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吧,你管这叫民间挖宝? 第39节

程泽小心地打开绸缎的包裹。

被保护在内的物件随之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刘老屏住呼吸,“金质板书?”

但见一片厚度仅有一两毫米、尺寸差不多A4纸的黄金薄片上。

镌刻着一个个黄豆粒大小的繁体楷书。

刘老的呼吸几乎凝滞了,脸上出现狂喜之色。

在所有的考古发现中,文字无疑是珍贵的!

比如二里头遗址明明已经成功挖掘,但是国际上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书面文字记载。

而这一点恰恰是国际上确定一个朝代是否存在的标准。

由此可见文字文物的重要性和珍贵度!

它是文明的载体。

除了艺术价值,还传递着古代文明的各种信息。

这些是其他任何玉器、珠宝、瓷器不能与之相比的。

这也同样是带了文字的青铜器一经出土,就是国之重器的原因!

刘老一字一顿地读着这些楷体文字的内容:

“原!道!救!世!歌!”

这五个字念出,大家立即明白过来,这些内容的含义。

果然。

在黄金薄片的下面,程泽又拿出两样东西。

第41章 地方志:问就是确有其事

同样是薄片,一个是银制的,另一个是玉制的。

其上记载的内容,则分别是《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

这三份版书合称“三原”。

是清末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和指导思想。

毫无疑问的重宝!

几位老专家激动地几乎都要打摆子。

程泽又变戏法一样,从黄色丝绸的最下面拿出了一方金印和两块金册。

这方金印就是大名鼎鼎的翼王印。

而那两块金册则记述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分封制度和管理规则。

那方金印,表明了宝藏主人的身份。

可以说。

最后这个小箱子里的五件物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大家都沉浸在惊骇之际。

梁老踌躇着,想张口说什么的样子。

程泽笑道:“我知道梁老想要问什么。”

“您肯定是想说,即便翼王印出现在了这里,也并不能百分之百肯定这些就是翼王的宝藏。”

梁老点点头,“小程你别介意,考古是需要客观和严谨的学术科目。”

“石达开兵败之后被清代名将牛树梅生擒,并遭拷打逼问宝藏下落,这期间他的金印也可能被他人获得。”

程泽:“这就要说到我的第二个故事。”

梁老愣了愣:“第二个故事?”

随即反应过来,程泽在开启宝藏之前,说要讲三个故事。

截至目前,他才讲了第一个,也就是关于翼王宝藏的传说。

程泽:“大家回想一下,院子里的这二十个箱子被发现时,是放在哪里的?”

梁老想了想:“在六口大棺材里。”

程泽:“没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大家想过吗?”

梁老和其他几个专家:“嘶,对啊,这是为什么呢?”

从昨天第一个箱子打开开始,箱内的东西就吸引了大家全部的注意。

现在程泽突然问起宝藏打开前的事情,大家都晃了一下神。

“哈哈,第一次看到这些老专家们露出这么疑惑好学的表情。”

“老头儿们排排坐,老程挖宝课堂开课了!”

“话说老程突然来这么一下子,真是秀的我闪了腰,装在哪里?这个问题重要吗?”

“不重要吗?装在棺材里的确有点怪怪的。”

程泽:“第二个故事,就是这六口棺材。”

“当年石达开带领军队途径紫打地的时候,他十分宠爱的一个妃子因为难产而死。”

“他命人购买了几口棺材用于装殓。”

“可后来,人们却意外发现这位妃子的尸体被抛尸荒野。”

“绝大多数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都认为这是围剿官兵干的。”

“我想现在,看到这些箱子,大家应该会有不同的看法。”

场内场外一片吸气声。

事情已经很明显。

六只棺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收殓!

那只不过是翼王石达开为了秘密藏宝而抛出来的幌子。

几位专家面面相觑。

这个推论真的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至于密道里挖出的尸体,自然就是当年奉命埋宝的人,想要藏私最后被灭了口。

年岁更迭,原来的山塘这里被村民们除险加固、修建堤坝。

那些青石条早已经和山岩和古树根系合为一体,所以在山塘加固的过程中,当时的村民们并没有发现异样。

到了这里,一切也就解释的通了。

梁老这时又缓缓开口:“将整件事情串联起来看,的确是这样没错,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

程泽:“明白!”

“那就是翼王留下的宝藏线索,一是藏宝地旁的山壁上,特意凿了太平山三个大字,二是‘面水靠山宝藏其间’的隐语。”

“后面这点已经可以确定,山塘斜对着那座野山,所以宝藏藏身的那个密道正是背靠野山、面对山塘。”

“至于前面那点,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了。”

几个专家老头儿再一次动作整齐划一,看向程泽,满脸的求知若渴。

“笑死我了,这些老头儿怎么回事。”

“明明都是学识渊博的大专家,怎么到了主播这里,都成了好奇宝宝。”

“别说老专家了,我也是好奇得不行。”

“老程是懂如何吸引流量的,三个故事勾的人不要不要的。”

“草蛇灰线,不去写小说可惜了!”

程泽继续解释道:“过去大半个月,我都在那座野山上挖宝。有不少网友问过那座山叫什么名,我都说是座名不见经传的野山。”

“其实想来回想一下,这座山还真有名字。小时侯村里人提起过,以前叫太平山。”

“不过为什么后来大家不这么叫了,我们可以去问问村长。”

村长很快被请了过来。

面对镜头,起初还有点放不开。

后来提到以前的事,才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来,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咱们村这座后山确实叫过太平山。”

“因为最东边那片崖壁上,刻着‘太平山’三个字。”

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梁老:“那为什么现在山壁上看不到这三个字了?”

村长:“肯定看不到了,现在的那片崖壁也不是从前那块了。”

“之前发生过一次大面积的山洪,那片崖壁整块山体滑坡冲没了。”

“崖壁都没了,字肯定也跟着没了。”

“村里人一代又一代,后来的孩子都没见过之前崖壁上的字,渐渐的就没人再叫这个名了。”

专家们缓缓点了下头。

原来如此。

村长的话肯定不会作为盖棺定论的官方依据。

但是要证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梁老一通电话打到了巴郡文史馆。

根据村长描述的时间。

梁老和馆长沟通,麻烦对方查阅一下巴郡东南老区四个县市的地方志。

方志,就是记录地方情况的史志。

分为全国范围的总志和地方州郡府的县志。

譬如《山海经》就是龙国的总志。

这些地方志分门别类,取材范围宏大丰富,是研究地方历史地理的重要依据。

所谓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首节上一节39/2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