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楷在旁边听得更恍惚了这都什么琼瑶小说痴男怨女三角恋的狗血对话!你Simon&Schuster好歹也是美国五大出版社,有点节操好不好!
张潮看人来都来了,也不能往外赶,还是招呼大卫在客厅坐下。王崇楷自然而然地拿出台岛的冻顶乌龙,给二人沏上了茶。
张潮道:“你和大卫介绍一下你自己吧,大卫也懂中文。”
王崇楷小心翼翼地道:“我叫王崇楷,也是来自中国的一名作家,这是我写的书。”
说罢,掏出一本自己的小说集递给大卫,大卫礼貌性地翻了一下,又客气了一句,就放到一边去了。
张潮接着道:“我可没把《大医》给兰登书屋。我给他们的是另一本书,一本全新的、以美国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都是美国人,具有爱情、悬疑、背叛等元素。”
大卫听完之后更急了,《大医》有历史背景和语言的隔阂,一直是他犹豫的原因,而张潮刚刚说的这本新书一听就有畅销的潜力。但是既然张潮和兰登书屋已经签了合同了,那自己只能继续争取《大医》了。
可能这就是中国话里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吧。
大卫深知现在不能犹豫,美国出版社其实和中国出版社一样,对优质作者的渴求是无止尽的。现在修复他们和张潮的关系非常关键,于是马上开口道:
“我们愿意出版《大医》,条件就按照之前杰弗里提的来,我们现在就可以签约。”
张潮笑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彼一时,此一时’,你应该理解它的意思。当时的条件,已经过时作废了,现在我们要重新谈……”
半个小时后,大卫米勒疲惫而恍惚地离开了张潮的宿舍,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坐上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然后狠狠抽2个月前的自己两个大耳刮子。
张潮的访客自然不只大卫米勒,很快就有十多名记者来到爱荷华大学,提出希望对张潮进行采访。
卡尔森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与“兰登书屋”的签约属于计划之列;《纽约客》登载《一路向西》这篇文章,虽然苏珊没有完全达成KPI,但总归还在当初允诺的报酬范围内。
但是《纽约书评》就完全超乎他的掌控之外了。作为美国国W院麾下常年战斗在文化战线的工作者,他是深知《纽约书评》的影响力,张潮现在在美国开始拥有自己的媒体资源了,逐渐逸出了他的掌控。
而现在放在他面前的采访申请当中,甚至出现了绰号“灰色女士”的《纽约时报》。
“纽约、纽约,还是纽约!”卡尔森烦透了。
卡尔森知道只要张潮本人愿意,自己是阻止不了这些记者采访他,所谓的申请只是礼貌尊重IWP作为组织方的身份而已。
因为爱荷华大学是个典型的“融入城市型”的美国大学,教学楼、体育场等建筑、设施,散落在爱荷华市区各处,没有所谓的围墙,有时学生上课都要搭乘公交。
张潮和记者们随便找个咖啡厅就完成访谈。
踌躇许久,卡尔森决定还是去和张潮面谈一次,于是动身去了“五月花”公寓。
刚走到IWP作家们所住的楼层,就看到大家都站在楼道里,看着其中一间大门敞开的宿舍正是张潮那间。
卡尔森暗叫不妙,连忙过去一看,果然,宿舍小小的客厅里,已经支起了补光灯,张潮正对着几个记者侃侃而谈,门外还有几个正在等待。
轮番的采访整整进行了快1个小时才结束。张潮和众记者走出房间,他对记者们道:“有故事的不仅仅是我,还有他们。我的这些作家朋友,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身上都有动人的故事。比如这位尤斯曼……”
随着张潮的热情介绍,对他印象颇佳的记者们也不好立刻就走,反正时间还早,就各自找了一两位看起来还顺眼的作家采访,至不济问一问他们对张潮的看法也好,算丰富素材。
这对参加IWP的其他地区作家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也让张潮狠狠收割了一波好感。
卡尔森彻底麻爪了,他这时候才想起来部门对张潮的评估:“……极其善于利用媒体,可以把很小的舆论关注点放大到极致,并且从中获益。”
盛大的采访活动一直延续到天黑才基本结束。这时候张潮又提议:“晚餐时间到了,我知道有一家餐厅的烤肉相当不错……”
众人爆发出一阵欢呼。作家、记者、专栏撰稿人,都是文字工作者,本来就有点臭味相投,采访结束了也很有话题可聊,于是便齐声“同去、同去”。
三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就从“五月花”公寓出发,只给卡尔森留下渐渐消融在黑暗里的背影。
卡尔森有种预感,“掌控张潮”这个目标,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
张潮来爱荷华大学以后,第一次晚上过了12点才回到宿舍。睡前打开电脑查看一下新的邮件,发现其中一封不仅邀请他进行专访,而且要拍摄定妆照,作为杂志封面。
张潮仔细看清了发件人《TIME》(《时代杂志》)。
“哟,看来这次不用以‘网民’身份,登上你的封面了!”
第142章 他这是要犯错误的!
于华最近有点烦。
这刚开学没两天,班上的权勇先就来申请休学了。自己告诉他,“作家研究生班”比较特殊,是不能申请休学的。
结果第二天,权勇先就给他递交了一份退学申请。
于华私下里和权勇先了解了一下情况,权勇先也很坦白,说自己和张潮一起创作的剧本《悬崖》马上就要投拍了,自己要做跟组编剧。
权勇先来燕京,甚至上这个“作家研究生班”,都是为了给自己转型编剧打开局面。
如今这么好的机会放在眼前,又是和最顶尖的电视剧导演郑小龙合作,所以他宁肯放弃求学,也要去哈尔滨跟组。
于华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最后同意他先请假,每周尽量多抽时间回来上课。实在不行了,再走退学手续。
摆平权勇先后没两个星期,他又被作协叫去开会了。
到了会场,才发现是个闭门小会,出席的只有几个副主席,比如王,还有专职政工工作的韦齐宁。燕大的曹文宣、鲁院的邹光明也在场。
于华一坐下,一本厚厚的、被翻开到特定页码的杂志就放在了他眼前。
于华拿起来看了一眼又放下了,笑道:“我不太懂英文。不过这上面张潮的照片倒是拍的挺不错的他好像在开讲座?”
这时韦齐宁沉声道:“张潮去美国以前,你给他做过思想工作了吗?讲过出访和学习的注意事项了吗?”
于华含含糊糊地道:“聊了一次,介绍了一下去年我去的时候的一些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要说是思想工作也谈不上,人家去美国是有工作要谈。”
韦齐宁敲着桌子道:“怎么能不做、不讲呢?参加这样的活动,接受采访最好要提前汇报一下。他现在贸贸然就这么接受访谈,被人套话了怎么办?
他,这是要犯错误的!”
于华喊冤道:“IWP的名额是燕大给的,这责任怎么落在我头上了?”
曹文宣道:“张潮在燕大情况特殊,没有特定的班级,只插班上课,所以这个工作当然是由你们燕师大来做啊鲁院也有责任。”
鲁院的邹光明也道:“他学籍虽然在我们鲁院,可人已经委托你们两个学校培养,他今年都没在鲁院出现过。”
于华急了,还想反驳,这时候韦齐宁发话道:“都别吵了。这次去的三个人,池子健和刘恒都是老同志了,应该没有问题。张潮年纪还小,我们也是怕他把持不住。”
于华问道:“那张潮有说什么出格的言论吗?”
韦齐宁道:“我让人翻译了一下,你们都看看。”说罢把几叠稿纸发给了在场的各人。
于华很快就翻完了,道:“他不是讲得很好吗?也没有涉及什么敏感话题吧?”
韦齐宁道:“这一次没有,那下一次呢?所以我建议,你们应该尽快把这个工作漏洞给补上。对张潮,既要批评,也要教育。”
于华也是倔强,把稿子一扔,直接拒绝道:“既然没有犯错,还需要批评教育什么呢?这又不是八十年代了。《纽约书评》是很有影响力的期刊,张潮出现在上面,不仅没有丢脸,而且还是给我们中国文学争光了。
我要怎么做他的工作?我自己接受采访都说不了这么好何况人家《纽约书评》还不乐意采访我呢。”
韦齐宁道:“你不要混淆视听,我们讲的是两回事。”
这时候曹文宣这个盲生发现了一个华点,突然问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好像记得,张潮还没有加入作协吧?”
加入作协是一级级来的,要成为全国作协的会员首先必须是省一级作协会员。张潮在福海就没有加入福海作协,来燕京以后大家觉得他还年轻,所以也没急着催他加入。
韦齐宁叹了口气道:“这我还不知道吗?这也是个工作漏洞!也得弥补……小于、小曹,你们两个分一下工。把这两个漏洞给补上。”
这时候在一旁沉默了半天的副主席王突然开口道:“是漏洞吗?我看啊,未必!”
会议在非常不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韦齐宁最后发了狠话,张潮如果在美国接受采访,说了不该说的话、犯了不该犯的错,上级部门会敦促燕大、燕师大处分他,甚至开除他都有可能!
于华回去以后,纠结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好怎么给张潮打这个电话。结果电话还没有打,他又被叫去作协开会了。
这次的会议依然是上次的几个人,面前依然是一份美国杂志,不过封面上的英文倒是好认《The New Yorker》。
于华看都不看,直接问道:“张潮这次又说什么了?”
没想到韦齐宁态度温和了许多,对于华和曹文宣道:“张潮倒没有说什么。是个记者,写了他在美国两周的游历经历。在美国引发的反响不小……”
曹文宣问道:“好的还是坏的?”
王笑着道:“反响坏的话,老韦能用这个口气和你们说话?我和美国那边的朋友打听了,反响不是小好,是大好!现在美国读者都说张潮展现了中国青年理性、智慧的一面,对美国的观察不仅细致深入,而且看法也入木三分。
美国的文化界,都把张潮称为文学的‘Chinese Wave’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体现。”
韦齐宁补充道:“现在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兰登书屋’,宣布了要发行张潮的一本美国生活题材的小说注意,不是旧作品的翻译,而是一本新小说。
这个意义,已经不限于‘文化出海’了,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植入’。”
于华这时候问道:“那……批评教育?”
韦齐宁挥挥手道:“现在就不要提批评教育了,要叫善意提醒,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要强调的。不过也不要吓着小同志了。对了,听说那边10月份天气就挺冷了,你这个做班主任的要多关心一下他。”
于华:“……”
而这次于华同样没能等到给张潮打电话“善意提醒”,就又一次坐在了作协的小会议室里。
面前已经不是一本杂志了,而是十几份期刊,有报纸、有杂志,最显眼的是《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尤其是《时代周刊》,封面就是张潮那张对“成名作家”这个头衔来说,年轻得有些过分的脸。
王有些兴奋,一直念叨着:“我就说,那不是什么漏洞吧。张潮这小子,你们别当小孩子看……”
没等于华开口,韦齐宁就道:“现在领导非常重视张潮在美国引起的舆论关注,要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利用好这次契机……”
于华耐心地听他说完,问道:“那‘善意提醒’?”
韦齐宁道:“诶,现在也不是‘善意提醒了’,叫‘积极帮助’。张潮在所有采访中,都体现出了很强的原则性,不仅没有被人带到沟里去,而且成功团结一批各国的作家,以及美国的记者……
你问问张潮在美国那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便?我们可以动员当地华侨提供帮助。如果他有更多媒体活动,经费上,我们可以酌情解决一些。
小于,你这次工作做得好啊!”
于华:“……”
第143章 在好莱坞跑马圈地!
张潮自然不知道发生在于华老师身上的烦恼如果知道,他一定会好好感谢于华。“潦草小狗”并没有把任何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传导到张潮身上。
张潮最近把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消失的爱人》上。
原著小说和电影他都看过,所以这次他的重写仍然是混合了小说对婚姻的深度刻画和电影充满悬念的紧凑叙事节奏。
他改变了原小说交错使用夫妻双方的第一视角叙述故事的方法,而是采用被丈夫尼克请来帮自己辩护的律师坦纳博尔特的第一视角来展开故事。
这么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小说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但是却显得更加客观、冷峻,也更容易进行影视化改编。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需要对同一情节,进行双第一视角的重复叙写,所以小说的字数大大减少。原著翻译成中文以后大概是40万字,而张潮会控制在20万字以内。
张潮想到自己对美婚姻制度、法律以及习俗方面还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还让IWP协调了爱荷华城的一个专业离婚律师,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
这部小说他仍然决定由许蕊雅进行翻译,所以《大医》的翻译工作只能往后推了。每天张潮固定写完6000字,就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她。
加上其他文字工作,“日万”又成了张潮的工作常态。
6000这个字数,恰好是许蕊雅每天翻译的上限,不过谁让张潮给的翻译费用相当可观。何况现在还有一个同时精通英语和小说,还十分可靠的大牲口可以帮忙……
就这样一直忙到了10月底,《消失的爱人》的创作也才堪堪接近尾声。
当许蕊雅看到发来的最新情节里,妻子艾米在与前男友柯林斯打扑克到顶点时,用事先藏好的厨刀抹开了柯林斯的脖子……忍不住给张潮回了一封邮件,只有5个字:
你这个魔鬼!
许蕊雅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真的是一个美国夫妻找回爱情、回归家庭的故事,结果越翻译到后面就越抑郁、越害怕。
等看到抹脖子这一幕,许蕊雅心目中张潮的形象“崩塌”了,甚至对婚姻和家庭的憧憬都崩塌了。
但是她又不得不承认,张潮非常准确而毒辣地刻画出了美国白人中产阶层婚姻的虚伪和脆弱。他不仅设置了一系列峰回路转、精彩缜密的情节,还塑造了诸多鲜活灵动、栩栩如生的人物。
张潮的笔端透着阴森寒气,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划开了笼罩着“完美夫妻”光环的家庭假象,一点点向读者展现了血淋淋的现实图景。
作为这本小说的第一个读者,身兼东西方文化背景的许蕊雅似乎已经看到它在大洋两岸同时卖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