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一个作家来说,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如果太过于平淡,未免无趣。正是有了种种荒谬的人或事的点缀,才让这部作品妙趣横生。……】
【最后,还是要说回「大观」。从先秦到现代,“大观”二字屡见于书,解释各不相同,但是我最喜欢的是贾谊《鸟赋》中所述:“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这本杂志,就是为了表达一种“物无不可”的文学观不再区分“传统文学”“严肃文学”“类型文学”“通俗文学”……只要主编和编辑们觉得“可以”,便能选入其中,如斯方可谓之「大观」。】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杂志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字,享受那短暂的、忘我的精神旅程。】
张潮虽然没有为《青春派大观》奉献新的小说或者散文,但是这篇“创刊词”却足足有3000多字,不是新作也算新作了。
而且只有《青春派》的编辑们知道,张潮最早准备的创刊词并非《文学的秘密》,而是另外一篇内容。但是就在创刊号付印前1个小时,张潮紧急叫停了印刷,并用2个小时完成了新的创刊词。
马伯慵还笑道:“我以为你真的也能做到‘八风不动’呢。”
张潮也笑道:“你这是在骂人呢,还是夸人呢?我可不是金庸,莲岳、方老师也不是王硕。”
他们俩说的是一段文学界的“公案”1999年,一向嘴上不饶人的王硕写了一个“我看”系列,其中就有一篇《我看金庸》。《我看金庸》里,把“金庸”和“四大天王”“琼瑶”“成龙”并称为“四大俗”,直指金庸的小说行文嗦、歌颂强盗。
金庸的回应也是一篇文章,开篇即说“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不过金庸说是要“八风不动”,实际绵里藏针,光是各种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等对自己的各种赞美之词,就罗列了“燕师大王一川”“燕大严家炎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等多家。
看似“八风不动”,实则“八风乱动”,倒成了一时笑谈。
张潮《文学的秘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全面没有指名道姓地反击莲岳、方老师等人,但是“外人能仅凭揣测,就为作家勾勒出他人生经验的全部轮廓乃至为之填充细节吗?”这句话,每个关注这件事的人都知道说的是谁。
何况还有一句“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更是戳中了方老师的肺管。他一向是以理性、客观自诩,被张潮刺为“贱彼贵我”的“小智”、“自私”,怎么忍受得了。
而张潮在博客上的更新,更是刺激了所有站在他对立面的人
“《青春派大观》首日销量突破50万册,感谢每一个支持者,也感谢每一个反对者。”
“《青春派大观》销量突破60万册,再次感谢大家,经过所有的赞美与诋毁,它只想一路向前。”
“《青春派大观》销量突破70万册,张潮携父亲张卫国老师,致敬每一个读者!”
最后这一条是在7月5日发的,让隐忍了多日的方老师暴跳如雷,几乎完全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理智”。不过在妻子的劝导下,他还是平静下来,在电脑前码下了一篇檄文
《谎言重复70万遍,也无法成为真理》
这篇文章指出:
【张潮面对质疑,仍然选择用“文过饰非”的方式逃避正面回应。他认为“外人”难以描绘作家的人生经验轮廓和细节,但那是前信息时代的事了。张潮的崛起,恰恰是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凡经过,必留痕。他的创作之路也始于互联网,并且几乎在成名之后的每一个阶段,都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些痕迹,足以成为勾勒他人生轮廓乃至填充他人生细节的证据!】
【张潮一贯的伎俩就是用自己的销量,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几个月前对文学批评界的质疑,他用了这个逻辑;几个月后面对大家对真相的追求,他仍然在用这个逻辑。这体现了他傲慢的内心,和匮乏的理性。】
【从张潮的文章可以看出来,他仍然沉浸在“文学天才”的“偶像梦”当中不愿意醒来。火力发电厂的工程师刘慈欣能写出《三体》,并不能证明高中生张潮能写出《少年如你》、大学生张潮能写出《蜗居》。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显然张潮并没有掌握。】
【如果张潮想要证明自己,那就要拿出自己创作的证据来,并且,这份证据,要能经得起检验。】
【当然,张潮可以找一批他的那些作家老师或者燕大、燕师大的教授给自己背书做证明,但是这恰恰说明了这些人与张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网络。他们为张潮摇旗呐喊,张潮给他们卖力宣传。】
【以前有“文人相轻”,现在是“文人相亲”。只要有利益,张潮和他的老师们,是会毫不犹豫、放下脸面,“相亲相护”的。】
【戈培尔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而张潮在博客上晒杂志的销量,无非就是想让他的谎言重复上70万遍也变成真理。但历史告诉我们,谎言就是谎言,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不会成为真理。】
【戈培尔已经随着纳粹的灭亡而灭亡。那张潮呢?】
方老师写完文章之后,心里犹豫、纠结了一阵,还是发了出去。
打假张潮“有代笔”,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仓促出手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燕京春天”的诱惑,以及司马北的刺激。
但是他还是比较笃定张潮是拿不出什么创作的证据来的。毕竟都是在电脑上写,一份word文档能证明什么呢?
只要咬死这点,那张潮就是泥巴掉进裤子,洗也洗不干净!
扳倒了张潮,就能连带让于华等人也陷入信誉危机。自己虽然不是第一个出手的,但把张潮和为他说话的老师们捆绑进所谓的“利益链条”,则是他的手笔。
一旦成功,自己的影响力和声誉,将会更上一个台阶。到时候“打假基金”的启动,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捐款。
不得不说,方老师的文章还是比较唬人的。传统文人一向怕沾这些因果是非,孔磬冬这样的混不吝,看完文章以后也哭笑不得,对张潮道:“给你说话就是收了你的好处,这姓方的堵人嘴是真有一套。”
张潮笑道:“要不该他当‘打假斗士’呢,没有这股子劲头和这套本事,他哪里打得了那么多‘假’。某些方面,我是挺佩服他的。”
孔磬冬道:“你不恨他?”
张潮道:“恨?我为什么要恨他。新杂志70万册的销量,他至少帮忙卖了好几万呢。再说了,至少到今天,方老师打假也确实为社会做了不少贡献。
除了打假,他还是最早组织网友把汉语古籍、名著电子化的先驱,而且校对得很不错……”
孔磬冬颇为意外地看着张潮。
张潮道:“人总是有多面性的。方老师的固执和韧性,既是他取得许多成功的要素,也是他走向极端偏执的原因……”叹了一口气后,张潮继续道:“和方老师这么硬碰硬,是我之前没有料到的。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那这次只能让方老师尝一下自己偏执种下的苦果了……”
孔磬冬道:“你准备要做什么?”
张潮道:“既然方老师这么想‘检验’我,我怎么能让他失望?只怕到时候,我这条鱼没死,他的网却破了。”
(两章合一)
第216章 我萧某人何惧!
“张潮要和我上电视节目对质?”方老师的嗓音依旧低沉暗哑,空气都被磨得粗粝了一些。
“他这是自取灭亡!”司马北很兴奋。和方老师在电视节目上打“气功大师”的假,算是司马北前半生的高光时刻,虽然通常情况下是方老师当主力,他敲边鼓。
方老师却不这么看。张潮在记者面前那种笃定而自信的态度,让他有些不确定。
“气功大师”们当年肯上节目和自己battle主要源于无知和赌博心理,更关键的是“气功大师”吹嘘的东西都没谱什么隔空治疗癌症、意念取物,最夸张的是宣称自己千里之外发功把兴安岭大火给灭了的。
面对这种骗子,方老师打起假来是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想怎么捶就怎么捶。就在3个月前,他还和司马北一起捶死了一个号称把儿子和侄女都训练得能蒙眼识物的骗子。
如果不是有个扫兴的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临时起意用外套蒙住小孩的脑袋戳破了骗局,那兴许自己当时就能再上一次电视。
张潮不同,“代笔门”目前只能存在于推论当中,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对于接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他来说,总有种石头不能落地的心虚感。
但是能上电视,对于急需更广泛知名度的方老师来说,又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方老师谨慎地和司马北讨论道:“你说张潮要上节目,会是哪家电视台?哪个节目?”
司马北道:“就他那个性格和以往的报道规格,那只能是CCTV啊,别的台他看得上?节目嘛,就说不定了。大概率还是10套,他和10套关系好。”
一听CCTV,方老师眼睛一亮。但还是有些犹豫道:“那是张潮的‘主场’,我们去恐怕不是很有利。电视节目毕竟是有导演、主持人控场的,怎么能确定对方不是站在张潮那一边?”
司马北一拍胸脯,保证道:“我在台里也不是不认识人而且还是领导。您放心,到时候我们要上一起上。”
方老师不置可否地道:“他既然提了,我们不能不接招。但是上节目之前,各种准备都要做好……不要被他突然袭击了。”
司马北轻蔑地道:“张潮什么招?最多就是把他那些大名鼎鼎的老师们搬到台上来。他们来了更好,一次性打倒。”
方老师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如果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简直再理想不过。
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司马北就起身告辞了,临走前他用目光逡巡了一遍方老师朴素到堪称简陋的房子,意味深长地笑道:“方老师,不要老是这么艰苦奋斗嘛。这次胜利以后,换个住处,改善改善生活嘛。”
一句话说得方老师老脸微红。司马北作为老朋友,虽然在打假和推广高科技农产品方面,仿佛是他鞍前马后的小弟;但是在“经济建设”上,又把他甩得车尾灯都看不到。
方老师现在还在住90年代老公房,家具和电器也陈旧不堪。而此时司马北已经住上大房子了,装修虽然算不上豪华,但是光是客厅那套大沙发、摆满收藏品的独立书房,就够让人羡慕的了。
不过只要做了张潮“这一单”,自己也能摆脱经济上的窘境了。
想到这里,方老师又打开电脑,开始敲击另一篇文章《另一场闹剧:写在与张潮对质之前》。
【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张潮一贯的伎俩就诉诸舆论。把客观事实上的真与假、对与错,偷换成舆论声量的大与小、胜与败。只要对手的“嗓门”不如他,就先输了三分。……】
【之前他所谓的“毕业答辩直播”,已经是一场荒谬至极的闹剧了几个自以为是的中文系教授,装模作样地与张潮一问一答、有来有回。很多人不知道,文科类的毕业论文,在答辩之前,老师一般都会给出问题的大致框架,让学生在现场不至于太狼狈。】
【而答辩直播,更是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请问燕大会允许张潮这个“模范”和“榜样”在镜头前丢人现吗?所以观众看到的一切,很可能在答辩开始前,就已经预演好了。当然,为了节目效果,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燕大堂堂一所百年学府,沦为一个文学骗子的作秀工具,可见国内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的源头在哪里了。】
【利益输送和名校背书,让一批所谓的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围绕着张潮,迅速形成了一个“文化强盗团伙”。至于这个团伙的头头,是否真就是张潮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年轻,我看未必。】
【强盗团伙以为把我拉到镜头前,或者置于舆论焦点下,我也会像他们以往的那些对手一样,手足无措、口不择言。但他这次错了,错的很离谱。我上电视,不是要和他们打一场嘴仗,而是站在客观事实与常识、逻辑的角度上,揭穿他的谎言。……】
【张潮如果觉得他一个人证明不了清白,那不妨多请一些人,我借用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萧峰在聚贤庄遭遇围攻时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我萧某人何惧!”】
【我希望这场电视辩论结束以后,中国的文学圈能少一个招摇撞骗、欺行霸市的强盗团伙虽然它早已经是遍地匪贼、无可救药了。】
【我也希望这场电视辩论结束以后,我可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重新调整回学术打假和科学普及上。】
【毕竟,张潮这伙强盗,只是骗点无知少男少女的感情和钱,而学术造假,腐蚀的才是整个社会的根基。】
文章发出以后,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这场“代笔门”的始作俑者是莲岳,位于火力中心地带的是张潮,但是方老师凭借自己一系列精彩、犀利的文章,把聚光灯一次次地拉回到自己的身上。
“文化强盗团伙”这个词一出来,杀伤力太强,立马登上了各类媒体的头条。众记者感叹方老师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比过往任何攻击张潮的人都要决绝和狠厉,“团伙”一下把张潮和所有与他有关系的长辈、老师,甚至交好的媒体都装进去了。
在张潮证明自己的清白前,为张潮发声,等于自承是“团伙”成员。而张潮又怎么证明自己的清白呢?熟悉他的老师和编辑都知道,他连手稿都没有。
这下连于华都焦虑起来了,偏偏张潮最近又神神秘秘的,打了电话只说放心,但又不肯说自己都准备了什么。忍不住的于华专程跑了一趟王的家,想问问他有什么意见。
王一见于华就笑道:“欢迎欢迎,‘文化强盗团伙’的大军师。”这两天,已经有不少博客按照“团伙”结构,给于华等人安上“军师”“五虎上将”“先锋”之类的职务了,还似模似样。
于华道:“您老就别打趣我了,您也不也是‘大长老’吗?您不着急?”
王并没有直接回答于华的问题,而是问道:“你这么着急,有没有想过张潮最好的应对之策是什么?”
于华沉吟片刻,才道:“方老师这个人我没怎么接触过,了解不多。这段时间我专门看了一些他的文章,觉得这个人的逻辑性和攻击性一样强。他的对手哪怕只有一丁点破绽,他也会撕扯成一个血淋淋的大伤口。要是他用质疑张潮的那套逻辑来质疑我,那恐怕我都很难自证清白了。
我一个大学都考不上,只能凭我爸关系进卫生院拔牙的半吊子牙医,怎么就突然变成了一个作家?说起来全是破绽。只是我没像张潮一样,摊上一个中文系毕业的爹,不好编排而已。”
王催促道:“都知道他厉害你赶紧说说该怎么办?”
于华道:“我想来想去,也只能是把我、孔磬冬、默言、贾平娃……最好还有您,都叫上。我们一起去节目现场,各自讲讲和张潮的接触、对张潮的了解。这样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张潮的清白,但是至少能让不那么偏激的观众不至于进入到方老师的语言陷阱里去。”
王摇摇头道:“这不就更坐实了我们是‘团伙’了?”
于华一摊手,无奈地道:“现在是能争取多少争取多少。毕竟他们构陷作家的逻辑确实不好对付。你说找不‘代笔者’,他就说‘代笔者’是亲爹,父子相隐;你说我们都见证了张潮的创作过程,他就说你们是‘团伙’作案,证据无效。
他们不就是咬准了张潮拿不出能证明自主创作的证据,所以提前把所有侧面证据的路都堵死了。这本来就已经是一滩浑水了,那干脆把水搅得更浑。妈的,我就不信世界上糊涂蛋那么多!”
王叹了口气道:“你这个当老师的,某些方面的警觉性连张潮都不如。你看看这些报纸。”说罢递给了于华一叠报纸,全是英文报纸,都翻开到了特定页面,不过都贴心地附上翻译好的打印稿。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中国正经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文化偶像危机》。文章指出:
【张潮被塑造为年轻人的文化偶像,是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他从崛起开始,就有官方力量为其保驾护航,似乎想通过张潮告诉人们在中国,年轻人不必崇拜JK罗琳或者其他哪个外国的文化偶像。……】
【但是,这个“人造”的文化偶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围绕他产生的神话传说正一个个被戳破。……】
【实际上,中国官方从80年代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塑造各种文化偶像,用以实现某些政治意图或者是抵御欧美文化的交流、或者进行歌颂、或者是用小小的批评来转移人们对真相的注意力……】
【张潮,是这种文化偶像塑造传统的集大成之作。所以,那些曾经被塑造过的,或者仍在被塑造中的作家们,围绕张潮形成了一个颇为严密的文化联盟。……】
【这种文化联盟,阻碍了中国青年人对更开放、更自由的文学作品的追求。……】
【张潮的成功,是打给中国年轻一代的一阵麻醉剂,让他们误以为张潮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
于华紧皱眉头,又翻开下一份,是英国的老牌小报《每日镜报》,文章标题是《如何凭空制造一个文学明星》,这篇文章写得就比较戏谑:
【近日,以《消失的爱人》闻名西方的东方作家张潮,正在被他所在国度的假象揭露者们送上个人声誉的断头台。……】
【据悉,张潮的成功完全源自他的父亲,一个资深却不得志的文学院毕业生。……】
【谁能抗拒一个千万富翁成为自己的学生呢?为此,出卖一点良心和职业操守,是可以理解的。……】
后面几份外国报纸,不仅有美国、英国的,还有澳大利亚和日本的。
于华把报纸一摔,怒道:“纯属胡说八道!”随即倒吸一口凉气,道:“他们这是想干嘛?”
王冷笑道:“所以我说你啊,这方面就没有张潮敏感。这件事刚出没多久,他就找我商量了,他直接就说对方一定会想办法‘决战境外’。
张潮倒了,意味着之前我们围绕他产生的对外文化影响,也一并归零了。还有你们这些张潮的老师,你们在外国文化界的名誉,也一并臭掉了。
按照这些年的国际交流经验,你们在国外臭掉了,这臭气很快就会飘到国内来。到时候,就不知道是那些牛鬼蛇神接班你们的位置了。”
于华讶道:“有这么严重吗?”
王道:“人家玩这些套路几十年了,花样层出不穷。你们到国外去也别光忙着讲课、签售,也多了解了解这些门门道道嘛。张潮去了美国几个月就门清了。你这还稀里糊涂的,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