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发展越来越好,你这个总经理功不可没。”
“这个我可不敢贪功,我只是给你们做做服务而已。”
“不必谦虚,行军打仗,后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周彦对刘航一直非常满意,虽然刘航看起来好像没干什么事情,就像他说的那样,只是做做后勤。
但是周彦知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有时候看不出来作用,反而说明作用很大。工作室上下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是能管理的如此井井有条,并不容易。
高明的管理者,能够让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面,而不是等到问题出了之后,才想办法解决。
有些管理者,看起来能力很强,似乎能够解决不少问题,但事实上,很多问题都能够提前预防,根本不需要等到问题出现来,再耗费人力物力去解决。
扁鹊说他医术不如大哥,因为他大哥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虽然这是扁鹊谦虚的话,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观察一个人的能力,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这么长时间过去,刘航的管理还没有给工作室拖过后腿,后勤一直都能跟得上。
有刘航在,工作室这边的运转根本不用周彦太费心。
……
两人又聊了几句,刘航刚起身,余桦推着史铁笙出现在了门口。
“余桦老师,铁笙老师,你们来啦。”刘航笑着打了个招呼。
“刘总,没耽误你们工作吧?”余桦笑眯眯地说道。
“没有,我这就要走了,你们聊吧。”
刘航走了之后,余桦推着史铁笙走到沙发边,非常熟练地从茶几下面掏出半包烟,先分给史铁笙一根,然后自己也点上一根。
吧唧两口,余桦皱眉道,“这烟有些潮了。”
周彦笑道,“你以后把烟直接带回去,不要留在我这里,时间长了,当然潮。”
“烟是你的,我们连吃带拿,多不好意思。”
“没看出,你是会不好意思的人。”周彦揶揄道。
“那你对我了解还不够。”余桦嘿嘿一笑,又说,“燕京这天气,又是入秋了,烟能潮我也是没想到。”
“要不要给你们换一包新的?”
“不用了,别浪费。”
史铁笙也点头,“就这挺好的,他说潮,我是一点都没感觉出来。”
周彦抱着茶杯走过去坐下,笑道,“有日子没来了,今天来有什么事情?”
“因为这个。”
余桦今天穿了一件厚夹克,此刻他从怀里面掏出一张折起来的报纸,然后将报纸展开。
周彦伸头看去,是一张《燕京晚报》,余桦向他展示的这一篇报导的标题是:孙中山130周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圆满落幕,年轻音乐家周彦首获奖。
看到这个标题,周彦也是挑起了眉毛。
他不过是拿了个二等奖,竟然直接上了标题,不知道的,光看这个标题,还以为他拿到了最大的那个奖。
新闻的内容倒是没有任何误导,非常清楚的公布了一等奖、二等奖的获奖人名字,因为版面有限,后面的奖项就没有罗列获奖人名字了。
报道中放了两张照片,分别是一等奖跟二等奖获得者的合影。
这两张合影放在一起,最显眼的,就是下面那张站在c位的周彦了,两张照片里面的其他所有人,都是周彦爷爷辈的,就他这么一个年轻人。
就在周彦看照片的时候,余桦笑眯眯地说道,“你这不声不响拿了个奖,关键是这个作品你也藏得太深了,这次许三观也算是祖坟上冒了青烟……”
“许三观?”周彦疑惑道。
看到周彦疑惑,余桦也疑惑了,“你获奖的曲子不是《许三观》么?”
周彦挑了挑眉头,继续往下面看,果然看到了后面有介绍到他的获奖曲目,上面写的是《第三交响曲》(又名《许三观》),应该是组委会把曲子的原名透露给了报社那边。
余桦说周彦藏的深,是因为周彦之前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自己要写一首曲子叫《许三观》。
今天上午,还是史铁笙先看到了新闻,第一时间打了电话给余桦,跟他说了这个消息,然后两个人就一起来了工作室这边。
“这首曲子之前也没有公开演出过,我还想着下次等要演出了,再跟你们说的。其实这首曲子,你们也听过一点,之前钢琴少年乐团练过,你们也听到了一点。”
“哪首……”余桦刚问出口,又眼睛一亮地问道,“是不是复调特别漂亮的那首?你当时还跟说没起名字呢。”
听到余桦说复调,周彦也是暗自感慨,这听得多了,果然是不一样,余桦现在竟然连复调这些东西都能知道。
复调是很简单的音乐知识,但是对于外行人来说,能听出这个并不容易,至少说明余桦不是瞎听,还是有些研究的。
关键余桦能第一时间想到这首曲子,说明他的音乐感觉不错,能够想到那首曲子跟《许三观》之间的联系。
“是的,就是那一首。”周彦点头回答道。
余桦哈哈一笑,“我就说当时听那首曲子有感觉,原来它是《许三观》。你这首曲子有录下来么?快给我一盘。”
“当然录过。”周彦起身走到书架边上,从里面取出一张碟来,“简单录了一版,水平一般。”
这首曲子太大了,想要录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排练,之前录制的时候,乐团对这首曲子掌握的还不是很好。
“你快放给我们听听。”
周彦挑眉道,“你确定现在要听?这可有半个多小时。”
“听,当然听,我们过来就是干这事的。”
见他坚持,周彦点点头,过去将cd放进音响,开始播放。
之后他也没有管余桦他们,又跑到办公桌后面坐下,干自己的工作去了。
他现在可没有时间,去陪余桦他们听音乐。
余桦他们也知道周彦很忙,没有去打扰他,而是一边拔着香烟,一边欣赏音乐。
之前第一次听到片段的时候,余桦就对这首曲子很有感觉,因为他本来就喜欢巴赫。
关于巴赫,余桦家里还有个趣事。
别看余桦非常洒脱,但是在子女教育上,他跟一般的家长没有什么区别。
海六个月大的时候,天天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没有什么特别表现,余桦就有点着急,想要给儿子培养点兴趣。
余桦他自己除了文学之外就喜欢古典乐,而对于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来说,培养文学天赋为时过早,所以他就决定给儿子听古典乐。
为了培养儿子的音乐审美,余桦精心选了三首著名的钢琴曲子,其中就包括巴赫的《平均律》里面的曲子。
选好曲子之后,他每天都会在海睡觉之前循环播放,然后在海醒来之后,再循环播放。
这样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余桦发现,海只要听到巴赫就会摇头晃脑,因此他十分得意,觉得自己的审美已经成功地影响了儿子。
直到有一天,海外婆来了,给海播放了一首《小燕子》。
海听到这首歌,激动程度远超听到巴赫,从此之后,海再也不听巴赫,一定要听《小燕子》。
这事让余桦很挫败,毕竟他为此努力了一年,最终却被一首小燕子瓦解。
当然,这事并没有影响他对巴赫的喜爱。
余桦的写作风格有每一偶受巴赫影响,这事不好说,但是他的作品确实跟巴赫的特点有点相似。
现在他得知这首曲子叫《许三观》,有了先入为主的念头,再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怎么听都觉得这首曲子跟《许三观卖血记》很契合。
第442章 他们预算要不够了
接近四十分钟,这首曲子才结束。
余桦自己跑去将cd退出来,问周彦,“这个cd你应该有备份吧?”
“嗯,还有。”
“那这一份我就带回去了啊。”余桦一边装cd一边对史铁笙说,“铁笙你要听么?一会儿我去楼下给你再拷一份。”
余桦他们来工作室的次数太多了,对工作室非常熟悉,都知道拷贝的地方在哪儿。
史铁笙摇头道,“我就算了,家里面也没有设备,我要是想听,要么去你家,要么来工作室这边都行。”
“那还是来这边吧,他这边设备好。”
把cd收好了之后,余桦又问,“这个曲子有没有钢琴独奏版的?我感觉这曲子钢琴独奏肯定也非常好听,而且钢琴独奏版的,没事我还能在家里放给海听一听。他太小了,还没办法接受交响乐这么澎湃辽阔的声音。”
周彦笑道,“没有,不过你想要的话,回头我让张作权给你录一版。张作权最近在练习这首曲子,顺手让他录一版出来不费什么事情。”
“左权最近在练习这首曲子么?”余桦来了兴趣,“那我可以现场去听听。”
相较于听录音,余桦还是更喜欢听现场,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可以啊,他最近一般都是吃过晚饭之后,大概六点半开始,在大录音室练习一到两个小时。”
“那正好,今天我们就在这儿吃晚饭了,吃过之后就去听。”余桦笑道。
蹭工作室的饭,余桦可一点压力都没有。
周彦笑呵呵地说道,“你趁着这段时间多去食堂吃点吧,楼下的食堂过段时间就要撤掉了。”
余桦奇怪地问道,“怎么要撤食堂?”
周彦叹息道,“没办法啊,我这工作室最近一段时间效益不行,加上天天有人来蹭饭,支撑不起了。现在开不了源,只能节流了,你们赶快吃吧,吃一顿是一顿,以后可就没什么机会了。”
余桦翻了个白眼,一点都不相信周彦的话,“就为了揶揄我们,你编这瞎话。”
认识这么多年,余桦对周彦还是比较了解的。
就算工作室真的效益不行,要节流,周彦也不可能先把食堂给撤掉。
周彦这个人吧,虽然不是那种极致讲究的人,但是对吃饭非常在意,他们工作室对食堂的投入一直都非常高。
再者说了,余桦也不信工作室的效益不行,他虽然最近来的不勤,但对工作室的情况也有些了解,工作室现在各个部门比之前还要更忙了,明显业务比之前更多。
他今天来的时候就有注意到,一楼大厅休息区的沙发都换了个新的,新沙发比之前的看起来档次高多了,这能是效益差干的事情?
还有走廊上,又添了个装饮品的保温柜。
如果真要节流的话,也要先把冰箱跟保温柜给撤了。
“哈哈,楼下食堂确实要撤了,因为要搬到另一栋楼去。现在的食堂有点小了,搬去新楼,正好能弄大一点。”
听到是要搬新地方,余桦笑着点头,“是要弄大点,现在你们工作室人越来越多,有时候我们来吃饭都要排队了。”
别说余桦了,周彦要是赶在饭点去吃饭,也一样要排队。
周彦之前其实就想把食堂搬走了,三号楼那边还空了一些房间,能做出一个食堂来。
但是之前食堂勉强还够用,工作室正在发展,三号楼的那些房间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事就没有做。
现在他们把旁边的三栋楼给租了下来,有了充足的空间,就可以考虑重建一个食堂了。
正如余桦了解的那样,周彦对食堂非常重视。
民以食为天,吃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以后不仅有食堂,还有休闲区,你们没事可以来玩。”
“休闲区?玩什么?”
“比如游戏区,体育区,健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