人,如果这份学术讲座是许秋做的,这意味着许秋对开颅术的理解,甚至在大主任之上!
“这怎么可能?!”
“而且……他说接下来是这次学术讲座最重要的环节?还有什么比十三种路径更加关键?”大主任牙齿都要压碎了,怎么都不愿意相信眼前的一切。
第561章 吾道不孤,大医精诚!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折服在场所有医生的十三种开颅路径,竟然还只是个开场?
“接下来……”
许秋话还没说到一半,大礼堂外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不少人皱起了眉,露出不悦的神色。
大主任则指了指门口,立刻就有个小医生过去开门。
“主任,有两个病人急需抢救,科室里的医生不够用!”门口的脑外科主治医焦急的的道。
大主任挑起了眉,内心恼怒。
被许秋的讲座压一头已经让他很不爽了,结果科里又跑过来求助……
不知道的还以为附一的脑外科不咋地,随便碰到点事情就慌里慌张。
“没看到正在开会吗?”大主任脸色阴沉。
小主治嘴唇发白,哆哆嗦嗦道:“主任,两个病人都是脑干出血,而且出血量很大……性命垂危!”
大主任砰地一下站了起来。
脑干出血起病急骤,病情极其凶险,而且继发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非常高。
只需要五毫升,就足以将病人的死亡率提升到百分之九十左右。
如果是外院,脑干出血,基本上碰到一个就得死一个。
但附一凭借登峰造极的开颅术,精通手术的主任医师搭配开颅机,能将死亡率降低两三成!
“来了!”大主任心里有股莫名的激动。
这种病人,如果是在临医,恐怕没有人能救回来。
但,附一却能做到!
刚才他们被许秋上了一课,但终究只是理论知识,临床医生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手术台上,手底下见真章。
这两个脑干出血病人,来得不早不晚,不多不少,正好可以让许秋看看他和附一医生的差距!
刘主任也立刻想通了这一点,同样是掩饰不住的欣喜。
他们的计划成功了!
而且,比预想的还要更好。
起先他们只打算拖延监护室里那位脑出血病人,以不容耽搁的病情逼迫许秋上台。
却没想到,不仅这位变得凶险了,还来了个新的病人!
两台手术同步开展,一台是大主任亲自下场、操控引以为傲的开颅机……
另一边却是手无寸铁,去挑战死亡率奇高、风险极大的脑干部位出血!
如果许秋抢救的病人死了,这次学术讲座的话题将会更加爆炸,附一或许能借助这个爆点,顺势收获大量名声,同时进一步巩固其开颅术龙头的学科地位!
“主任,不能拿病人的性命开玩笑啊……咱们科有三台开颅机,完全可以同时……”竺主任面容苦涩,她还抱着最后的希望,语气中也带上了一丝恳求。
大主任脸上的笑容瞬间消散,他板着脸,瞪了前者一眼,道:“你们组本来就和脑外科格格不入,DRGs下来,就你们组脱了我们科室的后腿,你如果再感情用事,别怪我不讲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