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村里的老人帮忙劝说,还有孙守义父母过来把人分开带了回去,风波这才暂时停歇。
风波是暂时停歇了,但村民们都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今晚这个瓜也算是吃撑了,毕竟大家都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事情。
不过最让村民们议论纷纷的还是王多鱼的写作能力,以前大家都以为他不过是走了狗屎运,谁让他去年高考落榜了呢?
而已经考上大学的陈清婉,也没听说过她是作家,或者她有多厉害的写作能力啊,偏偏是大家都不怎么看好的王多鱼,随便仿照孙守义写的文章竟然都能够被发表,可见他的写作能力是真的很强啊。
村民们议论纷纷,隔天就有人登门找王多鱼,结果一大早却看到他家门紧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一早就出门去了,他准备去山里练习枪法,顺便锻炼身体。
中午刚过没多久,王多鱼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什么猎物都没有带回来,即便如此他也不沮丧,毕竟枪法不是一天就能够练成的。
临近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孙守义送来了一份信件和一个大包裹,“多鱼,对不起,给你带来麻烦了。”
说完他放下东西转身就走了,就连王多鱼在他背后喊话,他也没有听到一样,快步离开了,搞得王多鱼一头雾水。
因为他没有听说昨晚孙守义两口子的事情,甚至他今天都没有跟人说话,除了刚才见到孙守义之外,所以他都没有途径了解这件事。
“真是咄咄怪事!”嘀咕了一句,王多鱼低头查看起信件,看到来信地址之后,他顿时大喜,因为这是来自江城那边的信件。
是的,他跟刘晓俪通信呢,这是如今这个时代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联系方式了,而他找对方也不是谈情说爱,而是拜托对方帮忙购买订购学术杂志,那个包裹就是对方替他买来的物理和数学期刊。
七十年代的邮政服务主要提供函件、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等基本业务,但大部分设施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如果不是孙守义在双河县那边工作,王多鱼即便有包裹快递也是需要亲自去县城那边签收的。
另外,这个包裹从江城那边寄过来双河县,足足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相当的漫长,比信件要慢多了。
拆开包裹,王多鱼简单查看了一下里面的两本期刊,这是三个月前,也就是三月份发表的期刊了,他想要看到自己的论文是不可能的,还好他也不需要看这些。
“唔,等高考完之后,必须得亲自去一趟冰城了”
王多鱼自语着说道,他一直想着要去这个时代的大城市看看,但他现在只是普通农民的身份,想要去城市就必须得有通行证和介绍信才行。
因为这个时代,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一般的农民想要进城办事,必须由大队开具介绍信,用粮食换取全国粮票等,否则的话,即使到了城里的国营饭馆也吃不上饭。
他可不想跑去城里睡桥洞喝西北风,而且从他家到冰城可是四百多公里,没有通知信和介绍信他根本买不到票,只能走路去的话,那得走多少天啊?
就算身体能够支撑他走到冰城,他也不可能去干这样的蠢事儿,太折磨人了。
查看完期刊之后,他这才拿起刘晓俪寄过来的信件来翻看,信封上面是‘王多鱼(亲拆)’几个娟秀小字,字虽小却也大气秀雅。
这是她写给他的第三封信件,两人自从五月初认识之后,就开始写信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进行了三次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个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刘晓俪来信分享了她自己在江城那边的生活,讲了她同事的一些事儿,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看着还挺有意思的。
上次她来双河县是碰巧五一劳动节回冰城看望她那个重病的外婆,每次写信给王多鱼的时候,她也都会聊一聊这件事,因为王多鱼有关心过她外婆。
看完信件之后,王多鱼笑得挺开心的,从对方来信的字里行间就能够看出来,她应该是对他有些好感的,尽管不是很强烈,但在这个时代,能够经常通信,关系肯定就要比一般朋友要好得多。
更何况,他们两人也只不过是见过一次面,仅此而已,可信任程度却是很深一样。
拿出一张纸,王多鱼开始在纸上写道:刘晓俪同学,见字如面,春秋华实,虽万里路途.人生注定不能万事如意,就不祝你一帆风顺了,祝你乘风破浪,祝外婆身体健康万寿如疆.让我们的情谊沿着坚持就是胜利的伟大革命方向前进。
至此,革命的敬礼!
末尾还附上最后一句: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下午,于大红沟村家中。
长达三页纸的信件,絮絮叨叨了许多,文字虽轻,但情谊很深,王多鱼相信对方能够看懂。
就在他写完信件,准备认真翻看数学期刊的时候,外面跑进来好几人,他们人还没到,声音就已经传进屋里了。
“九哥,九哥,快快快,电话来了,是京城那边的电话”
第21章 ,周老太太
“什么京城来的电话?我在京城又没有认识的人,一边呆着去,那不是你们嫂子,我跟她都离婚了,以前也没见她回信给我,你们还想着她会给打电话?”
房间内,王多鱼看着两个妹妹,十分无语地说道,可她们却挺兴奋的,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比如陈清婉这个嫂子是幡然醒悟,知道了她们九哥现在是一个作家了想要吃回头草。
见她们越说越离谱,王多鱼懒得搭理她们俩,先一步出门去了。
“九舅舅,等等我!”薛雨晴她们几个小屁孩立马跟屁虫一样快步跟了上来,而王美丽王美荷两姐妹也赶忙带上门,快步跟了出去。
生产队这边,王多鱼到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不少人看到他来了,都露出善意的笑容跟他寒暄客套。
放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他是王大作家,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对他友善。
听大队长孔华宜说电话是京城那边一个杂志社打过来的电话,听声音是一个老太太,具体叫什么杂志社和名字,他没记住,说是大概一个小时后会再次打过来。
王多鱼客气地谢过对方帮忙传话,结果孔华宜比他更加客气,连声表示不用这样。
在生产队办公室这边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电话终于再次响起,王多鱼第一时间接起来了。
这时代的电话是真的很难打得通,因为需要进行很多轮的转接再转接,才有可能打通,否则的话,不太可能,特别是这种联系到生产队上的电话,那就更加困难。
就在王多鱼接起电话的时候,孔华宜他们一群人都凑近前,眼巴巴地盯着他看,特别是他那两个妹妹和侄子侄女等,一个个都十分安静地看着他。
“你好,我是王多鱼,对,我名字叫王多鱼,笔名叫于望,是的,周主编您好”
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确实很像一个老太太说话的感觉,不过温柔儒雅轻声细语,王多鱼听着对方的自我介绍却是有些惊讶,他没想到是《京城文艺》的主编周雁如亲自给自己打电话。
目的就是邀请他前往京城改稿子,其实五月底的时候,他就已经收到了《收获》寄过来的改稿要求,但是王多鱼不乐意改稿,直接就把稿子寄给了《京城文艺》。
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个时代,《人民文学》和《收获》可以说是第一档杂志社,《京城文艺》、《魔都文艺》等是第二档,排更后面的则是《黑龙江文艺》等一些地方杂志社。
档次不同,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不一样,类似《人民文学》这样的顶级杂志,他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否则的话,当初卢新华的那篇《伤痕》也不至于被毙掉了。
“周主编,我倒是很乐意去京城那边改稿,但是您不知道我现在只是一个农民的身份,没有通行证和介绍信我根本去不了,而且到那边之后没人帮忙安排住宿和吃饭,我到那边都得饿肚子呢.”
王多鱼说的都是事实,他现在确实有钱,从五月初寄出去的稿件到现在,他陆陆续续也已经收到了好几份稿费汇款单,其中一份最高的稿费足足有四百八十元。
但有钱还不行,没有票才是关键啊,难不成让他去黑市购买粮票等各种票么?
在双河县这边还好说,这里是自个儿家乡,王多鱼很熟悉这边,也敢去找黑市那些人兑换粮票等各类票,但在京城,他可不太敢乱来。
他这么说,作为生产队大队长的孔华宜立马就在旁边小声表示道,“我可以帮你写介绍信,帮你申请通行证.”
然而王多鱼赶紧用手捂住话筒,生怕对方的声音传到了电话那头,被周老太太听了去。
好家伙,孔华宜这人虽然很热情,很乐意帮忙,但王多鱼怎么可能乐意让对方帮忙呢?这不是瞎捣乱嘛,他之所以给周老太太提要求,可不是因为他没钱,也不是他无法主动申请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人家周老太太主动提要求了,作为礼仪之邦,王多鱼肯定要礼尚往来地再提一个要求啊。
并且王多鱼相信对方之所以愿意打这个电话,肯定会知道他的个人信息,并且肯定乐意去解决这些问题,毕竟他的邮寄地址上面就已经写得很清楚是双河县青山乡大红沟村。
为了防止孔华宜再次捣乱,王多鱼一手捂住话筒,另一只手让对方离远一点,虽然对方是好心,但这种好心好意并不是他需要的,总之现在他可不能让对方坏了自己的大事儿。
“我给你写介绍信,通行证我也可以给你安排一并寄过去,到了京城之后,我可以给你安排住宿和吃饭的事情,而且如果你来的话,一天给你一块钱的奖励,怎么样?”
周雁如没有迟疑,立马作出了安排,并且再次称赞道:“你写的文章非常好,感情朴素,但就是关于结局这里,太过于光明了.所以我非常希望你能够来京城改稿”
其实光明是好事儿,但是开篇王多鱼又写得太过黑暗,结尾太过合家欢的话,讽刺意味更足。
不能小瞧这个时代的人,王多鱼写的隐喻确实足够隐蔽,但文化人都能够察觉到,因为这时代的人看信是非常认真的,好的文章甚至是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
而周雁如是《京城文艺》的主编,她这个人是从一九四七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很多短篇小说,比如《和睦》、《我的儿子》、《在青龙桥车站》等等,资历和实力都不一般。
王多鱼一听,当即就同意了下来,周雁如闻言也是挺高兴的,当即便表示道:
“那好我马上给你写介绍信,明天上午应该可以把信寄出去了,过两天你应该就可以收到了,祝你一路平安.”
“好的,谢谢周主编。”
电话挂断,王多鱼顿时高兴地蹦了起来,下午的时候他还想着高考之后去一趟冰城呢,没想到现在他就有机会前往京城改稿了。
此时孔华宜却是埋怨道:“多鱼啊,你怎么能跟人杂志社提要求呢?介绍信和通行证这些我都可以帮你办呀,你这不是平白让人看低你嘛.”
第22章 ,巅峰强者的可怕
“孔大队长,你不懂,人家周主编十分乐意帮我办妥这些事情,何况改稿本来就是对方提出来的要求,对方帮忙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应该,而且周主编还说了,她会给我每天一块钱的工资.”
王多鱼直接反驳道,孔华宜闻言,顿时瞠目结舌。
边儿上的王美丽等人直接就尖叫了起来,薛雨晴这几个小屁孩也围着王多鱼欢呼雀跃,比王多鱼本人还要兴奋。
“所以谢谢孔队长你这么为我考虑,但我真的不需要,人家《京城文艺》那边会帮我解决这件事的”
谢过孔华宜之后,王多鱼便开开心心地带着薛雨晴、王美丽她们回村去了。
她们一个个都十分向往京城,说是要去京城爬长城逛故宫等等,还有就是去年刚开放的伟人纪念堂,因为这时代的人去京城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这些了。
“你们要努力读书,将来肯定有机会去京城亲自体验你们刚才说的这些项目,不过我这一次去啊,估计没多少机会咯,因为我还要复习备考下个月的高考呢”
听到她九哥这么说,王美荷顿时担忧地问道,“对哦,九哥那你去京城改稿,肯定会影响你参加高考吧?万一你又考不上可怎么办呀?”
“笨蛋十一姐,九哥怎么可能考不上啊?就算真的考不上,他现在也可以靠稿费养活自己啊,你瞎担心什么呢?”
老幺王美丽的反驳让王多鱼十分无奈,这两姐妹的安慰不要也罢,而且她们俩自顾自地吵了起来,就好像她们才是当事人一样。
高高兴兴地回到大红沟村的时候,已经是傍晚的时间了,因为有王美丽他们,所以王多鱼即将前往京城的事情根本瞒不住,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村民们不明觉厉,明明是修改文章,但却被京城的单位专门邀请,不仅仅提供食宿,并且还提供每天一块钱的工资,虽然不多,但那可是京城啊。
有人就酸得不行,比如刘桂花她们这些人,最是看不得王多鱼过得那么好,所以逮着他文章写得不行还需要修改这一点,拼命贬低,但是其他村民可不乐意听这些。
谁不知道现在王多鱼要发达了,这个时候不讨好王多鱼也就算了,居然还要去诽谤他?这不是脑子有泡嘛!
孙守义回到家中,他媳妇卢晓玲冷哼一声,两口子正在冷战呢,这事儿还没翻篇。
卢晓玲不愿意道歉,孙守义也认为自己没有做错,所以两口子互相顶牛,都不想先低头,也不愿意搭理对方。
“有些人啊就是一头犟牛,没那个富贵命还想当什么作家,别人修改文章是主编亲自打电话邀请,又是介绍信又是安排食宿,还给工资,但同样是改文,有些人就很贱了,不仅没工资还得提着贵重礼物登门”
听到这声嘲讽,孙守义面色顿时垮了下来,他知道他媳妇在讽刺他,可他能有什么办法?
因为他媳妇说的就是事实,要怪就只能怪他能力不行,只能当一个邮差,当然,如果王多鱼不是跟他同一个村子,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吧。
时间过去两天,王多鱼收到了京城寄过来的信件,拿到信件之后,他就马上去买票了,隔天就提着行李轻装上阵,直奔京城而去。
家里的一切当然不需要过多担忧,老王家那么多亲戚都在呢。
就在王多鱼前往京城的时候,青山乡华西村,杜建平也已经收到了消息,他本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备战高考,但同村的李东武是消息灵通之辈啊,所以他很快知道了。
“踏马的王多鱼怎么就那么好命?《京城文艺》的主编都是眼瞎了吧,居然邀请他去京城改稿?而且还提供食宿和工资?”
李东武破大防了,在杜建平面前碎碎念:“他去了京城也好,那他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复习了,今年的高考,他肯定考不上,到时候就算他是作家,那又如何?指不定以后没灵感了,写不出来了,肯定会落魄”
后者面无表情地看着他,漠然道:
“人家多鱼怎么样跟跟你有关系么?先不管多鱼会不会没有灵感,你还是先祈祷自己能够通过今年的高考再说吧,一天天就知道东家长西家短,你要是再这么三心两意下去,你还是自求多福吧。”
“所以,如果你没什么事情的话,还是不要再来打扰我,我还想参加今年的高考呢”
被杜建平这么一怼,李东武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但没敢再说什么。
走出杜建平家之后,李东武迎面就看到了梁康民,后者是乐天派,跟李东武算是臭味相投,所以两人一碰面就很多话聊。
对于王多鱼被《京城文艺》主编邀请前往京城改稿一事,梁康民也非常羡慕嫉妒,所以他跟李东武一起贬损王多鱼。
就在这么聊着的时候,一身绿色着装的邮差孙守义出现在李东武两人面前,“两位小同志你们好,请问你们谁叫杜建平?”
“你好你好,你找老杜是吧,他在屋里面”
李东武两人顿时热情而好奇地应答道,三言两语就询问清楚,原来是有杜建平的信件。
闻声走出房门的杜建平,很快从孙守义手中接过信件,后者此时却多嘴问了一句:“小同志,你应该是给《人民文学》杂志社投稿了吧?看你的信件厚度,是被拒稿了吧?”
啊?
此话一出,李东武和梁康民两人顿时大吃一惊,旋即又松了一口气,还好杜建平是被拒稿了,否则的话,后者就要跟王多鱼一样,很讨人厌了。
“你怎么知道?你偷看我的信了?”满心期待的杜建平脸色大变,厉声喝问道,孙守义闻言,连连罢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