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首富,亲自给顾客开车门? 第44节

看到这一幕,苏白沉默了。

拼光了所有勇气和面子,才拿到四个红包,眼见着就要拿到第五个红包了。

而最后一次,眼前这个少年,居然选择认错。

苏白接过刘大吉递来的四个红包,轻声细语道。

“为什么现在又要来认错呢。”

刘大吉依旧低着脑袋,抽泣道。

“我爷爷教我...不能做亏心事...我原来一直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叫亏心。”

没错,直到刚才,刘大吉才明白。

他确实可以拿走这五个红包,拿走这一千块钱,他也确实可以给爷爷买电动三轮车。

但今天这件事,带来的愧疚和负罪感,很可能伴随他的一生。

这就叫...亏心!

苏白静静听着,没有指责,也没有评判。

一个教孙子不能做亏心事的爷爷。

一个想方设法给爷爷买电动三轮车的孙子。

还真是...

而道完歉,给苏白深深鞠了一躬的刘大吉,抬手擦了擦眼泪后就要转身离开。

可下一秒。

“等等!”

刘大吉定住,这次终于有勇气抬起头来和苏白对视,班主任说的不错,他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灵气儿。

苏白依旧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看向这个不愿意做亏心事的孩子。

“红包还给我了,那你爷爷的电动三轮车怎么办。”

提到三轮车,刘大吉顿时落寞起来。

“听说县里初中期末考试,只要任何一个科目能考到年级第一,就有两百块奖金。”

苏白点点头。

“县里初中学生多,年级第一可不好考。”

刘大吉捏着自己的衣服下摆,倔强道。

“我可以的,乡里读书我年年都是第一,最快一学期,最慢一年,我一定能给爷爷买车。”

听到这里,苏白的脸上笑容绽放。

“我有一个办法,既能让你不亏心,又能让你过完年就给爷爷买电动三轮车,你干不干。”

“什么办法。”

“你就说干不干吧。”

“只要不亏心,我就干。”

只见苏白扭头对着自家二楼的窗户喊道。

“豆豆,快下来。”

半分钟后,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提着一把电动玩具枪出现在苏白面前,虎头虎脑道。

“三叔,干啥。”

苏白摸了摸豆豆的脑袋,看向刘大吉。

“这是我大哥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学习成绩很一般。”

“我说的办法就是,从今天起,一直到寒假结束,你每天来我家帮豆豆补两小时课,一天一百块。”

搞笑的是,苏白的大哥苏震还是高中校长,在外面桃李满天下,可家里却结苦瓜。

而听到补课两个字,学渣豆豆撒丫子就想跑,却被苏白一把拽住衣领直扑腾。

听到苏白的话,刘大吉双眼放光。

他要大年过后才开学,也就是说,只要给豆豆补课,一直补到开学,就能赚小两千块。

这还没完,苏白继续说道。

“这是补课费,另外...只要豆豆每次考试的成绩,在班上前进一名,我就多给你两百块,要是他成了全班第一,我就给你一千块,要是年级第一,我就给你五千块。”

好吧,绩效考核那一套,被苏白用在刘大吉身上了。

而听到夸张的奖金,刘大吉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是看着被苏白逮住,不断扑腾的豆豆,面露难色。

“要是他不听我的怎么办。”

苏白笑着耸了耸肩。

“他要是听话,我还找你干嘛。”

“我不管你是带着他上树掏鸟窝也好,下田里抓鱼鳅也罢。”

“我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怎么样,考虑好了吗。”

犹豫两秒后,刘大吉终于再次鼓起勇气。

“你说的我都记下了,你到时候可不能反悔赖账。”

苏白一脸无语,我一个身价千亿的老总,和你谈几千块的生意,你居然担心我赖账?

“看来你是考虑好了,放心,绝对不赖账。”

说完,苏白把手伸向刘大吉。

而刘大吉也学着苏白的模样,伸手和苏白紧紧握在一起。

...

第053章这红包,可...真不一样啊...

定好了每天补课的时间,刘大吉走了,怀里揣了一个两百块的红包。

这个红包不亏心。

当刘大吉经过狗儿村村口的时候,不经意间朝着大槐树下瞥了一眼,一张熟悉的面孔引起了刘大吉的注意。

爷爷经常在家里的老旧电视上看新闻,国家新闻看,本地新闻也看。

而那个站在老头儿堆里聊天的大叔,刘大吉曾经在本地新闻上看到过。

而且每次开会,这个大叔都坐中间。

好像是大官儿来着。

砰!!

随着附近一声鞭炮声响起,一个狗盆冲天而起...

回过神来的刘大吉抬腿朝着家里跑去。

大官儿什么的,和自己没关系。

他要赶紧回去告诉爷爷,自己找到工作了,大年过后,就能给爷爷买电动三轮车了。

....

董三斤已经来了有一会儿了,并没有急着去苏家找苏白,而是冒充走亲戚的外乡人,混在了大槐树下的老头儿堆里。

接过一个老人递来的紫云烟后,董三斤笑呵呵地谢过点上。

“好久没抽这烟了,劲大。”

老人貌似早就在等着接茬了,一股自豪溢于言表。

“那是,你可别看不起这烟,就我们村的后生苏白,人家上千亿的身家,还不是抽这个。”

董三斤表面笑嘻嘻,心里一顿吐槽。

打我进村起,这话就听了八遍了。

怪不得你们村的人,见到外人就喜欢递烟呢。

要说拿捏人心,还得是苏白,一包十几块的紫云烟,让全村人装上千亿的杯。

而老人们只顾着给董三斤装杯,却没人认出来,这个把秘书扔在车里,穿着便装独自一个人来村里晃悠,口口声声说来串亲戚的家伙,居然是宜城大管家。

倒是有两个老人觉着眼熟,可县领导来村里视察慰问的时候,都是乌泱泱一大帮人。

哪有大官儿自己一个人晃悠的啊。

董三斤混在老人堆里,闲聊间问了很多问题,比如看病报销、子女上学、孩子在哪儿工作等等。

遇到老人们夸的,董三斤就笑着直咧嘴。

遇到老人们骂的,董三斤就叼着烟不说话直挠头。

闲聊间,不知不觉话题就转到了董三斤这个宜城大管家身上。

看得出来,近几年宜城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对董三斤的工作表示一致认可。

可唯独一点,老人们纷纷持怀疑态度。

那就是董三斤的酒量。

“我觉得悬,还三斤打底,下湾村老四家儿子,还是酒厂酿酒师呢,也就二斤酒量。”

“估摸着,也就一斤半,都高高儿给他算,三斤打底,绝对吹牛。”

“哈,听说是东北的,东北人热情是没的说,但论吹牛,他们也是全国第一。”

听到这儿,董三斤坐不住了。

你们批评我工作,我虚心接受。

可你们要质疑我酒量,那我...

环视一圈平均年龄七十多的老头儿,董三斤无语了。

我和一群老头儿置什么气儿。

抬手看了看手表后,快到饭点儿了,董三斤拍了拍裤腿上的烟灰站起身来,笑道。

“得嘞,你们聊,我得去亲戚家吃饭了。”

和一群老头儿道别后,穿着棉袄的董三斤,学着自己小时候在东北老家那样,把双手互相插进袖筒里,佝偻着背,慢悠悠朝着苏白家走去。

一路走还一路哈白气儿。

“这南方还真是...一到冬天就...哪儿哪儿都冷啊。”

来到苏家的小院前,董三斤猫着耳朵听了听,听到厨房里叮铃哐啷的声音,估计在炒菜准备吃饭了。

首节上一节44/3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