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640节

  田有良只是个表演老师,他在创作方面其实并不能给学生们什么帮助。

  当然了,表演系学生的学习,对创作本来也不是很重视。

  演员的任务就是把角色诠释好,至于创作的事情,是导演、编剧等幕后工作者的事情,演员们虽然也要关注,但是不必投入太多精力。

  至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是这样的,如果某个学生后面对创作感兴趣,也是毕业之后的事情。

  不过93级的学生,既然弄了这么一个原创话剧,并且投入了大量的心思,田有良还是想帮学生们完善一下这个话剧。

  中戏也有导演系,田有良也找过导演系的老师帮忙指导过,不过今天周彦他们几个导演在这,他也希望周彦他们能够提一提宝贵意见。

  只是周彦他们不愿意深入说,田有良也不好请求。

  不过这时高锦文忽然开口道,“周导、霍导,还有肖导,你们不要光给赞美,也要给点实在的批评才行啊。他们捣鼓的这部话剧确实还不错,但是我也相信,在你们眼中,这部话剧肯定还有很多问题。”

  周彦他们三个相互看了看,随后霍建起先开了口,“要说问题,那全世界大多数的作品都有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一部有瑕疵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部话剧,正好完美地展现了学生当下的才华,这比作品本身要更好。”

  “霍导,你这也太官方了点。”显然高锦文对霍建起的回答一点都不满意。

  霍建起笑呵呵地看向肖灿,“老肖,你给高指导来一个不官方的。”

  肖灿笑了笑,说,“我觉得,同学们演的没什么大毛病,可能是剧本的处理上有些地方不是很完美。”

  其实学生们的表演也不是说已经完美到挑不出毛病来,只不过肖灿是不可能去说的,这里可是有好几个表演老师,他要是提表演,那不是班门弄斧嘛。

  “哪些地方不完美?”高锦文继续问道。

  看得出来,他是不准备放过肖灿他们了。

  肖灿眼见糊弄不过去,就斟酌了一下用语,说,“第一幕中,主角跟村民之间的交流太多了。看得出来,你们是想要表现出主角在这个村的村民并不陌生。但这显然弄巧成拙了,如果只是想要突出他们不陌生,恰恰要减少交流……”

  听到肖灿的话,高锦文频频点头,他觉得肖灿说得非常有道理。

  其实这一段的台词,王千源他们琢磨了很长时间,就是想要用台词来体现主角跟村民们那种不陌生,但是也不是十分熟悉的关系。

  所以他们这一段对话的台词很多,但又有点客气。

  王千源跟李乃文他们相互看了看,也觉得肖灿说得很对。

  其实他们也觉得这一段的台词有问题,只不过他们一直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台词,只不过他们现在没想到。

  现在看来,他们的方向错了,根本不需要去想更好的台词,直接把这一段的台词给减少就行了,有时候,台词的频率本身就能表现很多东西。

  “我说的这些也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肖灿又补充了一句。

  田有良笑哈哈地说道,“古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虽然我们没有古人这样的求知精神,但是能得到肖导这样的专业人士指点,发现不足,自然也非常高兴。这部话剧,学生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大家都希望它能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也不奢求能够做出一部完美的作品,只希望能够在不断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自己能够学到东西。”

  不得不说,田有良非常会说话,这一段话,既帮学生们说了好话,也让肖灿有了面子。

  只不过嘛,好话他来说,坏人却是要高锦文来做了,因为这里就高锦文跟周彦他们最熟。

  此时高锦文又看向周彦,“周导,你怎么看?再给同学什么说几句?”

  “我觉得……”

  “如果是捧他们的话,就不要再说了。”高锦文提前给周彦打了个预防针。

  周彦笑了笑,“不管怎么样,该表扬的地方还是要表扬的,学生们的表演比我预想的要更出色,特别是王千源、刘敏涛、辛柏青他们三位,不论是台词、形体还是舞台走位,都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我相信,他们三个人,不管是进全国哪个话剧团,都有直接上台的能力。”

  “当然了,其他同学也都不差,有几位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表现可圈可点……”

  在周彦点评的时候,田有良挑了挑眉毛,他没想到周彦的记忆力这么好,刚才周彦可是只看了一眼演员表,就把王千源他们三个人记住了。

  而且周彦能记住这三个人,代表他已经记住了更多的人。

  夸完了演员,周彦又夸了一下剧本,“一部标准的话剧,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长,还是原创话剧,工作量是十分大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不容易,别说是表演班的同学,就算是导演班、编剧班都很难做得比这好了。话剧的完整性,整体的节奏性,都没有大问题。别的不说,能够把时间控制在范围内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很多草台班子,演一部话剧下来,时长总是不固定,相邻两个场次可能就会出现十几分钟的差距。

  所以周彦说,整部话剧演下来,能够把时间控制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说完了优点,周彦话锋一转,“接下来就要说一说剧本上不足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一部作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只是说大的方面,我认为太宽泛,既耗费时间,又未必对你们有用,不如就从某方面入手,跟你们聊聊我的想法,或许能够给你们带来一点小小的用处。”

  “周导你只管说,我们洗耳恭听。”高锦文笑道。

  周彦点点头,“刚才肖导提到了对话的问题,我想正好就顺着这个话题,来跟大家聊聊会话结构的问题。”

  好多人都愣了一下,因为他们感觉周彦好像要给他们讲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事实上,他们的感觉是对的,周彦确实要给他们上一点强度了。

  只听他继续说道,“艾兰在《戏剧符号论》中提到过,戏剧观众所面对的是象征世界,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这个象征世界,是因为他们假定,在这个象征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基本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律和自然规律。”

  “换言之,戏剧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模拟,其中的对话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日常会话的模拟,两者虽然不同,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先聊聊什么是日常对话,什么又是戏剧对话,两者中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说完了日常对话跟戏剧对话,周彦又开始延伸到后面,“接下来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个概念话轮,有谁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么?”

  所有人都露出了迷茫的神色,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这也在周彦的意料当中,因为会话结构的分析在中国发展的特别迟,九十年代国内的学术界才有点接触,二十一世纪后才算有系统性的研究。

  现在国内压根没有专业性的文章,连国外相关的文献也都没有翻译过来,他们又从哪里知道这些东西?

  别说是他们表演系的,就算是导演班跟编剧班,也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话轮是著名语言学家莱文森提出来的,意思是某一讲话人在一个典型的、有序的、多人参加的会话中单独讲话的时间段。”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话轮的意思就是这个,如此的简单。

第485章 超强的文本分析

  周彦并没有跟他们说太多理论性的东西,因为太过枯燥,没有基础的人只会听得云里雾里。

  很快他就开始拿《没有名字》里面的一些片段来举例,来说明话轮转换以及分配的作用。

  “第三幕中间有一段,会话背景是村里面有一只牛不见了,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牛的去向,我大概估算了一下,这一段总共有二十四个话轮,发言人数是五,其中话轮数量最多的是村长,有十轮,其次就是主角,有八轮,另外三人都是两轮。而且话轮的平均长度,村长跟主角是明显多于其他三个人的,应该都是超过三十的。”

  “另外,主角的八个话轮全部是后发,没有一个是发话,或者是插话。”

  “这里的处理非常好,虽然村长从头到尾没有说过怀疑主角跟牛失踪的事情有关,但是这一段的话轮却表明,他对主角是有所怀疑的,只不过这份怀疑不能明说。”

  “通常情况下,主角的话轮占比不会这么大,而且有不少是发话以及插话,这次话轮的数据变化这么大,就说明了问题。”

  听到周彦说完这些,王千源一脸震惊地看向旁边的辛柏青,而后者的表情也同样非常惊讶。

  这段戏,是他们花费了很长时间修改的,也算是他们改的比较满意的一块。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什么话轮,什么先发,后发,就是完全自己代入角色,然后凭感觉去一点一点修改。

  现在他们听完了周彦的分析,发现比他们自己都要更了解这部话剧。

  对啊,就是这样啊。

  主角的话轮在这里明显增加了,而且都是后发。

  王千源此刻就感觉周彦像是庖丁一样,随手几刀就把牛解剖得清清楚楚。

  同时他也在想,如果他们之前也知道这些理论知识,是不是改起话剧就轻松了很多?他现在都已经想到剧本里面一些地方能够根据这个理论进行一些修改了。

  田有良他们几个班主任也是十分惊讶,他们不仅仅惊讶周彦对文本分析这么了解,还惊讶于周彦的记忆能力。

  周彦今天可是第一次看到这部话剧,他竟然就能记得其中一段的会话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说了几轮话,这是正常人能有的记忆力么?

  难道说,周彦刚才在看话剧的时候,已经想好了要给学生们讲一讲会话分析?所以才特意把其中一段给记下?

  反倒高锦文不是十分惊讶,因为他对周彦的了解,比田有良他们多。

  为什么高锦文特别想让周彦聊聊学生们的这部话剧,就是因为他知道,周彦特别擅长文本分析。

  当年在乔家大院的时候,周彦只是个配乐助理,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进行了大量的文本分析,甚至比编剧倪震做的还要更多。

  而且周彦的记性一直都很好,当年他记台词就比一般人快。

  只不过跟周彦的其他特长相比,记性好反倒是不太起眼的那个,高锦文见过很多记性好的人,但是像周彦这样干一行就能在一行有大成绩的,可太少见了。

  有些人也挺全能,但是各领域没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当然了,别说是每一行都能取得跟周彦一样的成就,就是把周彦的某一项成就拎出来,也极少有人能够达成。

  周彦说了《没有名字》在会话结构方面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当然也要说一说处理不好的地方。

  随后他又举了一个例子,“第三幕后段有一处,会话背景是张馒头家的儿子小馒头偷了李老拐家的半袋米被当场抓住,李老拐夫妇抓着小馒头去张家讨说法,正好被主角碰到,这一段话轮数量很少,总共只有七轮,只有李老拐跟主角。主角三轮,李老拐四轮。”

  “这里显然有些不合理,李老拐在之前的戏份里面,话轮数量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插话,没有控制话轮,反倒是李老拐的媳妇话轮数量中上,往往都是控制话轮。这一段,按理说,李老拐的媳妇话轮数更多。另外,主角作为事外之人,应该对事情表现出足够的好奇,所以他的话轮数应该更多,至少要跟李老拐一样,而且还要有更多的发话。撇开这个小背景不说,在大背景下,主角也应该是发话轮更多的。”

  听到这里,台下的学生们已经完全服了,不仅仅是93级的,96级的学生也都大为震撼。

  他们在上戏剧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给他们进行一些文本分析,但是看起来好像还没有周彦专业。

  关键是,老师上课是准备了很长时间的,而周彦只是第一次看《没有名字》这部话剧,临时发挥。

  这得多深厚的文本研究功力,才能这么利害。

  看到学生们呆滞的表情,周彦笑了笑,“我说完了。”

  这下大家才反应过来,连忙鼓起掌来。

  他们其实觉得周彦还要往后说的,因为如果按照周彦的分析角度,这个话剧有很多可以拿出来说的。

  田有良率先开口道,“感谢周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思路,你们都要好好记住,后面用周导的这个方法,好好把剧本再分析分析。”

  他当然清楚,剧本这么长,周彦不可能把剧本从头到尾给他们分析一遍,能够说这么多已经非常好了。

  常丽也一边鼓掌一边对他们班学生说道,“你们今天非常幸运,听到如此有价值的一节课,好好记住这些,以后你们在面对新文本的时候,也能更好更快速地分析。”

  她这会儿有点庆幸高锦文能够把学生们带过来了,高锦文的课哪天都能上,但是周彦的课是可遇不可求的。

  周彦说的这些东西,她在导演系都没有听人说到过。

  其实关于文本的分析,不管是他们中戏还是燕电,肯定都是不如燕大、燕师大的中文系。

  燕大、燕师大中文系的,在研究文本方面才是真的厉害,有时候常丽也在想,是否可以跟这些学校的中文系学习学习,说不定能够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周彦听到田有良跟常丽的话,笑呵呵地摆手道,“我刚才说的这些,大家大概听一听,脑子里面有个印象就行了,又或者,以后在拿到新剧本,想要快速分析剧本的时候,可以试着用一用。但是在演戏,甚至写剧本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没有什么用的。”

  “为什么?”王千源好奇道,“我觉得这个分析方法很好,听了这个方法之后,我感觉剧本里面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修改修改。我相信,修改之后肯定能够变得更好。”

  “这是在你们已经写了剧本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如果一开始在创作的时候,就用这些分析技巧,你们就会发现,你们什么东西都写不出来。哪有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脑海中总想着进行话轮分配的?文本分析,更多是学术研究,理论传承的时候用的,在创作的时候不好使。不然的话,全国最知名的作家应该都出自那些中文系了。”

  常丽表情一滞,她没想到周彦直接就把她之前的想法给否了。

  不过周彦说的确实也对,燕大、燕师大的中文系虽然确实厉害,但是他们搞的都是学术研究,在创作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而他们中戏、燕电主要追求的可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创作与实践。

  这时梅婷忽然举手说道,“周导,你不仅是个优秀的导演,而且还是个知名的作家,我拜读过你的《树洞》以及《镇长之死》,受益匪浅。那么,你在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使用这些分析技巧么?”

  梅婷说这话的时候,带着点金陵的口音,也不知道是她本身说话就带点口音,还是因为知道周彦是金陵的,所以故意带口音想套点近乎。

  周彦笑着回道,“当我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分析技巧的时候,就意味着我的写作遇到了瓶颈,因为只有缺乏了创作的灵感时,才会想着借助这些东西。我无法判定,我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是否对我的写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我至少能够告诉各位,想要成为一个作家,这些理论知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那导演呢,你在成为导演的过程中,也没有学习理论知识么?”

  “理论知识当然要知道,只不过同样是理论知识,还是有不同的。如果你们想要成为导演,我依旧认为你们不需要去学习那些学术研究的知识,你们只需要知道怎么才能拍出你们心里面想要的东西就行。”

  “我明白了,周导。”

  周彦点点头,转头看向高锦文,“高指导,现在可还满意?”

  高锦文哈哈一笑,“满意,满意,当然满意,现在时间也不早了,你们也别急着走,晚上大家一起吃个饭吧,我来做东。”

  周彦却摆摆手,谢绝他的好意,“今天就算了,我一会儿还要回工作室安排一下。等你们明天过去,我们再好好聚一聚。”

首节上一节640/7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