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244节

  “十几万?!”

  龟田七夜被这个数字给惊掉了下巴,一张音乐会的门票要十几万霓虹币,有些人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到二十万霓虹币,这也太夸张了。

  “不都说中国的工资很低么?我上次听人说,中国的平均月工资也就不到一万霓虹币,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花十几万霓虹币去看音乐会?”

  “可能因为燕京是首都,所以工资更高,也可能燕京人比较喜欢音乐吧。”

  平介也有些不解,不过那个人跟他说的时候,信誓旦旦,十分诚恳,不像是在说假话。

  但平介不知道的是,并非谎言才能造就虚假传闻。

  很多假消息,都是从真消息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周彦在燕京开音乐会,票价非常高,这事当然是真的,但是票价最高也就几万霓虹币。

  而这个消息传着传着,就从原本的几万霓虹币,传成了十几万霓虹币。

  几万霓虹币跟十几万霓虹币之间差距巨大,给人的直观感受也很不一样。

  至于那个什么“最年轻音乐家售票记录”,也确实是真的,周彦确实是三得利售票最快的年轻音乐家。

  原本三得利售票最快的是一天卖完票,比《东方遗音》少一天,但是为了搞宣传,就在这个记录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

  众所周知,只要限定词足够多,什么记录都能拿到手。

  现在很多人已经忘了“三得利年轻音乐家”这个限定词,认为周彦打破了霓虹的音乐会售票记录。

今日请假

  发烧了,可能是二阳,在电脑面前坐了一会实在坚持不了。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177章 文创好手

  “以讹传讹”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私下的谈论中,就连霓虹的媒体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朝日电视台第一个播报了跟《燕京无声》有关的新闻,自从上次跟周彦接触之后,他们电视台就特别关注周彦的新闻,而且因为之前有过合作,所以他们获取周彦新闻也比其他电视台更加简单,他们可以直接去找周彦的经纪人张有安,从张有安处获取消息。

  双方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上次他们一起制作的《遥远的旅途》录像带,现在还在对外售卖,电视台这边定期要给汤臣结账。

  因为这张录像带里面有《遥远的旅途》以及《借黄瓜》两首新曲子,所以销量也还不错,从开卖到现在已经销售了七万多部。

  随着《东方遗音》音乐会的临近,这个录像带的销量也较前段时间有所回温。

  在朝日电视台播报的新闻里面,《燕京无声》现场的情况非常夸张,票价虽然没有写十几万霓虹币,但是他们播了“一张门票八万霓虹币”这样的话。

  除了音乐会的热闹之外,朝日电视台重点报导了音乐会里面出现的新曲子《风居住过的街道》。

  节目中,电视台播放了一段十五秒的现场画面,并且介绍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

  “当日,周彦跟王祖贤等《第六感》剧组人员一起去张一谋新电影《活着》剧组探班的的时候,在当地遇到了……因为巷子里面吹过的一阵风,周彦创作了这首《风居住的街道》,值得一提的是,《活着》的原著作者正是余桦,本台之前放送的节目中,周彦在吹奏《遥远的旅途》、《借黄瓜》等曲子的时候,他也在现场……”

  朝日电视台的节目一经播出,他们电视台的电话就被乐迷们打爆了,乐迷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音乐会现场的画面,最好是能够听到完整的《风居住的街道》。

  只播十五秒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坏了,一直期待新专辑的乐迷们根本没有办法满足。

  朝日电视台当然也想播放更多的画面,但问题是他们只得到了这十五秒钟的授权,多一秒都不能再播了,不然的话就是侵权。

  如果中国中央电视台那边愿意给他们授权,朝日电视台甚至愿意专门安排三个小时来播放《燕京无声》特别节目,按现在周彦在霓虹的热度,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肯定不会低。

  他们也在跟中央电视台那边谈这件事情,不过暂时还没有谈下来,其实这事也不是央视不愿意,而是汤臣那边在犹豫,汤臣可能更加倾向于直接把《燕京无声》做成专辑,配上霓虹语字幕,放到霓虹去卖,这样的话利润可能更高点。

  对于观众们的诉求,朝日电视台也只能暂时说抱歉了。

  除了朝日电视台,三得利音乐厅的电话也被打爆了。

  《东方遗音》音乐会在售票的时候,就已经公布了当天的节目单,里面除了《钢琴少年》和《神秘国度》里面的老曲子之外,还有《遥远的旅途》这种新曲子。

  这样的节目单已经非常有诚意,乐迷们原本也都很满意。

  但是现在看到了朝日电视台的节目之后,乐迷们忽然发现,周彦在《燕京无声》上演奏的新曲子《风居住的街道》竟然没有出现在《东方遗音》的节目单上。

  这下,霓虹的乐迷急了。

  难道这样好听的新曲子,他们在年底的《东方遗音》音乐会上也听不到么?

  原本已经知足的霓虹乐迷们,忽然不知足了。

  乐迷们去给三得利音乐厅打电话,问他们音乐会当天是否会有《风居住的街道》这首曲子,节目单上没有,那后面的返场会不会出现?

  而乐迷的这些问题,三得利音乐厅也回答不了,因为他们只是给周彦的团队提供场地,其他的事情都是汤臣公司跟东京当地的一家名叫代风的娱乐公司决定的。

  三得利音乐厅这边回答不了,又去找了代风娱乐,而代风娱乐也回答不了,音乐会演奏那些曲目,他们也无法决定,随后代风又去问汤臣。

  汤臣没有直接给出肯定的答复,只说“可以期待”。

  一句“可以期待”,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可恶,《风居住的街道》已经印在我脑海中了,但每次只有十五秒钟。”

  南宫家书店,平松和广把十五秒的《风居住的街道》听了一遍,又忍不住抱怨起来。

  佐藤里菜坐在旁边,不禁撇撇嘴。

  平松和广几乎每天都会抱怨一遍,不,应该是很多遍。

  “放心吧,音乐会肯定有这首曲子的。”佐藤里菜安慰道。

  她觉得,既然说了“可以期待”,肯定不会让乐迷们失望的,到时候肯定会有特别节目。

  平松和广叹了口气,“但愿吧,但即便如此,也要等很长时间。”

  “也不知道音乐会的录像带什么时候会对外发售。”

  他们几个人,只有平松和广买了一张票,因为其他人的零花钱都不够买票,所以即便音乐会上演奏了《风居住的街道》,他们也只能等到音乐会的录像带对外售卖的时候才能听到。

  又或者,周彦出一张新专辑,把《风居住的街道》放进新专辑里面。

  “我现在对这个周村非常好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子的,才会让周彦作出《风居住的街道》。”平松和广说道。

  佐藤里菜点点头,“嗯,我也十分好奇。”

  曲子固然好听,但是曲子背后的故事往往更加吸引人,就像是《遥远的旅途》那个录像带,平松和广他们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就是想知道周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出《借黄瓜》的。

  “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挺想去中国看看的。”平松和广说道。

  “听说中国的消费水平并不高,你可以考虑在假期的时候过去。”

  “还是算了,等到大学的时候再说吧。”

  平松和广有去中国旅游的想法,但是跨国旅游对现在的他来说,有点遥远,他准备等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再考虑这个事情。

  他想去看看长城,在上面听《万里长城》,想去故宫里面听《故宫的记忆》,想去周村听《风居住的街道》。

  还有《想飞的钢琴少年》里面出现的那个音像店,他想去看看店里面的那架钢琴,还想去看看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那里可是周彦的母校。

  对了,还有黄瓜。

  自从听了《借黄瓜》之后,平松和广就对中国的黄瓜格外感兴趣。

  在中国,黄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能让周彦专门为它写一首曲子?

  在听《神秘国度》的时候,平松和广的思绪已经跟着那些音乐在中国神游了很多地方,他期望着有一天,能够真正地跟随着周彦的脚步,去探寻中国的那些古迹。

  ……

  对周村感兴趣的,可不仅仅只有平松和广这样的霓虹人。

  自从《燕京无声》特别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周村这个地方。

  有些离得近的,已经赶到周村旅游了,他们也想看看让周彦作出《风居住的街道》的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周村的人,忽然感觉村里变得更加热闹了,街道上多了很多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上来就问“风居住的街道”在哪儿。

  还别说,周村的人真的都知道“风居住的街道”。

  陈书记把“风居住的街道”牌子竖起来之后,最先吸引的就是周村本地人,大家来来去去的,都能看到巷子口竖着的那个牌子,也知道之前有个音乐家在这里创作了一首曲子叫《风居住的街道》。

  因此,外地人一问,本地人就热情地把他们往“风居住的街道”那边带。

  陈书记多精明的一个人,他一看来了这么些个游客,就知道不能白白浪费这波宣传,所以大手一挥,斥“巨资”一百三十五元钱把那个巷子又给装修了一下。

  他在里面搭了一个并不大的木头亭子,又带人把地面给重新整理了一下。

  木头亭子搭好之后,陈书记每天都带着街道上的老头老太太们在亭子里面开“音乐会”。

  除开这些,他还弄了根大竹棍,把中间掏空,做成了一个大号的笛子,还刷上了油漆,就挂在巷子里面的墙上。

  这笛子自然是不能吹的,但是它非常显眼,站在巷子口一眼就能看得见它。

  凑近了,还能看到大号笛子的身上刻了有“风居住的街道”的字样。

  不得不说,陈书记搞文创是一把好手,这些东西都是看着招眼,但花不了几个钱。

  这些招也挺有用,外地游客们就是冲着“风居住的街道”来的,等他们来了之后,发现这个街道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很适合游客拍照。

  街道的人多了,供销社的生意也变得更好。

  因为知道游客们是冲着《风居住的街道》来的,所以供销社的售货员孙启秀还特意进了一些品相一般的竹笛、二胡,想着游客们过来,能够买回去做个纪念。

  但让孙启秀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游客对二胡还有竹笛根本不感兴趣,好多游客上来就问:“冰棍怎么卖?”

  孙启秀在供销社工作不少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秋天的冰棍这么好卖。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因为周彦在音乐会上建议大家来周村的时候买一支冰棍,虽然周彦说的是夏天,但人们可不管什么夏天不夏天,什么天气都要感受一下。

  ……

  十一月二十七早上,周彦一大早就去了燕京制片厂。

  副导演王晓帅已经提前到了,电影剪辑的时候,周彦也没办法天天过来,有时候就是副导演王晓帅跟导演助理李宏在这边盯着。

  《第六感》剧组办公室撤了之后,王晓帅就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了,他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燕京制片厂里面待着,反正他是《第六感》副导演,也没人会说什么。

  跟王晓帅一起,在剪辑室盯了半天,两人提前一步去了食堂。

  正饭点的时候人多,周彦他们喜欢错开高峰,这样节约时间,而且早点打饭,掌勺的大姐还能给他们多打点菜。

  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周彦忽然抬头问王晓帅,“《冬春的日子》剧本完善的怎么样了?”

  王晓帅愣了一下,随即把嘴里的饭菜咽了下去,说道,“已经完善好了,我正在想,什么时候拿给你看看。”

  《第六感》还没有拍的时候,周彦就给王晓帅画过饼,暗示他说后面会帮他拍电影。

  王晓帅一直在惦记这个事情,只不过周彦不提,他也不好意思主动提,再说了,周彦也从来没有非常清楚地说要帮他拍电影,他自己主动提的话,多少有点冒昧。

  现在听到周彦主动问,王晓帅心里非常高兴,但是他又怕自己表现的太高兴,会显得迫不及待。

  毕竟现在《第六感》的后期工作还没有做完,按理说他还是要把全部心思放在《第六感》上,不应该总是想着自己的电影。

  周彦点点头,“下午工作结束之后,你带着剧本去我家一趟吧,我再看看。”

  “嗯,好。”王晓帅连连点头。

  ……

  下午工作结束之后,周彦先回了家,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王晓帅带着《冬春的日子》剧本过来了。

  周彦翻开剧本大概看了看,这一版的剧本跟几个月之前他看到的版本其实差不了多少,只有一些细微的改动,故事的结构并没有变化,跟他看过的电影也差不多。

首节上一节244/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