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47节

  张潮点点头道:“选了。不过今天下午的课我请假了,一会儿就要去燕师大那边报到。”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他还是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的学生。

  看着张潮远去的背影,一个男生叹了口气,接着又有好几个同学叹气。也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下午2点钟,张潮来到燕师大报到。今天也是燕师大本科新生的报到日,所以这次张潮终于能享受到全套新生接待服务了。

  意外的是,班主任于华竟然在现场。不过入学手续这种琐事,是由助教负责的。于华就负责笑咪咪地站在那里和“作家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交流。他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不时就有同学和老师过来和他打招呼、聊天。

  现场还有记者在采访。

  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时隔十多年再次重启,聘请了于华作为授课老师与班主任,人数又多,自然很有新闻效应。燕师大也乐见于此,所以放了几个比较熟悉的记者进场。

  于华一见张潮到了就招手,道:“就等你了。”

  张潮一看,鲁院高研班一起考进来的其他8名同学果然都在,连忙道:“实在抱歉,早知道我早上过来了。”

  同学许岩道:“没事没事,我和雷平洋也刚到一会儿。”

  马上就有记者开始采访张潮道:“请问你在沪上书展上说……”

  张潮立刻就打断了他的提问,道:“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普通新生的身份来办报到的,沪上书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方便在这里回答任何有关的问题。”

  记者到底比较机灵,立刻转变问题,问道:“你是‘作家研究生班’里最特殊一名学员,年龄也最小,你对加入这个班级有什么期待吗?”

  张潮笑道:“既然知道我年纪最小,那这个问题您应该先问我的这些大哥大姐们,或者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我们班主任的于华老师。我来到这里,就是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了。”

  现在的张潮应对记者可以说弓马娴熟了,该闭嘴的时候,绝对是油盐不进的那种。

  于华也过来解围了,让记者给大家拍了合照,然后回答了一些冠冕堂皇的问题,就带着大家去教学楼了。

  找到作家研究生班的专用教室坐好,于华站在讲台上,对大家说道:“虽然过两天才正式上课,但是我想提前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个班叫‘作家研究生班’,1988年办的第一届,我就是那一届的学生。不过那一届我们的学生多,有48个正式生,2个旁听生,一共50个同学,热闹极了。

  当时我们的班级导师是由燕师大童庆炳教授和鲁院的何镇邦老师共同担任。我记得童教授在第一节课上对我们说过,从文学创作角度讲,每一个同学都已经是取得一定成果、甚至很成熟的作家了,所以学习的重点,不在‘作家’,而在‘研究’上。

  这个‘研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搞文学理论或者文学批评,而是能在更高、更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创作。

  在我们那一届研究生班期间,刘振云发表了《一地鸡毛》《单位》《故乡天下黄花》;池子健出版了《北极村童话》;默言写出了《十三步》《欢乐十三章》……就我不务正业,天天打球,还学会了下围棋。”

  众人皆笑。

  张潮在想,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于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就是在研究生班完成初稿的。

  于华道:“在这个班,我不会以发表作品来衡量大家的水平,但我相信每个能进作家班的同学都是很有心气的,你们会用比我更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张潮不得不承认,“潦草小狗”的PUA技术虽然不够自然,但还是把同学们的竞争心理给激发出来了。想必接下来的几年里,研究生班的同学们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接着于华又介绍了研究生班的课程内容,除了自己和燕师大的一些教授的常规课以外,还请到了默言、苏桐、西川、欧阳江河……不定期过来开办讲座。

  这样的教学阵容,国内恐怕没有其他大学能媲美除了燕大。听说燕大的创意写作研究生班,也请了不少大佬助阵。只是张潮不在那个班上,不清楚详细的情况。

  等上完这特别的第一节课,日头已经偏西。张潮没有急着回去,而是漫步在以小巧玲珑而出名的燕师大校园里,感受已经有些微凉的天气。

  再过一个月,就是“古都的秋”了……

  电话铃声忽然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张潮接起来,就听到何冀萍那温和如故的声音:“小张呀,你的剧本写的怎么样了?”

第89章 杀猪榜

  何冀萍在电话里告诉张潮,华宜这边已经把《少年如你》剧本大纲送去备案、立项了,通过应该没有问题。张艾佳的导演协议也签了,预算也快列好了,现在就等着张潮的剧本初稿出来,就可以初步开始组建剧组。

  这些话听得张潮汗毛都竖了起来,感觉千斤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接下来的几天,他又陷入了边上课边写作的忙碌中。好在燕大和燕师大离得不算远,两边跑也没有浪费太多时间。关键是作业不是特别繁重,很多都是阅读任务,不少书张潮上一世读中文系的时候已经看过了。

  期间宋诗语给他发了短信,告诉他自己已经军训完了,但是张潮也只能抱歉回复她,最近实在抽不出空来带她游览燕京名胜。连同9月20日的社团招新,程欣叫了张潮几次,张潮也没功夫参加。

  因为这剧本,实在是不好写。

  虽然在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张潮就完成了分场大纲。但是具体到每一场戏,越到高潮部分越难把控节奏,所以张潮也是写的小心翼翼。

  这毕竟是自己的剧本处女作,写砸了不仅丢人,而且会影响到电影项目的进度。

  不过他仍然赶在9月23日完成了剧本初稿,并且立刻发给了何冀萍以及张艾佳,还给她们打了电话。

  当天下午何冀萍就给张潮回了一个电话,语气明显带着愉悦:“剧本我看了,写得很棒。虽然还只是初稿,但已经可以根据它来组建我们的‘施工队’了。后天周六你没课吧?早上我们再在华宜这边的办公室碰下头。”

  张潮松了口气,心想终于能歇一歇了。但是很快又收到春风社单英琪的短信,询问《蜗居》的进度如何了……

  他现在只想抽自己两个大耳刮子。真是签约一时爽,催稿火葬……啊呸,不吉利!

  周六一早,张潮如约来到了华宜的办公室。今天参与会议的除了张潮、张艾佳、何冀萍,还有一个装束略有些花里胡哨,但是长相却给人颇为精明感觉的年轻人。

  何冀萍向张潮介绍道:“这是伊哲,既是导演,也是制片人。王总把《少年如你》这个项目交给他了。”

  伊哲主动向张潮伸出手握了一下,道:“小说、剧本我都看了,都写得很棒,是一个值得投的项目。相信我们的合作会非常愉快。”

  张潮微笑道谢,几人各自坐好,开始讨论《少年如你》电影的前期筹备工作。

  聊了一会儿剧本以后,张艾佳就单刀直入地问道:“这部电影华宜准备放在哪个档期?”

  电影的上映档期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电影的制作方向。同一个类型的电影,放在春节上映,和放在情人节、五一节、暑期上映,拍摄、制作、宣传的调性可能会完全不同。

  就连剧本,都要根据档期特点来修改的。张艾佳再怎么文青范儿,也要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

  伊哲道:“初步规划是明年三月份。”

  何冀萍问道:“会不会太赶?距离现在不到半年了,中间还隔着一个春节假期。如果放在三月份,宣发可能就没有时间了。”

  伊哲道:“这部电影是现代都市剧,不怎么需要搭景,也不需要做复杂的后期特效,关键是找好外景地。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张潮写的剧本很成熟,应该不需要大改了,这又省了不少时间。所以整个制作周期控制在4个月以内是最好的。我们按11月开机算,掐在3月前结束。”

  看大家都不说话,伊哲进一步解释道:“《少年如你》这个题材以前几乎没有人拍过,虽然我们都看好,但是市场反应毕竟很难预测,所以档期确实不好定。3月份虽然清淡了一点,但是因为有个妇女节,我们可以申请到一些资金扶持。

  而且我们还可以和保护妇女的部门合作,将电影作为有反校园欺凌教育意义的宣传片,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包场观看。这样对票房的保障力也更强。”

  张艾佳对国内电影市场的运作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没有开口。

  但是张潮却急了,学校包场电影他可太知道了,光是《离开那个好人的日子》,他从小学到高中就看了不下三遍。他立刻反对道:“不妥。《少年如你》有不少暴力镜头,还有犯罪场面,男主人公还是个混混。要是想争取妇女保护部门支持,这些内容可能全部都要改。

  本来一个婆婆就够难伺候的了,再请一个来,那《少年如你》这个‘儿媳妇’,就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张艾佳也听懂了,立刻道:“张潮说的有道理。如果拍的时候畏首畏尾,这也不能拍,那也不能拍,那最后成片肯定是骂的多,票房也不见的会好。”

  何冀萍向张潮投去赞许的眼神,同样点头表示同意。

  伊哲倒是没有生气,筹备阶段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他们开会的目的就是解决分歧,到开拍的时候才能上下一条心。

  伊哲道:“那只有五一长假档和暑期档比较合适了。如果让我选,肯定选五一档。暑期档虽然学生多,但是竞争也激烈,一向是大片的地盘。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明年定档暑期的大片,国内的有周杰伦的《头文字D》、徐客的《七剑》。国外的就更精彩了,有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还有布拉德皮特与朱莉搞出绯闻的《史密斯夫妇》。

  《少年如你》放在这个档期,恐怕凶多吉少。五一档就轻松多了,只有一部凯奇的《国家宝藏》比较能打。”

  几个人又商量了一下,觉得伊哲说的还是比较客观的,也就初步把档期定在了五一。

  张艾佳也松了一口气,让她明年3月前就拍好,对她这种擅长文艺片的导演来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5月份的话就很从容了。一部都市片的拍摄周期也就2-3个月,加上后期制作1-2个月,宣发1个月,赶5月份上映刚刚好。

  伊哲接着介绍道:“这部电影的总投资在1500万左右。除了我们华宜,内地的新画面,港岛那边的英皇,都有兴趣投一点。不过放心,主导权还是在我们这边。他们纯粹就是财务投资,拿票房分红。”

  分散成本,降低风险,这是电影常见的操作,倒没有什么奇怪。越是高成本的电影,投资方越是复杂,有时候在片尾字幕里都能走一整页。

  伊哲忽然对张潮道:“你有没有兴趣也投一点?”

  张潮惊讶道:“我?我一个写字的,哪有这钱。”他倒不怕人家知道他有钱,毕竟各种版税、首印的新闻都是公开的,有心人稍微算一下就知道他有多少钱了。

  但是有钱和让他掏出真金白银来投资,是两码事。

  伊哲道:“你也不要太低调了。现在你都是首富了……”

  张潮:“……?”

  伊哲看他一脸震惊的模样,问道:“你还不知道?”

  张潮摇摇头,这几天他忙着写剧本,其他事情没有太多关心。

  伊哲走到办公桌前,翻找了一下,就拿着一份报纸递给了张潮。

  张潮翻开一看,是一份财经类报纸,再看上面一条标题硕大的新闻,内心顿时卧了个大槽:

  《富布斯中国CEO:张潮年度版税超千万,或成中国作家首富》

  我这是要上杀猪榜了?

第90章 “首富”烦恼多

  张潮最终也没有点头答应投资的事,只说回去考虑一下。

  并不是对自己的电影票房没有信心,而是电影的财务计算是比较复杂和专业的,自己作为个人,没有专业人员替他把关的话,最终收益如何很可能是笔糊涂账。

  亏点钱倒不是不能接受,被当冤大头可就太难受了。

  好莱坞的大明星为啥只拿“票房分成”,而不是电影的“利润分成”?因为曾经发生过明明票房大卖,但是明星找电影公司要钱的时候,却被告知实际上公司在赔钱的事情比如《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华纳、新线表示我们赔惨了!

  一部电影,从创意阶段到最终上映,参与的机构动辄上百,人员动辄上千,大公司很容易就通过财务手段把自己的净收益做得很低,甚至赔本。

  个人就算要追究,也很难支付得起时间、金钱成本。所以不是普通影迷理解的,票房的33%等于制片方收入,再和制作成本相加减就等于制片方利润这么简单。

  而华宜公司在这方面的口碑就着实一般,在张潮印象里,前一世华宜公司就和周星星闹出过票房分成纠纷。

  不过这也提醒张潮他应该开始理财了。

  《富布斯中国名人榜》从2004年开始就把内地作家列入榜单。例如在2004年初公布的2003年名人财富榜上,于秋雨就以420万元年收入排在综合排名第54位。

  作家的稿酬收入都是光明正大的,并且出版社在支付之前都会代为扣税,所以作家上榜并不像企业家上榜那样“危险”。但是终归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历年登顶的作家,几乎都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会被舆论反复检验,虽然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确实够烦人的。不怕人家知道自己有钱,和整天被人盯着自己有多少钱是两码事。

  开完会后,张潮回家打开电脑,好好查询一下今年以来他的收入情况。之前出版社、报社给他转账都会提前发一封邮件,不过他一般都只是匆匆看一眼就关掉。还好之前办卡时就顺开通了网银业务,不然还得跑一趟银行。

  接着就是给浏览器安装驱动,重启电脑,插入U盾,输入账号密码……一套操作下来,终于看到自己的银行余额了:4356911.1元。

  张潮表示很欣慰,银行余额数字终于比密码长了。

  再看看收入明细

  其中大头是花城社支付给他的《少年如你》的版税,首印版税加上加印的版税,总额已经超过440万元。

  然后是花城社支付给他的《你的名字》的版税,已经支付给他的第一笔首印版税是60万元。

  接着是陆金波支付的《暗流集》的版税,首印30万册,单册定价19元,已经支付给他的部分首印版税是50万元。

  华宜公司支付的《少年如你》影视改编与编剧费用80万元,这是第一期费用。

  明窗社引入《少年如你》的首印版税支付了3万港币。

  角川书店引入《你的名字》,首印是5万册,单册定价600日元,先期已经支付了100万日元的版税。

  还有报刊、杂志刊发、转载他的文章,零七碎八的稿费大概3万多元。

  集英社转载《你的名字》漫画版,张潮之前承诺过,连载稿酬全部归夏答,所以不算在内。

  收入加起来是640万左右,扣去给爸妈的100万,燕京、长福两地买房的约100万,自己的各种花销,就是现在这个数字了。

  当然随着几本书版税的逐步支付,预计到年底收入接近千万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少年如你》和《你的名字》,前者年内销量应该能破200万,《你的名字》意外地,现在也有破百万的潜力。

  看着这笔钱,张潮还是有些头大的。由于前世没什么财,自然就没什么理财经验。

  燕京的房价他倒是知道会一路疯涨,现在买房回报无疑是最稳妥的。但房子买多了你也不能就搁那儿吧?出租的话得和租客掰扯;不出租,你也得维护、交物业费,处理各种杂事……

  想想其实也挺心累的。如果没有人帮忙管理,还不如买两支狗都知道会一直涨的大公司股票扔那儿不用管了。至于买币什么的,还早着呢。

首节上一节4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