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45节

  张潮虽然没有太深的乡党情节,但也知道这是对方在释放善意。潘耀明虽然口音重,但是为人却十分幽默风趣,对港、粤两地的文化掌故也十分熟稔,因此聊起天来有让人如沐春风之感。

  双方谈得很愉快,初步商定《少年如你》的港岛版交由明窗社出版,版税15%,首印3000册。按照人口比例以及内地图书在港岛向来寥落的销量,这已经是非常高的首印了。不少内地的“名著”在港岛首印1000册,到头来也卖不完,只能回收。

  不过港岛图书的单价贵,《少年如你》单册预计定价将超过百元,稍微能弥补一二。但张潮更多是想先试探一下港岛市场,对具体的收益其实并没有太高的预期。

  如果反响不错,那《少年如你》的电影说不定也能在港岛有个好票房。

  至于《你的名字》,由于花城社这边的单行本还没有正式发售,市场前景不明,所以明窗社暂时没有引进的想法。

  客气地送走潘耀明、萧建国一行人以后,一看时间,已经四点多了,就要下楼去买身衣服。这时,电话响起来了,一看是《青年文学》的李世栋打来的。张潮一接起电话,他就急匆匆地问道:“听说你已经到沪上了?不是说明天才到吗?”

  这间酒店这两天住的全是参加书展的人员,有人认出他来也不奇怪。于是张潮解释了一下原因,李世栋道:“你先别动,呆在房间,我这有个客人,想和你聊一聊……”

  没多久,李世栋带着客人来了,看到穿着迷彩作训服、晒得一身黑的张潮,客人顿时瞳孔震惊,态度恭敬许多……

  半个多小时后,张潮刚送走了李世栋和他带来的客人,《燕京卡通》的阎主编就打来了电话,火急火燎地道:“小张哟,你来沪上了怎么也不说一声,可急死我了。”

  “实在抱歉,我也刚到没多久。”

  “麻烦你稍等一等,有个重要的客人,想和你谈一谈合作,我现在带他上去找你,晚上顺便一起吃个饭。”

  没多久,阎宝华也带着客人来了,看到张潮的模样,同样的瞳孔震惊,同样的态度恭敬许多……

第84章 沪上,是我的主场!

  2004年是沪上书展的启动之年。

  沪上书展的前身是1987年起开办沪版图书订货会,后来易名沪上图书交易会,但无论是订货会还是交易会,都不向读者开放,文化影响力有限。

  由于图书市场的变化,订货会的功能日渐弱化,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应时代所需,“书展”开始登场。普通市民读者终于可以入场参观。

  由此就增加了新书发布、作者见面会、签名售书等文化活动。

  沪上作为老牌的特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一向是图书界的兵家必争之地。沪上书展又是第一届,因此国内、国外的出版社几乎倾巢出动。

  而畅销书作家们,无疑是这场书展最耀眼的群星。

  春风社包下的会议室内,单英琪等一众工作人员与小四带来的团队,正在确认出场前最后的细节。

  虽然官司为两者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小四作品的畅销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而在现在要发布的作品,也是很早之前就签好的合约。

  这是春风社今年最重要的一部新书。

  单英琪看着眼前瘦小不堪,却有着惊人工作热情与精力的小四,知道这一次合作也许是双方的最后一次了无论那场进行中的官司最后的结果如何。

  这次小四是带着自己的工作室“岛屿”来的,预示着今后小四将不再依赖于出版社的资源,自己就是出版界的一个独立王国。

  至于这种作者揭竿而起、另立山头的模式能不能成功,单英琪并不能预测。但她能感觉到,出版社对作者的“掌控”已经越来越弱了,如果不转型,必将渐渐沦为这些头部作者的印刷厂。

  上午10点,有人进来提醒道:“时间到了。记者们都已经就位了。”

  小四点点头,再次让造型师确认了自己和团队的妆容、发型有没有问题,然后带头从会议室鱼贯而出,来到新书发布会的现场。

  而这次发布会完全按照娱乐圈发布新电影、新专辑的规格来布置现场,到处是流光溢彩的装饰。

  小四来到场地,被工作室的成员众星拱月一般拢在中央。他身后是一个被红布盖住的巨型书本模型。

  随着小四象征性地剪断红布上的束带,一本封面洁白、印有小四自己沉睡侧颜的书本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封面下方是书名《Island》(岛屿)

  小四走到话筒前,对所有记者道:“今天,我带来的作品,不只属于我,还属于我的团队。这是一本从选题到约专栏写手,包括每篇文章的审核、插图海报的设计,都由我监制完成的杂志。从这本杂志开始,小四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和他们一起肩并肩……”

  从他身后,又依次走出了多名打扮得或盛大、或清爽的年轻人。这些记者很快就认出来了,每一个都是青春文学赫赫有名的后起之秀,洛洛、向斯微、七瑾年……

  大家都惊呼起来,这些人加上小四,说是国内青春文学的半壁江山也不为过。能把这么多可以算得上头部的作者聚集在自己身后,小四的野心恐怕不止做一本杂志这么简单。

  很快就有记者提问道:“小四,你打造这样一本杂志的目的是什么?”

  小四自信地答道:“他们,就是国内最顶尖的青春作家,是‘青春文学梦之队’,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为全国青少年创造一个梦幻般的文字天堂,共同见证成长……”

  很快又有好事的记者抓住了他回答里的话头,提问道:“你说的‘国内最顶尖的青春作家’,请问包不包括韩涵,还有张潮呢?”

  小四沉稳地回答道:“他们当然也是很优秀的作者,但我相信,作为一个团队,我们的力量超过任何一个单一的作者,也包括我自己……”

  记者又问道:“上次南国书香节上,据说张潮的签售是最火爆、持续时间最长的,请问你这次推出团队,有没有向张潮示威的意思?”

  小四答道:“组建自己的工作室一直是我的梦想,不是因为谁。但是,我想说沪上,是我的主场,我不会在这里输给任何人!”

  这句话如果让在书展另外一边开发布会的韩涵听到了,肯定要笑出声来的。

  此刻他正站在陆金波的身边,和其他十几名作者,一起为陆金波的“青春文学阵线”造势。

  他本来号称“不参加研讨会、不举办签售、不给活着的人写序、不为他人写剧本、不参加剪彩、不出演电视剧……”这次却能在拉力赛赛季的间隙,回沪上为陆金波站台,可见他对这次书展的重视。

  与小四只发布了一本杂志不同,陆金波这次带来了十几本新书,其中就包括韩涵的《五年集》和小说《洛阳乱》。其中《洛阳乱》首印40万册,是今年除了张潮的《少年如你》以外的小说类最高首印数。

  陆金波激情四溢地对记者表示道:“未来五年,我们将会为这些作家每年卖出超过1500万册图书。我们还要每年都打造新的百万销量作家。

  到2009年,市面上3分之1的文艺类畅销书,都将出自我们这个‘阵列’。这些书本,将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这也是我从事出版业的初衷……”

  接下来的记者提问环节,韩涵则是所有人的焦点,毕竟采访到他可太不容易了。

  记者问道:“韩涵,你是沪上人,沪上应该是你的主场。这次面对小四、张潮的‘两面夹击’,有没有感受到压力?”

  韩涵的回答依然十分具有他的特点:“我还是觉得在湿滑的赛道上用斯堪的纳维亚钟摆过弯更有压力……”

  陆金波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场景。他其实也知道小四拉了一帮畅销书作家另立山头了,但是他仍然非常有信心。

  他麾下的作家作品阵容,避开了小四深耕的“初高中生、女性读者”的市场细分领域。既有读者年龄下探到小学的童书作者,也有韩涵这样相对青年化、全性别覆盖的作者,实际上形成了对小四的“包围”。

  当然,如果不是韩涵和张潮闹翻的话……如果张潮能“听话”一些……如果……

  他甚至有信心对小四打一场“歼灭战”!

  正得意间,发布会外围忽然进来几个书展的工作人员,逐一对记者进行了耳语。听过的记者纷纷中断了采访,向陆金波他们告饶一声,就匆匆离开了会场。

  不一会儿,“青春文学阵列”发布会现场空空荡荡,只剩下几家事先沟通过要跟到底的媒体还在场。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小四《Island》杂志的发布会现场,同样是工作人员进场耳语,同样走得空空荡荡……

  小四前一刻还在回答记者的问题,结果提问的记者没听完他的回答就火急火燎地跑掉了。

  他脸色煞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转过身去,用求助的目光看向春风社的工作人员。

  也是刚刚接到消息的单英琪看到这一幕,内心不知是替他感到惋惜,还是悲凉,只叹了一口气。

  她对面色同样凝重的社长说道:“领导,我们不能再等了,赶紧决定吧,不然这次书展的新闻里,就一点关于我们春风社的消息都没有了。”

第85章 上架感言

  终于要上架了,今天晚上12点过后,这本书就正式上架了。

  先说说上架后的更新计划:

  1、8月1日,8月2日,每日4更,大概1万字左右,更新时间不变。

  2、8月3日开始3更。

  3、1个盟主,加更1章。

  萌新求首订、求订阅、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订阅是一本书的生命线,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重生2004:独行文坛》。

  ===分割线====

  再说说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我是在今年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脑袋一热,就开始写这本书。

  一开始用WORD莽到了3万多字,然后就直接开书了,5天后才被编辑捞上岸。

  因为是个纯纯的萌新,连作家助手里的站短都不会看,结果签约又推迟了两天。

  接着就是新人单机时刻6个收藏(1个自己,1个朋友,2个估计是编辑,剩下2个大概是机器人吧),每天更新4000来字,每天给自己投3张推荐票,前后一直坚持了10天。

  发书后的第11天,一个ID是“网络寄生虫”的书友,一口气给我12张推荐票。那天晚上,我觉都没有睡好。

  过了两天,他又给我投了12票。从那以后,收藏就慢慢开始增加,时不时就能收到书友的推荐票。

  我还记得一个ID是“萝卜脆脆面”的书友,那时候每天凌晨都会给我投1票,也许那时候他才有空看书吧。

  他也是第一个打赏我的书友。

  还有“组卡”,第1个给我投月票的书友,曾经在7月份一口气给我5张月票。

  还有“李左车”,几乎每章必评,还催着我上架。

  此外还有“忧伤的板蓝根”“乔治爱跳投”“小雨培根”“天天看书虫”“青龙偃月刀”“布尧佣牙齿”……还有好多书友的ID,不翻记录,也能记得清清楚楚,恕我不一一罗列了。

  感谢每一个书友,感谢你们的每一个收藏,每一张月票,每一张推荐票,每一条认真的评论。

  让我这本10万字以前什么推荐都没有的萌新之作,一路走到三江,一路走到上架。

  有个资深作者对我说,我这本书没有吃满推荐,因为字数太多,就这样匆匆上架可惜了,不然数据会更好看。

  但是我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

  如果一本书到10万字没有拿到任何推荐,却能走到今天,这个奇迹一定不是老天爷赐予的,而是读者老爷们创造出来的。

  作者确实是个萌新,有些书友以为我是某个老作者的马甲,可能是因为一些还过得去的叙述和情节。

  但是也有书友很敏锐地指出了我在初期创作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题材边界感模糊”,老作者肯定没这种毛病,只有萌新会。

  这句话准确定义了我前20章,尤其是前10章,犯下的种种错误

  幼稚的学生冲突、莫名其妙开始抄歌、和两个女性角色缺乏基础的互动与友谊发展、为了主角能用电脑生拗出来的提分小组……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我这个萌新,什么都想学一学、什么都想试一试,看别人写了觉得挺好,自己写出来就都是狗屎。

  到最后,发现还是写自己擅长的就好。所以有些最初构思时想写的内容,最终没有展开。

  犯了这么多错,却还能得到你们的青睐,我除了继续努力写出令大家满意的内容,还能做什么回报这份支持呢?

  再说说写这本小说的想法作者与主人公是同龄人,我想借由这本小说,让沉睡很久的记忆复活,并让“张潮”这个人物,带着我们穿梭其中,在构筑故事的同时,也能与我、与大家发生一些共鸣。

  所以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细节上会尽量贴合我记忆里的事实;各种事件(例如作家班、书展)都是真实存在的,也尽量按照真实的时间线安排,最多为了情节服务而前后调整一小段时间。

  至于人物,大家看看、笑笑就好,不要当真。

  年轻一些书友在评论时指出我的一些“错误”,例如2004年高考是先报志愿后出分,还是先出分后报志愿,我觉得很有趣,年龄参差带来的误会,也许能让更多人的记忆复活。

  大概这就是我这本“文豪文”,没那么“文豪文”的原因吧毕竟重生到2004年,能抄的文学名著实在不太多……

  原谅我不那么会写“爽点”,尤其是怎么打脸、怎么报复。好多书友觉得主角要报复一下刘旭阳,我其实很想写,但是想了半天也想不到在合理的逻辑框架内,怎么去爽快地报复他,只好模糊处理。

  感情线方面,我确实不想让主角高中就谈恋爱。但后面肯定会安排,会在合适的时机切入,尽量自然一点嘛。

  所以我还是尽量写好我能写的、我会写的,让这本书每天可以陪着大家度过10几分钟的轻松时光。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书友!

第86章 降维打击

  沪上书展,花城社的展位是比较朴素的,并没有租用大场地召开什么发布会,只是在展位旁边预留了比较大的一块地方,做了一块广告牌当背景,给张潮签售《你的名字》用。

  毕竟这部小说两个多月前才在《青年文学》上了连载过,本身没有什么神秘感,花城社对销量的预估是应该不会超过60万册,虽然也算是超级畅销书,但与《少年如你》还是有一定落差的。

  不过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早上八点多钟,书展还没有开门,组织方就接到了几个电话,然后如临大敌般,赶紧派人到外面找有条幅印刷机的大型文印店。

首节上一节45/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