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64节

第117章 张潮的骚套路

  时间进入2005年的4月份,张潮除了上课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忙活《青春派》的创刊号。

  在计划当中,第一年的《青春派》,都将以当月《新芽》杂志副刊的形式出版,杂志真正的全称是《新芽青春派》,只不过“新芽”二字小的可怜,得眯着眼睛才能看见。

  但是这样就可以和《新芽》使用同一个刊号,避免了申请新刊号的繁琐程序,拖延《青春派》的出版。

  如果《青春派》前3期销量良好,那么《新芽》杂志会为《青春派》申请独立的新刊号当然,申请的手续非常复杂、流程很繁琐,成功率也不高主要是因为国内极少发放新刊号。

  这条路要是走不通的话,《新芽》则会向自己的当地上级部门申请,使用一个已经基本停止发行的刊物的刊号,然后用变更期刊名称的方式,完成换壳操作。

  两本杂志的编辑工作也是各有分工,张潮方面负责全刊的栏目设置、稿件审核、美术设计等,《新芽》方面则是负责校对、排版、印刷和渠道分发。

  这算是《新芽》杂志在销量暴跌以后的“求生”探索,毕竟社长赵常田再也不想回到月销不到1万册,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日子了。

  不过和张潮合作出副刊《青春派》确实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过1月份“新理念作文大赛”的新闻轰炸,和3月份《新芽》杂志、呗塔司曼会员书单的预售宣传,《青春派》创刊号的预定量已经达到5万份。

  这对于一本不收作者版面费、还要支付稿费的文学期刊来说,已经跨过了盈亏线了。那零售多出来的就是盈利部分了。

  而且经过造势,就连《新芽》杂志的零售销量也恢复到单期5万册以上了。

  如果没有上个月的风波,赵常田甚至觉得《青春派》能和举办“新理念作文大赛”并列,成为他职业生涯里最正确的两个决定。

  这天一早,负责和燕京方面对接的许敏霞就匆匆来到赵常田的办公室,忧心忡忡地说道:“社长,张潮那边掉链子了。”

  赵常田一口茶差点喷出来,这段时间他已经被张潮折腾出来的动静搞得一惊一乍了,上个月《青春派》一会儿死一会儿又活过来的魔幻事件让他身心俱疲。

  他都已经想好怎么在4月号的《新芽》上向读者们道歉了。

  赵常田赶忙问道:“咋回事?”

  许敏霞道:“你看,这就是张潮那边设计的杂志封面!”说罢,把一张纸放在赵常田面前。

  赵常田拿过来一看,又疑惑的望向许敏霞:“这不就是一张白纸吗?”

  许敏霞道:“张潮说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赵常田眼前一黑,口中脏话就飙出来了:“小赤佬!脑袋瓦特啦!”

  同意和张潮合作,增设《青春派》这个副刊,赵常田压上了自己多年来的业界声誉。《青春派》销量不好,其实倒无所谓,只能说明此路不通,两三期以后结束就好了,损失最大的其实是张潮那边。

  而如果《青春派》搞出了这种“丑闻”,那他就要跟着丢人,这是赵常田万万不能接受的。杂志没有封面,那算什么?

  所以他马上抄起电话给张潮打了过去,几乎是用吼的道:“侬搞啥西啊?空白封面,无字碑吗,侬武则天啊?”

  许敏霞吓了一跳,她来社里一年多了,从来没有见过赵常田这么失态。

  不知道张潮在电话那头和赵常田讲了什么,他的脸色渐渐从恼怒变成了疑惑,最后轻声细语地道:“这……这能行吗?”

  张潮在电话那头又叽里呱啦地说了一通,赵常田终于下了什么决心似的说了一句:“那就先按你说的办吧……”说罢就挂了电话。

  许敏霞小心翼翼地问道:“社长,那……”

  赵常田道:“他现在上课去了,你等晚些他会给你打电话。年轻人啊,这个脑子……”

  这下轮到许敏霞满脸疑惑地离开了办公室。

  4月15号,张潮和《新芽》杂志社共同筹备了3个月的新期刊《青春派》创刊号,正式跟随当期的《新芽》杂志发行了。

  作为“正刊”的《新芽》,仍旧是90页的规模;而“副刊”《青春派》,则是足足有120页之厚。

  刚刚同时拿到《青春派》创刊号和4月号《新芽》的青春文学资深读者珊珊,摸着两本杂志的厚度,都有些恍惚,到底哪本是正刊哪本是副刊……

  同样让让她惊讶的是《青春派》的封面它就没有封面!最多算是封皮!

  一张又厚又硬的淡黄色铜板纸,上面除了淡到不可见的纹路以外,就没有任何字样和图片。只有在杂志窄窄的书脊上,可以看到小小的、竖排的“新芽青春派第1期”字样。

  这是什么意思,《青春派》要从零开始?

  好奇心驱使着珊珊马上把《新芽》扔到一边,翻开《青春派》封皮下面,就夹着创刊海报,展开来,一幅绚丽的画面就展现在他的面前:

  20多个《青春派》作者的漫画形象,或俊美、或呆萌、或可爱、或潇洒、或狂拽酷炫、或古灵精怪……组成一个矩阵;矩阵中间,就是杂志的名称“青春派”。

  每个作者的漫画形象下面,都有几行小字,除了姓名/笔名以外,还有生日、星座、星座、爱好、格言……

  珊珊一眼就相中了双学涛的漫画形象清秀、文雅、帅气,戴着一副酷酷的黑框眼镜,眼神深邃,仿佛像要和读者喁喁细语。

  再看星座:处女座勤奋、细心、谨慎、条理性强,做事一丝不苟……

  再看格言:青春是一场不完美的旅行,但我仍会义无反顾的上路。

  珊珊眼里开始冒小金光了。虽然还没有看他写的是什么,但是这个形象、这个星座、这句话,就已经击中了她的少女心。

  又翻了翻,一张彩页掉了下来是装订质量问题?

  珊珊好奇地拿了起来,只见这张彩页上,正中间是“青春派”三个大字,然后正反两面也都是作者的漫画形象,只不过数量少了点、人物设计也略有不同;还有一大堆的小字,看着应该是作品的标题。

  这是……另一张海报?

  珊珊很快就发现不对劲,这张彩页的每一个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边边角角的点缀,都是可以单独揭下来的背胶贴纸。

  这时她也注意到彩页旁边,附赠了一张小卡片,上面是“主编寄语”

  【亲爱的《青春派》读者:

  我曾经说过,《青春派》是一本完全属于年轻人的副刊,我将践行我的诺言。

  这本杂志的封面,属于每一个读者……】

  珊珊很快就明白了,《青春派》不是没有封面,而是由读者自己来设计封面,素材就在这张彩页上。自己喜欢哪个作者、哪篇作品,就可以把它贴在封面最显眼的位置,让其他作者、作品给他做陪衬。

  而且《青春派》还会每期还会征集最佳封面设计,想参赛的读者可以将自己的封面扫描下来发送到《青春派》的邮箱,或者剪裁下来找文印店塑封好,寄送到《新芽》杂志。

  这个玩法可太有意思了!

  珊珊现在都顾不得看作品了,而是先小心翼翼地把双学涛的漫画形象和他的作品标题揭下来,然后贴到了封面的正中央。

  然后给自己的好姐妹打去了电话:“《青春派》的创刊号你买了没?赶紧买啊,可好玩了……”

  这一期《青春派》,除了摆在读者面前,还摆在了几乎所有文学期刊,尤其是主打青春文学的期刊编辑面前。

  小四《岛屿》杂志的办公室内,小四和编辑们正满脸疑惑地看着《青春派》的空白封面和背胶彩页。

  一个编辑把一个张潮的卡通形象揭下来,随手贴在封面上,然后弯折了两下,道:“粘得倒是挺牢的,不容易翘边。”

  另一个编辑疑惑地道:“他这本杂志定价才几块钱?这一页双面的背胶加彩印,成本怎么也要几毛。他不想赚钱了?”

  杂志的成本很透明的,在定价普遍只有几块钱的行情下,每本杂志的利润都是一分钱一分钱抠出来的。

  小四也百思不得其解,但他比较细心,很快发现了一个细节,伸手在张潮的卡通形象上再一揭,竟然把张潮的“身子”给揭下来了。

  众编辑也震惊,连忙研究起来发现这些背胶卡通图不仅身子能单独揭下来,就连发型、四肢都能揭下来,甚至可以把女作者的长发贴到张潮的脑袋上去。

  小四脸色顿时就变得煞白,他隐约看出张潮的骚套路是什么了。

第118章 你老实交代,《大医》是怎么写出来的?

  很快,《青春派》的读者们就发现,自己可以在报刊亭、文具店和书店当中,买到与杂志附赠不一样的作者卡通形象背胶贴纸了。

  珊珊虽然在第一天就把封面贴满了,但是又觉得学涛GG的卡通形象小了点,就算贴在杂志封面的正中央,也不够显眼。她觉得有点遗憾。

  不过,第二天她再路过小区门口的书报亭的时候,就看到书报亭的杂志夹上多出了一叠彩印纸,最上面那张,正是双学涛,不过比杂志附赠的原版大了一倍。

  拿这张贴在《青春派》的封面上,那才帅气呢!

  珊珊怯生生地问老板道:“这一张多少钱啊?”

  老板道:“2块钱1张,3张5块。”

  珊珊松了一口气,这个价格并不算贵,一瓶可乐的钱而已,于是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下来。

  类似的场景,频繁出现在全国所有《青春派》征订量比较集中的城市区域。甚至有很多人,并没有买《青春派》杂志,但是看到夏答设计的漫画形象好看,也忍不住掏钱买上几张,拿回去贴笔盒、贴书包顺便也了解了一下杂志。

  张潮的思路其实就是把企鹅已经推出的QQ秀,和还没有推出的QQ空间装扮结合了一下,再用出色的形象设计,触发读者的收集癖。

  一本青春文学杂志给读者提供的情绪价值是分层次的。

  《新芽》与《花火》主要提供的是一种阅读刺激,漂亮的遣词造句和小清新向的故事,能让读者沉浸。

  小四的《岛屿》,提供的是一种造梦体验,极端化的情节、琳琅满目的物质排布、极尽华美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

  后者在营销上显然是要吊打前者的,所以在原时空中,小四旗下的杂志,占据了青春文学期刊75%以上的市场份额。

  张潮在这条赛道上肯定跑不过小四了,所以他换了一种玩法,那就是和读者充分互动起来,强化读者的参与感。

  无论是给作者打造漫画形象,让读者自己设计封面,还是每期的作品投票,他的目的都是让《青春派》不再做单纯的内容输出,而是一个文学的游乐场。

  至于内容,张潮并不担心,所有的稿件他都看过,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肃”或者“纯文学”。

  毕竟这些作者不过二十上下的年纪,不管以后他们的作品有多“深奥”,现在的他们作品还都比较清浅。

  张潮的《大医》,是整本杂志最显成熟的作品。

  《青春派》的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张潮的新作来的。而《大医》极大地满足了这批人对张潮“成长”的期待。

  同时也打消了对张潮不再写“青春文学”后,一定会迷失自我的质疑。

  《大医》以恢弘的历史画卷为背景,用细腻而感性的笔调,勾勒出三个青年的从医之路。

  虽然创刊号的2万多字只是开头,但是其紧凑的节奏和富有压迫力的灾难氛围,已经让人欲罢不能。

  4月下旬,在燕师大作家班的小说创作课程,直接变成了张潮的《大医》心得分享课。

  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正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刘振云,他在课堂上说道:“过去我们基于现实历史题材的作品,往往是走两条路线其中一条,是写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奋斗,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一条路线,则是把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当成主人公,对他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丰富细节,写出他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但是张潮的《大医》走出了第三条路将虚构的文学人物与历史事件紧密相嵌,甚至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充分互动,让虚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功底,充分、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历史资料,还要有极强的构思和逻辑能力,才能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游走自如。

  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小说的?和我们讲讲看。”

  同学们都起哄道:“张潮,你可要老实交代。抗拒从严哦!”

  张潮被刘振云让到了讲台上,先整理了一下思路,才说道:“其实我的这种写法,来自两种艺术形式的启发,第一种是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用虚构出来的大侠郭靖,与铁木真、拖雷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互动,还成为蒙古消灭花剌子模国以及襄阳城抵御蒙古大军的关键人物。

  他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主人公韦小宝对对历史的参与程度更深。还有另一个武侠小说家黄易,他的《寻秦记》,让一个现代特种兵回到秦代,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他的《大唐双龙传》男主角寇仲,则和李世民争霸天下。

  这些武侠小说家,完全没有我们很多作家的忌惮,敢于下笔,我就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敬畏历史,和放肆想象,其实完全可以共存。”

  张潮这番话让其他作家,包括刘振云在内,都没有想到。他们以为张潮会说《水浒传》《故事新编》这样的经典名著,结果竟然是武侠小说。

  这时马上就有人问道:“那另一种艺术形式呢?”

  张潮腼腆地笑了一下,道:“另一种艺术形式,大家可能更不认同,那就是电子游戏。尤其是岛国游戏公司暗耻在90年代出品的经典作品《大航海时代》。”

  同学们哗然。武侠小说好歹还属于文学一类,游戏是什么鬼?

  马上就有人质疑了:“张潮,你不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吧?”

  张潮这时候严肃起来,认真地道:“当然不是。我们都知道‘八大艺术’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而电子游戏,是第九大艺术。”

  刘振云止住了骚动的学生道:“让张潮把话说完。”

  张潮道:“这几种艺术形式之间,是能互相反哺的。例如我们今天写小说,在描述场景和动作时,富有‘镜头感’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显得呆板。但是在电影出现之前,几乎没有作家有‘镜头感’,只有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师,偶尔灵感迸发时,有部分文字摸到了‘镜头感’的边缘。

  这就是电影反哺了小说。游戏也是一样。《大航海时代》是一款以地理大发现时代为背景的冒险游戏。游戏里的历史、地理、政治、商业、军事、宗教、风俗……都有严格考证的来源,几乎没有虚构。

  但是其中的主人公莱昂法雷尔,却是一个虚拟人物。但是玩家可以操控这个虚拟人物,参与到各种历史事件中去,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签订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葡萄牙远征埃塞俄比亚与土耳其人海战、英国国王招募私掠舰队等等。

首节上一节64/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