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第48节

  蓄水池是当年修的水利设施。

  因为台子上有河嘛,水源充足,用不着打井,就挖了四个蓄水池以备万一,一个角一个。

  先从小河引水到东北角的蓄水池里,再从蓄水池开水渠引到田地,用水渠再连上另外几个蓄水池组成水网。

  这样只用上游开了一条支流引水就可以了,省钱省事,还不会破坏河滩。

  只不过,这个蓄水池……咋……咋变成了鱼塘???

  “哦,这个啊,头几年有个川省来的人要在这里养鱼,他给扩的,养了一年亏本了,就不干了,那时候你还在沪市上学,所以不知道。”

  ……把蓄水池扩成鱼塘养鱼,还真想的出来。

  扩的还挺大, 50米*50米的蓄水池,扩大了一倍,变成 50*100了,占地七亩多的大鱼塘。

  鱼塘不鱼塘的无所谓,问题是,“变成鱼塘了还能不能放水啊?”

  “咋不能么,出水口打开不就完了。”骆诚无所谓说道。

  骆一航觉得不靠谱。

  还是找专家问问吧。

  所以骆一航在下山的时候就给强娃打了个电话,让他找个靠谱的做农业的施工队上来一趟。

  强娃开农资站的,这方面人头熟。

  骆一航和骆诚则去了村里,去找村长问问包地的事。

  ……

  “航娃子来啦,来来来,快坐,奶给你拿糖吃。”

  平安沟的村长姓卢,是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太太。

  见骆一航父子俩进门,可热情了,忙前忙后的。就是吧,还拿骆一航当小孩儿看。

  “卢奶奶,您别忙啦。”

  “有啥忙的么,村里头也没啥事,回来这么多天了,也不说来家坐坐,小时候最爱吃奶蒸的包子。小白菜馅的,奶都记着呢。”

  “卢奶奶,我现在也想着呢,老想着您蒸的包子,谁家的包子都没您蒸的好。”

  “晚上留家,给娃蒸包子。”

  “行啊,我和面,我现在可会发面了。”

  得,正事儿一句没谈,骆一航就先和上面了。

  村长奶奶家里就她一个人,老伴前些年走了,子女都在外面,好不容易来了个孙辈,美滋滋摘起小白菜。

  骆诚一看,没人搭理他了,主动去剁肉。

  仨人各有各的活,边干边聊。

  “航娃子啊,你的小女朋友呢,啥时候结婚啊。”

  “她还念书呢,我总不能娶个学生娃吧,奶奶您说是吧,怎么也得等她毕业的。”

  “女娃子不跟你同岁么,咋还念书呢。”

  “念到博士咯。”

  “哎呦,好女娃,这么厉害那,老骆有福气哟。诶,老骆还没回来呢?”

  “可不,昨天打电话,我爷美着呢,不愿意回。一顿能吃两大碗,再饶杯小酒,天天晚上带孙女遛弯,能走二里地呢。”

  “那真不错,就属他有福气,大儿子守在跟前伺候,小儿子也孝顺,俩儿媳妇都好脾气,孙子孙女都齐了,大孙子还娶个博士,美不死他。”

  “哈哈哈哈,这可是您说的。”

  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活好面放了发酵粉先发着,菜洗好肉切好,剁吧剁吧往搅拌机里一丢,转两圈出来撒点盐先杀着。

  洗了手,趁等着的工夫,骆一航问了问正事。

  “卢奶奶,我家台子上那块田,边上的那块谁家的?”

  “你家边上……”村长奶奶沉吟一会儿,抬腿站起来,“记不得了,走,跟我去村委查查。”

  ……

  老太太风风火火,抬腿就走。

  骆一航和骆诚在后面跟着,来到了村委会。

  平安沟的村委会是原先的供销社, 2000年左右供销社取消,改成了小卖部。

  后来村里人少,小卖部干不下去也撤了。

  就又改成了村委会。

  现在村里人买东西都在七爷家里。

  七爷儿子虽然也搬到了城里住,但是他跟人合伙弄了个给村镇小商店配货的买卖,每天都在外面跑。

  每个礼拜会配送到平安沟这一片,就上来一趟,看看家里老爷子,然后放些油盐酱醋、烟酒糖茶、洗头水沐浴露、牙膏肥皂小零食之类的日常用品在家里,让七爷顺带卖着。

  村里日常生活的东西是不缺的,谁家有什么需要,打个电话也一块捎上来。

  着急用的话,就叫村里骆诚这样的“年轻人“,骑上小摩托专门跑一趟。

  进了村委会,地方还挺大,有四间大屋。

  而整个村委只有仨人,村长奶奶兼着妇女主任,七爷当着副主任,安叔当会计。

  不过今天仨人全都没在。

  这也正常,平安沟就三十来户,几十个老头老太太,平时也没啥事。

  村干部又不是公务员,平时不用坐班,有事情才来,没事情就该干嘛干嘛。

  村长奶奶带着骆一航和骆诚进了办公室,从文件柜里找出个大本子,戴上老花镜,坐在办公桌后面慢慢翻。

  其实村里给配了电脑的,各种资料里面存的都有,但是村长奶奶不会用,遇上文件传输整理表格啥的都得让安叔这个年轻人来。

  五十二岁的年轻人。

  村长奶奶慢慢翻纸质资料。

  骆一航闲着没事打量这间办公室。

  面积有个十来平方,四白落地大玻璃窗,整间屋子亮堂堂的。

  一张办公桌放在中间,桌面摆着电脑,桌后一把椅子,后面靠墙立着两个铁皮文件柜。

  办公桌前面靠窗户摆着两张竹椅一个小圆茶几。

  其他就没有了。

  屋里陈设很简单,但是充满了怀念,十多年前啥样,现在还啥样。

  茶几腿上掉了一块皮,还是骆一航小时候调皮捣蛋被叫来训话的时候手欠抠下来的呢,现在也还在。

  今天的最后一章,下一章在晚上零点后。

  新人新书,追读对我很重要。

  麻烦您看到这里后再往后翻一页,帮我加个追读。

  谢谢!

  (本章完)

第61章 61 三万二

  第61章 61. 三万二

  骆一航在办公室里扫了一圈,收回目光。

  村长奶奶那边也找到了资料,招呼骆一航两父子过去看。

  “那片地是原先三旺家的,有十六亩, 12年的时候,三旺两口子户口迁走,就把地退回村里了,现在属于村集体。”

  “三旺家的去哪儿了?”骆诚好奇问道。

  “三旺家娃有本事,在帝都边上,叫啥清的地方买了两套房,一套写了三旺的名,两口子算买房落户,拿城里医保咯。”

  “这美滴。”

  “可不嘞,享福着呢,咱平安沟的娃都孝顺……”

  村长奶奶和骆诚顺着话头聊起来了。

  骆一航没插嘴,只想着是村里的地,那就好说了。

  等了一会儿,听着村长奶奶的话头都飘到谁谁谁家生了二小子,长的跟他爹一点不像之类之类。

  骆一航赶紧插话打住:“卢奶奶,现在村里包地多少钱啊?”

  “航娃子你要包啊?三旺家那块?”村长奶奶咳嗽一声,打住八卦之心,乐呵呵问道。

  “是有这个想法。”

  “好着嘞,奶给你看看。”

  说着,村长奶奶又从文件柜里找出个文件夹,翻了翻,从里面抽出张表格。

  “这儿嘞。咱村台子上的地属于一般农田,今年镇上给的指导价是 500一亩,村里可以下浮 20%,就是 400一亩,承包期 30年,每五年一付。”

  所谓的指导价,就是土地流转指导价(即基准价),地方政府根据土地性质、设施、面积、产出等等做出测算规定的价格。

  这个指导价不是强制的。

  承包价格和年限由土地流转双方商定,但是过低的话,上面要查。

  设置这个指导价,就是怕以权谋个私,一块钱一亩,两块钱一亩的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村集体允许下浮 20%,其实也不是规定,就是个约定俗成。

  上浮则没限制。

  平安沟这边地太多,没人包,自然是向下浮动。

  400一亩,十六亩就是 6400,一次交五年,就是三万二。

  “现在包地真贵哦。”骆诚感叹道。

  “唉,可不是么,一年比一年贵。”村长奶奶叹了口气。

  然后她自己也抱怨道:“本来就包不出去,现在越贵越没人包。人家农业公司宁可在下面包 800的,也不包咱这 400的。”

  那不当然的么。

  骆一航心说了,山上啥设施都没有,包下来还要先开荒。

  那上面车都上不去,设备都运不进,是不是还得先修路啊,当然没人包了。

  而人家下面平地,不说远的,就说下面镇子外面,虽然承包费贵了些,少的 600,好的 800,甚至还有 1000的。

  但是人家有三通一平,有水利设施,交通运输啥啥都弄好的,甚至还能点外卖。

首节上一节48/506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