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5节

  于华和曹文宣都闭了嘴。

  邹光明道:“张潮的情况非常特殊,他是鲁院所有学员里,唯一同时符合本科‘作家班’和‘作家研究生班’条件的人。那干脆‘一鸡两吃’好了?”

  “什么叫‘一鸡两吃’?该不会是……”于华率先问道。

  邹光明解释道:“就是让他同时入学燕大‘作家班’和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课你们排好,能错开就行。”

  邹光明的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在场所有人的脑瓜子卧槽,还能这这么操作!?

  但细想想看,张潮似乎确实卡到了某个BUG。这个 BUG,只属于他一个人……

  曹文宣问道:“那他到底算哪个学校的学生?”

  邹光明道:“什么哪个学校?老曹,你糊涂了。他是我们鲁院的学生啊!不管是哪个班,不都是要先在我们鲁院办了入学,然后再派到你们两个学校培养吗!”

  曹文宣连忙追问:“这样上面会同意吗?”

  邹光明答道:“那上面说不同意了吗?这么做违反政策文件的哪一条了呢?”

  曹文宣:“……”

  于华:“……”

  不久后听说这个消息的张潮:“……”

第64章 提前到来的离别

  邹光明这次不仅是陪曹文宣来,他本身也带着任务。大家伙热闹了这么半天,张潮都还没有收到鲁院的录取通知书呢。

  邹光明先把曹文宣、于华都赶到一边去,自己单独和张潮了沟通了几句,讲了鲁院对他的重视。

  张潮自然很感激。如果说他的作品,帮他跨过了最难的那个门槛,那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学员身份,就是开门的钥匙,缺一不可。

  他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善意。

  邹光明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信封,交给了张潮。张潮打开来,是一张抬头为“鲁迅文学院”的专用信笺纸,上面写着:

  【张潮先生/女士

  你已经被我院录取为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请凭本通知书于2004年6月20日(星期日)到我院报到,6月21日(星期一)参加开学典礼。

  ……】

  落款加盖了院长张建的私章和鲁院的公章。

  邹光明笑道:“通知书早就打好了,但既怕影响你高考,也怕你们年轻人太有个性,就一直没寄过来。张院长特地让我来看看你。今天不是老曹拉着我来,这几天我也要来的。”

  张潮自然是向邹光明和鲁院表达了感谢。

  邹光明感慨道:“你是我们鲁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员。但破格录取你,不仅仅是因为港岛大学,也是因为我们鲁院不想遗漏任何一颗明珠。你的写作天赋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没有接受高等教育,那也是一种遗憾。

  我们鲁院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冒了很大风险,顶住了很大压力。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

  张潮回到家时,天色已经昏暗。

  父母都在焦急地等待,一见到张潮,就迫不及待地问:“你到底要去哪所学校?”

  “都……都去。”

  “什么意思?都去?”

  张潮掏出了鲁院的录取通知书,把前因后果一讲,父母也懵了。一个学生,哪有同时读本科和研究生的道理。

  这绝对是个政策漏洞啊!

  张潮母亲担心地问道:“到时候不会不认账吧?”

  张潮宽慰道:“应该不至于。再说了,不让同时,也至少能留下一个吧?不管留哪个,都挺好。”

  张潮父亲想得更加长远,意味深长地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但众誉加身,也等于众谤加身。你选择了这条路,后面就像是登山,一步一重天,再没有退路了。”

  张潮点点头,正要说什么,捧着通知书正看的母亲却惊叫了一声道:

  “诶,6月20日报到?不是只有一个多星期了吗?”

  接下来的一周,张潮一家都陷入了忙碌的准备当中。虽然张潮一再说不要那么麻烦,很多东西可以到了燕京以后再买,但是母亲哪里会听,仍然给他塞了满满3个大行李箱和1个大背包的衣服和生活用品。

  张潮则抽了空,去和朋友们做了告别。

  第一个找的,是陈欢。虽然重生以后,张潮就渐渐与他分道扬镳,但是对于这个高中时代的好朋友,他内心仍然有情谊在。

  两人又一起抱着球,去县体育馆,痛痛快快地打了几场3V3。

  最后一球,陈欢妙传篮下,张潮稳稳接住球,一个反手的勾射,皮球轻松地打板入框。

  “赢了!不打了!”陈欢收了球,两人各买了瓶汽水,一边往家里走,一边聊着天。

  到了分别的路口,陈欢拍了拍张潮的肩膀,说了声:“兄弟,保重!”

  张潮和他紧紧拥抱了一下,道:“兄弟,保重!”

  两人的身影,各自消散在夕阳里。

  第二个找的,是兰婷,顺便把那个索尼的笔记本电脑拿去还了她。

  听说张潮很快就要去燕京了,兰婷惊讶,又有些失落。

  “燕京啊……好远哪……”、

  “你志愿报了哪里?”

  “我这次估的分报燕京的好学校不太够,可能会往下滑一点。所以家里让报了本省的厦大,还有粤省的中大。”

  “也挺好的。”

  “可是……”

  兰婷心中微涩,沉默不语。

  张潮心有所感,同样不再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兰婷先开口了,她道:“那天在登云路,你和我说的话,我都还记得,我也不会放下手中的笔的。总有一天,你也会看到我,看到我的名字,就像我一次次看到你,看到你的名字一样。”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这次要拉钩吗?”

  “幼不幼稚啊……还是拉一下吧”

  第三个找的,是宋诗语。这个原本与他没有交集,却在重生后人生轨迹不时交错的女孩。

  宋诗语的艺考成绩是今年央音的前十名,而她的文化课向来不差,所以她今年应该也会去燕京,入学央音。

  宋诗语仍然是清清冷冷的,情绪上似乎没有什么波动。

  张潮和她聊了一会儿天,就走了,临走前开玩笑道:“我是先头部队,先去燕京探探敌情。你到了燕京告诉我一声,到时候我带你好好逛逛。”

  宋诗语点点头,微微露出了笑意。

  只是晚上练琴的时候,不知怎的,心不在焉,弹错了好几个音。

  最后一个找的,是张婷。

  “婷美”老师依旧美丽优雅,她早就听说了张潮被“双录取”的事,只是现在各方面还不让声张。

  张潮内心是十分感激她对自己的照顾的。“提分组”小教室能有电脑、有网络,为他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创作环境,虽然张婷从来没有说过,但是张潮却知道是她帮自己争取的。

  张婷也十分欣慰,从教十年,能带出张潮这样一个学生,几乎是每个语文老师的梦想了。

  离开前张潮道:“张老师,这次我的语文成绩,你就瞧好吧!”

  6月15日,张潮父母在县里的大酒楼,摆了两桌,低调宴请了校领导和张潮的科任老师。

  算是一种仪式吧。张潮也挺感谢这段时间学校给自己提供的便利的虽然是带着KPI的。

  6月17日上午,张潮就带着精简后只剩1箱1包的行李,提前出发,搭飞机去了燕京。

  这次他同样没有让父母陪同,说到了燕京还要拜会一些朋友,处理一些事情,所以去鲁院报到前都会住酒店,让他们放心。

  历经这么多,张潮父母也知道儿子长大了,能处理好这些事,也就没有勉强,只是交代一定要定期打电话回来,不要让家里人担心。

  望着飞机窗外,越来越小的福海,渐渐被白云覆盖,再也看不见一点那海山相连的景色,张潮内心难以抑制的伤感与豪情一同涌起。

  自己的人生,要开启新的旅途了!

第65章 不,我要买!

  鲁院地址在燕京市东郊八里庄南里,东四环外,离首都机场有二十多公里。张潮下飞机以后先没急着去,而是先打车去了海淀,在中关村附近找了家连锁酒店住了下来。

  中午给家里打过电话、吃过午饭,再略一休整,下午两来点钟,张潮就先去附近的移动营业厅办了个“动感地带”套餐。

  然后才打车去了东方兴在上地街新租的办公室。

  张潮这次来燕京,只告诉了东方兴和陆金波,因为这俩在高考结束以后多次打电话、发邮件让他尽快赴京,都说有大事相商。

  从感情上来说,张潮自然和东方兴更亲近一些,就先来了“博客中华”。

  “博客中华”今年先是拿到了胜大和软银100万美金的风投,后来看张潮越来越火、网站的点击量越来越高,胜大又追加了50万美金。

  东方兴在几个月内,就从用爱发电的私人站长,成为了手握1000多万人民币的互联网新贵,自然要大干一场。

  现在“博客中华”在写字楼里有将近200个平方的办公场地,装修虽然简单,但是一个个格子间里传出来的键盘敲击声,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高大上。

  张潮这次没给东方兴提前打电话,怕他搞接机那一套,所以悄摸声地就来了。

  走进“博客中华”的办公区,他老老实实在前台登记,前台打电话给东方兴的办公室,说“有一位张先生要见您……”

  没一会,张潮就被引进了东方兴的办公室。东方兴一见,又惊又喜,忙起身绕过办公桌,一把抱住了张潮,道:“你怎么不提前打电话?”

  张潮笑道:“不就是怕你这样吗?太热情了我可受不了。”

  可以看出东方兴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一身西装革履,颇有精英范儿,没有之前的随意自由了。

  张潮道:“你现在是鸟枪换炮,可以大展拳脚了。”

  东方兴哈哈笑道:“这多亏了你。现在我们‘博客中华’可以说是互联网的新门户了。”

  接着大概介绍了一下近来的发展和未来的一些规划。

  张潮见东方兴越说越兴奋,连忙截住话头,问道:“你说让我来燕京,是有大事,先说说大事是什么?”

  东方兴这才答道:“我准备依托‘博客中华’的文章资源,创办一个《博客周刊》,并且聘请你做主编。”

  张潮问道:“《博客周刊》?是网络周刊,还是准备出实体版?”

  东方兴道:“这个想法我很早就有,我们的活跃作者有近2000个,每周能生产几千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其中的精华汇编成册,进行传播呢?

  之前我只想做成网络传播的电子期刊。但是我们最近又拿到了一笔风投,资金充裕,我觉得实体期刊也未必不能做一做。”

  张潮心中叫苦不迭,不知道如何劝正在兴头上的东方兴收手,不要把摊子铺的太大。但这个主编他肯定是不会做的,于是开口拒绝道:“我下周一就开始上课了,实在没空。”

  东方兴一愣,道:“下周一?这学校不都快放假了?”

  张潮只好把情况和东方兴大概说了说。谁知东方兴更兴奋了,坚持要求张潮来当这个主编:

  “这样,我给你组建一个编辑团队,都是精兵强将,你要做的工作很少……我给你每个月1万块的薪酬,如果销量好,还有奖金,你看怎么样?”

  张潮知道东方兴打的什么算盘,但是他现在并不缺钱,也没兴趣做主编,于是抱歉地摇摇手,道:“我太年轻了。主编还得找有经验的人……”

首节上一节35/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