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340节

  工藤静香打着哈哈,“啊,我得去洗澡了。”

  说完,她便拿着衣服,去了卫生间。

  “我来帮你。”

  “不要”

  工藤静香想要把门关上,但周彦的动作太迅速,已经跑了进去。

  

  第二天清早,周彦醒来的时候,便闻到了一股好闻的味道。

  这香味正是从工藤静香头发出来的,周彦从背后抱着工藤静香,他的鼻尖正好埋在静香的头发里面。(修改)

  大清早的,小周彦免不了蠢蠢欲动。(修改)

  正当周彦准备梅开二度的时候,外面忽然响起了敲门声,随即传来一阵霓虹语,听声音,应该是南宫松子。

  工藤静香也被南宫松子的声音吵醒,她兀自用霓虹语回了一句,“来了。”

  而后等她感受到顶着她的小周彦,忽然一个激灵,坐了起来。

  她差点忘了,周彦昨晚在她这里过夜,这要是被松子发现,可不得了。

  “你赶快藏起来。”

  随即工藤静香把不着寸缕的周彦给拉起来,推进了衣橱里面,然后又将周彦的衣服鞋子一起扔了进去。

  周彦待在黑洞洞的衣橱里面,整个人都是懵的。

  这隔壁老王的待遇,他竟然享受到了。

  工藤静香去给南宫松子开门,两人叽里呱啦说了几句,随后周彦就听到了关门声。

  过了一会儿,工藤静香来把衣橱的门拉开,她还没说话,周彦就一把将她拉到了柜子里面。

  周彦将工藤静香抵在衣橱的背板上面,在她耳边吐着热气,“这里也挺好。”

  

  今天工藤静香要去录制节目,周彦便自己去了燕京制片厂。

  他昨天就说要去看看燕京厂的,不过因为工藤静香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计划。

  原本《放牛班的春天》的筹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现在周彦大概率要接下《理智与情感》的配乐工作,所以他就想着把筹备工作再往前提一提,这样能够避免后面工作都挤在一起。

  到燕京厂之后,周彦先去了韩三坪的办公室。

  两人了解几句,韩三坪忽然问周彦,“你是不是得罪谢导了?”

  周彦一愣,“哪个谢导?”

  姓谢的导演很多,谢铁丽,谢晋,谢非,谢天,谢言随便想想,都好些个了,别的地方不说,单是燕京厂,就要好几个谢导。

  “谢非。”

  “谢非?”周彦皱起眉毛,“我跟他见都没见过,三哥你怎么这么问?”

  第四代导演里面,谢非绝对算是代表人物,而且他去年才刚刚拿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国内电影界地位很高。

  不过谢非是燕京电影学院的老师,跟周彦没有交集,所以听到韩三坪这么问,周彦非常惊讶,他跟谢非连面都没见过,还能得罪对方?

  “前天有个研讨会,还是跟电影改革有关,会上王军正提到了你,谢导给的评价不太好。”

  “具体怎么说的?”

  “先是肯定你在配乐方面的贡献,随后又说你的《第六感》滥用技法,模仿西方拍摄手法痕迹太重,空讲故事,没有核心内容。”

  “什么是核心内容?”周彦又问。

  “那他倒是没说。”

  周彦笑了笑,“我权当他在夸我了,我一个跨行业的导演,能得到‘滥用技法’的评价,也还不错,至少说明我有技法。”

  韩三坪听周彦这么说,也笑了起来,“你倒是洒脱,不过也对,导演本来就不是你的主业。”

  周彦摆摆手,“这跟主业不主业没关系,现在就算是舒伯特、贝多芬他们从土里面爬出来批评我,我也不至于太伤心。谢非这话,我虽然不是很认同,但他的切入点是没错的。我不是他们那一类的导演,他们不认可我,那太正常不过了。”

  “他不认可你没关系,但是在研讨会上当众说出来,对你肯定是有影响的。王军正之所以提到你,是因为上头有想法扶持青年导演,像你,陈恺歌,张一谋都在考虑范围内。”

  韩三坪点上根烟,吸了一口,继续说道,“这种情况下,谢非的评价肯定会影响其他人的判断。你真没得罪过谢非?”

  周彦摇摇头,“真没有。”

  听周彦这么说,韩三坪也没有再纠结,“没有就没有吧,跟你说这事,也是给你提个醒,以后稍微注意一点,有时候得罪人,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随后韩三坪也没有多说什么。

  周彦身份不一般,还真不怕得罪谢非。

  也可能周彦确实没有得罪谢非,只是谢非这个人有点大嘴巴,什么事情都喜欢说两句。

  还有些老人,看不惯后进太出风头,也是正常的。

  周彦一个外行,而且才二十多岁,拍了两部电影,在海外都大卖,肯定有些人会眼红

  年轻人出风头,肯定会遭受到苛责,很多年轻导演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不管什么圈子,都有论资排辈的情况,但周彦是个特例,完全不往圈子里面挤,私下肯定有人会诟病这一点。

  好嘛,你吃着电影的饭,却不想着往组织靠拢,是不是太不尊重了。

  从韩三坪办公室出来,周彦又去了《放牛班的春天》剧组办公室,跟肖灿他们交流了一下电影筹备工作的细节。

  聊差不多的时候,周彦打量了一番办公室,随后说道,“这两天,你们收拾一下,搬到工作室那边去吧,那边的导演办公室已经设置好了。”

  肖灿笑道,“我们一直都在准备着搬呢,也没什么要收拾的,就是一些资料。”

  搬去工作室办公的事情,前段时间周彦就跟他们说过。

  三号楼租下来之后没几天,周彦就让洪欣他们先搬过去了,燕京厂虽然给安排了办公室,但地方太小了,剧组的那些工作人员在这里太挤。

  不过之前导演办公室还没有弄好,所以就让肖灿他们先在这边过渡一段时间。

  肖灿他们是非常希望搬过去的,那里毕竟是周彦的地盘,办公面积大,设备也比较新,虽然功能比不上燕京厂这边齐全,但是所有设备只有他们一个剧组在用,非常方便。

  而且工作室的食堂伙食好啊,肖灿他们去吃过几次,都赞不绝口。

  虽然燕京厂的食堂也不错,但毕竟厂里面人这么多,肯定是要考虑成本的,不可能安排的太好,有时候还得去早点,不然排到后面就没什么好菜了。

  周彦工作室那边不一样,食堂做得非常好,鸡鸭肉蛋顿顿都有,还不限量。

  工作室距离燕京制片厂不远,有时候霍建起他们中午有时间,也会骑车去工作室,就为了吃顿饭。

第235章 对照组的配乐

  跟肖灿他们说完搬办公室的事情,周彦正准备要走,霍建起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对了,周导,朱琳减重的事情有反馈了,她现在已经一百零五斤了。”

  “她原来多少?”周彦问道。

  “原来一百一十八斤。”

  周彦皱起了眉头,“她瘦的是不是快了点,你跟她说,要注意健康,一部电影而已,别把身体搞垮了,得不偿失。而且这部戏也不需要她特别瘦,差不多就行了。”

  林琳这个角色虽然偏瘦,但也不是骨瘦如柴的那种。

  周彦让朱琳瘦一点,好贴近角色,他想的是,距离拍摄还有大几个月时间,朱琳慢慢控制瘦下来就行了,不会对身体有任何损伤。

  但这才过去多久,朱琳就瘦了十三斤,大概率平时吃的非常少。

  这样减肥的,对身体有损害不说,而且还可能会复胖。

  周彦可不是追求艺术的偏执狂,在他眼中,再伟大的作品,都不应该以损伤身体为代价去完成。

  演员为了角色增重跟减重,是应该的,但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霍建起点头道,“嗯,我明白了,我会提醒她的。”

  周彦想了想,问道,“她这段时间有没有其他戏要拍?”

  “有一部戏,是配角,戏份不多,好像还有几天就结束了,再之后暂时就没有别的戏了。我跟她聊过这事,她的意思是后面这段时间她也不会接其他戏,专心为《放牛班的春天》做准备。”

  “既然这样,就让她来燕京吧,我会把她安排在国营电子厂里面上一段时间班,每天让她到工作室食堂吃饭。”

  电影中,林琳的设定是一个工厂女工人,让朱琳去生产线熟悉一下工人们的生活,对她后面塑造角色肯定是有用的。

  最主要的是,在工作室食堂吃饭,把她每日三餐的热量以及营养结构给固定好,就能保证她不复胖的同时,还能保持身体健康。

  周彦可不想过段时间听到朱琳复胖或者为了减重把身体搞垮的消息,到时候再去找其他演员又是个麻烦事情。

  其实周彦最怕朱琳自己减肥,把气色减的太差了。

  说起来,这年头拍电影也有个优势,那就是演员们真配合,不管是大咖还是小咖,基本上导演说啥就是啥,大部分要求都能满足。

  演员为了一个角色,在开拍前付出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做准备,都是常有的。

  再往后二三十年,稍微有点咖位的演员,到剧组拍戏,都要跟你谈档期的事情,电影准备时间稍微长一点人家都不干。

  更别说像朱琳这种情况,她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戏份并不多,让她为了这部戏付出太多,周彦也有点过意不去。

  对于周彦的决定,霍建起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他觉得这样理所当然,演员就应该这样。

  “明白,我会跟朱琳说这个事情的。”

  “还有别的事情么?”

  “暂时没有了。”

  周彦点点头,离开了剧组办公室。

  出了燕京厂,周彦去找了一家书店,买了一本《理智与情感》,看到旁边还有其他简奥斯汀的书,就顺手把《爱玛》跟《傲慢与偏见》也给买了。

  买了书之后,周彦看书店没什么人,便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虽然书店没有家里安静,但是周彦还是更加喜欢在书店看书,可能是因为在书店里面,周围都是书,气场非常适合看书。

  抛开时代来看,《理智与情感》并不算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的故事老套,写作手法落后。

  但评价一部作品,是没有办法抛开时代的,在简奥斯汀所处的那个时代,她的这些作品显然开创了一个时代。

  后来者所书写的那些老套爱情故事,大多也都能从这些作品中找到影子。而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既有时间的沉淀,也有后来者不断学习的功劳。

  写爱情的作家们,不自觉地去摹仿简奥斯汀,让奥斯汀的影子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

  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在设计人物的时候,就像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经常设置对照组。

  《理智与情感》这个书名就基本概括了作品的主旨,亨利的大女儿跟小女儿,一个理智,一个冲动。

  大女儿清楚自己所想,也明白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她会权衡利弊得失,让自己不处在尴尬的位置。

  她喜欢一个人,但同时也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获得这份爱情,如果发现困难,她会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最终问题无法解决,她也会接受现实。

  二女儿全凭感性,她不会考虑太多其他东西,对待感情的时候,她只看自己的感觉。

  这种看似老套的人物设置,即便是两百多后也有很多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作品在使用。

  比如国产剧《夏家三千金》,高丽电视剧《请回答1988》,美国电视剧《破产姐妹》等等,这些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设计都用到了对照组。

  大部分影视作品中,如果一家里面有兄弟两个,或者是姐妹两个,那么这对兄弟或者姐妹的性格必然是不一样的,而且是非常典型的对比。

  这样的设计符不符合现实不说,但必然符合戏剧要求。

首节上一节340/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