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第56节

  赶紧说正事。

  “严大爷,我在苗圃看药材苗呢,就是想问问您,我种猪苓那边还能套种点啥,我下面还有片银杏林子,也要问问有什么可套种啥?”骆一航担心严老爷子多想,啥谣传的直接略过,加快语速就只说正题。

  老爷子那边明显松了口气,变得非常热情,“你猪苓那片地方种三七啊,环境刚刚好。”

  “三七?”听到这个名字骆一航疑惑了,“三七不是云省的么,咱这儿能种?种了也不算道地药材吧。”

  为了卖药材,骆一航之前也是做过功课的,药材讲究的是道地药材,就是原产地的最好。

  比如宁夏的枸杞,川西的贝母,两广的樟脑,还有本地的汉八味。

  同一种药材离了产地,就不算道地药材,品质就是差一些。

  而三七,在云省才是道地药材。

  骆一航这疑惑一说出口。

  严老爷子马上就解释了,半点好为人师,墩墩教导,诲人不倦的意思都没有。

  生怕来个反问,搞个诱导,再转到谣言那事。

  “我说的是羽叶三七,也叫秦岭三七,跟云省那边的不一样。羽叶三七是几十年前才在秦岭里发现的,生的高,生长范围在海拔 1000米到 2700米之间,你那 1200米,正合适。”

  明白了,还是功课做的不够多,细节道道不了解。

  “银杏林子套种的就多了,要不选白芷吧,用量大,好管,你买大点的苗子,当年就能收。”

  “等我秋天到你那看银杏叶的时候,正好一起收了,时间差不多。”

  这老头鸡贼嘿。

  欢迎鸡贼。

  骆一航听劝。

  又问了问套种多少,怎么个种法之后,挂掉电话。

  回到苗圃一问。

  羽叶三七还有白芷这里都有。

  白芷这种已经在进军厨房市场的大众通用型药材,就没必要考虑什么道地不道地了,或者说全国大部分地方都算道地的。

  羽叶三七栽培的话,每亩两万六千株左右,林间密度不能那么大,严老爷子推荐是按照大田的十分之一种植。

  骆一航算了一下,上山种猪苓的杂树林子布了聚灵阵的有一千多将近两千平米,所以定了 3600株羽叶三七,去掉中途被鸟叼走的,被野兽祸祸的,三年后运气好能剩 1800株。

  白芷就少了,那片林子套种大苗的话 3200株就够。

  羽叶三七骆一航选的小苗,打算在猪苓林子里种三年,完整生长,很便宜,才 4毛钱一株。

  白芷是一年生,为了跟秋天采收银杏叶时间配套,买的是大苗,一株 8毛。

  所以又花了小七千块。

  花钱如流水啊。

  骆一航跟强娃出去转了一圈。

  辣椒苗四万八,菜苗两万九,药材小七千,又一个八万四千块就这么掏出去了。

  这多钱,卖菜要卖半个多月呢。

  ……好像也不多哈。

  把菜苗订好,顺带再订了一批药材苗。

  又解决掉一件大事。

  回了家,洗漱一番,吃上晚饭。

  强娃照例是要蹭一顿的。

  菜上桌,酒倒上,今天高兴,得喝两杯。

  端着碗猛喋一通,垫了垫肚子,然后两杯酒下肚之后。

  骆一航聊起了这两天他跟强娃干的事情。

  骆诚和张桂琴老两口都惊了,这俩娃子,不声不响的干这么大的事情。

  好几十万啊,说花就花了。

  但是,钱没有乱花,按娃子刚才说的那些,都花在该花的地方,这叫什么,投资。

  再想想现在每天卖出去的高价菜,一天好几千,一天好几千的,两天就赚一万多了。

  充分说明了。

  该!

  该投。

  吼吼,又上推荐了

第71章 炖老母鸡

  老两口是开明的人,除了骤然听见二十多万的数额有点肝颤之外,转念一想也就想通了。

  之后,骆一航提起酒杯,单独跟强娃碰了一个。

  又给张桂琴使了个眼色。

  张桂琴秒懂,对强娃更是热情了三分,连连夹菜把强娃碗都堆满了,还凑过去小声说:“我的好大侄儿,等会儿大姨给你包个大红包。”

  这是吃饭前骆一航跟亲妈商量好的,办事的人都是强娃介绍的,支了好多人情,这两天又帮着跑前跑后,帮了大忙。

  骆一航跟强娃是兄弟,开口给钱强娃肯定不会要,但是耽误人家生意,不给补偿又不合适。

  所以得让张桂琴这个长辈来。

  但是强娃又不傻,自然明白骆一航一家是什么意思。

  菜吃了,红包没收,也没让张桂琴尴尬在那,主动提出,“大姨,我想吃您炖的老母鸡,放上香菇,放上大枣,拿柴火锅整只炖的老母鸡,炖的烂烂的,那大鸡腿,一提溜肉全掉下来。别提多香了,做梦都流哈喇子。大姨您给炖一只呗。”

  “行撒。”张桂琴抬着高音,美的抬头纹都开了,“你李婶家养着老母鸡呢,我这就给你抓去,抓两个大的,晚上就炖上。”

  “那我就住您家,今天不走了,给您看着锅,我看一宿。”

  “好儿子,哪炖的了那么久,一宿还不全化了。我抓鸡去,炖好了明个都带走,不给别人吃。”

  “好嘞,大姨就您对我最好。”

  张桂琴美的啊,饭也不吃了,抬腿就走风风火火出门找李婶子抓鸡去了。

  强娃这叫什么,这叫情商。

  随后,强娃在饭桌上端起酒杯,反倒感谢起骆一航,“航娃咱俩得喝一杯,多谢你让我赚不少。”

  “这是怎么个意思?应该是我得谢你啊。”骆一航提酒,跟强娃碰杯干了。

  强娃喝了酒,摆摆手,“你不懂我们这道道,你是我介绍的,拉了工程,买了苗子,让他们赚不少。过一阵他们都得来我这大批进货,材料种子肥料啥的,我这都是大进项。这是潜规则,不然以后再有好事不想着他们了。”

  强娃这是真练出来了,骆一航懂得强娃什么意思,也懂得没必要把感谢啥的挂嘴边上。

  所以拿起酒瓶给强娃满上,自己也再提一杯酒“得,那得再干一个,祝咱俩都财源广进。”

  强娃举杯,俩人轻轻一碰,“一块发大财。”

  干了。

  ……

  吃完晚饭。

  骆一航去收拾好残局。

  骆诚给强娃显摆了这些天钓鱼的战绩。

  张桂琴左手一只鸡,右手还是一只鸡,迈着大步从大门外进来。

  强娃就在外面,赶忙迎上去接过两只鸡,嘴里一连串夸赞,“大姨这两只鸡真肥,得有六七斤吧,嚯,都杀好了。”

  “可不么,一只六斤二两,一只六斤四两,他李婶子家就这两只最肥,在那边顺手给杀了放血,不然我可提不回来,劲大着呢。”张桂琴自己也夸一通,然后冲屋里喊,“老头子,烧水,退鸡毛。”

  “来嘞。”骆诚嘴里说着来嘞,收起手机转身进厨房,吩咐骆一航,“你娘抓鸡回来嘞,水烧上。”

  这就叫一级压一级,充分体现了这个家庭的食物链走向。

  好久不用的大柴锅刷出来,炉膛清干净,柴火垛底下抽几根木棍子塞炉膛里燃起。

  平时都用燃气灶,这大柴火锅,上回用还是过年时候蒸包子呢。

  烧水,拔毛,两只老母鸡开膛破肚。

  发香菇,切葱姜,拍大蒜。

  再泡一盆子茶树菇。

  等下要用泡茶树菇的水炖鸡。

  这是张桂琴的独家秘诀,一般人都不告诉他。

  骆一航一家三口再加上强娃,四个人忙活一个钟头,两只老母鸡已经在柴火灶上炖着嘞。

  丁小满,像是闻着香味才跑回来,绕着锅台喵喵叫。

  然后被骆一航趁着它注意力都在锅里的时候一把抱住,带出厨房,还把门锁上。

  以丁小满现在的本事,它是真能跳上灶台,把锅盖扒拉开。

  可不能让它留在厨房里面。

  解下丁小满脖子上的摄像机,拿回屋充上电,接上电脑导出视频。

  瞅瞅它今天有没有跑去跟野猫打群架。

  还真没有。

  丁小满今天上午乖着嘞,跑台子上看人家钓鱼去了。

  河边骑摩托车上来的钓鱼佬,应该就是骆诚之前说过的,新认识的老伙计吧。

  冲锋衣,老头鞋,遮阳伞,大塑料箱子,两根鱼竿。

  人收拾的板正,家伙带的齐全。

  丁小满就趴在人家后面,钓起一条鱼,甩岸上。

  它就哒哒跑过去,拿爪子把鱼摁住喵喵叫。

  每当这时,钓鱼佬都美滋滋走过来,给丁小满一根小鱼干,把鱼换走的同时撸几把猫猫头。

  看架势,不是一回两回了,小鱼干都准备了一大袋子。

  丁小满吃完了小鱼干,舔舔爪子,又跑回人家后面趴着,如此往复。

  蓝天、白云、流水潺潺。

  绿草地,白石滩,红衣服钓鱼老头和白脚脚肥猫,远处还有几只漂亮的大白鹭张开翅膀。

  突出的就是一个岁月静好。

首节上一节56/9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