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兰帕姆听到张潮这么说,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庆幸自己能“安全着陆”。至于后排读者的那些嘲笑,他就当没听到。
张潮则面不改色,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是理所应当,全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老太太艾丽丝梅休虽然见证过无数作家的风采,但真的没见过张潮这种“怪物”。
作家嘛,性格往往两极化要么特别“原生态”,“社恐”如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往往对媒体退避三舍,不管夸还是骂都不太回应;
“粗暴”如亨利米勒(《巴黎暖冬》)、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则不时批评媒体的浅薄、无知,几乎三天两头都要diss一下记者们。
要么特别“社会化”,例如做过记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永远不会在媒体面前说错话,至始至终都是一副大师做派。
张潮与他们所有人不同,他似乎视“媒体”为纯粹的玩物或者工具,能从容地在“紧张的对抗”与“和谐的对话”当中反复横跳。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挑衅,张潮似乎都能让提问者显得格外愚蠢和窘迫,甚至如刘易斯兰帕姆一样被迫把自己的问题给坐……吃回去。
艾丽丝梅休悄悄问身边的许蕊雅道:“张,他一直如此吗?”
许蕊雅一笑,点头道:“我想他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呢?你看,这不是还给了兰帕姆先生一个体面的收场吗?”
老太太闻言一阵恍惚。大卫米勒之前就已经见识过一些张潮的媒体“攻防战”,等于打过预防针了,不过此刻看到张潮的实际操作,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美国,像刘易斯兰帕姆这样能为大型杂志写专栏的记者、自由撰稿人,是何等的骄傲。
用各种刺激性问题挖坑让名人跳,甚至直接进行挑衅式提问,然后在专栏中居高临下地进行点评,往往是他们赢得读者的手段。
尤其像这种没有现场直播的新书发布会,虽然有一堆记者,但是各家的角度各不相同,实际相当于一个充满分歧的信息黑箱,对作者发言的转述、评价,完全取决于评述者的立场和操守了。
能让他们捏着鼻子,把已经问出口的问题改个口径,不啻太阳从西边出来。
只有刘易斯兰帕姆有苦难言。从张潮反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哈珀杂志》的宗旨)开始,就在暗地里把他往《哈珀杂志》与普通读者的对立面推。
张潮的那一番“鼓动”说服力很强吗?确实经不起仔细推敲,但是结合他的亚裔身份,和最近的「Me Too!」运动,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仿佛真成了一个来自东方的、公道的、为弱势族群发声的布道者。
何况大家需要的其实不是张潮这个人说的话有多么“正确”,而是要一个可以引发“抗议”的抓手。
就好像张潮在上一世见识过的“佛洛伊德事件”那位高喊“I can't breathe”的哥们,即使事后被证明是个一身案底、充满威胁的人物,但也不影响当时人们把他当做“抓手”。
更让刘易斯兰帕姆感到绝望的是,自己原本故意在张潮的“必经之路”上挖了两个坑,以为张潮无论如何都要踩一个,结果张潮的反应是什么?
他直接原地停下脚步,拿出铲子,把这两个坑直接挖得又大又深,足以把自己这个始作俑者,还有好多今天提问的记者都埋进去。
张潮是个异国作家,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
刘易斯兰帕姆和其他记者们呢?则要面对无数读者的怒火和铺天盖地的舆论争议,说不定连饭碗都要丢掉。
这就是他要选择“解释一下”的原因他必须先把自己挖的坑填上,取悦张潮,然后张潮才有可能也去填坑,放自己一马。
如果时间往后推10多年,倒是有句话可以总结张潮的思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拒绝道德绑架、有事直接发疯。”
最熟悉和善于操弄种族议题的美国记者,结果被张潮用这招偷了家,心理的憋屈就别提了!
这时候大卫米勒连忙出来打圆场,拿起话筒道:“我想大家已经没有别的问题了吧?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将「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的奖章,颁发给张潮!”
这时候张潮却道:“慢着,接受这个奖章以前,我还有事情要宣布……”
第312章 什么叫文化输出?这就是了!
目光和镜头再次聚焦在张潮的身上,艾丽丝梅休和大卫米勒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张潮嘴里又蹦出什么虎狼之词。
张潮环视了一遍全场,才继续道:“在这一次的美国之旅当中,我感受到了中美两国的普通读者既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但又渴望彼此交流。
「全美书评人协会奖」有700多名评委,我能获奖,说明得到了其中相当一部分评委的认可,这是我的荣幸。
但即使是这样,它仍然不免受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我认为,这与有资格投下一票的评委人数有关。
那么不如这样一个叫做「人民选择网」的网站将在今天发布会以后上线,每个读者都可以在上面注册账号,然后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分享自己的书单。”
场面一时间有点冷,现在搞网站正时髦,张潮虽然是个作家,但这么弄不算太稀奇,已经有不少传媒巨头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了。
一个记者忍不住提问道:“这似乎和好莱坞的「人民选择奖」相当类似?”「人民选择奖」是好莱坞历史最悠久的年度颁奖盛会之一,各奖项完全由电影、电视和音乐爱好者投票产生。
张潮笑道:“可能有些相似,但是这个网站诞生的不是「人民选择奖」,而是「人民推荐奖」。”
记者们纳闷:“这有什么不同吗?”
张潮解释道:“这里的「人民推荐」,不是读者票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而是从每年自己国家出版的新书当中,选出一本最想让太平洋对岸的读者看到的,推荐给对方。”
“有点意思了!”记者们兴奋起来,开始交头接耳,彼此交流对这个消息的看法。
很快大家就发现,张潮似乎找到了一个极其巧妙的切入角度
以往的奖项都是选“I like to read”,张潮则想让读者们选出“I want you to read”。后者不仅能包含前者,而且能促使读者去思考对方为什么需要读这本书?
而且这里面包含了诸多的可能性这种推荐可以是“友善的”,也可以是“挑衅的”,还可以是“搞怪的”……
这时候另一个记者提问道:“我注意到,你说的是‘中美两国’,不包括其他国家吗?据我所知,像欧洲、日本,也有着巨大的图书市场。”
张潮点点头道:“是的,只有‘中美两国’,其他地区的IP地址无法注册这个网站。”
记者接着问道:“我能问下为什么吗?”
张潮从容地答道:“中美两国隔洋相望,而太平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既然要建桥,那就建一座世界最长的。其他的小桥、小路,我没有考虑在内。”
记者和读者们一时都有点震撼,但随即敏锐的人就捕捉到了张潮这句“大话”背后的商机张潮这是在人为地制造“稀缺性”啊!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图书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图书市场最成熟、最发达的国家,两国的高质量阅读人群总数肯定是要占全世界的大头。
只让中国和美国的读者注册这个网站,不但不会限制它的发展,反而会让其他地区的高质量读者想办法钻进来注册。
两年前谷歌公司推出了市面上第一款免费的大容量邮箱,实行的是更加严苛的推荐注册制,只有得到已经注册谷歌邮箱的用户的邀请,才能加入这个“大家庭”。
结果呢?稀缺性造成了谷歌邮箱邀请码的“一码难求”和近乎疯狂的病毒式传播,不到一年时间就把雅虎等老牌电子邮箱打得七零八落。
重生前的张潮当年都加入过到处“求码”的大军,那时候能有一个谷歌邮箱,给人发邮件都倍儿有面子。
即将上线的这个「人民选择」读书分享网站,很有可能复制这个奇迹。
台下的艾丽丝梅休老太太急了,转头对大卫米勒道:“你不知道这件事吗?”语气中已经带着质问了。
大卫米勒慌了,连忙道:“我……我发誓我不知道。他只对我说要在颁奖环节搞点‘惊喜’,但是没说是什么。我以为……我以为……”
艾丽丝梅休叹气道:“你以为张潮的‘惊喜’就是宣布随机抽取一个幸运读者给点奖励之类的吧?”
大卫米勒一个壮年男子,此刻却羞赧得几乎红了脸。
艾丽丝梅休道:“以后这种事情一定要问清楚,并且一定要向我汇报!该死的,我们可能错过了一个机会!”老太太修养极高,但此刻也忍不住爆出了一句粗口。
身为资深的图书编辑和执掌全局的编辑主任,她嗅到了张潮这个创意背后巨大的商业机会。
和原创图书不同,过往图书翻译,特别是新书翻译的出版权是牢牢掌握在各国的大出版社手里的。小出版社很少碰新书翻译,因为市场前景不明朗,不如找市场口碑好、读者群稳定的老书进行重新翻译和再版。
一般来说,外国作家在语言不同的异国即使能“一书爆火”,但能真正形成稳定读者群的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像村上春树这样能在中国这样持续走红近20年,每本新书的中文译作都能登上畅销榜的万中无一。
这样的体制下,大出版社的相关编辑在“新书翻译”方面的权力会大大膨胀,也就是他们能决定读者看到什么样的译著。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绝大部分的读者对非本国的文学作品的接纳,都来自于这些编辑的灌输信息差,就意味着商业价值。
张潮即将上线的这个网站,则可能完全打破这种信息差。
两国的读者一定会好奇,对面到底希望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书籍?这种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市场”就诞生了。
能诞生市场,那肯定也会诞生“搬运工”。
在影视剧网络盗版、传播过程中“历练”出来的“野生字幕组”们,已经证明了大家对于打破信息樊篱的热情是不可阻挡的。
这样的机制下,张潮等于为“图书翻译”凭空造饼,以后大小出版社都可以根据这个网站的反馈结果,去分这块新饼了。
艾丽丝梅休忍不住浮想联翩,要是能提早知道张潮的这个想法,让自己的出版社参与其中,那……
张潮当然不知道台下那些小心思,或者说即便艾丽丝梅休提前知道了,他也不会允许任何大出版社介入这个网站的建设或者运营。
别看这些大出版社财大气粗,人五人六的,张潮相信读者只要在网站看到了他们参与的痕迹,肯定扭头就走。
一个潜台词是“反权威”的网站,怎么可能让“权威”来坐庄呢?
这时候一个记者的提问吸引住了众人的注意力,她问道:“这个网站应该也允许那些专业的书评人和作家注册吧?”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允许。我们不会审核注册者的身份,除了国籍以外,它没有任何注册限制。”
一个长相颇为甜美的年轻女记者像逮住了什么关键点,立刻兴奋地追问道:“那这个网站同样存在被他们垄断表达渠道的可能!他们都是专业的,具有强大的观点输出能力,普通读者很难与他们抗衡。
你不害怕到最后你的网站,和今天很多出版社的网站和图书博客一样,充斥着这些专业书评人的长篇大论吗?”
张潮笑道:“你非常敏锐!”一句话夸得这个记者小姐姐腼腆地笑了,张潮今天在发布会的表现太精彩了,已经让不少人折服。
张潮接着道:“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到了,所以在我的网站上发布书评信息,每条不能超过140个字符,也就是单条手机短信的最长限制。
此外还可以配发一张最大不超过100kb的图片,例如书本的封面。”
现场响起了巨大的惊呼声。无论记者还是读者,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虽然单篇博客也有字数限制,但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写到限制字数。
刚刚提问的记者立刻问道:“你是说,像Twitter(推特)那样?”推特这款社交软件在去年年底才推出了试用版本,非常小众,被多数人认为只是一种“网络短信”,远没有出圈。
像此类“轻社交”软件,多数要等到iphone推出应用商店与移动互联网达到“交汇点”以后,才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否则没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和交互需求,大家都把电脑打开了,不可能就为了看网友发一条140个字的生活牢骚。
张潮道:“哦,你竟然知道推特?确实有点像,但仅限于字数限制这一点,除此以外就没有了。我们的网站是提供大家进行阅读交流的家园。
我希望任何热爱阅读的人发生‘书荒’了,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想看的图书。”
美女小姐姐记者看到张潮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忍不住又问道:“为什么是140个字?”
张潮开心地笑了,解释道:“大部分的读者并不缺乏出色的表达能力,能写出惊艳的妙句。但他们并不是靠这个吃饭的专业书评人,没办法长篇大论,所谓的‘观点输出能力’的差距,大部分来自于此。
140个字的限制让普通读者和专业书评人站到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在这个网站上,‘众生平等’!
另外”张潮拿起自己的手机晃了晃:“140个字的书评,不仅可以发表在网站上,还可以用短信发给自己的朋友。”
坐在场地后方的读者阵营欢呼起来,张潮的这个网站简直就是为了他们量身定制的。
美女小姐姐记者笑道:“那书评人以后的饭碗,可能要保不住了。你刚刚领了「全美书评人奖」,这样做真的好吗?”
张潮认真地道:“当然不是,我认为这让这些书评人真正有机会成为广大读者的‘指路明灯’。想想看,以前他们只能通过报纸杂志上的专栏与读者见面,而有了我们的网站
他们甚至可以每个小时都与读者分享自己对图书的真实看法!随时捕捉灵光乍现的一瞬间,这难道不比绞尽脑汁进行长篇大论的输出更能展现他们的个人魅力吗?
相信我,书评人也能成为真正的‘明星’!
这是我,送给「全美书评人协会」的一个礼物,感谢他们的肯定,也希望他们能喜欢。”
张潮一番言语之下,包括刘易斯兰帕姆在内有专栏作者身份的记者们都心动了。
前几年兴起的博客浪潮,已经创造出一大批“平民英雄”,许多早期博主只是分享分享日常,就被那些在互联网上饥渴地寻找新鲜内容的网民们捧上神坛,获得耀眼的光环和巨大的收益。
张潮的这个网站是否也蕴藏着这样的机遇?实在太诱人了!
一个记者立刻举手问出了关键性的问题:“那这个网站的网址是什么?”
张潮伸手从西装的内袋里掏出了一根布条,高高举起以后拉开来,上面几个明晃晃的字眼尽落眼底:“这个网站的地址很简单,只有5个字母
www.weibo.com!”
闪光灯一阵噼里啪啦,刚刚提问的记者又问道:“这……这虽然简单,但有什么含义呢?”
张潮闻言内心不禁感叹,上半场把这些人打一顿果然是正确的决定,这不,下半场一个比一个会问问题,说话又好听,个个都是人才,超喜欢在(发布会)里面的。
张潮笑着解释道:“既然是给中美两国读者的网站,这个网址也结合了中文、英文两种表达「wei」,在中文中对应的汉字是「微」,意思是「微小、极少」,象征网站140个字的发表字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