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第641节

  签署一系列委托协议。

  培训的、种苗的、以及最重要的种植委托协议。

  然后进行分工。

  培训自然是由农科院负责,不过得等到试种地点选完之后。

  选点是王绍鹏的活,他开始到处出差,要选出十到二十处合适的地方。

  时娟留在农科院这边,协调准备种苗,三万亩的种苗,算上补种的,要准备出来一点五亿株秧苗,可不是小数目。

  罗宏志也被委以重任,与已经谈妥的试种地点,比如黄老汉所在的黄家堰,签订单合同,安排试种各项筹备,事情多着呢。

  

  其他人都是熟手,做起事来自然毫无问题。

  罗宏志则是头一次单独负责一项对外任务,紧张的不行。

  熬了几个大夜准备资料和背各种细节。

  准备妥当之后,更是早早来到黄家堰,进行签字仪式。

  他来得早。

  别人更早。

  黄家堰村委会办公室里,人挤人人挨人,挤了足有三四十人。

  这其中有合作社的领导,几个没参加合作社代表村集体来的村长村书记,还有许多像黄老汉这种致富带头人看热闹的。

  排队等着签合同之余,听着黄老汉在中间翻来覆去吹牛批。

  “我说什么来着,农科院是咱自己人,肯定不会忘了咱。也少不了我老头子半年跑了八趟,看看,是不是把好东西给跑回来了。”

  黄老汉心里美啊,嘴上也不闲着,话里话外,这糖墩墩红薯就是他跑下来的,十里八乡都得承他的情。

  罗宏志在桌子后面整理合同,事先见过一面,罗宏志知道这老头是谁,什么脾气。

  听了这话暗自想笑,但他懂得人情世故,嘴里也应和着:“对对对,多亏了黄老啊,我们才能了解到黄家堰和各位这么多条件优越的村子,有了大家啊,这次试种的糖墩墩红薯,肯定会大丰收。而且大家总结的经验技术,也为后面的种植户趟平了道路。这可是泽被乡里的大贡献。”

  几年下来,罗宏志真练出来了,多会说话。

  给黄老汉美的啊,乐呵呵凑过来,冲罗宏志竖起大拇指,“还得是小哥你们搞科学的厉害,没你们也育不出这么好的品种。”

  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两边都爱听。

第699章闲聊着就把事办了

  夸夸之后,黄老汉话头一转,打听起合同细节,“这位小哥……”

  罗宏志赶紧抬起头,连连摆手,“黄老您叫我罗宏志,或者小志,或者宏娃子,都行。”

  “宏娃子好,像咱村里自己的娃子。”黄老汉从善若流,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那,宏娃子,给老汉讲讲,这回让咱村种多少亩?”

  此话一出,村委会里霎时安静,具体条款在场的这些人里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

  不管知不知道,都想再听听。

  罗宏志翻出一张表,大声回答道:“事先跟合作社还有村集体做过统计,这次糖墩墩红薯二次试种,黄家堰及周边,种植面积四千一百亩,是所有区域最大的。黄家堰村种植面积为三百一十五亩。”

  黄老汉默默算了一下,这回来了十几个村子,四千多亩的话,每个村子分个三四百亩。

  很可以了,这片能挤出来四千亩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像黄家堰,夏秋还没安排的田,也就三百一十五亩。

  想到此处,黄老汉咧着大嘴巡视一圈,伸大拇指指指自己,那意思是,我黄老汉有面子吧。

  转过一圈后,黄老汉大拇指没放下,直接递给罗宏志,“硬是要得,宏娃子办事巴适的很。”

  罗宏志笑笑,客气道:“主要是咱这人杰地灵,地方好啊。我们也是想要个好结果,要不然也不会找过来,您说是吧。”

  “是,是。”黄老汉美的啊,抬头纹都乐开了。

  好话嘛,惠而不费,谁不爱听。

  一边笑着,黄老汉一边故作随意的问了句,“宏娃子,咱这回是怎么个章程,收购价多钱?”

  “这个啊……”罗宏志翻开合同,指着上面的条款给黄老汉看,“这回订单种植,因为我们这个品种产量低,亩产一季就两千来斤,所以这一次跟合作社商量之后,定的收购价是四块一斤。”

  “两千斤……四块……”黄老汉念叨着,眼睛一亮,高声道,“一亩八千,全收不!”

  嘶~~

  周围竖着耳朵的人也兴奋起来。

  八千啊,真不低了。

  一亩,一季,还不是全年。

  挨着薯类研究数一数二的川省农科院,他们每家都种过红薯。

  冬薯八月中旬种,十月底十一月初收。

  满打满算两三个月。

  年底能过个肥年咯~~

  村委会办公室里一阵嘈杂,“真四块?”、“全都四块?”、“对对,全收不,还是有数的?”

  罗宏志伸手压压,笑道:“当然是全收,只要符合标准的,全收。”

  “标准?”黄老汉马上支楞起来,“啥标准?”

  罗宏志给解释道:“品质标准,坏的不要,霉变的不要,太小的也不要。就这些。”

  说着还伸手比划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圈,“比如这么大的红薯蛋,您就留着给娃子当零嘴吧。”

  “哈哈哈哈哈~~”黄老汉明白了,哈哈大笑,“这玩意给你们,还不够丢人钱。”

  围观众人也松了口气,就跟以前一样,全有这条件。

  “诶,我要是种出来两千五百斤,你们给多钱?”黄老汉又问道。

  罗宏志暗暗竖起大拇指,配合的真好,笑道:“那就一亩给您一万。”

  “三千斤呢?”

  “您要能种出三千,绝对是这次第一名。我们老板说了,平均亩产最高的村,整个村子的收购价一斤五块。不过您可不能藏私,得把经验分享出来,将来让全国种植户,让大家一起多挣钱。”

  这就是奖励机制了。

  全村涨一块,再给高高捧起,全国的种植户一起多挣钱。

  哎呀,黄老汉可来劲头了。

  昂首挺胸,砰砰拍胸脯,“我老黄种田的本事,十里八乡谁不知道,我还非给你种出三千斤不可,这第一,我们黄家堰拿定了。宏娃子你们准备好钱吧。”

  罗宏志马上跟上,“那您可得找个大点的口袋装,钱都备好了,就存在银行户头里,收货三个工作日内保证转到合作社或者村集体账户。”

  其实没有。

  三万亩呢,按照四块一斤收购,资金得好几亿,骆一航哪有那么多现金。

  不过没关系,银行走一笔短期贷款就行。

  不管是清音农业还是俏小猫,贷款额度都高高的。

  俩人这一唱一和,其他人不乐意了。

  凭什么你们黄家堰拿第一,你黄老汉种田有本事,我们也不差啊,到时候看看谁拿大口袋装钱。

  屋子里吵吵嚷嚷,一个赛着一个大嗓门,黄老汉舌战群儒,好不热闹。

  他们对三个工作日,集体账户倒是没意见。

  这本来就是公对公,合作社或村集体对农科院,农科院再对酥山,三天打款很正常。

  至于村民的钱,是由各自所属的合作社和村集体分配。

  黄家堰这片的村子,跟农科院合作太多年了,一直是这套流程。

  “哎,小娃娃,没种出来咋办?”

  热闹之余,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

  一嗓子又把办公室里喊安静了。

  罗宏志一点磕巴不打,马上回答:“有风险基金赔偿,不过试验作物不上保险,风险基金只覆盖成本,包括人力成本,但高收益就没有了。”

  所以说啊,新品种试种风险还是蛮大的,因此一般才会像小满一号豌豆颠那样,几百亩、几千亩慢慢加,好几轮之后才上万亩。

  像糖墩墩这种第二轮就上三万亩的非常少见。

  一般只出现于特殊情况,比如李振声院士的小偃6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麦条锈病的爆发,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此背景下,李振声院士采用小麦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抗小麦锈病和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小偃6号。

  小偃6号培育成功后,直接进行了大面积试种,并很快在全国推广。

  但那是为应对粮食危机,关键时刻争分夺秒。

  而糖墩墩红薯直接就上这么大面积,无他,有钱耳……

  现在二十一世纪都过去二十来年了,比上世纪六十年代可谓日新月异、斗转星移。

  有实力稍稍的冒一点险……

第700章柯少彤的绯闻

  之后,罗宏志又给介绍了种苗送抵时间、培训班什么时候开始、送技术下乡是哪天,啥时候收购等等这些细节。

  全都介绍完了之后。

  再问几遍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没问题啊,那就签字。”罗宏志学着骆一航的模样,把手一挥,大声喊道。

  掌声雷动。

  罗宏志端端正正坐在桌子后面,依次跟合作社和各村集体签合同。

  签字,握手,举着合同咔咔拍照。

  这感觉还真不赖。

  罗宏志代表酥山食品公司先跟合作社和村集体签合同。

  然后罗宏志让开位置,变成观礼嘉宾。

  合作社和村集体再跟各位致富带头人签他们那一份。

  流程整的挺正规。

首节上一节641/9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