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176节

  就如昨天李局长说的那句:王教授,我不怕你笑话,像小林这么专业,还这么全面的人才,我一时半会真找不出来……

  难道仅仅只是一时半会?王齐志估计,给李春南一两年他也找不到。

  所以,林思成不干,还真就没人能干。

  但一想起陈朋那天打电话跟他邀功,王齐志就头皮发麻:王教授,小林立大功了……五十多个人,三十多支枪,子弹上千发……

  陈朋被他那一顿骂……你邀个鸡毛你邀?

  所以,再是有警卫,也只是两个人,两把枪……

  林思成当然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干了!

  说实话,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三观超级正,正义感超级强,有责任心有担当?何况他和林思成的关系还越来越紧密。

  所以王齐志既自豪,又纠结。

  正拧巴个脸,一脸踌躇,林思成笑了笑,站起了身:“老师你看,赵总几个亿的身家,不也照样在干?而且是拖家带口的干……说实话,他比我危险多了……”

  王齐志抬起头:一辆奔驰越野停在门口,赵修能带着两个儿子下了车。

  他哼了一声:“你怎么不问问,赵总的身家怎么来的?他不干,他那几个亿能不能保得住?”

  林思成笑了笑,没吱声。

  所谓论迹不论心……

  转着念头,师生二人迎出门……

  和王齐志打了声招呼,赵修能絮絮叨叨:“老娘昨晚听说后,兴奋的不行,非得来一趟……说既然评审,她这个第二代传承人怎么能不来?”

  “该找的不该找的证明资料找了一大堆,甚至让老二弄了辆房车……你要不劝,真就连夜跑过来了……”

  林思成笑笑:“才是区里评审,杀鸡焉用宰牛刀?等到省一级,再请老太太出山也不迟……”

  “对,我也是这么说的!”

  两人絮絮叨叨的聊,王齐志冷眼旁观。

  乍一看,挺正常,好像朋友叙旧。但细一想:赵修能几岁,林思成几岁?

  再算一算,赵修能的岁数,好像和林长青差不多……

  更怪的是,隐约间好像给人一种朱开平站林思成面前的那种感觉:赵修能虽然叫的林老师,但语气也罢,神情也罢,好像对面站的是前辈?

  还有赵修能那两儿子,三十郎当岁,比自己没差几岁。但正襟危座,一丝不苟,林思成偶尔和他们聊两句,腰下意识的就往下一勾,脸上顿然堆满笑,比对他们的老子还要尊敬。

  在江湖中摸打滚爬大半辈子,赵修能什么样的场面没经过?

  包括他那俩儿子,也绝不是初出茅庐的雏儿,所以乍一想,好夸张?

  但肯定有原因。

  问题是,林思成干嘛了?

  暗暗思忖,又聊了一阵,学校接待组也到了。

  不可谓不重视:校长带队,校院两级的主要领导全来了。

  王齐志和林思成又介绍赵修能父子,只说是省内极有名气的老手艺人。而林思成所谓的“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就来自赵修能的母亲赵老太太。

  领导们一听,都挺奇怪,上上下下的打量了好几遍。

  这位赵总岁数挺大啊,六十过了吧,也挺气派?

  既然只是为了证明传承谱系,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传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为什么林思成不拜这位赵总,而是专程要拜已经八十余岁的赵老太太?

  虽然没人问出口,但赵修能能感觉得出来,只是讪讪一笑。

  只配提鞋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的那点手艺,在林思成面前真不够看。林思成给他传承还差不多……

  寒喧了一阵,评审组到了学校。

  带队的是区宣传部的一位副部长,之下文化局、旅游局、文物局、广电……等等等等,来了个全。

  专家团规模也不小,相关行业,林林总总来了二十多人。

  一一介绍,当看到单望舒和叶安宁时,林思成不由怔住。

  这俩是怎么混进去的?

  王齐志就在一边:“这俩闲的……昨天本来要请假,说是今天要过来帮忙。其实就是想瞎凑热闹,说不定还会添乱,我就没答应!”

  结果,就进了评审组?

  不过确实沾点边:单望舒在市旅游局,叶安宁在保力,既有专业能力,也属于相关行业……

  暗暗转念,林思成远远的笑了笑。

  两人点头回应,嘀嘀咕咕:“安宁你看,林思成穿西装,还挺上相?”

  叶安宁点点头:“确实挺耐看!”

  “呀,领带歪了?待会他还要上台讲话吧?”

  单望舒在叶安宁的背上拍了一把,“你去提醒一声。”

  “这么多人,不用了吧!”叶安宁犹豫了一下,“我给小舅发短信……”

  将拿出手机,一道身影从林思成的侧面走了出来,帮他正了正领带。

  动作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和林思成一样,穿着西装,戴着铭牌,就挺正式。

  仔细一看,李贞?

  单望舒怔了一下,瞪着叶安宁:“李贞怎么不嫌人多?”

  叶安宁抿着嘴笑:“她是助理!”

  “助你个头!”单望舒又拍了她一把:“你还笑?”

  随即,学校领导带专家组参观,一群人进了工作室。

  程序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参观,介绍,看历史文献,看申报计划,看影音资料。

  然后询问了解: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文化价值、濒危状况,以及详细的保护方案,传承计划。

  包括对传承谱系,也就是赵修能的询问了解,同样没少一点儿。

  乍一看,详之又详,细之又细,严之又严。

  其实,只有少数的几位知道:申请团队准备的文件、资料,比这全的全。

  既然不会出意外,那自然就要严格按照流程来。其它不论,到时做为宣传资料,以及再往上一级单位申报的辅助资料,也能多一点说服力。

  如此这般,足足一天。

  过程很慢,但结果并没有出意外:专家组全票通过,“西京市碑林区西北大学瓷器修复申遗项目”,正式启动。

  林思成波澜不惊,王齐志却暗暗松了一口气:万事开头难,算是迈出去了第一步。

  之后是招待会,校领导主持,师生俩坐陪。

  林思成一如即往,滴酒未沾,王齐志却喝的红光满面。

  抽了个空,他把林思成拉一角落里,拿出手机:“来,汇报一声!”

  林思成一头雾水:“给谁汇报?”

  “我老丈人,你单师公……”

  “哦哦……”

  林思成猛点头:跟着王教授,自己亲戚越来越多了……

  转念间,电话接通,但没说几句,一盆凉水浇到了王齐志头上。

  “王齐志,你们怎么这么慢?河博(河南)上个月就报到了省里,上博在三个月前就通过了省级审核,已正式列入上海非遗目录名单,最迟09年年底,就能向文化部和旅游总申报……”

  老丈人的声音有些严肃,还带着几丝狐疑,“王齐志,你这回去两个月了,忙什么了?”

  王齐志一脸懵逼,这也能赖我?

  随即,他心里又跳了一下:这么一算,河博至少要比他们早一年,上博更是早了三年?

  这他娘的,怕是连泡热的都赶不上?

第177章 见缝插针

  江山素裹,万里雪白。

  王齐志扶着栏杆,双眼空洞无神。指缝里的烟头已烧到了海绵,却浑然不觉。

  突然,他激灵的一下,使劲的甩手。

  林思成看了一眼,递上了湿巾。

  王齐志接过来,捂住起了泡的手指,眉头皱了一下:“岳父固然说过,历史要够悠久,社会影响力要大,覆盖面要广。但林思成,没必要覆盖十省市,二三十个窑口之多吧?”

  林思成低着头:“老师,多走一走,学一学,准备全面一些,到时候成功的把握也要大一些。”

  “我知道!”王齐志点头,“但是林思成,时间够不够?”

  之前还不觉得,但岳丈的一个电话,突然就有了火烧眉毛的感觉?

  河博已到申请到了省一级,想来最多三五月半年,就能列入省级目录。

  上博更是一骑绝尘,等文化部“须列入省级目录满两年”的年限一到,就能向国家级部门申报。

  甚至于不止这两家,景德御窑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复旦大学文博系,基本都已经达到市级评审合格,向省级部门申报的阶段。

  而西大,自己和林思成,才刚刚立项?

  王齐志看了看手里的考察计划书,一脸愁苦:

  耀州窑(陕西),平定窑(山西)、长沙窑(湖南)、邢窑(河北)、景德镇(江西)、登封窑(河南)、婺州窑(浙江)……

  照这么看,林思成不把全国的知名窑口跑一遍,绝不罢休?

  好久,他挠了挠眉心:“林思成,基本功搞扎实点,技术准备的充分一点,确实没错,但你也不能太实心眼……我要说实话:你师公是怕我投机取巧走捷径,才说的那么严重,你信不信?”

  林思成默不作声。

  因为单局长的说的那些绝非危言耸听:就像上博,04年申遗试行办法刚出台的时候就开始申报。那时还没有区、市、省、国家的等级限制,更没有年限限制。

  结果申报一次,被打回来一次,再申报一次,又被打回来一次。

  主要原因,和现在的王齐志的心态一模一样:怕被人抢了先,偷机取巧走截径。基本是哪个有名哪个贵,我就申报哪个:先是青花瓷,然后明清御瓷,第三次又加了个宋瓷。

  其次,也有研究成本,时间跨度,人力、物力、经费等等方面的考虑,所以项目的覆盖面不够广,大众认可程度不够高。

  却忽略了申遗的核心:延续文明基因,强化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乃至打造国际名片,增加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说直白点,御瓷和宋瓷,流传下来的有几件,大众见过的又有几件?

  所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从第一次申报的2004年,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整整蹉跎十七年,直到2021年才申报成功。

  至于河博,连续折戟两次,后面直接放弃了。

  所以,林思成就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屡败屡战,还不如直捣黄龙。

首节上一节176/2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