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学霸 第348节

  而且这些年在微电子、计算机科学、量子科学、精密机械跟材料学领域的发展,攒下了很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技术资本。

  “我也是这么考虑的,我觉得这大概也是上面想要征询我们意见的原因。你的意思是,这次竞标我们就不去凑热闹了?”

  徐海闻考虑了片刻,开口答道:“我不是完全不看好这个项目。但考虑到时间因素,我觉得不妨提出建议。

  让另外的企业去做这件事。我们目前还是按部就班的聚焦28nmDUV光刻机的研发。即便这个项目成功了,电子芯片也不会马上从市场淘汰。

  我们的项目还是有用武之地。如果项目最终破产,起码我们没有分出太多精力,不会影响到现在的工程进度。

  华夏科技要发展,必须有人着眼未来,但也要有人去做保底工作,聚焦现在。鉴于我们的历史使命,暂时没必要参与到如此激进的项目中去。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

  都是老熟人了,邓茂昌从徐海闻的语气中,品出了浓重的失落情绪。

  他感觉能脑补出徐海闻没有说出的潜台词:“如果我能年轻二十岁,这事可以做。”

第270章 又圆又大还好吃的饼!

  同一时间,深城,大名激光总部大楼高层会议室内,包括公司董事长在内的三位高管也在研究几乎同样的文件。

  “适用于量子模拟集成电路的光刻设备?不是,这个量子芯片不是华夏科学院一直在研制吗?我记得是要低温环境什么的?这玩意儿也能光刻设备扯上关系?”

  大名激光创始人,同时也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文栋看到这文件的时候只觉得二丈摸不着头脑。

  于是直接把在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委员会的高管们,跟负责光刻机技术研发的技术人员都请来召开了这次会议。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说起来国内做光刻机的就他们跟临海微电子装备,但怎么说呢,两家公司做的可以说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大名激光制造的光刻机业务其实主要是做PCB板跟泛半导体领域,两者之间是存在技术代差的。

  大名激光目前根本就不具备研究集成电路光刻机的能力,所以他们压根就还没进入真正的芯片级光刻机领域。

  两家属于完全不同的赛道,客户群体都没有直接竞争关系那种。

  没办法,大名激光可以说是一家从小作坊做起来的民营企业。不管是技术储备,还是资金实力都没法跟有国资背景的临海微电子装备相提并论。

  真让他们从光源开始研究,在光学系统、纳米级精密控制等等这些基础技术领域开始突破,做出IC级光刻机,几乎是天方夜谭。

  当然也不是说大名激光的研究没有意义。虽然在PCB领域的光刻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市场,技术层级并不高,但大名激光生产的光刻机起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所以张文栋才完全闹不懂京城这份文件的意思。

  量子模拟计算机,这名字听着就高大上,但跟大名激光这个搞工业的有什么关系?

  这玩意就算不是华夏科学院主持研究,也得是直接安排临海微电子去做才对。

  不管是人才储备,还是技术积累,临海微电子装备才是华夏在高精度光刻领域内正儿八经的NO.1。

  这么大一块蛋糕,张文栋怕把自己噎死。

  “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电脑设备。这个事情我之前听到过一些风声,好像很多公司都收到了同样的竞标邀请。

  包括民营的包括有为集团、小里巴巴、威尔股份、紫力集团、景微GPU等等,国企性质有的公司有华夏电科、华夏电软、华芯国际、华信通讯等等。

  收到通知的企业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从硬件到操作系统、软件所有领域。我们这已经属于靠后才通知的了。

  所以我估计这次国家大概是想玩真的。做PC产业的全面升级,直接弯道超车,绕过西方的所有专利,做下一代的电脑产品。”

  说话的是公司副总之一赵泽凯,也是公司管理与决策委员会副主任之一,主要负责公司公关工作。

  “是啊,我也听朋友提起过。这段时间科技界都在讨论这个消息。主要还是那个乔喻,他前段时间不是提出了量子模拟的概念。

  然后还搞了那次全球直播。我估计上次直播就是一次测试,论证了量子模拟计算的优越性,说服了上面开始做相关的技术研发。

  有一说一,如果真如文件中说的那样,这种以量子模拟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真的能够研发成功,意味着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那这可就是一场空前的盛宴了。只要建立足够的专利壁垒,我们说不定还能成为下一个阿斯麦!而且这次可是全国最有实力的公司一起做生态协同,我觉得成功的几率很大。”

  赵泽楷刚说完,负责光刻技术的工程师傅海涛便立刻接了一句,而且语气颇为兴奋。显然对这个项目非常看好。

  当然这也是搞技术的通病。

  如果公司真的参与竞标,并成功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去,那就意味着大笔的钱会投向新一代光刻设备的研发。

  那也意味着公司会为了这项研究建立新的实验室,投入更多的高精尖设备,招聘更多的相关工程师。

  唯一需要担心的大概就是他这个光刻技术总工程师可能要让位。毕竟他在高精尖光刻技术方面了解的并不多。

  不过傅海涛觉得无所谓。

  公司如果真能参与到这个项目,还能招聘到牛人来开发,他哪怕跟着大佬打打下手也是愿意的。

  毕竟这种项目只要能参与进去,对于他这样普通科研人来说,足以吹一辈子牛逼了。

  而且傅海涛今年才刚刚35岁,博士毕业后工作六年,本就对这种新技术有极大的兴趣。

  傅海涛的话音落下,会议室内出现短暂的沉寂。

  张文栋摸了摸下巴。说实话,身为董事长他也是很心动的。

  正如傅海涛说的那样,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能成功,那对于大名激光来说,还真就是最大的机会。

  而且看文件里的阐述,这次是科委牵头,项目主持人还是最近声名鹊起的天才乔喻。

  怎么说呢?唯一让人担心的,大概就是乔喻的年纪了。

  十七岁,还没成年。

  不过考虑到这个年轻人过往的战绩,倒也不算太夸张。

  傅海涛提到的那场直播张文栋也全程关注了。就在他的办公室里,当时也只觉得热血沸腾。

  但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还是得让自己冷静下来。

  成功了自然什么都好说,但万一项目失败了,大笔的资金投入进去,最后弄出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完全没有市场前景,对于公司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毕竟民营企业可没有国企霍霍的资本。没人兜底的。

  不过深入想了想,张文栋又感觉有些患得患失。

  这份文件只是意向征询函,就算他们想参与这个项目,同类型还有华夏科学院跟临海微电子装备在前面。

  就算去竞标,不说华夏科学院了,能不能竞争得过临海微电子装备都是个问题。

  沉吟片刻后,张文栋看向公司的负责财务跟会计事务的副总,开口问道:“屈副总,目前的资金储备有多少?

  或者说如果我们参加竞标,在不影响公司正常业务运营的情况下,如果制定一个五年研发计划,每年能够投入到相关光刻机研发中的资金有多少?”

  很快张文栋便得到了准确的数据。

  “张总,目前公司账户余额28.36亿,扣除未来12个月的固定支出约14.2亿和预留应急流动资金6亿,可动用研发资金为8.16亿。

  若将风险容忍度提高到80%,即动用14亿,首年最多可投入14亿。现有业务若保持5%增长,未来3年现金流可支撑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业务波动,第3年可能出现3.2亿缺口。

  不过考虑到这是面上项目,如果竞标成功应该能申请到科技部的专项补贴,按照以往的经验,预计能覆盖1.5亿左右的研究成本。

  同时根据现行研发税优的条例,大概节税约0.9亿左右,投入到研发中。不过这样风险很大。即便动用公司所有的授信额度。

  所以如果真要参加竞标,考虑到业务波动以及风险对冲,我建议公司启动定向增发融资至少十亿,稀释股本约4%,以应对重资产研发投入之后的短期资金风险问题。”

  “定向增发能被批复吗?”张文栋立刻问道。

  “如果我们成功竞标相关研发任务,就完全符合了研发投入占比大于等于15%的条件,定向增发问题不大。”

  听完财务副总的报告,张文栋深吸了口气。

  虽然能拿出的钱相对于这么大的项目还是少了点。肯定是没法跟财大气粗的临海微电子装备竞争的,不过张文栋还是决定拼一把。

  正如刚刚技术副总所说的,如果他们成功参与了这个项目,而且最终项目成功落地,也许数年之后,他们就是下一个阿斯麦!

  对于一位创业者来说,这种诱惑是真无法拒绝的。无非就是豪赌一把而已。

  看过了那场直播之后,张文栋觉得赢面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乔喻都已经能直接对全世界的金融安全领域下手了,跟着这样的人赌一把,信心还是有的。

  现在他唯一担心的是,公司竞标不进去。毕竟他们能拿出的钱真不多。

  拉紧裤腰带,也就只能挤出十四亿的先期投入。听起来这笔钱还挺多的,但搞过光刻机研发自然清楚,对于这种高精技术体系来说,这点钱就是杯水车薪。

  但如果真能够加入这个项目,除了资金支持之外,各种技术支持肯定是有的。

  起码一些基础科学的研究,肯定不用另外投钱。

  于是三秒钟后,张文栋就下定了决心。

  “行,我觉得这个事可以做。屈总,你根据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跟其他同事合作制定一份标书出来。我们再咬咬牙,启动研发资金加到十六亿以上!

  另外动向增发这块也要开始准备了,现在这个消息已经传出去了,肯定会有机构投资者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做好预沟通工作。这周就把现金流预测表跟融资可行性报告交给我。”

  ……

  同样的一幕出现在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那些大公司的总部里。

  正如大名激光内部技术总工汇报的那样,整个半导体消费领域,只要是排得上号的公司都收到了这份征求意见函,然后纷纷开始了内部的讨论。

  短短几天时间,整个跟半导体技术相关的行业都思考关于量子模拟计算机的命题。

  其实得出的结论都是差不多的。

  成功了,就深入参与到了一个新的风口,也许未来十年里,华夏将成长出一批足以跟微软、英特尔、英伟达、IBM、谷歌等等巨无霸分庭抗礼的高科技公司。

  并伴随着量子模拟技术的发展开始蚕食经典电子计算机的市场,直到最终取代对面科技中心地位。

  至于项目失败,又或者没能达到预期,就意味着几百、上千亿的投入打了水漂,这可是一场大赌局。

  对于许多公司而言,可能是压下了所有身家,去搏这一把。

  但如果上升到更高层的视角,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科技领域的国运项目。

  真成了,几乎代表着华夏在全科技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域。未来再要找华夏没有的工业明珠,大概得借助显微镜去找了。

  而且好不容易找出来的,大概率还是那些市场太小,华夏制造不屑于去做的一些业务。

  就好像曾经传说中的华夏无法制造的圆珠笔珠。生产了一口气烧了几炉子,直接导致全世界十年都用不完,一堆的小企业因此破产。

  这大概是商务跟科技部发函之前都没想到的。

  他们的初衷只是想要先做一下摸底,了解一下广大从业者的想法。

  但人的名,树的影,看到乔喻是项目主持人后,大家似乎都认为这个项目已经上马在即,甚至开始猜测上面已经不打算处处忍着对面的各种讹诈了。

  指不准就是以这个项目为起点,在科技领域进行全面反击。说不定还要剑指对面最在意的金融领域。

  毕竟之前乔喻的直播就是这么干的。

  普通人或许真相信了乔喻是受对面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邀请,去给他们的安全系统做个检测。

  但对于这些神通广大且消息灵通的大公司高层管理者来说,显然没人会这么天真。

  各种关于这份文件的不同解读更是在整个业界内掀起了种种争论。

  外界开始掀起风暴,最终肯定会反馈到风暴中心。

  于是对于那些刚刚加入乔喻项目组的这些教授们来说,这段时间也过得很充实。

  自从开始产学研一体化之后,那些科技公司本就跟华夏的诸多高校、研究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算不认识他们本人,经过几个人总能跟他们搭上线。

  太多的东西肯定不能说,但乔喻是不是真要搞量子模拟计算机项目,以及内部讨论要搞到什么程度这种无关技术机密的东西,肯定不需要瞒着的。

首节上一节348/3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