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起点、17K、榕树下、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有超过日均3000部的创作规模,这个数字超过2006年全国国内纸质文学新作品出版物总和。
当前网络文学存续作品超过1740万部,这个数字是《四库全书》著录典籍的38倍。
我们网络作家当然需要更严谨、更严肃的创作态度,但首先要承认这片‘冲积平原’的存在因为其中可能正孕育着未来的《白鹿原》或《红高粱》。”
几个大体量的数字一下就让现场的记者有些懵。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和以往从不带稿、天马行空的风格不同,张潮这次面前摆着几张纸,张潮在报数据的时候是看着这些纸说的。
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有一些机构如社科院进行了调研,但是由于主流媒体并不重视,所以没有汇总成一幅「网络文学」的整体图景。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瞎子摸象的时候,张潮把蒙在各人眼睛上的黑布揭了下来。
采访过发牢骚的老作家的那位记者忽然明白为什么张潮能说服作协里的那些“老古董”了当模糊的感觉被精确的数字替代时,真相对意识的刺激往往能超越日常蝇营狗苟的算计。
但是仍然有记者不服气,继续质疑道:“有人说把「网络文学」纳入奖项评选是一场‘草根狂欢’,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文学的边缘跳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张潮道:“这是一种源于无知的偏见只要我不知道,那就是假的。我们一般说过去能上网的都是‘高知’和‘精英’,或者干脆是‘有钱人’,那怎么在网络上写小说、看小说的,就是‘草根’了呢?
这种逻辑不是很吊诡吗?”
问问题的记者哑然,不知该怎么接话。
张潮继续道:“根据社科院最新调研和起点网的内部数据交叉比对以后显示,网络文学核心创作者中本科学历占比61.2%,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达17.4%,这个比例与传统文学期刊作者群体基本持平。
初选名单中,《新宋》的作者阿越系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窃明》的作者灰熊猫是留学法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这样的创作阵容,还能被称为‘草根狂欢’吗?
当然,说这些作者和读者是‘草根’倒也没错传统观念中,只要没有权力在手,不都是‘草民’吗?说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的人,不仅自己跪着,还希望别人也没有膝盖。”
现场响起了一阵“嘶”的吸气声,记者们一开始还以为张潮一改风格,要用数据打天下了,但是现在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又都回来了。
要知道,提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上海社科院文研所的前段时间刊登在《上海文学》上的一系列学术专题文章中很有分量的一篇。
张潮还是那样,真不怕把人往死里得罪。
记者仍然不甘心,问道:“网络文学的写手们大多是‘半路出家’,虽说其中不乏有水平不错的作品,但是创作水平良莠不齐一直是网络文学的一大问题……”
张潮不耐烦了,说道:“你的意思是现在走传统路线的作家都是‘根正苗红’咯?一落地叼着钢笔,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行当,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一水的佳作?
但凡有常识的都不会这么认为吧?麻烦问这种问题的时候,先用脑子过滤一遍,不然我只能认为今天现场来的记者都‘良莠不齐’了。”
被张潮怼了一顿的记者满脸通红,只能嘟囔着道:“这也是《上海文学》上说的嘛……”
张潮随口就接过来道:“所以不是所有用铅字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好的嘛,也是‘良莠不齐’!”
但是这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仍然有记者问道:“「网络文学」诞生还不到10年,现在就给把‘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头衔给它,是不是太着急了?
可不可以再等几年,等到「网络文学」更成熟一些?比如……”
张潮笑问道:“比如再过几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记者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
张潮道:“多年前,茅盾先生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中强调‘文学应映照时代眉目’。而今天这个眉目正被230万网络创作者勾勒。
文学界不能总在事后追认吧?「茅盾文学新人奖」作为国家级奖项,有责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建立前瞻性的价值锚点。
1936年,「白话文运动」才过了不到17年,中国的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上海的良友图书公司就编选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提前为白话文运动完成历史归档。
这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者有胡适、茅盾、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我们都没有开始编书呢,只是颁个奖而已,怎么就‘太着急’了?
堂堂作协,总不能连个民国的私营图书公司的气魄都不如吧?”
记者们一边用笔速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还能从什么角度质疑张潮,最后终于憋出来一个:“如果「网络文学」因为「茅盾文学奖」这个金字招牌而广受关注,大家都去看网络小说,势必冲击到实体阅读。
但我们知道,现在文学的中坚力量仍然在实体。你自己,也主要是一个实体书作家。你怎么看待这种冲击呢?”
其他记者闻言都精神一振,心想这个角度比较新鲜人的阅读时间与读物消费都是有限的,给了网络文学的多了,那给实体文学的就少了,这肯定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张潮总不能让「茅盾文学新人奖」成了吃里扒外奖吧?
(晚点还有一更)
第324章 纠结的韩涵与小四
面对这个难题,张潮胸有成竹地道:“呃……这属于‘杞人忧天’了。”
众记者:“……?”
张潮道:“《万历十五年》你们知道吗?”
众记者面面相觑,虽然其中肯定有看过的,但最后只有一个年轻的记者道怯生生地举起手道:“是……黄仁宇的一本历史学著作。”
张潮点点头,又问道:“你为什么会看这本书?要知道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虽然体例上兼顾了叙事和分析,有一定可读性,但确实离一般人,也离新闻行业比较远。”
小记者下意识地回答道:“我是看了《明朝那些事》……”话刚一出口,就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张潮笑嘻嘻地道:“《明朝那些事》嘛,在天涯连载,最近正火着呢。因为《明朝那些事》去看《万历十五年》的,你不是第一个哦。
最近中华书局已经把《万历十五年》加印了4次,3个月卖了15万册往年一年才能卖1万多册。
所以「网络文学」并不是「传统文学」的对立面它甚至能让人注意到以往被忽略的那些‘边边角角’。《万历十五年》被‘重新发现’不是个例
读过今何在《悟空传》的读者,很多都重新去翻阅了《西游记》。论坛上对历史穿越文的讨论越来越严谨,引用《清史稿》或者《明实录》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种跨媒介的文本对话,正在重塑整个经典文学的接受光谱。从传播性和接受度来说,它已经是大众进入文学,甚至史学领域很难绕过的一片广袤平原了。”
张潮回答完这个问题,整个新闻发布会现场又陷入了一片沉默当中。
张潮等了一会儿,见实在没有人再问,就说道:“如果大家没有问题,咱们就……”
“我还有!”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记者举手了,是一个年轻的女记者,慌慌张张地站了起来,问道:“其实……我……我还是想知道,你为什么不参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
仅仅是因为避嫌吗?如果「茅盾文学新人奖」少了你,会不会是一种遗憾?”
张潮想了想,终于用比较慎重的态度说道:“首先确实是为了避嫌。铁宁女士担任作协主席以后,就宣布退出「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了。
我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和「微博」这个平台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在得奖和「微博」之间,我很庸俗地选择了「微博」而已。
至于遗憾不遗憾的……如果有很多人觉得是一种遗憾,那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新人奖」,就都不遗憾了。”
张潮这个回答有点绕,大家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
这不就是暗戳戳地说自己是“无冕之王”吗?
只不过大家都能接受就是了……
发布会顺利结束了,记者们退场,张潮也回到了作协的会议室里刚刚整个过程,作协的主要领导都在幕后观看。
那位找记者发牢骚的“老作家”,正是刘恒,此刻他正满脸笑意地对张潮道:“你这招还真管用!他们果然乌泱乌泱地就来了。”
张潮谦逊地道:“主要还是您肯牺牲自己……”
刘恒摆摆手道:“不说这个。当初也确实是我比较反对,我也不是表演,只是把之前的真实态度又展示了一遍而已。
不得不说,你的那些数据实在太有说服力了……「网络文学」其实只是文学载体变迁的表象,真正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你们确实在改变整个文学生态。”
不过铁宁却心有余悸地道:“小张,你说话也太不留情面了……上海社科院文研所估计明天就要兴师问罪了。”
刚刚记者会上张潮那句“自己跪着,还希望别人也没有膝盖”脱口而出时,后台的领导们都直嘬牙花子大家都在圈子里混,越是不知道出处的话,回应的时候就要越谨慎。
张潮道:“我不一直就是个小混球?没事,让他们冲我来就行。”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张潮看时间不早了,就告辞离开了作协。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小会议室里突然就陷入了寂静。张抗抗对铁宁道:“这小子……这小子……”这小子究竟怎么样,她最后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意见来。
高洪波道:“不知道这一次「茅盾文学新人奖」,能不能造上一些声势至少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
铁宁依旧是温婉地笑着道:“你们是不是觉得被这么个‘半大小子’牵着鼻子走,有些……不好接受?”
姜子龙抽了口烟,缓缓吐出了一个烟圈,然后才道:“要说心里不别扭,那是撒谎。说句实在话,他进来的第一天,我就觉得不可思议就算他名气再大,评奖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让毛头小子参与?简直倒反天罡!”
刘恒笑问道:“后来呢?”
姜子龙又吐了一口烟,接着道:“后来嘛……小伙子其实态度挺谦虚的,做事也很踏实。给的各种意见很中肯,既不拍马屁,也不故意反对博眼球,说什么都有理有据。
尤其是他列的那些数字……那些数字……”
几位主席、副主席都默默地点了点头,张潮在这次参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筹划过程中,提出的基于数据的种种全新概念「读者画像」「接受光谱」「代际演进」……完全刷新了大家对文学评价的既有观念。
以往的评奖机制是什么样的?
各地作协、出版社报送作家或者作品,然后进入漫长的审阅过程(有时长达一年),接着就是标准讨论和不记名投票……
最终难免演变了排排坐、分果果。
张潮将网络社交平台与可视化数据引入评选机制以后,一方面分化、制约了评委手中的权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解放了评委,让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搪塞那些找上门来的人情。
这样的制度肯定还有漏洞,但是在施行之初,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而对于铁宁来说,这是她正式担任主席以后办的第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
虽然此前巴老卧床10多年,她也已经实际主持工作多年,但是真等这个担子全压到她肩膀上的时候,仍然感到难以承受。
这不是地方作协,可以躺平混日子。她要面对几乎是一个“烂摊子”作协的权威弱化、争议不断;传统图书市场不断萎缩,文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衰弱;世界性的认可度极低,中国文学被整体边缘化;青年作家梯队断层严重,成功者多视体制为束缚……
铁宁还是想要办点实事的,她所带领的这一届班子也有些奋发之志。「茅盾文学新人奖」就是在不改变现有格局的情况下,做的一种尝试。
而张潮,就是一个最好的“抓手”……
只不过王蒙告诫他们了,张潮虽然不是个叛逆青年,但也不是可以随意用体制权威拿捏的乖宝宝,不论想要让他做事,还是借势,都得和张潮商量着来。
不然和张潮进入对抗状态,恐怕先受不了的,会是作协……
新闻发布会后,张潮关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发言,也被各家媒体以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与解读。
「茅盾文学新人奖」的热度,再次冲到了舆论场的中心位置,也引发了种种连锁反应。
首先是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们”网络文学作家。
他们原本和大部分人都以为单独设立「网络文学新人奖」是就为了给其他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新人奖做个陪衬、造造势,结果被张潮这么一说,这使命感一下就上头了啊!
这可是张潮,不是随随便便哪个文学评论家施舍了一点廉价的夸赞张潮直接把自己放在了「网络文学作家」的位置上,为大家正名、加油。
而且拿出来的数据一个比一个震撼,网文作家们都懵了:“我(们)有这么牛逼吗?”
「起点中文网」在张潮的提醒下,顺势举办了一个“加更日”,提议所有网文都在那天加更一章,来回馈读者;同时“加更日”所投的月票,也翻一倍。
那些没有获得提名,但是名气却很大的网文作家倒也没有太失落,毕竟像血红那样早已经年入过百万了,其实并不在乎一个奖项的得失。
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能入围初选的原因毕竟像《升龙道》这种书的价值观实在有些邪门,真被关注到了,别说获奖了,怕是「新人奖」都直接无了。
能设立这种奖项,对于所有的网文作者来说,无疑都是扬眉吐气的事。
其次是“意外”得到提名的那些作家。
第一个是人在香港读中文系博士的葛亮,得知自己被入围「小说新人奖」初选时,人都是懵的。他虽然浸淫文学年深日久,但真正踏上写作之路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情。
而且他人在香港,去年出版的《谜鸦》《相忘江湖的鱼》,和今年出版的《七声》都是由台湾或者香港的出版社付梓,虽然也获了一些奖,但总体而言还属于籍籍无名之辈,连一篇研究他创作的像样论文都找不到,怎么就被提名了呢?
不过葛亮倒也没有“受宠若惊”,只是在自己的BLOG上简单分享了一下此事。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有一丝“悸动”毕竟是「茅盾文学奖」啊!
任何有野心的中国作家,都不会甘心蛰伏于文化的边缘地带,这样一个提名,顿时让他有了回到文化中心的信心。
第二个是人在草原的李娟,她正跟着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来到镇上购买生活物资,半路上才在突然有了信号的手机里看到了无数条恭喜自己入围「散文新人奖」初选的短信。
这时候的李娟一只手正拎着一个大大的蛇皮袋,另一只手被手机震得发麻,眼睛也看花了,好久都不能消化这个消息。
这可是「茅盾文学奖」啊虽然中间加了“新人”两个字。哪怕她再“人淡如菊”,也无法抗拒这几个字的诱惑力。
扎克拜妈妈从背后走过来,一把拍在她的背上:“怎么了嘛?突然傻了?”
李娟连忙把手机收起来这种快乐,是无法对眼前朴实的牧民大妈诉说的,但是内心却又雀跃无比一方面这是「茅盾文学奖」,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奖的组织评审,竟然有张潮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