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卡车司机开始 第54节

  但现在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江燕成为记分员的事,在江大海那边不算什么。而是江成在市里开大汽车了,现在还把江长河和赵玉霞接城里过好日子了。

  现在江长河的爹娘是年龄真大了,干不了地里的活了。来找江长河也简单,毕竟养了他小,养老的话,江长河也有义务。

  不能因为当年吵一架分家了,刘花莲和他丈夫就白养江长河这儿子了。而且就算是偏心了一点如何,在农村有几个因为爹娘偏心一点就不顾爹娘的。

  而且刘花莲觉得现在来找江长河已经算是对得住他了,起码江长河日子过的差的时候,也没来找他们要粮养他们。

  “我要去其他地方查看了,你别跟着我了,我爹娘回来了,嫂子肯定也会告诉他们你来找了他们的。”江燕对着刘花莲说道,现在她都不知道应不应该喊她奶奶,只能说‘你’。

  毕竟这是江燕爹娘跟那边闹的矛盾,没和解之前,她可是怕称呼那边人长辈的身份,会被爹娘说。

  起码这样多年,江燕这边见到大伯和姑姑他们,都是不吭声不交谈,看见了就当没看见。那边大伯的子女见到江长河也是一样,都不吭声。

  都住在一个村的,一年下来总会见到的,躲不掉。

  刘花莲见孙女江燕走了,要追也追不上。她现在也搞不清楚老二和他媳妇到底是去城里治病了,还是就住城里去了。

  大儿子江大海和一些亲戚都说江长河那病没的治,都站不起来了。以前又不是没见过这样的,活不了多少年人就会没了的。就是接去城里享福了,能享福几年算几年。

  像江长河这样的情况农村的确有,农村卫生差,真要瘫痪后。没人专门伺候,保持卫生,还要吃的可以身体健康的。真的会因为身体抵抗力差,又因为卫生问题导致很容易犯病,的确是活不了几年。

  在田地里,刘花莲站了一会,也就回去了。不知道江长河住城里什么地方,她也不好去城里找。但就算江长河是去城里享儿子的福,也是会回来的。

  只不过晚一个月回来,那就得少要一个月的养老费了。

  ~~

第130章 带徒弟下馆子

  十点多,周灵莹和江成爹娘到金河公社外路口上的停靠点了。中午两点半左右周灵莹就又要来这边等去义安县城的车,然后从义安县城坐车回昌城市区。

  所以周灵莹在这边待不了几个小时,但她回来也就只想见见朋友,她想张艳和王芳她们了。也想告诉她们一个惊喜,张艳是绍兴那边的人,说不定她男人开车有可能会路过,她家里人要是想给她带东西都能直接带过来。

  全国粮票不是想弄就能弄到的,其他票类有地域限制。而普通粮食又属于邮政局归类的‘不必要’品,是不给寄的。

  所以这些知青老家要是有东西寄来,就没有差的,要么是钱和全国粮票,要么就是一些副食品,饼干,糖果还有糕点什么的。

  但有多少家庭能弄到那些副食品,江成要是路过谁家老家那边,那普通的所谓‘不必要’品就能带了。

  当然前提是不让江成刻意去绕路,江成去周灵莹家那是必须去一趟的,去别人家他是不会去违规的。

  没多久三人就到了村子回到家了,江成的三个侄子侄女在路口跟邻居家的小孩玩,李香兰是去地里干活还没回来。

  农村小孩就是这样散养的,小孩也不会乱跑,但也有贪玩跑远了不知道回去的。在农村找孩子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但基本都能找到。

  真要找不到了,就得去找村长,然后村里很多人都会出动点着煤油灯到处喊名字寻找。

  “娟子,带着弟弟回家吃西瓜。”周灵莹对着大侄女江娟喊道。

  “婶婶。”江娟听到喊声,回头看见是周灵莹立刻喊了一句,然后直接拍了一下还蹲在地上玩什么东西的两个弟弟道:“婶婶和爷爷奶奶回来了,回去吃西瓜了。”

  两个穿开裆裤的弟弟听的有西瓜吃,是直接跟着姐姐江娟走。至于跟她们玩的邻居小孩听到有她们有西瓜吃,也是想吃。

  可这年代的小孩真没有太多分享精神,大家是什么都不够吃,有点吃的真是各顾各家的。只有家里兄弟姐妹才会留着分享,不可能给外面人吃的,哪怕是玩的好的朋友。

  在城里也就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可能会分享点零食给朋友。就周灵莹住的院子里,经常看到的情况就是一个小孩有东西吃,很多小孩盯着,但只是馋,也不会去要。等吃东西的小孩吃完了,大家也就不看了。

  几个小屁孩很快就跟上了周灵莹,周灵莹给他们一人一颗奶糖,然后到家后直接先回房间把东西放好。

  然后拿着西瓜和一些东西进厨房了,带了一些猪油和猪油渣回来。弄点青菜炒个猪油渣,再炒一个西瓜皮,中午一顿就解决了。

  切好西瓜,周灵莹给侄子侄女一人一块,然后又切了两块要给爹娘送去的时候嫂子李香兰回来了。

  十一点没到,现在天气就很热了,早上去上工现在又提前了点,收工也早收工点。下午也是一样,不到将近六点不回收工,而六点的时候天都很亮。

  周灵莹见李香兰回来了,知道知青队那边也差不到收工了。不过她没有立刻走,而是和李香兰一起先到正屋,先听一些生产队有没有分粮。

  这也算来的巧,昨天生产队刚分的粮,李香兰把江家所有工分都换了粮。但工分并不多,加上之前还欠生产队里一些粮,扣除一下就更少了。

  粮食也是大米,红薯和玉米。南方也种玉米,但不多,都是种在一些山地上。所以玉米在南方种水稻的这边,分粮只占比例百分之十五左右,然后就是红薯也会占比百分之三四十。

  大米能占到分粮的一半左右,但农村人一般舍不得吃大米,很多城里人会拿粗粮到农村换大米吃。

  这分粮了,如何去买工分换粮就不是周灵莹关心的事情了,她可以去知青队找人还粮了。而且她在知青队挣的工分上次是委托分粮的时候让张艳帮她领,也要去看看怎么样了。

  ~~

  此时江成和冯华已经到了德安县,如果早上再早一点出发,昌城到九江也就一百五十公里,这时候可能已经到了。

  现在虽然就差四十多公里就能到九江,如果继续行驶,中午十二点左右就能到。但江成是真不想开了,应该是方位问题,一上午阳光都是对着照的。

  车上已经跟蒸笼一样了,再这样开下去,身体差点的能直接中暑。

  江成到了德安县这边,让冯华下车询问了这边的人,找到了一个饭店。

  一个县城基本就二三个饭店,面对底层的职工,出差来这边的人员,还有一些领导。

  不同档次的饭店菜品种类也不一样,在小饭店没有几个菜你挑选。出差的人一般挑选中等的饭店,饭店档次不一样,价格其实差别不大,就是菜品多。

  你要是跑到大点的饭店只吃一碗面条,穿的要是还不咋样,也不会说不接待,直接告诉你面条卖光了。

  虽然是冯华问的饭店位置,人家看到旁边跟着辆大汽车,直接告诉了一家菜品多但价格也高一点的饭店。

  江成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把车停好,觉得什么地方好停就停什么地方,哪怕把一条路口堵住一半,也没人来管。

  在停车的地方,江成倒是看见一辆解放卡车,后车厢也是装了货的。车上喷了九江供销总社和地址的字样。

  江成带着冯华走进饭店,然后直接拿着省粮票去换了饭店的饭票。在饭店是先点主食的,你不点主食都不给你点菜。

  虽然不能说全部如此,但江成现在跑了一个多月的运输,下馆子基本都是如此。

  主食有馒头米饭面条饺子,江成是点了一斤米饭。

  “同志,点几个菜。”买了主食后,江成对饭店服务员客气的喊道。

  “唉,师傅,来了。”服务员是见顾客客气,她也客气。

  而且江成身上的工作服外表可能跟其很多单位工人的工作服差不多,但司机的工作服是印了昌城那边运输站公司的标志的。并且工作服口袋也多,细节上也是有差别的。

  服务员就算没有看见江成的汽车停哪里了,也会大概分辨一些人的身份。

  除了很大的饭店,一般情况下饭店都是没菜单的。等服务员过来后,江成询问了一些有什么食材。

  没有错,没有菜地不说,服务员也不会跟你介绍有什么菜。什么都得你询问,原因很简单,因为每天顾客太多,服务员不愿意来一个顾客就介绍饭店能炒哪些菜。

  你得先问有什么食材,比如服务员说有鸡蛋,肉,鱼。你想吃鱼了,再问能弄什么鱼,服务员才会介绍鱼的菜品。

  这也算是这个年代的一种精确定位了,你在能有的食材内想吃什么,人家再给你介绍一下。不喜欢吃鱼的,你不问,人家也省事了。

  在一阵询问后,江成要了一个辣椒炒鸡蛋,一个芹菜炒香干,一份现成的红烧肉,还有一个青菜。

  四个菜,没有要汤,口渴饭店里有免费的开水,热的凉的都有。

  青菜五分钱,辣椒炒鸡蛋两毛,芹菜炒香干也是两毛。红烧肉是五毛钱一份。米饭是要了一斤米饭,二毛钱。四个菜加米饭,一块一毛五。

  也就两个人吃,其实再来两个人,粮票够的话,二块钱就能在馆子里吃的很好了。

  感谢上架了还有偶尔打赏一下的兄弟。

  最近可能是有不少兄弟在养书了,养没有关系,就怕是下架放弃了。

  尽量努力写好,有时候要是平淡了,也希望谅解,毕竟在小说里,江成当上司机才一个多月,有些剧情不能安排的太快,也不可能一直是这样跑运输的。

第131章 在知青宿舍节奏带偏

  在七十年代,能在饭店当厨子的,都是手艺可以的。

  跟工厂的食堂比,饭店是面向大众,所以饭店的厨师一般级别和手艺都要强点。

  在工厂食堂厨房,夸张一个厨子手艺好,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这炒的菜跟馆子里比都不差了’。

  不排除有少数手艺好的厨子在一些工厂食堂担任岗位的,但只是少数,真有水平的,除非是性格怪异,基本都会有更好的安排。

  可以这样说,这年代就算很多调料没有,很多县城饭店厨师的手艺弄出的菜在后世随便开饭店。

  江成吃完饭付了钱先回车上休息了,准备躺车里看会书,出发的时候是带了两本书在车上的,就是应对这种无聊的时间。

  冯华还在饭店里继续吃,刚才一起吃的时候他太拘束了,不怎么敢夹菜。江成也没心情劝说,江成是开了半天车很饿了,直接大口吃菜大口扒饭。

  红烧肉是一口一块,吃的是相当痛快。就算饭店里的菜分量不错,也被江成一个人吃了一半多。剩余的喊冯华清盘,十六岁的小伙子,还属于长身体的年龄,让他清盘真能把装菜的碗舔干净。

  昌城,金河公社,知青宿舍。

  此时周灵莹身边放了不少粮食,这年代借东西不还的人很少,不少人欠人东西其实一直惦记在心里的。

  之前周灵莹借出去的是粮票,但是借出去的是全国粮票,现在大家也不搞什么全国粮票溢价什么的,直接是按照借一斤全国粮票还周灵莹一斤大米,也不用周灵莹给大米的钱。

  也有用粗粮抵的,如果是玉米棒子,三斤玉米棒子抵一斤细粮。至于红薯,周灵莹没要,太不顶饿了。要多了人家也不舍得,少了她不划算。

  就算是玉米棒子,其实还要加工才能做成棒子面的。周灵莹能要这个,主要是养了鸡,可以吃了玉米后,把棒子弄碎了喂鸡。

  “周灵莹,这藕粉真香,杭州三家村的藕粉我听过,很贵吧,听说要一块多一斤。”

  “没有那么贵,江成在杭州买的,九毛二。”

  现在在女知青宿舍这边,所有女知青都拿着一个搪瓷杯在喝藕粉。周灵莹带来的一包藕粉每人倒一点就没了,男知青那边都没分到。

  知青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知道三家村藕粉的也很正常,这一说价格,听到虽然没要一块钱一斤。但也九毛二,而且也只有那边产地附近城市才有的卖。

  十几个女知青,一人一杯算下来成本也五六分钱了。很多人都慢慢品味着,觉得好东西就是香。

  其实这东西属于清香型的,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喝很多都不会腻。但对于江成来说,喝了两次后,就觉得也就这样了。

  “周灵莹,江成真的到你老家,给你带了你父母做的菜?不会坏嘛。”这次问话的是张艳,在知青里面跟周灵莹关系算最好了。

  “嗯,江成本事大,说可以弄到冰块,跟卖冰棒的一样,存放带过来不会坏。就是要浪费点钱。”周灵莹回复道,这也是江成告诉她的。

  这年代其实有很多地方能弄到冰块,但普通人弄不到,只有一些单位有需求开证明才能买到。

  像冰厂,冷饮厂,还有肉联厂也有自己的冷库储存肉类。

  周灵莹这样一说,大家是真的羡慕。可惜她们在知青队这边能解决自身温饱都不容易,有些人想给家里带东西都没的带。让家里人给她们带东西,除非是家里条件好的,否则也不会找周灵莹帮忙,给家里添加负担。

  很多下乡后的知青,不管最初愿不愿意,但得到了锻炼是真的。

  其实周灵莹也是如此,江成说能去她家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能给家里带点什么,而不是要家人东西。到周灵莹也想不出拿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孝敬父母,都是依靠江成弄来的东西。

  周灵莹觉得自己也有些想当然了,她的家人有工作的多,条件稍微好点。但其他人大部分是条件一般的,就算是城里的女生,也比较懂事。

  周灵莹说运气好的话,她丈夫能给大家带东西。大部分人是想着有没有东西带给家人,这远离家乡,更多的是思念,物质是其次。

  “周灵莹,我打算养只鸡,养到秋天给我家里寄过去。”

  “王芳,你不是会用竹条编篮筐嘛,能不能教教我,我想给家人编一个蓝筐。”

  “我要给我妈绣一块手帕。”

  “我想~~。”

  ~~

  有些事情有一个人开了头,很多人都会跟风。周灵莹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节奏带偏了,搞的她也想把自己的养的母鸡让江成带给她家人。

  而那些住的很远,还有不是在一个方向的,只能在一边羡慕了。亲情是割舍不断的,只是很多知青都会把柔弱的一面藏在心底。

  时间不早了,周灵莹收到了粮食,也在大家面前炫耀了一些自己美好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这次到来,让很多人打算搞点副业给家里人寄东西了。

  而周灵莹还不好拒绝,像竹篮子竹筐子什么的,不要票就能买到,价格还便宜。觉得让她男人跑很远就送一个这样的东西,好像不太好。但这是一些心意的东西,周灵莹得好好跟江成‘交代交代’了。

  周灵莹从知青宿舍回到家里,正好要吃饭了。

首节上一节54/1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