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如此,电影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些年就没有见过高票房的刑侦片。
张潮了解完前因后果,也感到非常无奈。
于东满脸惋惜,最后道:“还有一个转机那就是你的小说能大卖,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这种影视剧不是不让拍,而是每一部都要成为典范。既要展现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又不能有负面的争议。
说实话,难度很高!”
张潮点点头,表示理解。于东作为伯纳影业的掌舵人,要对公司的每一笔投资负责。毕竟《通知》之下,这部剧的命运着实难测。
不过张潮也不气馁,既然不能同步进行,那么就先把小说写好再说。
时间一晃又是半个月过去,转眼就是到了2005年的最后一天。去年的元旦之夜,张潮是和宋嘉一起度过的,两人去了一个不着调的酒吧,又说了些不着调的话……
今年宋嘉还在东北拍戏,张潮也有自己的行程前往沪上。
《消失的爱人》全球首发的国内中文版仪式将在沪上的展览中心举行,他这个作者肯定要出席。
除了沪上,同步举行首发仪式的还有纽约,在那里,兰登书屋将邀请一个重量级嘉宾代表张潮出席。
由于时差关系,为了能同步进行,所以沪上把首发仪式放在了2006年1月1日的中午12点,恰好是纽约时间的1月1日的0时。
为了一本小说举行这样隆重的首发仪式在哪里都是前所未有的。谁让张潮能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就成为美国文化界备受瞩目的人物呢?
长江社自然是卯足了劲要把这本书的热度炒高。兰登书屋方面原本还有些忐忑,但是经过三轮内部试读会以后,《消失的爱人》征服了每一个资深编辑、知名作家和书评人。
1月1日中午12点,张潮站在沪上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主舞台中央,亲手揭开了这部新作的帷幕。
而在纽约,为小说首发揭幕的是斯蒂芬金!世界恐怖和惊悚小说无可争议的王者!
随着红色的幕布缓缓落到地面,《消失的爱人》的巨型书模呈现在两国记者们面前。
小说封面的主体是两双眼睛,分别属于男女主人公男性的眼神充满了焦虑、无助、疑惑,甚至绝望,种种复杂情感交织其中,充满了故事感;
女性的眼神则是坚定、狠辣、决绝,又似乎带有一丝嘲笑与不屑。
张潮拿起话筒道:“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我以往创作的小说。它的诞生十分偶然……”
相比于张潮对自己作品的平淡叙述,在纽约的斯蒂芬金,则给予了《消失的爱人》极高的评价:“上个月,当麦德琳把这本小说交给我,让我为之写推荐语的时候,我只准备翻上三页,然后编一段套话,就从她那里骗到5000美金……”
纽约的记者们都笑了起来。
斯蒂芬金继续说道:“可是我看完前面三页,就忍不住再看三页。接着又是三页……结果我在两天之内,就读完了这部杰作。
《消失的爱人》展现了张潮这个中国作家的绝妙才华,他带领读者深入一个婚姻触礁、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感情世界。其阴暗之处,甚至让让我心头发毛。
张潮在这部小说里一边在揭露真相,却又特意布下了一道道迷魂阵,一笔笔描绘了那些令人战栗的秘密即使在最亲密的情侣之间,这些秘密也仍会破土而出、茁壮生长……”
记者们都有些难以置信一部让斯蒂芬金心头发毛的小说,那该可怕成什么样?
斯蒂芬金最后总结道:“爱,有着噬人的利齿,留下的伤口永难愈合!”、
这句话也被斯蒂芬金写在《消失的爱人》的腰封上。
很快,以《纽约书评》《纽约客》《时代周刊》等为代表的报刊相关书评栏目,就登出了知识精英们对这本书的好评
“一本精心打造的惊世之作,涵盖‘生命、爱情、失去、愧疚’等主题,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出文学作品。”
“事情怎么会搞得这么糟?答案尽在这位中国作家的新作中。当两个人结为夫妻,但其中一人完全摸不透枕边人的真面目,那会惹出什么样的风波?《消失的爱人》能让你看出几分端倪。”
“这本小说写了一宗让人发嚎又惊悚无比的婚姻,会让你忍不住花一番心思琢磨自己的枕边人。”
“重口味读者会喜欢《消失的爱人》中一环接一环的斗智游戏。在张潮悬念重重的小说中,一桩危机四伏的婚姻活脱脱变成了一个惊悚故事。”
“《消失的爱人》描绘变态心理人格,我从来没有读过如此精彩、如此令人胆寒的描绘。一个绝顶奥妙、令人心惊的故事,书中快快乐乐、看似正常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黑暗的一面,两者紧密交融,难分难解。”
……
张潮也没有想到兰登书屋会请到斯蒂芬金,更没有想到美国书评界会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一致好评。
小说本身的高质量,书评界的推荐,加上美国读者已经被吊了3个月的好奇心,《消失的爱人》像风暴一样,席卷了美国的图书市场。
张潮签的协议是2万册,兰登书屋在试读会后增加到了5万册,但是几乎在1月1日当天就被读者抢购一空。
各地书店催货的订单电话差点把兰登书屋打爆,麦德琳不得不临时协调印刷厂,把冷门作品的排期往后延迟,全力保证《消失的爱人》能及时供货。
国内则由于出版社对张潮“印钞机”的地位足够重视,所以备货充足,暂时没有出现大规模短缺的情况。
但是美国方面这本书的爆火,却意外地让张潮在国内再次“出圈”。
首发仪式刚过1个星期,《消失的爱人》在各地书店的书架上就被迅速清空,补货速度完全跟不上销售速度。
这本书的盗版甚至都可以卖到正版的价格,正版则可以直接翻倍卖,书店门口就有收书的贩子。
负责任地讲,这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国内的舆论风气,以及大众的普遍认知,还是颇有点“崇洋媚外”的,所以什么黄油纸包的德国零件、舀马桶水喝的日本工匠,以及救只猫让整个城市停电的美国精神,大把大把的人深信不疑。
很多人过去对文学、小说完全无感,但是美国人这么爱看一个中国人写的美国故事这可就得买来看看了!不然朋友之间聊到了,都不知道怎么接茬。
而更着急的是角川书店,角川历彦几乎要用鞭子抽打负责和翻译对接的编辑。编辑只能哭着打电话给翻译道:
“林绍华桑,《消失的爱人》,请务必尽快翻译出来!”
第154章 现在,你就是我的祖宗!
卡尔森脸色惨白地放下电话,上司的怒吼把他震得几乎耳鸣。
拉拢张潮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他既不是那些来自政局动荡地区、每天生活在恐惧当中,甚至食不果腹的典型第三世界作家;
也不像那些经历过长期的贫穷和饥饿,世界观、价值观被一次次摧毁又一次次重塑的前辈中国作家。、
张潮对美国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只享受却不迷恋,对美国的制度与文化只了解却不信仰。
他身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仿佛见识过比2005年的纽约以及美国更优越的生活方式,。
如果中国的年轻一代都是像张潮一样,那么这种拉拢还有什么意义?
卡尔森想起了很多细节比如张潮在美国消费时就对频繁使用信用卡感到不耐烦,难道还有比这更便捷的支付方式吗?他在中国只能付现金吧?
张潮不仅没有“爱上”美国,而且还在用他作家独有的锐利眼光在解剖美国。《消失的爱人》一本书,就可以让不少中国人对美国电影营造了几十年的“重视家庭”“为家人可以对抗整个世界”的假象祛魅。
这才是让美国国W院感到恼火的地方。钱花了、资源投了,结果张潮把糖衣一舔,立马扔回来个炮弹,这以后还让参与计划的相关部门怎么抬得起头来?
所以《消失的爱人》的成功,不仅代表了拉拢张潮这个计划的失败,而且还导致美国国W院直接删除了继续资助IWP的相关预算。
而卡尔森,本身就是依附于这个计划而存在,所以他也即将失业。
但是他并不甘心,他还要向上级证明自己的价值,争取调派到其他项目中去。在思考片刻后,他打开电脑,向多个邮箱发了一封内容相同的邮件。
然后又拿起电话,拨通了大洋彼岸的某些号码:“我是卡尔森。老朋友,好久不见……”
卡尔森要让张潮知道,这贼船不是他想上就上、想下就下的。
张潮自然不知道卡尔森的背后动作,临近期末以及年末,又到了他最忙的时候。
首先是燕大的“作家班”课程,这学期的课本来就少,下学期主要时间就要用来写论文了,目前要确定自己的论文选题。
燕大的“作家班”和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办学理念是不同的,前者重视理论素养,后者注重创作实践。所以燕大这边毕业要交论文,而不是文学作品。
说实话,他十分想写一篇《论青年作家张潮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作品风格》交差,但是想想看,实在不好意思这么不要脸。
最后他决定还是写王小波算了。这是他最喜欢的现代作家,上一世他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王小波。当时他有两个选题,一题是写《黄金时代》,另一题是写《万寿寺》。
上一世的他后来选了《黄金时代》,那么这一世就写《万寿寺》吧。《万寿寺》是王小波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对“繁复叙事”和“元小说”技巧的运用,达到了过往中国文学不曾触及的巅峰。
其次是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这个倒简单,交一篇不少于3万字的新作就可以。燕师大会把他们的毕业作品汇编成书出版。
万一写呲了,放在书里,和别人一对比,那就是公开处刑。所以也不好写。
除了学业,张潮还要处理不少“午夜潮汐”的相关事务,该买的房子要买,该招的人要招。
随着《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兰登书屋预计未来一年内会支付给张潮至少500万美金的版税。
美国小说的销售习惯是第一年发售定价较高的精装版小说,大概20-30美元1本,像《消失的爱人》定价就是29美元。
第二年开始会发布便宜一些的平装版,大概是10-20美金一本。
通常一本小说的收入大头来自于头一年。而这500万美元,即使扣掉各种税款,也几乎是张潮两年来的收入总和。
张潮感慨,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钱好赚!
何况美国编剧协会已经发来了邮件,不止一家好莱坞公司想要收购这本小说的改编版权。这种热门小说的版税至少是百万美元起。
张潮觉得这些美元直接汇回来放自己户头上有点可惜了就留在美国,用来买谷歌、苹果、亚马逊之类的股票多好。
就像苹果公司,他查到现在的市值是600多亿美元,而到他重生前的2024年,苹果市值最高已经突破了3万亿美金,疯涨了50倍。
至于国内的妖股茅台,他不炒股也略有耳闻,只是他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非高科技、非互联网、非大众消费品的企业股票,能涨成那个样儿。
不过投资美国股市也是有风险的,如果他印象没错的话,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就要爆发了。
这个次贷危机具体是咋回事,波及的范围有多广,如何在其中规避风险,张潮其实也是一知半解,毕竟他是两辈子数学不及格的纯血中文系。
但是当他把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公司这些名词还有以前听来的种种说法的残片,尽量组合到一起,描述给黄杰夫听以后,这个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耳朵立马就直起来了。
随后他连着查了半个月的资料,又和身在美国的同学、朋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谈论以后,终于在1月中旬的一天,在张潮来办公室以后,顶着重重的黑眼圈,狠狠地抱住了张潮。
黄杰夫激动地喊道:“BOSS,你简直是个天才!如果我们操作得好,4年不,3年以后,我们就能买下全世界!”
张潮一脸懵圈,问道:“我只是让你去美国弄个公司,处理下股票投资的事,避免风险就好了,买什么全世界?”
黄杰夫把他拉进了一个里间的办公室,深呼吸了几口气,道:“经过你的提醒,我和华尔街的几个分析师朋友进行了多次沟通以及模拟,确信次贷危机将1年内爆发,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苗头。
由于美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核心位置,我们预计次贷危机会在2到3年内席卷全世界,是一场超级飓风级别的金融风暴。到时候,美国、欧洲、日本,许多金融机构会破产,股市也会剧烈动荡。
如果我们操作得当,老板你的500万美元,将在3年后,变成5亿,甚至10亿、20亿。”
张潮疑道:“你不是美国人吗?发生这样的金融灾难,你不会感到担心吗?”
黄杰夫耸耸肩道:“从我学商科的第一天就知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总是会发生的,人力无法阻挡。它是一种系统性问题,是经济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许多问题不断积累后的总爆发。次贷危机只是它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我考虑的是,如何能让自己服务的公司在危机中取得最大的利益。”
张潮顿了顿道:“美国,毕竟是你的祖国吧……”
黄杰夫笑道:“美国,是我的祖国;中国,也是我的祖国。而BOSS虽然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次贷危机会发生但预言了这次危机的你,现在,是我的祖宗!”
第155章 中美友好的桥梁!
毕竟事关重大,张潮不可能听黄杰夫这么耍耍嘴皮子,就把这笔钱扔进他完全不了解的领域里去。
他对次贷危机的主要了解,除了新闻报道,就是那部电影《大空头》。
毕竟什么“做空”“杠杆”“抄底”“对冲”,听着好像挺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是险象环生,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了。
据说在次贷危机中大发其财的人,不少人要么锒铛入狱,要么身败名裂,还有因为愧疚心理而自杀的。
损失一点钱,甚至在美国的500万美金都赔进去了,对年轻的张潮来说都不是伤筋动骨的大事。但是他不能接受的是,损失黄杰夫这个人。
不得不说,黄杰夫在操持公司业务上绝对是一把好手。
现在的“午夜潮汐”,在作品版权代理、影视剧投资、动漫衍生品等业务能严密有序地发展,都有赖于黄杰夫的专业。
“午夜潮汐”已经成为国内靠前的文学经纪公司了。除了张潮自己和马伯慵、权勇先,大部分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的学员和一部分鲁院高研班的同学,都和“午夜潮汐”签了作品的经纪代理协议。
此外还有杂志《青春派》的许多作者,像双学涛,今年他将出版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集,也是由“午夜潮汐”联系出版社并进行宣传运作的。
思考良久,张潮还是很坦诚地把对于投机“次贷危机”的担忧告诉给了黄杰夫,并说道:“我很理解你现在的狂热情绪。你要说我对你说的5亿美元、10亿美元不动心,那就太虚伪了。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不是一句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在说财富与风险的关系。财富能造就人,也能毁灭人。
我不反对你在这场必然发生的危机中,顺势而为,赚到该属于我们的财富。但是你现在的精神状态,让我很怀疑能不能把这500万美元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