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突然之间他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了。
“对了,你知道我想看些什么对吗?丹尼斯应该跟你都聊过的对吧?”
“知道,知道,你第一次来,就是想把整个京城都转一圈,但不去那些外地旅游的特别喜欢去的地方。
你放心,我可是老京城人了,到处都熟悉,顺便还能给你当导游。要我说,还是你懂得旅游。
那些旅游热点都是炒作起来的,真正的京城人都不稀罕那些地方。这次你找到我算是找对人了。
我昨晚就帮你规划好了路线,保证你这一圈转下来,方方面面都能看到……”
毫无疑问,友人帮忙联系的司机非常健谈。一路上都在喋喋不休……
但其实洛特杜根不需要这么健谈的司机。毕竟他主要是想自己看。为此他还专门打开了导航,把去过的地方都标记了出来。
主要目的就是看司机是否如他所说的那样,绝大部分地方都去过了,而不是刻意避开一些区域。如果有避开的区域,他第二天再查漏补缺。
就这样洛特杜根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坐着车在京城逛了一整圈。期间还在一些繁华地区附近的社区公园转了一圈。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真让洛特杜根看到了一个流浪汉,正在街头行乞。
只不过看这个流浪汉的衣服似乎并不算太差,就是脏了点。而且跟他想象中不一样,他手上还拿着一个二维码的牌子……
虽然是第一次来华夏,不过在餐厅吃了几顿饭,去了几趟商店之后,洛特杜根已经知道了那个二维码是给人扫码付款用的。
不过无所谓了,他身上专门准备了现金,就是为了这一刻的。
“如果你回答我几个问题,这些钱就属于你了。”洛特杜根拿着手机跟一张专门从柜员机上取到的一张百元大钞开始跟流浪汉沟通。
这款软件非常方便,他只需要对着手机说出英语,翻译过来之后点击播放按钮,就会自动翻译成中文,用AI语音念出来。
对面也一样,只需要说中文,然后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英文。
“你是外国的记者吗?”
“不,我不是的,我只是很好奇你的生存环境。比如你每天晚上会睡在哪里?”
“当然是回我租的房子啊!”
“你还租房?”
“那不是必须的吗?不租房住哪里?房租很便宜的,我租的房子一个月五百块,还带厕所。”
“那你为什么不找一份工作?”
“因为我喜欢自由的生活。”
“你一直在京城吗?”
“不,现在京城还暖和,等再过两个月天冷了我就要去南方了。而且不能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不然就会被送到家里。我可不想被送回去,这样再出来又要花钱。”
洛特杜根:“???”
“你给的钱只能问这么多了。再问就要加钱了!”
洛特杜根无奈,又拿了一张一百元出来……
“你能负担得起去南方的旅程吗?你的钱哪来的?”
“你给的啊!你不知道吗?你今天给我的钱,只要再添几十块就够我从京城到深城的路费了。当然只能做绿皮车,要坐整整一天,也是很辛苦的。”
洛特杜根听说过深城,同样是华夏超大型城市,而且距离港岛很近。
但这些并不重要,一番交流下来,洛特杜根发现了,华夏的流浪汉跟新乡的流浪汉似乎完全不一样。
聊过之后他甚至觉得这家伙过的还特么挺滋润的。
这让他心情很复杂……
不过一上车,喋喋不休的司机又开始了:“哎,杜根教授,你不该给他钱的。在华夏,但凡遇到乞丐,我们都愿意给吃的,而不是给钱!”
“哦?为什么?”
“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假的!他们行乞纯粹是因为懒得工作。而且你看刚才那人有手有脚,干点啥不行?
你要真想帮助一些人,也不该给这些乞丐。如果可以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面对命运不公,还依然愿意积极奋斗的人,而不是利用人的善心牟取利益的人。”
好吧,洛特杜根不想再说什么了。
没办法,两天下来,完全颠覆了他对华夏的整体认知。他的司机也是他了解华夏很重要的一环。
然后他发现同样是首都,在华夏京城生活明显比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生活要轻松太多。
即便两边的房租都比较贵,但在华夏京城起码还有给低收入者租房的地方。
而且京城的物价明显要比华盛顿特区低的太多。还没有高达百分之六的消费税。
还有极为发达跟高效且便宜到让他咋舌的公共交通体系,让人们不需要拥有车辆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出行服务。
这也让洛特杜根自认为找到了华夏汽车能如此便宜的原因。
毕竟在美国糟糕的公共交通体系,让汽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必需品。
但在华夏,照司机的说法,几乎所有城乡的公共交通系统都是差不多的,而且绝大多数地方公交体系的价格要比京城更便宜。
这也意味着对于华夏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一辆车,同样拥有便捷的出行权利,而且远比买一辆车要划算许多。
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华夏普通人买车,性价比的确很重要了。就算偶尔有特殊需要,还有出租车跟网约车,价格还便宜的离谱……
城际交通系统则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高铁跟铁路网,同样远比开车要划算。
所以在华夏车要是卖的跟美国一样贵,还真没生存空间。
洛特杜根都想不明白,华夏那些车企为什么不点钱游说政府不要在公共交通系统上大肆投入,毕竟在美国大型利益集团为了赚钱游说政府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而且华夏的汽车工业看起来已经发展的很发达,应该有足够的驱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但当他问出这个问题,司机看他的眼神差点又让他抑郁了,像是在看神经病。
“杜根教授,你这话说的……怎么听起来像是合法贿赂呢?造车的游说咱们当家的不要兴建公共交通体系?不是,您这应该是跟我开玩笑的吧?
哪家车企敢这么干,万一消息要是传出去了,还不得被人骂死啊?那不立刻原地倒闭才奇怪了,嘿嘿,你们美国人可真是太幽默了。”
这句话,让闲逛两天下来,本就心情复杂的洛特杜根彻底想要自闭了。
他突然意识到为什么皮埃尔德里尼会说他就算知道了原因,也毫无办法了。
两边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
他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对的事情,对于华夏人来说却是匪夷所思的。
偏偏仔细想想,对于普通人而言,明显美国的制度设计并不太合理。当然,对于那些大富豪而言,又是另一种感受了。
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助理兼秘书的抱怨。
好吧,虽然美国普通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些年虽然相较于其他国家越来越贵了,但富人青睐的奢侈品相对于其他国家反而更为便宜。
还真特么是个地狱笑话。
……
洛特杜根已经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的时候,乔喻已经将打开的思路转化成了报告会上要讲的内容。
虽然只有两天时间,但乔喻跟袁老和田导打了声招呼后,直接开始闭门谢客,从而保证了他的高效率。
事实上,只要摒弃了追求绝对完美的数学家思维,追求另一种相对完美,果然是件更贴合自然的事情。
让系统自身驱动力去寻求最优化路径,才是模拟量子行为最优选择。
所以他要做的不过是设计一个路径权重函数。然后交给系统自行选择。
一下就解决了无限维复杂性,开放性不足,跟非局部性与纠缠的数学表达限制。
不管别人怎么看,但在乔喻这里,彼得舒尔茨绝对是一位好同志!
第220章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不是不适合搞数学?
9月16日,不管洛特杜根有多不甘心,但报告会已经开始了。对于他而言,这次来华夏是参加报告会的。
但这两天他所看到的一切,让他休息的不是太好,所以这天他干脆早早的起来,打算干点正事,在报告会之前去跟乔喻见上一面。
今天上午报告就在燕北大学的百年大讲堂内举办。首场由乔喻做的报告从九点半持续到十一点半,足足两个小时。
只是跟洛特杜根想法差不多的人还挺多的。
比如陶轩之。
事实上陶轩之提前一天就到了华夏,不过因为他比彼得舒尔茨来得晚了,乔喻已经闭门谢客了。
还是手机关机,邮件不回,这种态度坚决到极点的闭门谢客,就让人很无奈。
当然,也不能说冷落了这些贵客。毕竟乔喻的导师,跟乔喻导师的导师都出面接待了……
问起乔喻,两位的回答就是“谁知道那小子又在忙些什么?”
当得知乔喻闭关前跟彼得舒尔茨聊了一整天后,陶轩之还特地打听了这位德国天才教授住的房间,专门去见了一面。
然后被彼得舒尔茨颓废的样子震撼到了。毕竟那天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平时都很在意形象的数学家胡子拉碴的样子……
而且跟他聊天时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还净说些他不太听得懂的话。
比如他们这些普通人研究数学究竟有没有太多意义的问题。
说实话,陶轩之不知道彼得舒尔茨受到了怎样的打击,才能说出这种话来……
真不是陶轩之不懂谦虚,但如果他跟舒尔茨这样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在数学层面都只算是普通人的话,那当个普通人的门槛无疑被抬的太高了些。
这让其他菲尔兹奖都拿不到的数学教授怎么想?让那些一辈子投身数学研究却连篇四大顶刊都发不了的数学家怎么想?
难道他们连当个普通人都不配了嘛?
这也让陶轩之对彼得舒尔茨跟乔喻聊了些什么,突然精神状态都不太正常更好奇了。
可惜问到这个事情彼得舒尔茨只有一句:“急什么,过两天报告会上你不就知道了。”
然后便闭口不言。
很尴尬,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如果谈到某个问题不想开口,任谁都没办法……
总不能严刑拷打吧?
陶轩之只能无功而返,但好奇心明显更重了,甚至感觉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跟陶轩之好奇心一样重的人很多,事实上能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大佬,大都是好奇心很重的人。
大佬们本就消息灵通,更别提大家都为了参加报告会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了,消息无疑就更灵通了。
而且数学家其实跟普通人一样,消息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有那么一点点夸张。
他们现在不止好奇乔喻报告会上的内容,更好奇彼得舒尔茨为什么会突然如此消沉。
毕竟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时候,乔喻可是解决了黎曼猜想,彼得舒尔茨还是审稿人之一,都只是送上祝福,一切都很正常。
谁会不想知道两人到底聊了些什么,才让彼得舒尔茨突然破防?
所以当洛特杜根提前来到百年大讲堂,并通过昨晚已经提前预约好的邀请码进入贵宾厅的时候,看到了好多人,就是没看到今天的主角乔喻。
这两天一直在忙着了解华夏国情来解开心头疑惑的洛特杜根更疑惑了?
怎么?这两天大家都租车出游了?咋全挑今天一大早跑来?马上可就要开始报告会了,这都是凑什么热闹呢?
好在正在贵宾厅里休息的都是熟人,而且就连皮埃尔德里尼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