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583节

  “最近没有,明年春天应该是有的。”

  “还要等那么长时间。”

  李向兰笑道,“等就等吧,总比没有好。”

  “嗯,也对。”束远霞点点头,“这事我记下来,要是到时候没收到票,阿姨可就不高兴了啊。”

  “放心吧阿姨,你到时候只管跟我说要几张票就行,我都给你安排。”

  “那就好。”

  ……

  几人聊了一会儿,入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站在走道上有点影响别人通行,李向兰就拉着束远霞,跟周彦打了声招呼,去找她们座位去了。

  沈思源倒想拉着周彦再聊一会儿,不过没什么由头,而且他也看出来周彦不想跟他聊,便只能作罢。

  这边束远霞跟李向兰找到自己的座位之后,束远霞还回头看了眼周彦的方向,随即忍不住说道,“周彦这孩子,真是越看越喜欢啊,可惜跟我们家小琴没看对眼,不然的话,现在他就是我女婿了。”

  李向兰笑道,“你当时也太急了点,小琴还在上学呢,就忙着给她相亲。”

  “不急不行啊,好男孩都是早早地被人抢了,出手稍微迟一点,就只能捡别人剩下的了。”

  李向兰撇了撇嘴,“时代不同了,现在孩子们结婚越来越迟,别说是二十五岁以后,就是三十岁往后结婚也渐渐正常了。老胡家的孙女儿,今年都三十一了,不也还没结婚嘛,还有老谢家的二孙子,眼看着也三十了吧。”

  “三十岁结婚我不反对,但是三十岁之后才找对象可不行。前三十年,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时候,这时候不好好找对象,等到三十岁之后再去找,还能找到好的么。”束远霞翻个白眼,随即又问,“这小彦是不是还没结婚?”

  “肯定没啊,他要是结婚,你们家能没收到请柬么?”

  “那倒也是。”束远霞点点头。

  她父亲束江淮以前是周悯农的部下,虽然这些年两家交往不多,但是行礼往复还是有的,之前他们家长孙周宇结婚,就给束家送了请柬。

  如果周彦结婚,肯定也会给他们家送请柬的。

  “周家这一代的孩子,也就周宇一个结了婚,其他的都没有。”李向兰说道。

  束远霞眼珠子转了转,“向兰,你说我现在要是再让琴琴跟周彦多联系联系,这事有没有可能成?”

  李向兰感觉这事不太靠谱,不过看束远霞劲头挺足也没好泼冷水:“按说,琴琴跟周彦都没结婚,可能性肯定是有的。但是你们家琴琴主意多,还是问问她的意思吧,你操心多了也没用。”

  说起自家女儿,束远霞叹了口气,“这丫头主意确实足,原本是件好事,但是过于足了,我跟她爸的话她都不愿意听。”

  李向兰笑呵呵地说道,“你啊,就是不知足,琴琴不但主意足,也不让你们操心。”

  “其他的事情确实不让我们操心,就是这婚姻大事……”

  “琴琴才二十四岁,你操心的太早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二十四的时候不操心,等再过几年可就来不及了。”

  ……

  今天现场来了不少周彦认识的人,他在座位上坐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碰到七八个人跟他打招呼。

  有些是行内的朋友,还有些就是世交。

  郭文景也来了,就坐在周彦这一排,跟他只隔了几个座位。

第432章 再见长江

  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其实每年都有活动,只不过今年逢十,所以活动要多一点,也更热闹一些。

  这种纪念日,通常都是逢五逢十,逢五十逢一百的时候,办的要更加隆重一点。

  按理说,之前在诞辰百年的时候,应该办的最隆重,只不过66年的时候,国内情况复杂,也就没怎么弄。

  往后这三十年,也是有这样那样的情况,一直都没有怎么办,所以今年反倒是最热闹的一次。

  交响乐比赛只不过是众多活动中的一个,后面还有很多活动,而相对于其他活动,交响乐比赛的时间比较早。

  按理说,孙先生的诞辰正期是11月12日,还有接近两个礼拜的时间,但是活动很多,总不能所有活动都放在那一天,自然是有的提前。

  过生日嘛,只要不往后推迟,提前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

  今天这个,说是比赛,其实就是一个征集活动,同类型的征集活动还有很多。

  各界都对这个事情表现了热情,学术界有学术研讨会,文学界有小说征文,诗词征集,另外还有书画征集。

  不过其他项目的征集,很少举行线下的活动。

  例如中华诗词征集,本来民间组织举办的就多,一些杂志自己也会开启自己的征集,并且奖金丰厚。

  很多民间的诗人,倒是愿意把作品投到那些杂志社,向钱看没什么丢人的。

  而不论是官方的征集,还是民间组织的征集,基本上就是找个时间公布一下征集结果,民间的那些杂志就直接把获选的作品放在他们杂志里面刊登便可,而官方则会将获选作品放在一起做成一个册子合集对外发售或者赠送。

  如果是诗画征集,可能会做一个画展。

  相对于其他几种形式,显然交响乐征集的现场看起来要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干部家属们也更愿意参加。

  不过像诗歌征集一类,跟普通受众距离更近,一般情况,诗词征集的入围作品,会提前公布,然后综合各方意见再进行评选。

  虽然评委会未必会听取普通受众的意见,但是这个流程还是有的。

  不像交响乐征集活动,入围了哪些作品也不提前公布,直接在现场公布获奖的名单。

  当然了,想要判断自己是否入围,也是有方法的。

  最简单的,就是看自己有没有收到组委会的邀请,只要收到了邀请,大概率是代表已经入围了,如果没收到邀请,百分之百没有入围。

  今年是130年诞辰,入围作品是130首。

  这一百三十首作品入围之后,理论上是都有奖的,剩下就看是什么奖了。

  奖项分为五类,除了一二三四等奖之外,还另外设了一个优秀奖。

  所谓优秀奖,不过就是安慰奖而已,让你不白跑一趟。

  而优秀奖恰恰是最多的,一百三十首作品中,有一半都是优秀奖。

  当然了,优秀奖是没有办法获得展出的,甚至在现场连名字都不会被提到,更不可能有合影。

  想想看,六七十首作品,光是报名单,就要浪费一大堆时间,如果再让作者上台合影,那今天这场音乐会的时间至少要增加半个小时。

  优秀奖跟四等奖都没有奖牌,只有一个小证书,不带外壳的那种,拿到证书之后,都是本人回去自己花钱弄个外壳装好。

  只有到了三等奖,才算是有点牌面,不仅仅有证书,官方还给获奖者准备了铜牌,也就是到三等奖,才能算是获奖了。

  业内人士对这个评选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只要入围了,别管是什么奖,都是一份不错的荣誉,优秀奖说出去也不丢人。

  毕竟对于外行人来说,他们也不知道优秀奖是什么,还以为挺利害的。

  周彦六点二十分就坐到了位子上,跟郭文景打了个招呼之后,就一直坐定放空。

  旁边其他人都在相互交谈,跟周彦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场好多人都是从外地来的,好不容易来一趟,自然也跟沈思源一样,想要混一混人脉,这也是人之常情。

  大概坐了二十多分钟,坐在周彦左边的那人转头对周彦笑道,“你是周彦吧。”

  这人看起来也就三十岁左右,在现场算是比较年轻的,他其实已经看过周彦好几回,一直想要跟周彦搭话,直到现在才鼓起勇气。

  周彦转头看向他,笑着点头,“嗯,我是周彦,你是?”

  看到周彦脸上露出笑容,对方笑着自我介绍,“我是黄灿文,上沪来的。”

  黄灿文刚才看周彦一直面无表情地坐在哪里,还以为周彦挺难接触,所以这会儿看到周彦脸上的笑容,他也是松了口气。

  “听你口音,不像是上沪人吧?”

  “对对对,我老家是庐州的,在上音读书,毕业就留在了上沪。”

  “那你在上沪也待了不少年了。”

  “是啊,一转眼我在上沪都待了十几年了。再过几年,我在上沪待的时间比我在庐州待的时间还要长了。”黄灿文感慨了一句,随即又笑着说,“周老师你家是金陵的吧,咱们俩老家倒是不太远。”

  周彦点点头,“嗯,是不远。你是上音哪一届的?”

  “我是84级的。”黄灿文回道。

  “84级……”周彦想了想,问道,“那你认识李宏刚么?”

  黄灿文眼睛一亮,“李师兄我当然认识,他在我们学校可是名人,不过我们接触不多,因为我进学校的时候,他已经研究生快读完了,而且那时候他们上沪四重奏经常外出演出,不怎么在学校。”

  “李宏刚也是我的师兄,之前我在学校的时候,跟他有过合作。”

  “你跟李师兄竟然也有合作?”黄灿文惊讶道。

  周彦笑道,“没什么好奇怪的吧,毕竟李师兄也是我们央音恢复招生之后第一批学生。”

  他又朝同一排的郭文景看了一眼,“刚才跟我打招呼的那位,是我们专业的郭师兄,跟李宏刚师兄是同届的,他们接触比较多。”

  黄灿文知道李宏刚本科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的,他之所以惊讶,是没想到李宏刚跟周彦差了十届,竟然还合作过。

  如果说周彦毕业之后跟李宏刚合作过,他倒也不至于惊讶,毕竟周彦毕业之后就已经成名了,但是周彦说的是在校期间就跟李宏刚合作了。

  而周彦在学校的时候,李宏刚已经在国外崭露头角了,两人身份差距巨大。

  李宏刚所在的上沪四重奏,在上沪非常出名,特别是在他们学校,属于是标杆一样的存在。

  上沪四重奏,是1983年正式成立的,成员都是他们学校的在校生,这个组合成立没多久就打响了名气。

  黄灿文记得,他上大二的时候,上沪四重奏就在英国朴茨茅斯国际四重奏比赛中一举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件事情当时在他们学校挺轰动的,毕竟是个国际奖项,而且第二名的含金量很高。

  从上沪四重奏成立之后,上音也陆续成立了很多同类型的乐团,其中还是以四重奏为主,只不过再也没有出现上沪四重奏这样水平的了。

  毕竟李宏刚他们这样的学生很难找,别看李宏刚他们都是在校学生,但他们的履历都很不一般,特别是李宏刚的弟弟李伟刚,早年就出国锻炼过。

  “最近这两年,李师兄应该都在国外,你们平时还有联系么?”黄文灿问道。

  周彦摇摇头,“没有,从那年合作之后,我们就没有联系过了。刚才也是听你说是84级的,才想起来。”

  黄灿文暗自感慨,果然天才都不是突然出现的,看起来周彦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名人了,不然也不可能跟李宏刚合作。

  “你这次投递的作品,是之前演奏过的么?我可看过你的音乐会录像带,很多作品我都知道。”

  “这次投递的作品之前没有演奏过,是一首新作品。”

  黄文灿微微有些诧异,“哦,还是新作品啊,那我可太期待了。不得不说,还是你有信心啊,敢直接投新作品,我看其他人都是投的旧作,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前创作的,我投的,也写了又两三年了。我手头上倒是有个新作品,不过没敢投,你这个新作品不会是为了这个比赛专门写的吧。”

  周彦笑着摇头道,“没有,只是恰好题材比较合适,就递过来了。”

  “我还是羡慕……”

  黄灿文刚开口,现场的音箱里面传出来一道声音,“大家好,马上音乐会就要开始了,请各位尽量保持安静。”

  主持人发话了,现场立马安静下来,黄灿文也只能把没说出口的话憋了回去。

  两人相视笑了笑,随即转头看向舞台上面。

  过了一会儿,一个身穿礼服的女主持人手持话筒走上了舞台。

  “一百三十年前,1866年11月12日,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诞生了,他就是,孙中山先生。他出生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余烬还为散去,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运动刚刚平息,满清政府还在试图通过洋务运动做最后的挣扎……”

  主持人准备了很长一段词,基本上把孙中山的一生给概括了。

  光是这段词念完,就已经过去了七八分钟。

  不过大家都不急,毕竟今天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孙先生办的。

首节上一节583/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