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后来在一次演讲中说过,36岁以前,大先生是他唯一讨厌的作家。后来为了一项改编工作,他重新看了一遍大先生的小说,才发现大先生的伟大《狂人日记》里一句“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了我一眼”就将一个精神失常者的内心世界塑造得惟妙惟肖。
演讲结束以后,一个挪威的作家过来与于华握手,说他当年对大先生的讨厌,与自己对易卜生的讨厌一模一样。
张潮一开始发言并不积极,直到讨论的风向越来越偏颇,才用他清亮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那一片低沉的氛围,说道:
“大先生的作品,不仅深具‘现代性’特征,更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很有启示。首先,我认为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祛魅”,人代替了神,成为精神世界的中心原本由宗教统治的世界观被科学领域、道德价值领域与美学领域的不同的理性观念所替代……
大先生的作品,恰恰就是帮助国人完成一场迟到了300年的祛魅。
《祝福》《故乡》是对封建制度下,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宗族关系的祛魅;《肥皂》《白光》是对传统道学理想的祛魅;《奔月》《伤逝》《幸福的家庭》是对传统婚姻与爱情关系的祛魅;《在酒楼上》甚至对自己前半生从事的事业进行了祛魅。
……
大先生曾多次言道,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正因其具有强大的‘现代性’,所以不但未能速朽,甚至还因此近于不朽。”
一番话说完,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张潮的发言,也许没有说服他们,但是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但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刺耳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屁大的孩子,你懂什么鲁迅!笑话!”
一时间众人哗然,张潮甚至都没看清是谁说的话,正想要发言驳斥,忽然一个温和和坚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他不懂,那我呢,我算懂,还是不懂?”
众人往门口望去,只见一个脑袋圆圆、头发白白、眉毛粗粗的老头,站在那里,笑咪咪地看着大家。
鲁院的张院长首先反应过来,连忙起身,把老头迎到了主持席上,口中道:“钱教授,你来了怎么不说一声。”
来的正是燕大的钱立群教授,国内现当代文学的顶尖学者,同时也是研究大先生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
钱立群教授坐下以后先和大家道歉:“今天这场文学沙龙,张院长本来让我来主持的。但是学校临时有事,我只能迟到了。不过迟到也有迟到的好处,站在门口,听到这么精彩的一场讨论,不虚此行啊。今天要是我来主持,说不定效果就没有这么好呢!”
接着话题一转,道:“刚刚双方的观点,我都听了。我认为,大先生不是不能批评,但是批评他,不能只站在今人的角度去看。
我们今天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历经了几个时代,看到这种变迁。张潮这个‘屁大的孩子’讲的内容,我认为恰恰切中了要点……”
钱立群侃侃而谈了十分钟,然后拿出一叠打印稿,让工作人员分给了在座的学员。
大家拿到手里一看,发现是一篇极短的文章,还不够A4纸一面,标题是《为失败者的鲁迅》。再仔细一看标题下面的作者姓名“张潮”。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钱立群道:“这是今年一个高三的考生也就是我们高研班的学员,张潮,写的高考作文,是满分,登在报纸上了。虽然才800多个字,却对我有所启发。过去人们讲大先生,强调的是作为‘战士’的他;他死后,叶公超写出了一个‘非战士’的他;接着是竹内提出的‘回心’的他……
而这篇高考作文,虽然短小,却也提供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看待大先生的视角。想不到年轻人中,还有这样读大先生的吾道不孤,吾道不孤啊!”
看到众人都沉默了,钱立群又追加了一句:“大家都是写作的老手了。但1个小时内,800个字篇幅,又有谁能把大先生‘解剖’如此精微的地步呢?
所以他虽然是个‘屁大的孩子’,却也懂大先生啊!张院长让我在沙龙结束以后,进行一个总结发言。我本来准备了一份稿子,但是看到这篇作文,却让我改了主意了。今天,我要讲一个以前没有讲过的内容,主题就是《失败的大先生和大先生的失败》。”
第72章 余震
“张潮,你小子真是好样的!没给咱们宿舍丢人!”回到宿舍以后,张洪杰依然很兴奋。
这种进修班,一个宿舍的舍友,经常都能形成坚固的友谊。于华和默言就是在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里结为好友的。
胡学玟和庞于亮也很高兴,不过他们年纪大一点,也沉稳一些,没有张洪杰表现得那么夸张。
“走,哥请你吃饭!大家都来!”张洪杰手一挥,尽显豪情。
庞于亮打趣道:“小张那版税、那销量,你没看新闻啊?还敢在他面前充阔少?”
张洪杰蛮不在乎地道:“不一样。版税再高,那是他自己的。请客,是为了他替咱们宿舍争光,我高兴!”
胡学玟也笑着道:“那就不该是你请客,是我们三个老大哥,一起请张潮这个小老弟的。”
随后几天,这次文学沙龙的余波,仍然在震动着舆论界和高校界。
鲁院特地联系了媒体,把这次沙龙的过程简报发送给了记者。马上,一篇名为《生于八零后的鲁迅知音鲁院高研班掠影》的新闻就被热烈转载。
本来那篇满分作文被福海的考试院公布以后,引起的反响就不小。这次的“沙龙事件”,更是火上浇油。
对张潮的赞美之声,再次盖过了质疑的声音。现在大部分人都不再怀疑他的才华,而开始纷纷肯定教育界及时做出的改变,让张潮没有“流落”到港岛去。
至于说什么教育公平不公平,以及张潮最早三篇文章立的那些flag,已经算“名人逸事”,而不是“打脸合集”了。可能这就是成功的力量吧很现实,也很残酷。
张潮这时候才明白父亲对他说的那番话“你选择了这条路,后面就像是登山,一步一重天,再没有退路了。”含义有多深。
自己只有一步一重天,才能平息人们对他的非议。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从未名湖畔论坛四处出征,维护张潮的燕大中文系同学们,则在正规媒体报道的加持下大获全胜,天崖、东祀胡同、大榕树这些文青聚集里的论坛里,嘲讽、质疑张潮的ID们一时都开始“沉默是金”。
而另一个影响,则连张潮自己都没有想到
书店里的《鲁迅全集》短期内销量同比翻了两番。
这种经典一般来说走量都很平稳,以前最多在开学季多卖一点,谁现在还看大先生啊?
可张潮就是这么神奇。
现在出版界私下里已经开始管张潮叫“印钞机”了。
花城社之前还慢条斯理地和张潮谈《你的名字》单行本的出版细节,现在急得不得了。马上就敲定了:15%的版税,40万册的首印。
这个版税和首印数,对于一部刚刚在杂志上完整刊出全文的小说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杂志一本不到10块,小说一本怎么也要十几块,买杂志不香么?到时候读者全都去买杂志,不买小说怎么办?
但是花城社还是咬牙做出了这个决定。即使赔一点也要把这个“印钞机”和自己牢牢捆绑在一起。
张潮可不想自己的畅销记录被终结,于是出了个主意让花城社马上找到夏答,委托她为小说画一个封面,再配上20幅左右插图,增加小说的卖点,也弥补小说字数较少,印出来太薄的问题。
朱妍玲立刻答应了,表示会尽快完成《你的名字》单行本的设计、排版、审校工作,争取在沪上书展前完成出版程序。
时间在上课间过得飞快,就已经到了7月中旬。张潮特地请了一天的假,去把要买的赵彤教授的房子全款给付了,另外办一下过户手续。
前置的一些程序,张潮已经委托李万东完成了,给了他3000块的辛苦费,几乎是李万东月工资的3分2还多,所以他也没啥不乐意,就是帮忙拿着材料跑几个部门而已。
由于是全款购房,不需要按揭,所以手续比较简单。张潮和赵彤教授签订了正式的购房合同,去银行转了款,再去相关部门办理了过户,当天就拿到了房本。
看着大红色的房本,张潮有些感慨。上辈子折腾了十几年,连深城最偏远的小房子都买不起一个;重生后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燕京的HD区核心位置,买了套100平米的大三居。
这种事,自己写网络小说的时候都不敢想啊!
赵彤教授则带着张潮,最后一次回到他住了近十年的家。家里的藏书等私人物品,已经都打包搬走了,显得空旷了很多。剩下的家具和电器,都留给张潮。
赵彤教授对张潮道:“屋里剩下的东西,你要就留着,不要就丢了。电路、暖气、上下水,我这几天已经都叫人检修过了,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季度的电话和网络费用也都交了,你可以接着用,不过到期就停了。你最好提前再办一个。还有……”
赵彤教授絮絮叨叨地介绍着,其实很多已经说过了,但张潮明白他此刻的心情,没有去打断。
赵彤教授最后道:“明天一早,我就搭飞机去粤省了。我这把钥匙,会给你放在书房的桌子上。住在这里,对你一个学生来说,是既有幸,也有压力。
不过我前几天看到了关于你的报道,虽然我不懂文学,但接触下来,我觉得你是个有礼貌也有出息的孩子。离别前,就祝你一切顺利,再攀高峰吧!”
张潮真心诚意的向赵彤教授道了谢,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下楼时,天空已经繁星点点,马路上人潮滚滚,而张潮只觉得脚步格外轻快。
这个房子还不能这么快搬进来,他准备先找家政公司,彻底打扫一遍卫生;再把墙重新粉刷一遍,木地板也再打一层蜡;还有家具,大部分都挺好的,不过床还是换新的吧;老教授的包浆藤椅他也坐不习惯……
所以入住,怎么也得到8月份了。那时候“作家研究生班”的考核刚好结束,高研班有个为期10天的假期。假期后他再搬进这里,也显得自然一些。
回鲁院时,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门卫室里的王大爷叫住了他,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电话号码,和一个“何导”的落款。
王大爷道:“今天这个人跑来鲁院找你,你没在,就留了这个号码。让你回来了赶紧给他回过去。”
张潮接过纸条,道了声谢,就按着纸条上的号码拨了过去,响铃许久,就在张潮要挂掉的时候,一个醉醺醺的声音接起了电话
“喂,哪位?”
“我是张潮,是您今天来鲁院找我的吗?有什么事?”
“哦,你就是张潮啊,今天等你半天不见。我姓何,你管我叫何导就行。你明天上午10点来一趟新桥饭店2301号房吧,有事找你谈。不要迟到。”
张潮干脆地说道:“没空!”直接按了挂断键。
很快他的手机就响起来了,张潮再次按了挂断键,顺便把这个号码拉进了黑名单。
第73章 编剧,首先考虑的自然是钱!
张潮再见到这个“何导”,是在第二天下午放学以后。
鲁院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个人在学院的会客室等他,让他下了课就过去一趟。
张潮到了会客室,就看到一个脸色阴鸷的中年胖子坐在里面,翘着二郎腿、抽着烟。
看到张潮进来,他脸上的乌云又忽地散开了,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热情地上前伸出手,道:“你就是张潮同学吧?我是何有德……就是,就是昨晚打电话那个。那时候我喝了点酒,态度差了点,实在抱歉。”
张潮对他的道歉不置可否,但还是伸出手,用指尖轻轻和何有德的手碰了一下。
落座以后,张潮淡淡地问道:“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何有德似不在意,依旧笑嘻嘻地道:“张潮同学,你最近可太火了。我们李导那边给你发了邮件,一直没看到你回复,就让我过来一趟。没想到……”
张潮皱了下眉。自己最近这段时间上网比较少,鲁院宿舍比较老,没有网络,只能把笔记本电脑带去鲁院的图书馆插一下网线。时间有限,所以只回了一些熟人的邮件,其余他准备等周末空闲多了再细看。
于是问道:“我这段时间课多……李导是哪位?”
何有德坐直了身子,用一种很尊敬的语气道:“李导啊,就是我们李绍红导演。前几个月上映的《爱情中的宝贝》,女一号周讯,票房很好的,你没有看过吗?”
张潮忍住要翻白眼的冲动,冲着李绍红也是个知名导演的份上,决定再给这个胖子一次机会,问道:“李导找我有什么事?”
何有德道:“李导呢,看上了你的小说《少年如你》,想要把它拍成电影。她太忙了,所以就委托我过来和你谈谈改编版权的事。”
李绍红目前算是国内的一线大导了,还是难得的女性大导。她是燕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80年代从电影起步,90年代末又连拍了《大明宫辞》《桔子红了》等热门电视剧。如果不是多年后拍名著剧翻了车,她的导演履历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
张潮问道:“哦,那李导对这部小说的改编有什么具体想法?准备什么时候拍出来呢?”
何有德这时候支支吾吾起来,半天才道:“李导……就说这部小说很好,也比较适合她拍……对了,我们愿意出10万的改编版权费。这个费用可不低了!”
张潮乐了,道:“还真不低呢!但是,我不想卖!”
何有德急了,忙道:“要不然,我们加点也行13万怎么样?不然,15万?”
张潮起身就走,临走前对何有德道:“您回去告诉李导,要拿走我的小说版权,导演的想法很重要。”
何有德又挽留了几句,但见张潮走远了,就把烟一掐,还轻“呸”了一声。
第二天,何有德就在新桥饭店的办公室里,把情况告诉给了李绍红。
“张潮不愿意过来和我谈吗?”
“嗨,您是没见到那小子,傲的很。我可去了两趟才见到他。”
“哦,也难怪,十八九的小伙子,有现在这个名气,确实会有点飘。”
“那可不!”
“那不用管他了,《少年如你》我也不是非拍不可。我们准备下一个项目吧。你把昨天送来的剧本整理一下,按照剧情类型分个类,然后给我。”
“好嘞!”
张潮自然不知道何有德与李绍红之间的这段对话。对于拒绝将改编版权卖给李绍红,他并没有后悔。
虽然李绍红是难得的合适人选身为女性,本身就比较善于揣摩、塑造女角色,可以说周讯走红,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同时也有拍犯罪片、惊悚片的经验,比如《金蛇谋杀案》《血色之晨》等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的导演可以说是独一份的。
如果把《少年如你》给李绍红拍,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个何有德给他的印象太恶劣了,即使李绍红本人的本意非是如此,可手下有这么一个难缠的小鬼,张潮也不愿意多接触了。世界这么大,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和小人勾心斗角上。
今天的课程主题是“影视剧剧本创作”,授课的老师段位非常之高,是毕业于中戏戏剧文学系的何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