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轩之?好吧,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不错的审稿人,另外还有彼得舒尔茨、安德鲁怀尔斯、理查德泰勒、安德鲁格兰维尔,加上你,一共六位审稿人,正好够了。”
洛特杜根把他选的审稿人都一一列举了出来。
皮埃尔德里尼点了点头,不得不说,在选审稿人这块身为数学年刊主编的洛特杜根的确是专业的。
审稿人中有数论的专家,代数几何与朗兰兹纲领的专家,模形式的专家,数学跨领域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计算与实验验证专家,足以对这篇论文进行全方位的审核。
是的,一篇论文六位审稿人这种情况并不常有,皮埃尔德里尼觉得这两篇论文的确值得如此慎重的对待。
毕竟这意味着数论研究将从这篇,不,是这两篇论文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认可了洛特杜根的想法之后,皮埃尔德里尼问了句:“他们都同意作为这两篇论文的审稿人了吗?”
洛特杜根玩味的看着老友,笑着答道:“当然,除了陶轩之我还没有通知之外,其他人都已经同意了。
我跟他们说了,你对这篇论文的初评是如果文章是对的,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作,没有之一。所以别露馅了。”
皮埃尔德里尼怔了怔,然后表情快速恢复了自然……
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发誓自己还没有说过这句话,毕竟他刚刚才初步看完论文,都还没有深入的进行计算跟推导。
“我记下了,如果他是对的,我下次会在公开场合再说一遍。”
皮埃尔德里尼瞪了洛特杜根一眼,回答道。
好吧,有一个了解他的朋友其实也不错,因为他觉得这个评价其实非常……贴切。
如果最后大家都挑不出文章有什么错漏的话。
……
一个重要的公理体系框架搭建需要时间,证明需要时间,交给审稿人验证同样需要时间。
所以乔喻投稿之后,就没再关注这件事了。
一方面研究才刚起步,他还需要继续往后推进。接下来他还要引入一些更复杂的概念。
比如模态卷积,这就需要把二维模态空间推进到三维模态空间。
从二维推进到三维,同样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证明的工作会更复杂一些。
不过更复杂的其实还是验证工作而非单纯的证明。
乔喻从洛特杜根那里得知,他的论文最少会找四到五位的审稿人审核后,他就能大概判断出这篇论文最快大概也要在十二月末见刊了,甚至可能要等到来年。
哪怕审稿人都很勤快,审稿大概也要两个月,然后再排版。
按照乔喻的规划,第一批次的论文见刊之后再开始投第二批次的论文,就意味着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做下阶段的工作。
显然这个时间可以说相当充裕。
第二批次的论文乔喻依然打算分成两篇,也依然是他跟陈师兄互为第一作者。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偶尔能发一篇四大顶刊,人家会觉得这人也就是走狗屎运了。
但如果能持续的发顶刊,才会让某些人发现这位大佬必须得供起来……
顺便还能为自己的课题打打广告。正如他跟洛特杜根说的那样,整个框架他可能要花十篇以上的论文来构建。
前期的工作量还不算大但一旦开始把群论、图论这些东西都引入到框架内的话,各种验证工作将会成倍的增加。
原因也很简单,在引入这些复杂的理论之后,就必须要把模态空间推向更高维。
当群论和图论扩展到高维模态空间时,验证每个定理的工作量将呈指数增长。
最简单的例子,验证一个模态路径的群对称性可能需要检查所有维度上的相互关系。
更别提群论和图论本身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将它们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就需要证明一些跨领域的性质,例如群表示在模态路径上的作用。
工作量成倍的增加,到时候就算是把陈师兄把头发全部献祭,甚至活活累死,也不可能在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时间里完成那些繁复的验证工作。
所以一方面陈师兄能得到他想要的,另一方面陈师兄也是课题组对外的一个活广告。
看吧,来乔喻的课题组,发顶刊就跟玩一样,一年甚至可以发两、三篇。
乔喻甚至都不担心一作分不过来。
道理也很简单,经过这段时间不断地扩展跟补充,乔喻觉得这套公理体系完全可以做成高度公理化跟模块化的理论。
比如他把针对群论模块的证明工作完成之后,那么针对群论引入的各项工作验证,完全可以分成数篇论文。
模态空间的对称群与几何结构、模态路径的群轨道与周期性、群表示在多维模态空间中的作用、模态卷积的群论验证、群作用对模态密度函数的影响、具体数论问题的模态空间群论描述……
真的随便想想,乔喻都能找到成堆的研究方向,而且每个方向都能涉及一个独立的问题或工具,全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他还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分类。因为这些命题都集中到一篇论文里,太大了!更不利于传播。
分开反而能显得很精简,其他数学家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文献。
这些命题足够喂饱一个庞大的课题组了。就好像他之前跟老薛说的那样。
如果有一天成为数学界的领袖了,掌控了无数的资源,但同时有两个亲近的人成就差不多,位置只有一个怎么办?
乔喻当时的回答是,把蛋糕做大。大到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吃不完,就不存在这种可笑的问题了。
当然,蛋糕也是要跟能力相匹配的。到了后期,那就只能是有能力就能拿到研究课题,验证成功就上位。
如果做不出来,对不起,自然会被课题组淘汰。
有了这个庞大的团队来为他的理论框架做繁复的验证,他就能抽出时间在博士毕业前把田导要求他做的命题做出来。
比如孪生素数猜想跟黎曼猜想。
当然这些野心,乔喻并没有对外公布。甚至没跟田导跟袁老提这些事情,毕竟前期的工作没那么多,相对而言其实很轻松。
现在也没谁觉得这个命题能在一年内发数篇顶刊。
总之乔喻的规划就是这样,前期的工作量较小,可以通过几篇核心理论和验证论文吸引学术界的兴趣。
后续复杂验证工作的展开,在逐步让大家知道,他打算将整个框架打造为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研究体系。
越到后期,难度越大,但吸引到的合作者自然也更厉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只要保证整个过程都是良性竞争跟发展就好了。
至于做这个长期规划的目的……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乔喻是个有着极致天赋的人,但其实大家比不了解乔喻的天赋并不仅限于数学,甚至是科学。
更在于他非常擅长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观察跟总结。更有着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的决心。
比如乔喻很明白他在数学界混,现在最缺的不是天赋、不是论文、不是成就,甚至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奖项,而是资历跟底蕴。
毕竟其他的荣誉他都有信心在年轻的时候拿到手,唯独资历跟底蕴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能靠时间去慢慢填补。
他的导师田言真,他的师爷爷袁正心,还有洛特杜根,甚至那个男人的岳父米凯尔艾森,以及那些大佬们,他们能一言九鼎,靠的可不只是自身那些荣誉。
更因为他们的学生遍布世界各个高校跟研究所。他们的许多优秀学生同样已经成为了数学的大佬……
期刊的编委甚至主编,各大奖项、科学基金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高校跟研究所的课题组负责人。
就好像一张网,把这些人凝聚成了一个看似松散实则利益一致的整体。只要有需要,往往就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乔喻可等不了这么久。
等他毕业,成为教授,再带学生,还要等着自己带的学生成长起来……
那个时候他可就已经老了!
慢慢的搭建这套理论框架,把一群本就已经在学术界有一定发言权的人都争取到自己身边,国内的,国外的……
大家的核心利益都是一致的。毕竟借助乔喻的课题,他们的发言权能更大。
接下来就简单了。只需要几年时间,围绕他身边的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扩音器,他小声说一句话,也能震耳欲聋,这才是王道。
……
当然,以上都只是乔喻的远景规划,目前还不需要考虑这么多。
课题组内部成员全部照顾到起码都是他十八岁的事情了。距离现在还有一年多所以他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
最近唯一让他不满意的是,在大家都很忙碌且充实的时候,袁老竟然安排乔曦趁着十一假期出门旅游去了。
是的,字面意义上的旅游,而且是假期的旅游,到处凑热闹那种。
原因是原来觉得乔曦生活太简单沉闷了些,而且不善于跟人交流,多出门跟人接触才有可能改善。
乔曦竟然还真去了……
好吧,无所谓,考虑到乔曦一直没有出去好好玩玩,人生的确应该张弛有度。
总之,十一假期很快过完,乔喻又被导师叫到了办公室。
“今年数学学会学术年会的时间定下了,下个月的2号到6号,4号上午第二场的特邀报告,由你代表燕北大学做六十分钟报告。”
不容置否的语气直接把乔喻给整不会了。
“不是,田导,那个……六十分钟报告我讲点什么?”乔喻下意识的问道。
总不能把他在世界代数几何会议上关于几何朗兰兹猜想的论文再讲一遍吧。
“就讲你的模态空间理论。我跟袁老都觉得这将是未来数论几何研究最重要的方向。这次机会也是我们帮你争取来的。
上次给你申请项目你撤回就算了,这么长时间,把你的构想先写一篇概述性的论文出来,提交给组委会审核。你可别小看数学年会,这已经是国内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了。”
田言真直接帮乔喻选好了命题。
乔喻感觉有些抓瞎……
第一次投顶刊没跟导师汇报,结果撞上了数学学会的会议?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他已经投稿给了Ann.Math,而且根据后台反馈,编辑部那边才进入同行评审环节没两天,这个时候他在会议上拿还没发表的论文做报告似乎有点不太合适……
似乎看出了乔喻的情况不太对,田言真皱了皱眉头问道:“怎么了?不会这一个多月你什么都没做吧?就算你什么都没做,还有二十多天完成一篇概述性的论文提交给委员会审核对你来说很难吗?”
乔喻摇了摇头,答道:“那个……田导,本来打算给你跟袁老一个惊喜的……您说的这个论文我已经写出来了,已经投给Ann.Math两篇,现在都在评审阶段。”
这番话把田言真给整不会了。
他知道乔喻写论文很快,就好像各种灵感始终缠绕着他,但没想到这么快。
这才多久,这小子就已经整理出了论文,还投给了Ann.Math?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田言真皱着眉头确认道:“你刚才说两篇?”
乔喻连忙点了点头道:“对啊,两篇。我一篇,陈师兄一篇。论文还没正式发表就在会议上讲有点不合适,总不能一稿两投吧?
我倒是能再赶出一篇论文来,但是吧如果不讲前置性的定理,报告会上大家怕是听不懂我要表达什么。”
办公室里大眼瞪小眼的沉默了几秒,直接把田言真给气乐了……
“陈师兄?陈卓阳?他也有一篇?好,好,好,把论文发给我看看。”
好吧,其实这么索要还没发表的论文其实不太礼貌,但鉴于这是自家导师的提的要求,乔喻也没废话,乖乖的小跑到导师的电脑旁边操作上了。
很快就把两篇论文从自己的邮箱附件库里下载了下来。
“这篇《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ralized Modal Number Theory Axiom System》我是一作,另外一篇陈师兄是一作。”
“我看看你的投稿后台……”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