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56节

  梁厚生说的是自己放风筝的故事:“老师说县城里孩子有遥控飞机可以玩,我以前没有见过飞机,现在我都坐过飞机啦,县城里的孩子也没有都坐过吧?

  可是我坐过了飞机,还是觉得遥控飞机没有我的风筝好玩。立春那天,阿爷会去砍后山最老的竹子,烤直了扎成风筝。我用作业本纸糊翅膀,阿奶刮下锅底灰调成墨汁画眼睛。

  顺着山风放线,风筝能钻进云彩里跟老鹰打架。去年线断了,阿爷说‘线断在云里头,就是给祖宗捎信哩。’……

  韦泽成则讲了自己昨天在燕京给爸爸妈妈买衣服的事,梁广年说了去年去县城的见闻……

  随着孩子们的讲述,大家一方面“大开眼界”,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好奇,张潮的这部新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

  只有在后台的陆金波才怀着复杂的心情,明悟了一件事:

  张潮这不是要办新书发布会,根本就是一场大型的情感互动秀!直接把所有人的期待感都拉满了!

第375章 张潮卖的不是书

  一般来说,新书发布会要怎么开?

  出版社先请一帮成名的作家、批评家,请他们为这本书写序、写腰封,以及推荐语,然后花钱找媒体进行报道,为正式上市预热。

  到了发布会当天,有钱的就请一些著名作家或者文化界名流站台,大家对着媒体吹吹捧捧,然后再签售个百八十本,记者们有素材可以拍,就皆大欢喜了。

  陆金波的思路也差不多,只不过他设想里邀请的作家阵容比较豪华:自己麾下的作家群,例如易中天、王朔、安妮宝贝……如果张潮不介意,刚从日本回来的韩涵也可以入列。

  然后是和张潮有师生关系的作家:余华、贾平凹、王蒙、刘震云、莫言……

  《原乡》的发布会应该是一场顶级的“作家秀”,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张潮在当代文坛的特殊地位。他也相信只要张潮愿意配合自己的计划,这些作家大部分都能请到现场。

  这绝对是中国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会。陆金波甚至怀疑,即使张潮以后出版再多小说,发布会也不可能像这一次这么盛大了!

  毕竟《原乡》有着不可复制的国内外舆论风波的强力支持。就拿日本来说,上哪儿再找一个东京都知事让张潮“气死”去?

  没有想到张潮竟然彻底否决了,而且给出的理由刺痛了他的内心:“太市侩了!咱们能不能有点文人风骨?”

  陆金波在收到张潮的邮件以后破了大防,差点把电脑给砸了,一度“威胁”张潮道:“场地也租了,不少人都问过意向了,现在反悔合适吗?”

  张潮的回复也很简单:“如果你非要这么办,那发布会我就不去了。”

  陆金波几乎是咬牙切齿地敲下一行字:“你就不在乎《原乡》的销量?”然后发送了出去。

  而张潮的回答,再一次击穿了他的防线:“你说我不去,是不是更有新闻效应?销量会不会更高?作家在新书出版前夕和出版社闹翻,然后这个作家叫张潮……”

  陆金波:“……你说说你的方案……”

  想到前几天的经历,再看看在舞台上讲着自己故事的贵州山区的孩子,还有台下不时在抹眼泪的读者,陆金波恍如隔世。

  如果当初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呢?想必此刻的现场应该是一片祥和、欢声笑语。

  但这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仍然是眼泪。

  陆金波已经可以想象,今天的发布会结束以后,读者对《原乡》的期待会高涨到什么地步……

  “对韦恩泽来说,「故乡」是黄狗、梯田、稻米,是妈妈做的糍粑辣椒,没有就吃不下饭;对梁细妹来说,「故乡」是年复一年等待,等载着父母的拖拉机碾碎山路的寂静;

  梁钿没来说,「故乡」是哥哥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的地方;对梁厚生来说,「故乡」是爷爷给他做的风筝……

  那在大家的心里,「故乡」,或者「乡土」,又是什么?”

  此刻,台上的孩子已经基本都发过言了,只有几个孩子年纪太小,普通话说不利索,所以才没有发言。

  张潮的话引发了现场所有人的思考。面对台上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大家心底的那份柔软都被轻轻碰了一下,

  陆金波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平顶山的一个小村,从小自己除了读书,还要帮家里干各种各样的农活,捡柴火、割猪草、打粮食……样样精通,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学,他相信自己当农民也会是一把好手……

  实习记者顾琳则想到了上海的巷弄。她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飘香的馄饨、红砖的民居、欧式的建筑……当然还有在头顶交织成网的晾衣杆,以及饭点时母亲的呼唤……

  她身边的杨卫华是土生土长的燕京人,生在四合院的老石榴树下,长在胡同的烟火气里,只是这些年随着燕京的发展越来越快,四合院拆的拆、改的改,小时候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有时候他甚至都想不起来当年的老街坊的样子了……

  随着这种情绪的发酵,现场的氛围顿时变得温柔又伤感起来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故乡」都是每个人精神上不可抹去的一个烙印。

  张潮缓缓地道:“我的新小说叙写了福海三代移民的身份、记忆与现实的彼此交错,就是希望能在传统「乡土小说」的缝隙当中,去寻找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里,人的记忆会模糊、会扭曲、会裂变、会发疯……但是一切都导向一个朴素的事实当城里的孩子在讨论星舰飞船时,什雷村的孩子也在数着谷仓顶漏下的星光认字。

  这不是落后,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本事无论留下还是离开,我们踏出的每个脚印都能长出故乡。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作品里叩问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故乡」?那至少在这部小说里,它的答案「故乡」是千千万万条这样的回家路、离家路,是摔碎了还能攥紧泥土继续往前走的韧劲。

  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太‘宏大叙事’了,也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拔高我自己,但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想法。”

  张潮讲完这番话,和孩子们一起转过身来,一人拉住盖住背景大幕凸起部分的那块大红布垂下来的一个布角,使劲一拉,大红布落了下来,显示出淡金色的两个大字:

  「原乡」。

  张潮笑道:“这就是我新小说的书名,《原乡》。这是一本怎么样的小说,刚刚我已经讲的差不多孩子们,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梁细妹带着其他小孩向所有人一鞠躬,然后依次走了下去。

  张潮目送他们离开,才转头道:“好了,现在是媒体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顾琳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身子伸展起来,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张潮也注意到了她,便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她。

  顾琳欣喜若狂,但想起师父的告诫,又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用尽量冷静的话语问道:“张潮老师,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顾琳,我想问的是《原乡》将科幻与乡土主题结合,这种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请问您是如何想到用科幻去解构「故乡」这一传统命题的?”

  这个问题很常规,张潮轻松地道:“在我的概念里「故乡」不是凝固的地理坐标,而是是流动的、动态的精神世界,就像什雷村的孩子和燕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两者看似遥远,实则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对根源的坚守。

  科幻的‘未来性’恰恰能放大这种时空交错的矛盾感,让读者看到福海的移民如何在记忆的裂变中重构精神原乡的过程。”

  顾琳还想再问,却被杨卫华拽了一下,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了下来。

  杨卫华指了指其他虎视眈眈的记者,笑道:“你再问,也不怕别人吃了你?”

  顾琳这时候才有些心虚地问道:“师父,我刚刚的问题,问得合格吗?”

  杨卫华不置可否,而是道:“你仔细听别人怎么问的。”

  这时另外一个记者的提问已经进入正题了:“……这次你没有采取常规的新书发布流程,坚持让这些贵州山区的孩子成为发布会主角,是否在刻意制造‘苦难营销’?

  或者您认为这种情感绑架能持续拉动销量吗?”

  顾琳听完以后不禁咋舌,看向自己的师父,杨卫华摆摆手,让她先别说话,听张潮怎么回应。

  张潮道:“如果苦难需要‘制造’,那恰恰说明我们的创作早已背离了真实。这些孩子不是道具,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契合了《原乡》的精神。

  可以说,如果没有在什雷村的经历,我也不会对华人移民以及唐人街的历史有那么深的感触。作家陈村有一个很有趣的短篇小说,叫《给儿子》,以父亲的口吻引导‘未来的儿子’去自己曾经插队过的农村参与劳动、体验生活。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我当初之所以要去什雷村,而不是自己熟悉的故乡,就是想用距离和陌生感来‘镇住’自己。

  幸运的是,我得到的远不止‘镇住自己的那块东西’。

  所以与其说我在营销,不如说我选择让作品与读者坦诚相见,让他们看看什么造就了这部作品。

  我知道你期待中的「新书发布会」是什么样子。但我觉得,文学如果需要靠名流背书而非内容共鸣去赢得读者时,那才是真正的绑架。”

  张潮精彩的回答赢得了现场的一片掌声。被他“驳斥”的记者也没有面露愠色,而是喜滋滋地笑着坐了回去。

  顾琳满脸疑惑地看向师父,杨卫华叹了口气道:“你啊,还是太年轻。刚刚的问题其实不是‘挑衅’,反而是问出了普通大众想知道的答案,甚至相当于给张潮解了围。

  这种问题,看似尖锐,实则圆滑。提问的和回答的,是有默契的。”

  顾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时又有一个记者被点到提问:“您在与旅美作家黎翊云的对话中,多次以‘母语写作’和‘民族情感’压制对方,现在又写了这么一部反应华人移民和唐人街的小说

  这是否在刻意塑造‘爱国文人’的个人标签,以迎合读者的情绪换取对销量支持?”

  这个问题同样让顾琳头皮一麻,但是张潮却没有任何不悦的表示,只是淡淡地答道:“文学观念之争不是拳击擂台,所以‘压制’这个词并不准确,我更愿意将那个过程称之为‘消弭分歧’。

  不过我可以确认的是,语言的选择背后是文化的话语权争夺。当黎翊云女士用英文书写被异化的中国形象时,我会选择用母语捍卫叙事的准确性。

  如果这被解读为‘爱国标签”,那我希望更多作家能拥有这种‘标签’让汉语不再是被翻译阉割的附庸,而是承载本土经验的脊梁。”

  顾琳松了一口气,又可怜巴巴地望向师父,杨卫华只能又解释道:“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攻击性强’,但很明显是在张潮预设的框架里……”

  记者问答进行了短短的20分钟就结束了再不结束,后面几百个读者可就要“造反”了。

  随着发布会环节一个个地展开,读者们的情绪一点点被调动起来,此刻他们已经无法控制住内心的期待,只想早点读到《原乡》了。

  签名售书环节正式开始!

  这些读者,包括几乎现场的所有记者,都事先交了29元,可以直接在工作人员手里领书这是张潮的坚持,新书绝对不能送,只能卖;即使是自己的老师、朋友想要一本,他也会自己掏钱买了送人家。

  陆金波虽然有点不理解毕竟组织这些全国各地的读者,给他们报销车票和一晚的住宿,还有给记者的车马费,加起来远远超过29元的书价但还是照做了。

  前排的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让出了两条通道,同时重新调整好了相机的机位,开始拍摄张潮签名的场景

  只见现场的人潮像波浪一样,有秩序地、反复地向前涌动着,最后化为两股细流冲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张潮。

  许多读者都眼眶含泪,或者红着眼睛,显然是刚刚哭过一场;但面对张潮时,他们又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泪中带笑,情绪复杂极了。

  即使张潮对签售已经驾轻就熟,但他也没有想到今晚发布会的效果会如此之好,所以一边签名,一边还得安慰自己的读者。

  看来「故乡」确实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片净土就是不知道他们看完《原乡》以后,还会不会认为那是一片“净土”?

  陆金波看到此情此景,心里松了一口气。

  这本书的首印是创纪录的150万册,版税也是创纪录的25%如果销量和王朔的新书一样,那他的「果迈文化」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但现在看来,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

  张潮以其天生的争议体质和搞事能力,已经绝无仅有的营销手段,将披着科幻外皮的纯文学作品,从单纯的图书销售,变成了情怀共鸣。

  张潮卖的,压根就不是书……

  陆金波相信今天发布会的新闻一出,《原乡》的销量将在一周内迎来史无前例的高峰!

  可事情的发展,又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第376章 不真实的销量

  陶国栋今年40岁,在小县城经营一家「学友书店」。书店位置很好,就在几个学校的学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所以生意不错。

  和所有学校附近的书店一样,「学友书店」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于教辅、文具和饮料、零食,至于那些“文学书籍”,陶国栋虽然也会进一些货,但通常只放在最角落的位置里。

  毕竟这些书价格又贵,家长看见还会老大不乐意,没几个学生会买。要不是每次渠道配货都要搭几本所谓的“畅销书”,他连瞅都不会瞅一眼。

  小说,不就是瞎编的玩意儿吗?有什么好看的?想看去看《故事会》多好!

  就像这次,渠道给他配了8本叫做《原乡》的小说,听说是个经常上电视的年轻人写的,可好卖了。

  但陶国栋只觉得肉疼!这8本书花了他100多块钱的成本。100多块干点什么不好?买下酒的猪头肉能吃到明年去!

  关键是渠道的人还说了,这本书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卖,一定要等明天开门了再上架,要是提前开卖算违反什么什么协议,到时候可能要罚款。

  “事忒多!”陶国栋想到那个工作人员郑重其事的样子,不满地嘟囔了一声。

  熬到晚上10点,街上一个下晚自习的学生也看不见了,陶国栋把摆在外面的烤肠机、卡牌、玩具、零食都收了回来,又扫了下自家店面前的地面,接着就准备打烊。

  这时一个20多年的姑娘在他拉下卷帘门前的一刹那,闪进了店了,倒把陶国栋吓了一跳。他有些生气地道:“诶诶诶,小心点啊,砸着你怎么办?我可没钱赔你。”

  姑娘连声道歉才让他消了气,问道:“这么晚了,你要买点什么啊?”陶国栋估摸着不是来买水的,就是给孩子买作业本的。

  谁知道姑娘什么都不买,只问道:“老板,你这儿有《原乡》吗?”

  “啥玩意儿?”陶国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大脑一片空白。

  “《原乡》,一部新出的小说《原乡》!”姑娘又强调了一遍,然后用扑闪扑闪的大眼睛盯着他看。

  陶国栋被盯得心里直发毛,但也想起来《原乡》是什么了。他转身钻进柜台里,然后掏出一本塑料封膜还没有撕开的小说,问道:“是这本吗?”

  姑娘眼中顿时爆发出光芒,急不可待地问道:“是这本是这本!多少钱,我买!”说着就掏出钱包。

首节上一节256/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