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道:“是啊,几位老师,这部手机会是这个时代加速发展的缩影和象征。它不仅开启了个人智能终端时代,还会让‘移动互联网’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都从这个小小的屏幕开始被颠覆。”
孔磬冬从张潮手里把iPhone接了过来,瞪着他的大小眼仔细观察了一遍,又递回给张潮:“我还是有点不相信这个小东西有这么大的威力。
说到底它也只是个手机,就是屏幕大点而已。拍照、听音乐、上网,现在诺基亚都可以做到。
不过你既然有这个判断,自然有你的道理。我觉得要是将来有一天,这个社会的发展印证了你今天的预言,那么我们不妨再来这里一趟,拍个照片。”
曹文宣大感兴趣,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先拍一张?”
孔磬冬道:“就用这部手机拍吧?既然张潮说它开启什么时代的象征。”
于华、苏童纷纷道好,张潮当然不会扫兴虽然他知道要不了几年,这座承载了无数人回忆的天桥就要拆除了把手机解锁,五个人站在一起,请一位路过的大姐给他们拍一张合影。
看着3.5寸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相片,于华道:“这玩意儿看照片真不错!而且看大小,用来阅读是不是也很方便?”
张潮露出贼笑,演示了一下自己手机里安装的「潮汐阅读」测试版APP,方便的触摸操作,一下就吸引了几人的注意。
在轮流把玩几下以后,于华道:“这个苹果手机能不能改变时代我不知道,但是你这个APP可能会改变人们读书的习惯……”
张潮道:“回头我让IT部门给几位一人送一个?正好帮我测试一下稳定性和功能,能提点意见是最好的。”
孔磬冬恍然大悟道:“原来你小子在这等着我们呢?”
眼看着天边的夕阳已经落到了大楼后面,只残留一点霞光给下班的人群一点温柔,张潮提议道:“饭点了,咱们先吃饭!”
2007年在福海聚餐,如果不是什么商务宴请,或者特意要高档餐厅,那么自然是去「桥亭活鱼小镇」。
东街口就有一家,张潮也不舍近求远,直接去了那里。四位老师当中,有三位来自江南鱼米之乡,唯一的北方人孔磬冬也是哈尔滨人,也是从小吃莫利炖鱼长大的,所以正合了几人的口味。
这里主要做的就是水煮鱼、酸菜鱼、麻辣鱼以及川湘特色菜,又照顾了不太能吃辣的福海人的口味,所以以香麻为主,辣味为辅,即使口味清淡的人也能勉强接受。
但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引入了来自广东中山的「脆肉皖」,肉质不像普通草鱼一样细嫩,反而是Q弹紧实,放在2007年,算是十分新鲜的食材,吃得几人大呼过瘾。
等到一锅鱼吃了大半,于华才笑眯眯地问道:“你开始写新作品了?”
其他三人都停下了筷子,不约而同看向张潮。
张潮也是一愣,旋即笑着答道:“什么都瞒不过于老师。确实有想法,但是还没有动笔写,只有一些粗略的场面。”
于华对其他几人道:“我就说他不会无缘无故和我们说这么一大堆伤春悲秋的时代感慨。”
苏童好奇地问道:“这次准备写什么?想写时代变迁?”
张潮先点点头,又摇摇头,道:“是,也不是。”
“哦?说说看。”曹文宣的兴趣也上来了。他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对时代性太强的作品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作者如果是张潮,就另当别论了。
孔磬冬作为正儿八经的现当代文学学者,也催问道:“快说说看。刚治了馋虫,又被你勾起了蠹虫。”蠹(音度),是蛀书的虫子,书痴常以此自比。
张潮道:“一般描绘时代变迁的作品,都是时过境迁以后的回眸。我想做的是,站在今天的支点上,给未来勾勒轮廓。”
于华有些不能确定地问道:“科……科幻小说?就像你要出版的《原乡》一样吗?”《原乡》在国内虽然还有一周左右才正式发售,但是于华已经在张潮这里拿到样书,先睹为快了。
苏童不满地道:“有好书你也不给我看看。”
于华得意洋洋地道:“谁让是我写的序呢?要保密嘛!你要看去我家里看,恕不外借!”
这时候曹文宣开口道:“你们俩别打岔,听张潮说。”
张潮接着道:“不算是科幻小说,而是基于现在已经出现的发展趋势,写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物,站在时代的门槛上的种种选择。
他们向后看,是已成定局的人生;向前看,是不能确定的未来。黎明似乎就在眼前;黎明似乎总在眼前。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幻梦,可能就是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人们的日常生活。”
张潮的话让桌上的其他几人都沉默了。
无论是于华、苏童,还是曹文宣、孔磬冬,在文学上都可谓博学多识,但还是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小说会是什么样子。
通常来说描写「未来」的小说,都属于「科幻」这一类型,最大特征就是要彻底改变社会形态无论是高科技化的赛博朋克未来,还是丧尸爆发、核战结束后的末日未来,都是对现有世界秩序的颠覆。
只有在这种几乎于彻底架空的基础上,作者对社会形态的构想才不会受到现有经验的约束,即使出现了逻辑漏洞,也能用设定与脑补自圆其说。
就像大刘在《三体》当中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和他构想的三体人到来之前,地球人经历的社会形态变化,其实都无法经受严格的社会学考察,但是在「科幻」背景下都可以默认成立。
但张潮要写的则完全不同。
他要“预言”的未来,就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后,所以会被强大的现实生活逻辑所约束,让作者“发挥想象”的空间变得极为逼仄,简直比戴着镣铐跳舞还艰难。
因为书中所写的内容,几乎所有读者都能在不久后体验到,万一张潮的“想象”被证明是荒谬的,那不就成了笑话了?
于华皱起了眉头道:“挑战自己是好事……但这会不会太难了?”
张潮道:“正是因为难,所以才值得挑战嘛。如果是书写‘过往’,我也不觉得能与各位老师媲美。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咯。”
孔磬冬忽然轻拍了一下桌面,称赞道:“我同意。写作没有野心怎么行?我们当代文学恰恰缺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体创造,总是在重复外国那些大师已经探索好的套路。
如果张潮写成了,那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贡献的第一种小说范式。”
曹文宣有些担心地道:“你说得轻巧,要是……”
孔磬冬道:“不试就永远不会失败但也永远不会成功。试一试无妨,张潮才23岁,属于他的日子还长着呢……”
这么一说,其他老师也放下心来了。
是啊,张潮才23岁,哪怕这一部作品没有那么成功,但在他注定十分漫长的创作生涯里,可能只是一朵再小不过的浪花,何必畏首畏尾呢?
张潮也咧嘴笑道:“谢谢各位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你们也看到了,这部小说真的很难写,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要把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这上面。
所以,无论是特聘教授,还是驻校作家,我都不能胜任。抱歉啦!”
四位老师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于华发出一声长叹:“这个理由,可太充分了。各位,这趟算是白跑啦!”
苏童却道:“怎么算白跑?听了这么精彩的小说构思,早值回票价了!”
几人闻言,都笑了起来。
第371章 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
第二天一大早,张潮亲自送四位老师去了机场,又一个人回到福海,却没有马上回家。
他直接打车回了福海市区,沿着东街口八一七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起来。
自从出名以后,他每次回家都轻省不了几天,很快就会被得知消息的各界人士围堵,烦不胜烦。
虽然也告诉父母尽量不要将自己回来的消息告诉别人,但是有心人一看他爹两天输棋了也满脸笑,他妈妈忽然买了一堆鸡鸭鱼肉,就知道张潮回家了。
所以靠他俩保密等于泄密。
这次回家也是,才呆了几天啊,又收到一沓学校演讲、开业剪彩、企业讲座的邀请,家里的访客也多了起来。
张潮想干脆在福海市区做一天“街溜子”,等晚上家里人散了再回去,顺便也构思一下自己的新作品。
关于这部新作品,他昨天没有和老师们说的是,他不再想写长篇了,而想以「短篇小说集」的形式来呈现。
从近在眼前的2007年开始,一直到自己重生前的2024年,一共十八年,小说也一共十八篇。
每篇小说的标题,都取自中国、以及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名的那些中短篇小说的篇名
《狂人日记》《受戒》《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变形记》《变色龙》《项链》《警察与赞美诗》《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甚至在小说的结构上,也会“戏仿”原著,只不过内容将是自己对这个世界未来十八年的预言当然这是对读者来说。
而对于张潮,这又成了不折不扣的“回顾”只是这种“回顾”,将不会有任何可检索的资料可以查阅,一切都是他脑子的一团毛线球。
张潮所写的所有内容,都将在“2007年”这个现实框架向未来延伸,所以他必须找到这团毛线的每一个线头。
“触控屏手机”“3G-4G移动互联网”“动车-高铁”“电动汽车”“移动支付”“直播经济”“金融危机”“贸易战”“AI”……
这些科技发明、终端产品、重大事件,有些已经初现端倪,有些还在酝酿蓄势,它们相互纠缠、咬合、驱动、反制……
十八篇小说,将如十八幅相互独立,又隐约相关的图景,将他记忆中的未来勾勒一个粗旷的轮廓,让读者既能看见自己的现在,又能思索可能的未来。
这本书里当然不会有任何精确的预言,每一篇都会在“现实”基础进行些许的偏移。
这样一方面是避免自己真的成了“神棍”,另一方面也是对张潮记忆的未来进行反向的“矫正”
每一个伟大的人造物,人类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就会惋惜它竟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带来了这样那样的新问题。
于是人类为了再次突破局限、解决问题,又踏上了发明新造物的旅程。
这个过程既像祝福,又像是诅咒,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无止境地循环着。
张潮的这十八篇作品里的“未来”,都会比他记忆里的“未来”,更乐观一些、更极致,但是同样也将带来更多、更强烈的负反馈。
至于第一篇,张潮已经想好了,就是……
当张潮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风暴当中,忽然他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能帮个忙吗?”是一个清脆的年轻女孩的声音。
张潮回过神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个身穿职业装、斜披着礼仪绶带的小姑娘正满眼期待的看着她。
见张潮的眼睛逐渐重新聚焦,小姑娘“”往他怀里塞了几张彩色的宣传页,焦急地道:“同学,帮帮忙,等一下到前面这个楼盘的售楼部排排队好吗?
进去以后你只要呆满半个小时,就可以拿这张券去肯德基领一杯可乐、一个汉堡和一个辣翅,哦,还有50块钱劳务。
拜托拜托!”
说罢还没等张潮答应,又“”一下从张潮面前闪现消失,瞬间出现在后面一个人身前,开始重复刚刚的说辞。
张潮看看手里的宣传单,接着抬头看了眼前方,只见四栋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楼体上镶嵌着灿烂的四个大字:
「阳光白金汉宫」
张潮咧嘴乐了,这不是后来福海鼎鼎有名的豪宅楼盘吗?怎么还需要雇人排队?
此时小区门口已经是红毯遍地、彩条飘飘,还有两列鼓乐队正装待吹,这时候售楼部门口的人龙已经排到他跟前了。
张潮不喜欢凑热闹,正想转身离开,结果一双大手把他拦进了队伍,一个经理模样的中年男人吆喝着:“自然一点,不要像小学生排队,要踊跃一点才真实。好了,记者要来了!”
队伍在他的指挥下瞬间“汹涌”起来,又来了几个人把张潮挤在中间,一时半会还真出不去。
这时候鼓乐队“Duang”的一声开始奏乐,不知是哪首进行曲,总之颇为慷慨激扬。
门口的主持人也大声宣布道:“「真豪宅,真精装」「别墅级大平层」「阳光白金汉,福海帝王宫」,正式开盘!
有请尊贵的领导、嘉宾,为开盘仪式剪彩!”
张潮看不见前面的情况,但声音听得真真的。随着几声礼炮鸣放,队伍也开始向前涌动,不一会儿就把他夹进了售楼部。
进来以后倒是豁然开朗,里面的空间足有六七百平,装修得富丽堂皇,中间摆着一个超大的楼盘等比缩小的沙盘。
比较特别的是,这个沙盘上的楼房可以直接掀开看户型,比较直观。
张潮和其他“券友”一样,被工作人员安排着围着沙盘打转,装模作样地询问售楼小姐一些楼盘信息。
不到十分钟,张潮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阳光白金汉宫」在2007年确实妥妥的大平层豪宅,户型最小180平米,最大370平米,单价在1万3到1万8不等。
附送全屋欧式风格的精装修和大家电,基本可以做到拎包入住。
要知道福海现在的均价也才5500不到,即使鼓楼这样的核心市区,也不过7000一平米。
冯小刚2001年贺岁片《大腕》里李成儒最后说的那段台词里的现实,竟然快要降临到福海了。
这时候电视台也开始进入售楼大厅开始采访“购房者”了。
“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福海电视台的记者肖亚娟,现在在「阳光白金汉宫」的销售现场。
「阳光白金汉宫」创造了我市商品房开盘价的新高,但仍然挡不住看房客的热情。这都得益于「阳光白金汉宫」优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