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建了凉亭,凉亭边铺着草坪,种着花树。
草坪上竖起高高的秋千。
广东的冬天就是好,一月份了还有绿草。
等冬天开了花,指不定多美呢。
另一边还有菜地,小青菜绿油油的,都可以拔起来吃了。
树洞得意洋洋的跟大家讲他的规划,这里还要搭起架子,种上葡萄和葫芦。
等到夏天的时候,晚上躺在躺椅上,在葡萄架下看星星。
想想都美的慌……
大群博主欢聚在树洞这里。
看新鲜、撸狗、啧啧称奇;下厨房、亮手艺,厨艺大比拼;吃饭、抢饭、为了抢口吃的吵架。
热热闹闹度过一整天。
和好几个整天。
有几个完事了也没走,抢房间,抢床,宁可打地铺也要赖在树洞这里。
蹭吃蹭喝生活惬意,多享受啊。
这么多博主在树洞这里聚会,每个人都拍拍拍,全部发了Vlog。
一大票同一题材的视频在短短几天内同时涌进网络。
带给了在春节假期之前,无心工作一心摸鱼等放假的人们一场热闹的狂欢……
第574章炫耀
一大票Vlog发出之后。
各家博主的粉丝们惊讶的发现,他跟他原来也认识啊,他跟他怎么看着关系还挺好啊。
这俩人一个跳舞的一个手工的,按理说没有交集啊。
带着好奇,网友们呼朋唤友到处串门,互相对照去发现细节亮点。
然后沉迷于树洞的美丽田园,羡慕他过上了向往中的生活。
以及在羡慕之余,对博主们的厨艺大比拼和抢饭集体活动逗的嘎嘎乐。
乐过之后,又又又一次发现了来自猫猫头年货大礼包的食材。
又又又一次问出同样的问题。
真的有那么好吃吗?
为什么我没有?
哪里能买到呢?
为什么不卖?
而与前面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因为传播的比较广。
引来了一群农学生……
最开始,是在某位博主的评论区,出现一条留言。
【是猫猫头的吧,腊肉和干蘑菇我在教授家里吃过,确实不错,不过没有新鲜的好吃。】
网友们看了之后很生气,我们这连腊肉和干蘑菇都没尝到一口呢,你竟然吃过新鲜的,吹牛皮呢吧。
哪来的键盘侠。
结果点开资料一看,院校一栏挂着华中农大。
紧接着,有人回复他了。
【我们那次能一样么,那次是现杀的猪,中午吃饭,早晨的时候桌上的荤菜还在啃桌上的素菜呢,想吃新鲜的,必须得去猫猫头的本体。】
嘿,还不是一个人吃过!炫耀是吧,气人玩是吧。
点开资料,帝都农大。
两个农大的学生这么说,难道不是吹牛?
然后就有人问了。
然后第三人出现了。
回复说【我们去猫猫头游学的时候被招待的啊,当天现杀的猪,现摘的菜,猫猫头特别热情,接风宴摆的是二十四道菜的坝坝宴,猪肉啊蘑菇啊猫猫头的菜啊什么的敞开了吃,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这回冒出来是山西农大的,你们这是组着团来炫耀的对吧,一定是的。
一般人干不出这么显摆的事。
太凡尔赛了!
太气人了!
嘿嘿,这才哪到哪啊。
接下来显摆的多了。
【其实啊,你们看见的这点食材,在猫猫头那里根本不算什么,那边神奇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上次三家农大过去参观,可是见识了不少一般的好东西。大开眼界。】
马上就有网友发现了盲点,为什么是一般的好东西。
【因为真正的好东西我们也没资格看,就只有几位带队的教授有幸看了一眼,看完之后什么都不说,保密项目。】
他们越这么说,大家好奇心越重。
网友们一拥而上,吹捧、哀求、起哄架秧子,情绪烘托的极为热烈,捧得几个农学生格外满足。
终于答应透露一小小点。
【那我捡着能说的讲讲。糖墩墩冰薯知道不,第一批就是我们挖出来的,我们发现的美味。最开始是当教学道具用的。】
下面立马有人跟上,【听农科院的朋友说,已经进入区域试验阶段了,如果以后糖墩墩能推广开,摆上全国餐桌,就凭我挖出来第一批,我能吹到死。】
此话一出,无数被吸引来的猫猫头粉丝立马激动了,刷刷刷的发评论,糖墩墩我的最爱!你们竟然尝过第一批糖墩墩!嫉妒使我质壁分离!
接着又有不知道的人,追问糖墩墩是什么。
当得知是烤着吃巨甜,烤完了再冰冻口感跟冰激凌一样的红薯之后,纷纷表示真有这么神奇吗?哪里能买到呢?
明显是又被种草了。
结果,又一个噩耗砸在头顶,早就卖完咯。
稀奇古怪大讨论中。
又一个农学生冒了出来,【你说的还是食材,我认为咱们参与实践的大豆花粉异地应用才是真厉害。】
诶?
又冒出来一个新名词,这又是什么?
【这个啊,是一种超级新的技术,课本上都只是提及,没有深入讲,论文都还没有几篇的新技术。猫猫头已经在实际应用了。区区不才,参与了一季大豆花异地采摘,我们采摘的大豆花,够培育十万亩大豆种子,种植后能够生产一万八千吨油料大豆,占全国年产量的接近千分之一。明年全国所有生产的大豆中,每一千斤,就有一斤有我的功劳。爽啊!顺便说一句,猫猫头用花粉异地应用技术,参与的大豆种子培育,占了全国的千分之二以上。】
虽然没说这个到底是什么技术。
但是数字是看得懂的。
这可是大豆啊,卡脖子的重要作物啊,全国产量的千分之一,千分之二,哪怕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那也确实会爽的不行不行啊。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个确实牛批,比冰激凌口感的红薯牛批多了,夸夸,夸夸,猛烈夸夸,顺便阴阳前面的农学生几句。
说些什么这才叫真的能吹牛吹一辈子,你那个不行。
果不其然。
把前面的胜负欲激起来了。
【我觉得大豆花粉异地应用技术,猫猫头只是应用,不是他们自己研究的。他们自己研究的普及化蚯蚓养殖技术及生物循环土壤改良技术才是真牛批。】
我去!
又出来一个新名词,还这么长,名字越长肯定越厉害。
网友们喜新厌旧,又跑来吹捧追问。
农学生嘛,就吃这一套,果然开始讲了,【蚯蚓能改良土壤都知道吧,这个技术就是在强化蚯蚓的这一特性,用经济的可循环的方式,形成一个体系,让蚯蚓去改良土壤。甚至能改良盐碱地,把不能种庄稼的田地,变成可以种庄稼地田。】
解释的太好了,啥都没说清楚。
看来他也没弄懂。
被网友们点出来之后,农学生也是坦诚,【我要是弄的懂,我就去猫猫头搞研究了,这东西我们那次去了好几百人,能弄懂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包括同去的教授。】
【反正当时说了,猫猫头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八千万亩严重板结的低标准农田,另一个是两亿五千万亩盐碱地。】
【现在我们帝都农大出身的农科院研究员文师兄,正在用这个技术在海南改良一万亩台风倒灌的盐碱地呢。】
这回虽然还是没解释明白,但是数字都看的懂啊。
几千万亩,几亿亩,不能种庄稼的土地变成可以种庄稼。
想想就提气。
这才是正经的农业技术进步呢。
直入根基!
可想而知这会是非常长的一个过程,但是时间长不怕啊,几年、十几年、哪怕几十年,哪怕只实现十分之一。
那也是滔天的功绩!
紧接着,有海南的网友冒了出来,给农学生作证。
找出来前年的新闻。
遭遇台风,海水倒灌,摧毁了上万亩良田。
当时我印象很深,那次台风大的啊,我家楼下的树都吹倒了。当得知台风摧毁了上万亩农田时候,我心疼的直抽抽,我们海南的农田数量本来就少,一场台风又摧毁了那么多。
我还以为都完蛋了呢,没想到还有的救,已经在救了。
农业工作者,万岁!
这番话讲的,就像大夏天灌下一瓶冰可乐,从里到外舒爽。
一下子套出来两个这么提气的东西。
网友们兴奋异常,再接再厉。
逮着几个农学生又是一番更猛烈的“诱惑”。
故事再次重演……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