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吟片刻,陈洪恒说道,“那我先跟集英社那边联系一下,看他们是否愿意同意这个条件。”
“好的,你去问问吧,我这个条件也不算很高。”
“嗯,我会尽快回复的。”
“快不快的无所谓,如果他们不愿意的话,陈总你可以好好劝一劝他们嘛。跟他们说说,余桦跟史铁笙在国内的名气,而且我跟你透露一个消息,余桦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现在正在参加戛纳国际电影节,而且很有可能有所斩获。这个奖过两天就会公布,到那个时候,可未必就是这个条件了。”
“好,明白了,我一定会尽力去劝说他们的。”
陈洪恒说完这句话之后,忽然感觉有点古怪,他明明是集英社委托的,拿的也是集英社的钱,怎么感觉是在帮周彦去跟集英社谈呢?
,算了给谁帮忙都一样,主要还是促成他们的合作。
这边陈洪恒挂了周彦的电话之后,就迅速跟集英社那边联系了。
起初听到这个条件的时候,集英社那边是不同意的,他们觉得有点高了,分阶梯版税确实可行,但最高只能提到百分之十四,首印八万降到六万。
这个时候,陈洪恒就开始发挥了,他把《活着》正在参加电影节的事情跟集英社那边说了,并告诉他们《活着》今年很有可能会拿奖。
集英社得到消息,便快速去进行核实。
确定这个消息是真实的,集英社也非常果断地答应了这个条件。
他们当然也不确定《活着》是否能够在戛纳电影节上拿到奖,但是他们愿意去赌,而且赌本还不高,不过是把阶梯版税最高往上提两个点,首印多两万册而已。
如果《活着》电影真能够在戛纳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这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陈洪恒再次给周彦打电话的时候,周彦他们已经听完音乐,回到办公室,正在讨论晚上去哪儿吃饭。
“晚上去吃涮羊肉吧,我知道一家……”
周彦话说到一半,电话响了起来。
“我接个电话。”
周彦将电话接起,“喂。”
对面传来陈洪恒高兴的声音,“周彦先生,原本集英社那边是不同意你那些条件的,还坚持只给百分之十的版税和首印四万册,但是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是让他们改变了主意。现在他们已经同意你这边的要求,不过这个阶梯版税后续增长的部份你看怎么分?多出来的都算作你个人的么?”
“不用,不管版税点多少,都按照原本的比例来分,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二十。”周彦说道。
“好的,那我再去跟余桦先生还有史铁笙先生确认一下,如果他们没有问题,我就把合同给拟出来,找个时间咱们签约。”
“你不用麻烦了,他们都在我这里。”
说着周彦把免提打开,然后朝着余桦跟史铁笙招了招手。
余桦推着史铁笙走到电话旁边。
“谁啊?”余桦问。
电话那头陈洪恒说道,“余桦先生,史铁笙先生,我是陈洪恒,之前联系过你们。”
“哦,陈总啊。”
“叫我小陈就行了,是这样的……”
随后陈洪恒就把跟周彦谈好的条件给余桦他们说了,对于这个条件,余桦他们当然没有任何异议。
虽然版税周彦占大头,但也很正常,先不说集英社主要是冲着周彦的名气,单说这部合集里面,周彦的小说篇幅占比也最高,这个分成比例,也基本上跟字数占比吻合。
确定没有问题之后,约好过几天签合同,快挂电话的时候,周彦又问了一句,“我们这部合集,叫什么名字?有定下来么?”
“集英社那边定的是《中国优秀小说合集》,你们如果有其他想法,可以提出来。”陈洪恒说道。
周彦看了看余桦他们,说道,“我们商量一下吧,回头给你答复。”
“好的,等你们消息。”
等到电话挂了之后,余桦撇嘴笑道,“咱们现在是不是跟小汪他们一样,也算是个组合了。”
史铁笙摇着轮椅往茶几边上走,“只听说乐队搞组合,倒没听过作家还有组合的。”
“也不能说没有,以前什么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那不都是组合么?”
“那都是后人给起的名字。”
“真是正儿八经的组合,那怎么可能有。”余桦说道。
其实周彦还真听说过作家组合这种东西,后来写青春伤痛文学的饶雪漫就跟另外两个女作家弄过一个作家组合。
当时这个组合挺有噱头的,号称什么第一个作家组合,周彦也关注过。
后来这个组合很快就散了,不过组合的时候热热闹闹,解散的时候周彦却没听到什么消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饶雪漫还跟人搞过组合。
作家搞组合,那纯属是瞎闹,更多的也是为了搞噱头。
余桦提起组合,也是因为觉得有趣而已。
第197章 这个剧组的矛盾很深
“这个合集的名字,你们有想法么?”史铁笙问道。
余桦想了想说,“这还真不好搞,不如叫《树洞》好了,人家出版社主要看中的也是《树洞》这部小说,不如遂了他们的愿。”
周彦摇摇头,“这不行,还是要把合集的性质给体现出来。”
史铁笙开玩笑道,“不如叫《借黄瓜》。”
余桦撇嘴,“没完了是吧。”
“关键这首曲子现在在霓虹知名度挺高的,而且很多人听到这首曲子就会想到咱们三个在一起的画面,用这个名字,也算是切题。”
“我看还是他们之前决定的名字挺好,《中国优秀小说合集》。”余桦说道。
“用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些不要脸了。”
余桦十分认真地说道,“我觉得,他们这次收录的几篇,都是非常优秀的小说,这个名字完全没错。”
其实大部分作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优秀,余桦只不过是把别人不好意思说的话给说出来了。
余桦平时也从不讳言,他认为他自己就是当代排在前列的作家。
周彦想了想,说,“干脆不如就用我们三个的名字好了。”
“直接用名字?”
“嗯,直接用名字,就叫《余桦、史铁笙、周彦》,你们觉得怎么样?”
“用名字也行,不过这个顺序读起来不顺口,不如叫《余桦、周彦、史铁笙》,二二三,这是正常七言的断句,读起来上口很多。”史铁笙说道。
“那不如叫《周彦、余桦、史铁笙》,按照篇幅占比的顺序来,读起来也上口。”
史铁笙点头,“我觉得这个名字可以,简单明了,也不浮躁。”
周彦想了想,说,“这样也行,回头我跟集英社那边沟通一下。等到事情定下来之后,我们三个可能还需要分别写个序。”
“这个没问题,今天晚上回去我就写。”
后来周彦又跟陈洪恒联系,把他们拟定的书名跟陈洪恒说了,陈洪恒又跟集英社那边沟通了一下,集英社对这个书名没有异议,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
……
六月四日,周彦去长安的时候,《飞翔的钢琴少年》在北美票房突破两千六百万美金的消息登报了。
这部电影在北美票房基本上就定在这个位置了,虽然还有几天电影才会正式下画,但是现在每天票房只有几万美金,数据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变化了。
周彦也不禁感慨,那些数据分析结构的水平是真的可以,他们分析说电影的票房能够超过两千五百万,最终还真就超过了两千五百万,而且也就只比两千五百万多一百来万。
可以说,是非常精准了。
这部电影除了在北美获得两千六百万美金的票房,另外在欧洲几个国家的票房加起来也超过了一千万美金,按照现在的情况,后续电影的全球票房超过四千万美金是没有任何难度的,表现再好点,超过五千万应该也没问题。
全球五千万并不是什么特别高的票房,但是对于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来说,算是非常不错了,而且这也是近些年跟钢琴有关的电影中,票房比较高的一部。
如果不是有《钢琴课》在前面,那这部可能是票房最高的钢琴电影。
其实相较于《钢琴课》,《飞翔的钢琴少年》跟钢琴的关系更大一点,《钢琴课》主要还是因为其女性题材而闻名。
金棕榈之所以会把大奖给《钢琴课》,当然不可能是因为钢琴,而是因为它在女性题材上的表现。
有金棕榈奖的加持,再加上敏感的女性题材,让《钢琴课》的票房表现非常不错,作为一部制作成本跟《飞翔的钢琴少年》差不多的电影,它在北美拿到了四千多万美金的票房。
除了北美,《钢琴课》在其他地方表现也很不错,听说票房已经超过一亿美金了,正朝着一亿五千万美金冲击。
因为电影的大卖,《钢琴少年》这张专辑的销量也是直线上升,原本这张专辑的销量被《神秘国度》碾压,但是现在它的全球销量已经快要超过《神秘国度》了。
《神秘国度》这张专辑也在美国发行了,但是北美的乐迷们还是更加偏爱《钢琴少年》,而且没有电影的加持,《神秘国度》的销量远远不如《钢琴少年》。
……
周彦在燕京制片厂见到了周星弛,还有《大话西游》的女主角朱茵。
虽然这部戏前期的筹备不太需要女主角到场,但是现在周星弛跟朱茵还在热恋期,也算是夫倡妇随了。
朱茵比周彦想象中要矮,周星弛个子本来就不高,但是朱茵穿着高跟鞋还比周星弛矮半个头,大概也就到周彦肩膀的位置。
不过在电视上看,感觉朱茵个子还行。
“周指导,这是我们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朱茵。”
朱茵先给周彦打招呼,“周指导你好。”
周彦点头回应,“你好,朱茵小姐。”
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三人落座,周星弛祝贺周彦,“我看到新闻,说《想飞的钢琴少年》外语版在欧美的票房很不错,恭喜你啊。”
周彦谦虚道,“主要还是人家导演的功劳,原版在欧洲的票房表现一般。”
“但是原版在霓虹表现很好。”
周彦的知名度越高,周星弛自然是越高兴,之前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青蛇》没有拿到最佳配乐奖,周星弛还微微有些失望。
如果周彦能够拿到最佳配乐奖,对《大话西游》来说肯定是好事。
“周导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去银川?”周彦问道。
“六月二十号,最近还有些事情要跟长安厂这边协调一些。”
“长安厂这边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定下来么?”
“人太多了,有些麻烦。”
周彦点点头,他也听说了,这次长安厂这边要投入八九十人,确实比较麻烦。
他自己就是导演,自然知道剧组一两百号人有多难管理。
这一两百号人,还不包括群演、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种来干杂活的民工,还有后期的人员,也不包括在里面。
像周彦之前拍《第六感》,正常驻扎在片场的工作人员,也就四五十号人。
“导演来了么?”周彦问道。
“刘振伟明天过来,不过程晓东已经提前到了。我已经跟刘振伟说,你来长安厂了,到时候我们一起见个面。”
“没问题。”
程晓东是电影的武术指导,这次长安厂会出很多武打员,所以程晓东肯定要来早一点,跟长安厂这边沟通。
因为明天刘振伟才来,所以周彦跟周星弛聊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约好明天再见面。
之后他先在长安厂转了一圈,跟熟人们打招呼,最后一站是刘清他们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