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第801节

  罗宏志还很有仪式感的找来一个盒子,在上面掏个洞。

  把写好的便签撕下来团成团丢进去。

  一百多个数字很快写完。

  罗宏志晃悠晃悠盒子,里面哗哗的。

  “谁来抓?”

  “一人一轮吧,我先来。”骆一航撸起袖子,把手伸进洞里,划拉几圈,抽出一个纸团。

  “9号。”

  然后第二个,“117号。”

  第三个,“85号……”

  很快,抽出十四个纸团,这就是第一组了。

  然后文英、然后时娟、秦秋雁,罗宏志也来了一轮。

  再然后又转回到骆一航……

  第八轮的时候。

  马志涛从边上二号温室钻了出来。

  看见骆一航,刚喊了一声:“老板你咋在这儿……”

  话没说完,也被拉过来抓了一轮,这叫见者有份。

  九组样本这就算是齐了。

  盒子里剩下的18个单独算第十组。

  全部抓完之后,罗宏志又兴致勃勃问道:“接下来怎么弄?我去找十个纸板,写上数字老板你扔鞋?扔中哪个算哪个?”

  “什么扔鞋?”马志涛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呢。

  秦秋雁悄悄跟他说:“扔鞋挑选先进行构建测序的样本,老板担心我们焦虑,钻牛角尖。想法子逗我们玩呢。”

  这姑娘脑补的挺多啊。

  不错,就是这意思。

  而真扔鞋嘛……

  骆一航摆摆手:“太不雅观了。”

  马志涛了解完情况之后也挺感兴趣,同样摆摆手,“摆一排纸板的话,距离远的命中几率低,摆九宫格边缘位置几率低。所以直接扔鞋不科学。”

  时娟和文英听了这话直揉脑门,马专家你研究这个干嘛?这都扔鞋了,还讲究什么科学不科学?

  骆一航和罗宏志听了这话,竟然还认真的考虑了一番,觉得马志涛说的很对,表示赞赏。

  “那就扔飞镖吧。”骆一航又出了个法子。

  “实验室里有粗探针,拿纸板剪个圆,画扇形十等份。”文英这回说道。

  连工具都给考虑了。

  她心里想的是,唉,爱咋样就咋样,赶紧结束吧……

  罗宏志特别听话,马上找来纸板,拿大圆规画了个圈,裁纸刀裁下来,锅盖那么大,还真挺圆。

  画十等分就跟简单了,有量角器。

  秦秋雁还抱过来一盒子探针,一头粗一头细,大大小小各种型号。

  实验室里真是啥都有。

  工具搞定之后,谁来扔呢?

  骆一航当仁不让,把马志涛和罗宏志都给轰走了。

  理由嘛,“你们谁有我运气好!”

  这还真没法反驳,骆一航这一路走来,干啥都顺顺当当的,干啥成啥,不服是真不行。

  当然不能让他们经手。

  这一步重要着呢。

  罗宏志找地方挂好了纸板飞标盘。

  骆一航拿着一根趁手的探针,走到三米开外,背对靶子。

  运起灵气心中默念,“疾牵机术!”

  很快,心中有了感应。

  六号。

  说时迟那时快,骆一航马上转身,投标,使出飞镖手法,探针刷的一下,正扎在标盘的六号区域。

  “行了,就第六组了,你们分着弄吧。”

  骆一航拍拍手,随意说道。

  这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文英她们好像并不怎么兴奋,齐齐松了口气,可算是过去了,第六组就第六组吧,哪个都一样。

  反倒是马志涛觉着不太过瘾,“这就完了?忙活大半天就一下啊?”

  “你还想要几下?事办完就行了呗。”骆一航笑道,然后拿起那盒子探针递给马纸条,“还想玩啊?你也来扔两下?”

  马志涛又摇头又摆手,“不玩,上班时间,我要真扔了,你肯定拿不好好工作当借口安排我多干活。”

  这个马专家,现在一点都不单纯了,才几年啊,怎么猜的这么准。

  唉,职场果然是个大染缸啊……

  “好吧,那我不找借口了,直接安排。”骆一航露出嘴脸。

  马志涛疯狂摇头,“不行不行,我忙着呢。”

  “忙什么呢?”

  “我正要找你去,看我新种出来的蘑菇。”

  听到新蘑菇,时娟耳朵竖了起来,好奇道:“马专家你真种出来啦?”

  “那可不,我是谁啊!”

  马志涛得意洋洋,抢先领路,带着骆一航,还有看热闹的时娟还有秦秋雁,昂首阔步回到二号温室。

  穿过一片片实验作物。

  在角落里新搭了一个黑色暖棚。

  马志涛掀开帘子,里面是一层二十多平米的菌床。

  不是菌包那种的,是跟床似的大平板,上面铺着腐殖质,还有各种监控调节设备。

  而菌床上,就是马志涛种出来的新蘑菇。

  骆一航一看,直接震惊了,“咋个这么大!”

  苗床上大大小小长了不少蘑菇,样子看着有点像口蘑。

  但是个头嘛……有几朵,比骆一航的手掌还大。

第885章中国美味蘑菇

  “这是什么蘑菇?”骆一航有些好奇,没见过啊。

  “中国美味蘑菇。”马志涛回答道。

  “啥玩意?你瞎起的吧。”怎么会有蘑菇叫这个名字,骆一航明显是不信。

  “它还真叫这个名字,中国、美味、蘑菇,产地+特征+种类,标准的拉丁文新物种命名方式。”这回说话的是时娟,说完还不忘蛐蛐两句,“但是我真的怀疑,发现这种蘑菇的我母校王卓仁教授,当时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种中国美味蘑菇,是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香菇分会副会长,华中农大教授、湖北农科院经济作物所高级农艺师,王卓仁教授在XJ发现并命名的蘑菇品种,属于XJ独有。

  正经的根正苗红。

  文英时娟她们去XJ的时候,被当地农科院招待吃过这种蘑菇,感到十分新奇,就给马志涛发了一批回来,让他开开眼炫耀一下。

  因为这种蘑菇是2015年才被发现的,才不过区区几年而已,而且十分稀有。

  然后嘛……

  “没想到你给种出来了,马专家可以啊。听当地说这个蘑菇只有野生的,还不能人工养殖。”

  马志涛有点小骄傲,又不表现出来,还要说的谦虚,无意的炫耀。

  “挺简单的嘛,就是挑几个健壮的单生个体,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几遍,再用无菌纸罩起来调到适宜温度,24小时就可以激活繁育,会喷射大量孢子,接下来培养菌丝就行。就是适宜温度不好控制,多做几个,两度一档,用穷举法很容易搞定。”

  时娟听完挠挠头,流程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马专家是专业的。

  但是看着眼前的一大片蘑菇,总感觉不对劲。

  等等,眼前……

  时娟反应过来,“不对啊,这个蘑菇是长在沙漠下面的,你怎么露天就种出来了?”

  “啥玩意?沙漠下面能长蘑菇?”骆一航又一次觉着像假的,“蘑菇都是长在阴暗潮湿地方,沙漠下面怎么能长蘑菇?”

  “它还真是长在沙漠下面的,我亲眼看着挖的。”时娟回答道,但为什么会在沙漠下面,她就不知道了。

  马志涛知道,“不是所有沙漠都能长,得是原来的沼泽地,被沙漠掩盖,下面有腐殖质,也有水,才有可能生长。条件很苛刻。”

  不苛刻也不会一直到2015年才被发现。

  “长在沙子里是它的生长特性,腐生真菌又不需要阳光,反而怕阳光,沙子是为了遮阳,而且沙子阻力小,生长空间也不怎么受限制。就跟雁子的大土豆,在库布齐那边个头大一样。”

  “也喜欢沙子啊。”秦秋雁看着这些大蘑菇,一下子亲切起来,“不过现在怎么不用在土里长了?”

  “这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马志涛倒是没瞒着,实话实说,“中国美味蘑菇发现之后,就在沪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搞人工养殖啦,他们已经搞了五六年,难度最高的无覆土种植技术已经解决,我要了一份操作手册。”

  即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马志涛也很厉害了,毕竟,他成功完成了中国美味蘑菇的人工养殖。

  骆一航自然是不吝夸赞。

  马志涛连连谦虚,“这只是种出来,离着人工养殖还很远,规格还没有统一,产量也很低,成本居高不下。”

  那也得夸,弄出来就是从零到一,后面那些慢慢来嘛。

  好好的夸奖一通后,骆一航问出最重要的问题,“这蘑菇叫美味蘑菇,真的美味么?”

  在中国,有胆子叫美味蘑菇,那得多好吃才能配得上这个名字……

  作为这里唯二品尝过的人,时娟回答说:“确实很美味,我们在XJ的时候,农科院招待的美味蘑菇肉酱面,超香,吃一次绝对忘不了。”

  说着还两手张开比划了个大小,手指头之间离着好长一截,不是吃饭的小碗,是拉面碗那种。

  “连文英姐都吃了两大碗。”秦秋雁一边点头,一边补充道。

  “对,雁子也干掉两碗,我一个人四碗。”时娟伸出四根手指,把秦秋雁说的脸上发烧。

  以时娟的体格子,四碗面……那也够多的。

首节上一节801/928下一节尾节目录