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292节

  不过这也给余伟上了一课。让他意识到跟乔喻的差距大概就在这里了-对数学真相理解的差距。

  有差距的不止是他,陈教授似乎也是一样的。有些东西就像隔了一块纱布。能否挑开那块纱布就成了天才跟顶级天才之间的鸿沟。

  “咦?都已经十点半了啊?先送你回去吧。”

  等陈哲论恋恋不舍的放下被乔喻写满了修改意见的论文打印件才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

  “不用送了,也不晚,我自己回去就好了。”余伟摇头道。

  “没事,顺路。你顺便跟我说说,乔博士怎么跟你说的。”陈教授解释了句。

  然后站了起来,带着余伟一起走出了办公室。

  余伟也跟在旁边点了点头,这才想起乔喻交代的事情真还没跟陈哲论说。

  “对了,乔喻说他最近申请了一个新项目,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向科学院提交一份申请。”

  “哦?他这个项目我知道很有意思。”

  陈教授神色一动,点了点头,随后考虑了片刻后说道:“这篇论文不如你跟乔博士共一作吧。我留个二作。”

  余伟摇了摇头,说道:“他的意思是论文直接发Ann.Math,然后他做通讯作者,还是我跟你共一作。他说这篇论文的主要框架是我们做的,不想要跟我们抢成果。”

  乔喻那些太过逆天的话,余伟没打算跟陈哲论说。怕影响了这家伙在教授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他就没见过这么不把声誉当回事儿的数学顶级奖项得主。

  “通讯作者?这……不太好吧?没有他的帮助,咱们的论文走不到这一步。只能证明到4,现在能证明到2了。”

  陈哲论摇了摇头。

  “我也是这么说的,但乔博士说这篇论文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他说即便他不帮我们改,直接发表也是一篇能发顶刊的论文。”

  听到这句话陈哲论走得挺好的脚步顿了顿,然后深吸了口气。

  好吧,乔喻有资格说这句话。

  犹豫了片刻后,陈哲论才说道:“那就专门腾出一个章节,把他所做的贡献都列举出来吧。应该差不多一周时间能完成,到时候你再拿去给乔博士看看吧。”

  余伟默默的点了点头。

  ……

  美国,普林斯顿。

  同样是开学季,对于洛特杜根而言,总觉得新的学期,并没有什么新的气象。

  他曾经很喜欢在这个时候行走在普林斯顿校园内的林萌大道上。

  九月上旬的阳光会透过高大的橡树洒落在他的肩膀上,驱赶空气中弥漫着的那些独属于初秋的微凉。

  他可以看到熟悉的哥特式建筑巍然矗立,可以看到学生三三两两的穿梭在校园中,兴致高昂的讨论着未知的一切。

  往年从这些古朴的建筑跟热情洋溢的年轻人身上,他能阅读出普林斯顿厚重的历史沉淀跟特有的书卷气。

  但今年他却没有这种感觉,一点都没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种带着焦糖、香草的香气已经开始弥漫在普林斯顿的空气之中。

  即便对于学校来说已经遵守着《无DU校园法案》,并不允许任何人在校园内持有跟吸食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一切都在普林斯顿所在的新泽西州合法化了娱乐性使用那种物品之后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这也让诸如洛特杜根这样老派的学者们只觉得忧心忡忡。

  更加严格的要求意味着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来自于学业的庞大压力。显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这种压力。

  但解压的方式却让洛特杜根深恶痛绝。

  今年张树文的离开更加重了他的不快。即便他能理解张树文的想法。

  在洛特杜根看来,张树文虽然不能算是顶级的数学家,但绝对是顶级的数学教育家。

  这位华夏裔的学者拥有着极为深厚的数学功底,特别擅长启发跟培养学生。

  在普林斯顿这些年不但参与编纂了极为优秀的数学教材,还构建了清晰的课程体系,即便对于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学生的评价依然很高。

  这足以说明一切,是的,张树文一直都非常善于启发学生。

  所以他的离开让洛特杜根这个暑假的心情一直都不太好。

  洛特杜根一直想通过张树文,能把乔喻拉到普林斯顿来,但没想到结果却是因为乔喻,张树文选择了回到华夏。

  好吧,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在纠结这些失落的情绪之外,他还要决定九月中旬,也就是下周是否要去华夏一趟。

  洛特杜根收到了来自华夏燕北国际数学中心的邀请,华夏时间九月十五日去参加乔喻的讲座。

  他还没想好要不要去。

  一方面是因为学期初作为数学院的管理者,他的事情的确比较多;另一方面则是他已经熄了让乔喻来普林斯顿深造的心思。

  而且他还没去过华夏,即便二十世纪初在华夏京城举办过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但那次大会他正好因为其他事情没能前往。

  哪怕现在的信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闭塞。洛特杜根也早已经不像曾经那样认为,华夏是一个封闭且落后的国度。

  但人在第一次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时往往会有些犹豫。尤其是对于洛特杜根这种本来思想就趋向于保守,年纪也不小的老头子来说更是如此。

  纠结的心情也让他感觉更为压抑了。哪怕今天的普林斯顿天气很好,阳光普照。

  带着烦闷的心情走进了办公室,秘书也如往常般端来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杜根教授,今天天气不错。”

  “是的,希望你能度过开心的一天。”

  “我也希望,但这很难。你知道的,现在物价涨的太恐怖了!我已经开始怀疑未来能否顺利支撑到我的支票日。”

  对于这种吐槽,洛特杜根其实已经听到过很多次了。

  面对这种情况,他也毫无办法。如果他是董事会成员,也许可以建议给学校的普通基层员工多加些工资,但很可惜,他不是。

  于是只能安慰了一句没什么营养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愿如此。”

  目送着秘书走出他的办公室,洛特杜根本就不好的心情更加阴郁了。

  今天他就没听到什么好消息。除了天气不错之外,简直就没什么能让他开心的事情。

  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喝了口咖啡之后,洛特杜根便压下自己不太爽利的心情,打开了电脑。

  邮箱提示有他关注的人发来了邮件,洛特杜根戴上眼镜,打开了邮箱,然后便看到被系统置顶的那封邮件。

  是他最看好的那个新一代年轻人乔喻给他发来的邮件。

  是的,很早之前洛特杜根便将乔喻的名字放到了他邮箱中特别关心的位置。

  洛特杜根相信不止是他。作为世界上任何一位负责任的知名数学期刊主编,大概都会这么做。

  所以是乔喻亲自邀请他去参加月中的讲座么?

  抱着这样的想法,洛特杜根点开了乔喻发来的邮件。

  “亲爱的杜根教授:好久不见,见字晤面。”

  “请允许我向你介绍燕北大学在数论领域的新进展,我的一个朋友余伟跟他的导师陈哲论教授共同完成了一篇非常精彩的论文。”

  “论文的题目是《On the Reduction of the Prime Gap to 2 under the Modal Spectral Framework》。”

  “是的,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之下,将素数上界间隔缩小到了2。毫无疑问,这篇论文在数论研究领域具备突破性的意义。”

  “我在研读这篇论文后,深信其成果跟其独创的方法完全符合《Annals of Mathematics》对前沿研究的高标准。”

  “鉴于我跟你之间结下的深厚友情,我向论文作者强烈推荐了Ann.Math,他们也很认真的听取了我的意见,将论文投递给了你们。”

  “我个人十分欣赏余伟与陈哲论教授的合作精神。余伟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学生,也是我的同龄人,展示出了对广义模态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应用能力。

  而陈教授的代数几何背景则为整个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两人不仅完成了理论构建,更通过深入的数学计算与模型验证,确保了每一步结果的可靠性。

  希望在你领导下的Ann.Math能够认真对待这篇论文。另外,我打算在即将举办的报告会邀请他们做一些相关的演讲。最后祝我的朋友身体健康,事事顺遂。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乔喻。”

  洛特杜根把这封信来回看了两遍。

  尤其是那句“余伟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学生,也是我的同龄人,展示出了对广义模态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应用能力……”

  别的都还挺好理解的,但这句话他感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乔喻的同龄人?意思是跟乔喻差不多大?还不到二十岁?

  所以新生代的数学天才都跑到华夏去了?如果这是真的,上帝该有多偏爱华夏?

  抱着这种心态,洛特杜根下载了论文……

第215章 报告会将至

  阅读完从投稿后台下载的论文之后已经差不多是中午。

  其实因为黎曼猜想被解决,现在数学界针对广义模态理论的相关研究很多。

  起码据洛特杜根所知,好几位世界知名的教授跟其团队都在努力追寻通过这一理论体系,去解决更多的素数类数论问题。

  相关的论文近期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也有很多数学家正在想办法将乔喻的这套数学体系朝着其他方向发展,比如同调代数。

  但很显然,针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华夏人再次走到了前面。

  不得不说,不管是模态谱流形的设计,还是稀疏性映射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下的微创新。

  虽然论文感谢中,详细描述了乔喻对这篇论文的帮助。但按照感谢中的内容,洛特杜根敏感的发现,大的框架的确是这个叫余伟的年轻人跟他的导师陈哲论共同研究的。

  洛特杜根在读完论文之后,又专门在普林斯顿大学文献库中索引中寻找余伟跟陈哲论的论文。

  不出意外的,余伟的没有找到,这个家伙还是个纯新人。

  陈哲论的论文倒是找到了十多篇,集中发表在《Compositio Mathematica》、《Journal of algebra》这类虽然不算顶级,但也在一区靠前位置的期刊上。

  在这篇论文之前,这位陈教授最值得称道的成果是针对Alperin权猜想所做的一些工作。

  主要是提出了一些归纳条件,方便验证特定群族的猜想。可以理解为将一个问题分解成更容易被处理的子问题。

  洛特杜根顺手还在互联网上才查了陈哲论的履历。

  华清大学毕业,通过华清大学求真书院的博士交换研究计划,在伯克利分校呆过两年。

  毕业后就进入了燕北大学数学院,并在三年前也就是他三十五岁那年,拿到了燕北大学副教授的职称。

  谷歌上能查的信息就这么多,不过在洛特杜根看来这份履历大概也就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让他开始怀疑乔喻参与编纂了燕北大学专用的广义模态公理体系教材。

  众所周知,拥有一本靠谱的教材,或者说讲义,能够大大提升学习跟研究效率。

  坐在那里思考了片刻后,洛特杜根将论文打印了出来,然后走出了办公室直奔高等研究院。

  过去的路上顺便买了一份三明治,午饭也就解决了。

首节上一节292/3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