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点点头:“飞机利用导航,飞行至预定目标区域。”
“飞机上配备了十五公里的光学合成孔径,可以进行视觉探测。”
“光学探测比激光探测的精度更高,所以准度更准!”
张明瑞已经掏出了自己的万能记事本。
其他几位专家也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匆忙开始做笔记。
这一点他们完全理解。
光学探测依靠的是图像,说白了就是按图索骥,出现误差的概率极小。
这是极其精准的指导方式。
难点在于可靠的光学感测设备。
如果陈晨说的没有水分,十五公里的合成孔径,这个数据已经追上军用主流设备了。
“然后呢?检测到目标怎么办?”
陈晨继续道:“检测到目标,快递箱投放。
“依靠飞机赋予的惯性飞行,因为快递箱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能飞的更远。”
“到达目标上空,减速伞打开,快递箱开降落。”
“快递可以精准无误扔到客户头上,误差不过五米。”
陈晨一边说,张明瑞快速的记,手比脑子快。
可当他的脑袋慢半拍跟上之后。
他的笔突然停滞了。
抬头眉眼一挑:“你这不是标准的OODA吗?”
所谓OODA是一种军事术语,属于是战争理论。
有人认为现代战争分为四个部分。
观察(O)、判断(O)、决策(D)、行动(A)。
这种理论在无人机作战中广泛使用。
几乎所有军用无人打击设备都以这种理论作为设计的底层逻辑。
可陈晨抬起头,两眼懵逼:“我不懂啊,老曹你懂吗?”
曹子华突然惊醒:“不知道,OOTD我倒是懂一点。”
一说起这个,沈欣就觉得浑身不适。
曹子华最近一个月像是发疯了,成天在朋友圈分享今日穿搭。
一件运动裤翻来覆去的拍,洗的都褪色了。
他是不是对OOTD有什么误解?
张明瑞看着东拉西扯的两个年轻人,无语极了。
我怀疑你俩在装孙子。
OODA你不懂。
可你这飞机是按照战争的底层逻辑设计的。
这架飞机的每一个螺丝钉体现的都是冲突思维。
几个专家交头接耳,传出一些争论。
与此同时,陈晨开口补充道:“当然,现在飞机属于试运行阶段,不是很成熟。”
林枭撇嘴:“你快递都扔到客户头上了,还不熟?”
陈晨没有理会林枭的言外之意:“我们的最终设计版本,是快递吊舱自带动力。”
“每一个快递吊舱都是一个独立的无人机。”
“到达目标空域,只需要分享目标诸元。”
“然后自动索敌……索客户。”
“目前子机设计已经完成,具备量产条件。”
所有人抬起头看着陈晨,心里都有小动物飘过。
自己都说漏嘴了,还搁这找补?
这特么不就是子母机吗?
几位机体专家突然间焕然大悟。
怪不得有几个挂载点还连了气动管!
林枭:“也就是说你这玩意一共是九架飞机?”
“也有可能更多,我们再探索子机套子机的方式。”
“还带分裂的?”
“没办法,甲方让我们着重解决最后五公里的难点。”
陈晨看了看沈欣。
这还不是顺风出的难题?
他解释道:“想必送过快递的朋友都知道。”
“城市区域投递环境复杂,所以子机方案就是复杂区域快递投放的升级解决方案。”
林枭头点的像是震动一样。
对对对!
我知道!
他太熟悉了。
轰炸城市,比轰炸野战阵地复杂多了。
因为有太多障碍物,太多民用建筑。
因此轰炸城市,不但需要精确地导航和地面引导,还要对弹药做细分化管理。
有的时候敌军就喜欢守在民生建筑旁边。
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确到米级的轰炸精度。
这是城市攻坚战的难点所在。
其他几位几位首长的眼神里也有光。
双尾蝎本身,就是一架出色的攻击机的底子。
八个挂载点,完全可以无缝悬挂导弹。
配送系统逻辑是OODA,完全不用修改就可以挪用。
巨大的载重量可以适配我军大部分航空弹药。
如果愿意的话,带点种蘑菇的东西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这玩意还是子母机。
母机运输,子机攻敌。
这不就是如假包换的巡飞弹吗?
就算不考虑子机裂变,按照目前一架飞机八个子机的配置计算。
一批次起飞三个架次,那就是二十七架飞机。
而且每一架飞机都具有查打一体的功能。
林枭一想到这儿嘴角压不住:“妥妥的蜂群无人机啊,你这玩意儿天生是送炸弹的材料。”
陈晨一脸懵:“什么蜂群?什么炸弹?我可是一个劲的说我这是民用。”
其他专家和首长快疯了。
还搁这民用呢?
谁家好人送快递从天上往下扔的?
“民用个锤子,从你这个名字开始,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林枭一个劲的摇头。
“你这玩意说是民用,可飞机上每一个螺帽都是军用的,名不副实。”
陈晨赶紧摆摆手。
“照你这么说,这世上名不副实的事儿多了。”
“过夜的叫酒店,喝酒的叫夜店。”
“咖啡因来自咖啡果,饮水机其实是抽水机。”
“烟头其实是是烟屁股,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
“猪吃的叫猪食,曹子华吃的是零食。”
“较真就没劲了。”
曹子华:“???”
我招谁惹谁了?
沈欣:“你跟首长说的什么屁话啊!”
林枭反应了大半天,才回过神来,有些年轻人的用词他都理解不了,但他能明白陈晨的意思。
一刷陈晨,他觉得陈晨是骗子。
二刷,他觉得陈晨是天才。
三刷,他觉得陈晨嘴欠。
N刷,他觉得陈晨完全是个老六!
“你这张破嘴我看也不是民用的!”
25.第25章 不粘锅
25.
陈晨的嘴到底是谁什么成分,哪怕是分子材料专家也搞不清楚。
但是以张明瑞和沈清良为首的科学家清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